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子的狐狸

ZB_30_04_2015_CJ_1_28096422_28076127_chiajm_x6sraja

愛情不是終日彼此對視,愛情是共同瞭望遠方、相伴而行。

    【摘自:《小王子》,作者:聖修伯里,譯者:劉俐,出版社:自由之丘,2015年10月】

《小王子》3D大電影以火熱的溫度降臨冬日,平日被冷落於兒童區的經典名著,一下子以百花齊放之姿擠在書店暢銷書的當眼處──精裝本、平裝本、中英合本、中英法合本、秘密花園填色本、立體剪紙書等,應有盡有。身邊大小朋友也一起擠進3D影院看熱鬧去。

“如果,玫瑰是小王子深愛的那個人,那狐狸又是甚麼呢?”一個從未看過小王子的朋友忽然問我。

看戲之前,我已經是第四次讀《小王子》了,其中一次是一字一句地讀給兒子聽的,而玫瑰與狐狸的思考,卻還是頭一次。因為從故事角度,狐狸的出現不過是啟發小王子思考對“玫瑰的愛”的過客,沒有人認為,狐狸的角色是重要的,即使小王子和牠一起哭過、笑過,卻終歸要告別。面對無法改變的天命,狐狸卻沒有害怕,牠說:“你看,看到那邊的麥田了嗎?我不吃麵包,麥子對我來說一點意義也沒有,麥田無法讓我產生聯想,這實在可悲。但是,你有一頭金髮,如果你馴養我,那該有多麼美好啊!金黃色的麥子會讓我想起你,我也會喜歡聽風在麥穗間吹拂的聲音。”

小王子要離開狐狸了。他問狐狸:“那你還是甚麼都沒得到吧。”

“不”,狐狸說:“我還有麥田的顏色……”

“如果讓自己被馴養,就難免會流淚。”然而,狐狸還是無悔被馴養。作為書中的永恆過客,狐狸是卑微的,也是無私的。也許,小王子就是狐狸心中的玫瑰吧。誰知道呢?

人的一生中,要感恩自己有過一朵玫瑰——一個我們願意為他花時間,被需要的人。然而,我們更要感恩的是那些願意為我們花時間,滿足我們情感需要的狐狸們──愛情不是終日彼此對視,愛情是共同瞭望遠方、相伴而行。無論所走的路有多近或是多遠。

讀《論孩子》

images (9)

你是自然之神手中的一張弓/幸福而謙卑地俯身/把箭矢般的孩子送向遙遠的未來/愛——是孩子的飛翔/也是你那彎曲而穩健的姿態。

    【《論孩子》,作者:紀伯倫,柯倫-湖北譯,柯倫-湖北的博客,2011年12月】

記得第一次讀這首詩,我還在唸高小,當時讀的是冰心的譯本: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他們是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你們可以給他們愛,卻不可以給他們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們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卻不能蔭蔽他們的靈魂。……

作為孩子的我,極喜歡這首詩的上半截,大概是基於一種對家長的反抗:我由你而來,卻不屬於你!然而,對於詩的下半截:你們是弓,你們的孩子是從弦上發出的生命的箭矢。/那射者在無窮之間看定了目標,也用神力將你們引滿,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遙遠的射了出來。……其實我當時是讀不懂的,父母為何是弓?我又為何要等他們發射?自己的人生自己管。我當時這樣以為,一如今天輕狂的少年,總是覺得自己能撐起一片天。

直至有天,自己終於成為這一把弓,才開始感受到弓的重擔,因為孩子的成長往往在於家長一念:用力過輕,箭發不出去;用力過大,又會徒勞無功。這時候,我重看一次“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有了一種釋然:既然不是屬於我,也不該由我去發射的吧。然而,沒有應不應該,這種相互依存的關係,彷彿是冥冥之中早已註定的。

年少之時讀此詩,我更多地看重了自由。為人母後再看此作,我更喜歡這位仁兄的譯本,因為他更重視為人父母付出的責任:你是自然之神手中的一張弓/幸福而謙卑地俯身/把箭矢般的孩子送向遙遠的未來……有些東西並不屬於你,但終歸是放不下的──那就是愛。

愛——是孩子的飛翔/也是你那彎曲而穩健的姿態。

原作

Your children are not your children.

 

They are the sons and daughters of Life’s longing for itself.

 

They come through you but not from you,

 

And though they are with you yet they belong not to you.

You may give them your love but not your thoughts,

 

For they have their own thoughts.

 

You may house their bodies but not their souls,

 

For their souls dwell in the house of tomorrow, which you cannot visit, not even in your dreams.

 

You may strive to be like them, but seek not to make them like you.

