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豬老師的第一份功課

      

        任何能力培養說穿了也不過是熟能生巧,當了十一年的語文教師,我一直擔心自己的語文能力一天天退步。過去的不同的時間、地點、人物都曾問如何提升語文能力的問題。時至今天,我還是那句老話 多讀、多寫,是具質量的讀和寫!作為語文老師,我們天天叫學生多讀,我們自己卻連每天讀完一份報紙的時間都沒有。我們也多讀,我們是天天在讀學生的大作,你說水平怎不天天降落?我們叫學生多寫,然而自己卻很少動筆。某年,我在國內某報讀到一篇文章,內容提到沒多少語文老師能寫出一篇好文章,看過後自覺汗顏,於是某年開始,我便無懼偶有錯字,無懼被學生比下去,也堅持在BLOG內練筆,可是再沒有老師會給你修改、點評了。我時時懷念當學生的角色,因為隨著年月增長,當你成了行業老將,即使沒有寫好,誰敢評價你?最可怕的是,連自己也固步自封起來。有一次,我問某人為什麼不參加教學設計比賽?他的答案竟是,除非有把握拿優異,免得自貶身價!誰有資格去評你的身價呢?那不過是個鞭策自己的動力吧。

       告別了教育工作,新生活給我最大的欣喜是 可以重新去當學生,部門內有很多資深的學者,個個都是大學教授,而我就只是當中小妹妹。那天完成了我工作上的第一份講稿,院長親自批閱,挑了幾處不足,感覺很獨到,其中一個欲與大家分享:

       我在文中寫道 國際社會對中國傳統文化趨之若鶩,院長說 趨之若鶩這個成語使用不當。後來我自己在網上查閱,發覺很多作家,以至 人民日報的記者也有類似的寫法,但追本溯源,結果如下:

        「趨之若鶩」這個成語實在被媒體以致大眾嚴重濫用。 可惜有部份比較年輕的文字工作者未必知道這個意思。《辭海》對成語“趨之若鶩”含義的解釋是: “像野鴨般成群而往,比喻很多的人爭著去,含有貶義。”由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和語文出版社2004年共同出版的《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相應的注釋是:“像成群的鴨子一樣爭先恐後地跑過去,比喻許多人爭相追逐”,並特意注明了含貶義。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纂的《現代漢語詞典》則更明確地解釋到:趨之若鶩“多比喻許多人爭著去追逐不好的事物”。我們知道,“鶩”即鴨子,中國傳統上把鴨子看成是蠢笨的像征,因此不難看出,即使在成語的注釋中不明確指出是貶義詞,也顯然有貶義含在其中。

        學生考試的時候,對答案卷上的 交叉可能耿耿於懷,但羊豬老師對自己第一份功課上的 交叉卻倍感開懷,因為告別了校園,能夠得到善意的提點是異常可貴的呀!希望在看的學生們能為自己天天知錯能改而高興,並好好地記住"趨之若鶩"的用法!

 

為爭氣的澳門人加油!

       

        對於政治,羊豬是非常審慎的人,審慎的程度去到登記做選民多年(好像是大學時期就登記的,具體的年份都忘了!)過去都沒有投過一票,去屆很想履行公民責任的,就是想不到哪一組值得投?傳統社團固然貢獻良多,我自己本身也受過不少恩惠,但澳門裏裏外外都是傳統社團,我們還需要更多捍衛傳統的聲音嗎?我質疑,所以投不下手;如果非投不可,就選個民主派吧,但民主派那種"你死我亡,殺身成仁"的態勢卻讓我夜夜不能入眠!我承認自己在政治上沒有大志,我會去六四燭光晚會,如果專為平反六四,不是拉拉雜雜的遊行請願,我會義不容辭,但如果歷史可以改寫,我情願永遠沒有六四烈士;台灣民眾的正義抗爭我會感動,但為了日子不多的廢人,不顧社會成本,無休止的絕食活動我覺得反感;澳門人打破沉默我會高興,但為了爭取某遊行路線,造成社會混亂,我覺得不可思議……

