“在小小的花園裏面,挖呀挖呀挖,種小小的種子,開小小的花。”這是近日一則引全網熱點的兒歌……“挖呀挖”,挖出的是什麽?是一種機遇。在短視頻時代,成為網紅正在變得容易且偶然,一個素人可能就因為一個表情、一句話、一首歌就成為大紅大紫的網絡紅人……
【摘自:〈挖呀挖呀挖,挖出的是什麼〉,杭州網,二○二三年五月十二日】
武漢幼兒音樂教師黃老師憑一首兒歌瞬間火紅,引來無限商機和滿城是非。《花園種花》這歌很特別嗎?聽來的確有趣,但其實多數兒歌都是如此簡簡單單、琅琅上口的;唱得特別好?也不見得,多數音樂老師都有這水平吧;說教學方法新穎更談不上,配合肢體語言表達的手指謠在幼教中極為普遍;即使黃老師清新可愛,在網絡美顏濾鏡下也不屬於驚為天人。然而有以上“天時地利人和”的配合下,黃老師就被挖出來了,我想她自己也未必想到隨意在網上撒的小種子,竟能開出了如此大大的花。
同樣從事兒童藝術教育的工作,筆者則留意到一個小細節:演繹《花園種花》手指謠的播主不少,黃老師片中小朋友的反應其實不算熱烈,也就是說,黃老師的可愛吸引的是大人,而非小朋友。在筆者的兒童故事教學經驗中,黃老師不慍不火的微表情對孩子來說是不夠投入的,孩子更喜歡熱情充沛的互動。觀眾對童真的嚮往,帶着成年人久違的對童真的想像和留戀,只是成人眼中的童真和孩子的童真未必一樣。這不禁讓我想起兒童文學審美觀的爭論,純文學的寫作人總覺得兒童文學的作者寫的作品水平不夠,因為他們偏向成人視角,所以市場中部分以“兒童生活”為題的作品是寫給成人看。讀者期望在作品中喚起自己的童真,而非關注孩子的理解和品味。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3-05/26/content_16766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