 

For life goes not backward nor tarries with yesterday.

 

You are the bows from which your children as living arrows are sent forth.

 

The archer sees the mark upon the path of the infinite, and He bends you with His might that His arrows may go swift and far.

 

Let your bending in the Archer’s hand be for gladness;

 

For even as He loves the arrows that flies, so He loves also the bow that is stable.

 

 

—Kahlil Gibran, The Prophet

守 望

12283257_10153201482741969_1981268781_n

也許你的種子永遠都不開花,因為它是一棵參天大樹。

《麥田裡的守望者》為世界貢獻了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 “守望”。

【摘自:《每一個小孩都是種子,只是花期不同》,作者:佚名,菏澤網首頁,2015年10月16日】

“人不聰明,就得將勤補拙,人家讀一次,你可以讀十次!”師長們總是這樣說。其實,我是明白的,因為記憶力不好,我從小就知道將勤補拙,可是,不是所有拙都能補的:書無論默寫多少次,仍然有錯,甚至不及格;題目無論複查多少次,仍然記錯。無數次,我用眼淚埋葬自己的尊嚴,人日漸變得自卑、害羞、孤獨……

這就是我在填鴨式教育制度下的灰暗童年。由於記憶力差,我考試經常碰壁,為此我總是一讀再讀,以理解幫助記憶,忽然有一天,發覺自己理解和歸納的能力比別人好;由於記憶力差,我總是執筆忘字,所以擅長使用各類工具書,忽然有一天,我發覺自己解難的能力比別人強;由於記憶力差,我無法記住書的細節,只能一讀再讀,忽然有一天,我發覺自己閱讀的能力比別人佳……告別了死記硬背的小學生涯,我重生了。初中的時候,因為寫作屢獲獎項,我還得過三年國文科獎。其實,我當時的卷面成績與同級的優異生相距甚遠,但在老師的欣賞和支持下,我發光了,走出了先天不足的陰霾,找到了自己的專長。

後來當上中學語文教師,我還是一樣會執筆忘字,為此,我在課上坦然地分享了自己的學習歷程,並以此鼓舞過不少同病相憐的孩子;而虛心接受學生指正的協定,成就了學生找錯字的動力。時至今日,我已經學有小成,從事專業的文字工作,不變的是:我依然健忘。正因為這樣,我得事事審慎認真,時時自省求進。

也許,我們都不是那種會開花的種子,慶幸有守望成長的師長叮嚀:相信自己,栽培自己,必定能長成一棵形態獨特的漂亮植株。

孟母是怪獸家長?

screen568x568

考試及評核局發表文憑試考試報告,中文科報告指出,部分考生口試意念單薄,內容貧乏,推論粗疏,甚至信口開河,例如批評“孟母三遷”是溺愛子女,是“怪獸家長”的表現,又指現今樓價高企,不可能搬家三次,所以實際不可行……

    【摘自:《考試報告指有文憑試考生稱孟母為怪獸家長》,雅虎新聞, 2015年11月9日】

“怪獸家長”一詞原指自我中心、喜歡向校方投訴的監護人。怪獸家長的出現,無疑讓前線教師壓力倍增,因此,怪獸家長也就成為眾矢之的。某年,本人應邀參加鄰埠兩岸四地親子論壇,學校代表便在會中大吐苦水。作為曾經的教師和現任的家長,心情異常複雜,因為我既受過怪獸家長的突擊,有時候也會以家長身份反體制。怪獸家長的成因是什麼?他們必定是壞人嗎?着實不易說清,不過,如能利用當中的分歧,對教學進行反思改進,肯定比相互指責有意義。

離開原意,怪獸家長一詞是越來越隨意,變成一個指罵教育理念不同者的萬用詞。今天打開臉書,看到這則新聞,我笑了──廣為人所稱頌的孟母,竟也淪為“怪獸家長”中的一員。姑勿論你是否認同孟母的育兒觀,在寫作的角度,小作者們願意放棄老生常談,加入接地氣的生活反思,本應難能可貴,然而,經考官一批,卻掛上了離經叛道之惡名,你說在如此教育氛圍下,誰不變怪獸呢?

孟母固然是慈母,她生氣時斷機而不體罰,兒子學壞後遷居而不責兒,一如當代千方百計讓孩子入讀名校,贏在起跑線的慈父慈母。不同的是,平庸的羊群家長未育成一個亞聖而已。孟母三遷的確有利培養標準化的乖孩子,然而,孟母以搬家逃避環境的不良因素,也並非積極的教育之法──令孩子沒能力辨別和駕馭客觀環境的限制,似乎不利於批判性思維的形成。相較之下,怪獸家長迎難而上,敢於批判體制,力求改變,為什麼不比啞忍逃避之流更可貴呢?

廉價與無價

0

    太陽,這個火球比地球大一百三十萬倍,而兩者之間的距離是剛好不遠也不近,讓地球獲得溫暖滋生萬物,卻不會燒焦;空氣,在地球外層有臭氧層,而空氣中的氧氣含量剛好適合生物存活;雨水,祇因為“天然水的循環系統”,地球上的水便足夠人類使用;愛(情),沒有它,我們沒有一個人可以存活……父母對子女的“愛”是從出世開始……是否因為這些東西不重要,所以不需付錢?還是有錢也買不到?原來,最可貴(寶貴)的東西,往往是無價的(並不是廉價)!

    【摘自:《無價而不是廉價》,作者:呂家聲,播道會文字部出版,2014年】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世人為“情感”添加了一個新的形容詞,它的名字叫“廉價”:用一個大型的數據庫記住了別人的生日,然後隨時隨地打幾個字、送個笑臉,太廉價!一個陌生人遭遇不幸,大家輕輕鬆鬆就說句“節哀”或 “R. I. P.”,太太廉價!動不動就表示認同、支持、同情、關懷……真是太太太廉價了!

“不知道何時開始,這世界變得廉價了!”人們總是說。然而,我總是不明白,怎樣的情感表達才可以高貴一些?於是我開始在網上搜尋所謂的濃情厚意,諸如:蠟炬成灰淚始乾,這深情大概祇適用於摯親,如對每人每事都“蠟炬成灰淚始乾”,人很快就會鬱鬱而終吧。要說物輕情重之意,莫過於“千里送鵝毛”,“鵝毛”之所以情重,因為是件實物?可對現代人用處不大嘛!儘管沒有用,至少是千里而來呵!但其實在互聯網送去的祝福也可以是千里之外的,祇是送出的時間短一些。再看看另一個物輕情重的經典──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勸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王維借物抒情,不過請摯友抬頭看看紅豆,思念舊情,難道抬頭追憶又需要很長時間?其實,一句祝福、問候、讚美,乃至給陌生人一個溫暖的微笑,皆屬舉手之勞,但對世界釋放出善意本身是無價的。也許,並不是世界變廉價了,而是人心變孤高了!

原文刋於: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5-11/20/content_1045850.htm

圖片來自https://www.google.com/search?espv

夢想的空房子

5e5c5575

一塊磚沒有甚麼用,一堆磚也沒有甚麼用,如果你心中沒有一個造房子的夢想,擁有天下所有的磚頭也祇是一堆廢物;但如果祇有造房子的夢想,而沒有磚頭,夢想也沒法實現。

    【摘自:〈我的撿磚頭思維〉,《培養會正面思維的中學生》,作者:俞敏洪,九州出版社,2010年7月】

香港跳舞女子組合FFx近日憑一首“900元”廉價歌曲《Sugar Baby》MV,橫掃各社交平台,YouTube點擊率每日倍增,由奇醜無比的嘲笑,到有夢最美的吹捧,成就了“現代速食文化”的公關策略。甚麼是“現代速食文化”?那就是:追求快、新、奇的生活方式。一無是處足以先聲奪人,而赤手空拳又可成為賣點消費愛心,可謂一石二鳥。不可以先練好歌再在人前表演嗎?不可以多練幾天舞再拍MV嗎?不可以多儲點錢再找人拍攝嗎?不可以。因為拍MV才是夢想的房子,花時間拾磚頭已經太遲。

“速食文化”還出現在社會的方方面面:藉藉無名的網絡作家拒絕免費約稿並不罪過,但他竟破口大罵約稿者是“乞丐”;小作者未有條件出書和得獎實屬平常,但此等遭遇卻足以磨滅意志,城中的文學講座和工作坊又永遠是小貓三數隻……因為收錢、得獎、出書才是作者夢想的房子,是否有足夠的磚頭實是其次。一群想在演辯比賽中奪冠的孩子很有大志,但他們卻都不愛做基本功訓練,因為在台上閃亮才是參賽者夢想的房子,花時間拾磚頭實屬不智……有夢就是美,人們醉心於廉價的夢,一如急功近利的商人喜歡打造“豆腐渣工程”。

記得讀書的時候,老師曾經這樣勉勵我:“世上最可怕的事不是沒有人賞識你,而是當每雙眼睛都望着你,你卻沒有足夠的能力去展露自己。”“學好真功夫,方為大師傅。”難忘年少的時候,電視上有過這樣一句廣告詞……時移世易,慢慢地,人們忘了拾磚頭才是建房子的必要條件──空有造夢的慾望,卻失去成就夢想的耐力。

“負面情緒”不負面

 inside_out_d230_24cssel16117_1435979263

    正向思想家想出來的,是個美好的宇宙,有大片閃耀着光芒的北極光。在那裡慾望能自由實現,一切事物都是完美的,至少都是如你想要的那麼完美。夢想會自動實現,你只要清楚說出願望,願望就會成真。但是住在那地方的人肯定孤獨到極點。

    【摘自:《失控的正向思考》,作者:芭芭拉 · 艾倫瑞克,譯者:高紫文,左岸文化出版社,2012年10月】

據說生物之所以有七情六慾,是因為腦中有複雜的神經細胞。電影《玩轉腦朋友》利用了這個假設,生成了故事主要配角,他們分別是:Joy快樂、Sadness悲傷、Fear恐懼、Disgust厭惡、Anger憤怒等五大情緒。故事講述女主角隨父母移居他地,因為思鄉而產生情緒波動,而五個小人兒,則分別代表着不同情緒相互抑制或幫助。其中代表悲傷的藍色小鬼最不受歡迎,因為他所觸及之處,都會被染成悲傷的藍色。為了保持正向思維,充滿光明的Joy處處迴避他,並因為阻止Sadness發放悲傷而釀成大亂,最後,Joy在回憶中覺悟:每次化解不幸,得到支持的主因反而是悲傷,因為有了悲傷,人們才會知道你需要幫助和支持,繼而伸出援手,與你一起解決難題,走出陰霾。

簡單的情節,巧妙地帶出了人性的思考,是故事的高妙之處。看着小女孩勇敢地哭訴的一刻,我就想起了《失控的正向思考》其中一節。當時,我一直不明白為甚麼“只要說出願望就能成真的人”會孤獨到極點?因為完美無缺的人生缺乏了相互依賴和幫助的過程。回歸現實,我們真的需要教出一個完美的孩子嗎?為了成就完美學生,父母事先為孩子解決所有問題,那麼學校老師還可以教他們甚麼?為了贏在起跑線,父母要求孩子學好所有才藝,那麼同學朋友還可以和他切磋甚麼?如果孩子痛苦了也必須強作堅強,那誰還能了解他內心的軟弱?而一個又一個優異生自殺的悲劇,大概就是以“失控的正向思考”寫成的。

仇恨的無花果

1779858_880075835395399_6897703454691483885_n

我們希望聽見老人最後的歷史證言,也通過這些證言看見“戰爭”,指認出製造對立的政治體系,防止它再一次驅策我們陷入“非我族類”的互相殘殺。

    或許,這才是紀念二戰結束七十周年的真正意義。

    【摘自:《紀念二戰結束七十周年:六個人的一九四五》,採寫:史圖登、張妍、周華蕾、李蔚、江雁南、譚端,端傳媒,2015年9月】

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紀念方式,有人留戀靜默,有人獨愛溫情,有人喜歡熱鬧,有人不想拘泥於過去……凡此種種均乃個人自由意志,沒有甚麼需要詬病的。就以紀念抗戰七十周年為例吧,國民黨舉行小型紀念會,中央政府舉行盛大閱兵儀式,全球華人媒體均有不同面向的紀念特寫,澳門各界也動起來了,有學生組織閱兵觀賞會,有學者出書,有單位籌備展覽,有團體舉行研討會。就連小小的臉書也不例外,9月3日一早,便有朋友貼上照片,寫着“紀念抗戰最好的方法莫過於看本史書”……在眾多資訊中,臉書上一組青綠色的小格子吸引了我,那是源自某群組的貼文,第一句寫着“戰爭不是這樣紀念的”。不是這樣,可以怎樣?我好奇正想細閱,又彈出了另一個格子,寫着“用鮮花紀念戰爭,不是坦克”,我又不解了──鮮花當然是好的,然而,誰會用坦克去紀念戰爭呢?按下去才知道他們以“坦克”借代了“閱兵儀式”。眾所周知,軍備展示是各國閱兵儀式的指定動作,中國也不例外,當中固然有展示自身實力的意味,卻不見得是儀式的全部。當天,老兵們深情的雙眼沒有被發現,雄師們威武的步操沒有被嘉許,主席無分黨派的謝辭沒有被讚賞,國家永不稱霸的誓言沒有被打動……何以只看到了坦克?也許小方格就像一面鏡子,只能照出貼文者的內心。

一如所料,說好的鮮花栽不成,小方格只促成了“非我族類”的內鬥與指罵,仇恨在沒有愛的種子內發芽,形成永恆的無花的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