         我生在羊城,長在澳門,對於這小城不能說沒有感情,至少家人移民加國的時候,我堅持不走;但自從心甘情願地承繼家人給我的加國戶照後,卻又覺得自己沒有足夠的忠誠可以談情說愛.當初,曾經歷文革的父母慷慨地讓我選擇自己的路,只留下兩個"不"──不賭不毒,非也!是不入傳媒,不談政治!結果我在"中文傳意"和"教育中文"中選擇了後者,當個開開心心的中文教師!大學的時候,我加入粵語辯論隊,一個讀中文傳意的師姐告訴我"辯論是民主社會的基石",畢業以後,大大小小的辯論講座中,她都不會忘記重申,作為辯論的愛好者,作為一直堅持開拓辯論活動的老師,我多多少少也沾到這偉大理想,希望為澳門培育"敢言之士",可是我自己呢?我願意當"敢言之士"嗎?我覺得自己是沒有勇氣,每次帶學生去看澳廣視的議政節目,我都會把想法告訴學生,然後指導他們發問,叫他們要有勇氣,可是自己卻從來不說,總是覺得"公開議政很沉重!",於是那一天CCTV的人來拍紀錄片,他們問"用辯論的形式讓學生議政有什麼目的?"我答"辯論議政這種訓練,有助培養具素質的公民,不一定是培養從政的人……"當時,在我認識的辯論人中,沒有一個是有勇氣踏上政治舞台的!

       直到今年七月,我帶學生去訪問她──中文傳意的師姐,她親自告訴我們要參選立法會,她是用自己來證明,辯論是民主社會基石的人,她就是林玉鳳!大家都在身前身後耳語,說她出爾反爾,說她不智,說她一定不能當選,說她出來搶民主派的票……我只覺得,民主不是幾個人的小圈子,我們需要更多有素質談民主的人,我們需要更多有心有力的新面孔,而林玉鳳絕對是具素質,有心有力談民主的新面孔!那天我帶著微薄的心意去她的籌款晚會,告訴她我在待業中,然後加入了她的助選團……不排除,當初去助選,只為看看風景,只為支持偶像,並不理性!當我還沒有了解政綱,我不會盲目認同,所以我一直沒有穿他們的隊服,媽媽說"他們那件衣服最漂亮,你都不要一件!"我說"我是幫他們做事,不是站台,沒有穿的必要!"但最後兩天,我還是穿著那件印上"爭氣"的T-SHIRT在街上派傳單,那是因為一段時間的相處,我確確實實被那群無私地爭氣的澳門人感動了!那天大家傾巢而出,我在辦公室內打新聞稿,天黑了,我離開的時候,大家還沒回來,我在升降機上和某人搭訕"我是義工!你這麼晚還不走,是正職吧!"他笑笑"這裡誰不是義工呢?沒有錢請人的呀!"請吃飯,送禮物是立法會選舉給人的傳統印象,誰會想到有一群可以如此無私,既掏腰包又做義工的人?我第一次覺得澳門人真的很爭氣,第一次覺得未來很有希望!第一次走到票站投入神聖的一票!

       我還是我,一個沒有政治大志,不配談愛國愛澳,對政治很審慎的人!我選擇在塵埃落定的今天才動筆寫這篇網誌,主要是因為,我寫這篇文章不是為了拉票,而是對爭氣的澳門人表達由衷的敬佩和祝福!路漫漫其修遠兮,雖然你們是無背景、無財、無勢的三無組合,只要不停下腳步,總有一天能走到目的地!特別感謝犧牲安逸生活,成為民主社會的基石,有心有力的政壇新面孔──林玉鳳小姐.作為曾經一起作戰的師妹,我為您感到驕傲!

忘了忘不了(豬blog換裝致意!)

題記:

        那一年,我讀初一.夜深了,父母圍著電視,我也圍著電視;學校上街遊行,我也上街遊行;大家哭了,我也哭了……然後,某天我和好友約定了自己的夢想,他的夢想在東京,我的夢想在北京,結果,我們都忘了去實踐夢想,卻忘不了心靈相交的某點……

正文:

忘了那堆紛繁的日期,

忘不了標語中清晰的期盼;

忘了那些不知的名字,

忘不了空氣中撕裂的示愛;

忘了那片滲血的土地,

忘不了泥土中不死的亡魂;

忘了那些執著的數字,

忘不了報紙上無數的默哀……

無良的人選擇忘了,

見證的人總是忘不了.

有些東西執著的不是數字,

而是情感;

有些東西不必寫在書內,

仍在腦裏紮根.

二十載光影匆匆,

二十載曙光遙遙,

亡了,忘不了;

忘了?忘不了!

       紀念「六四」二十週年,紀念羊豬青蔥歲月的流逝,輕狂夢想的幻滅,紀念把夢想留在東京的舊友……有些東西忘了?忘不了!亡了,忘不了……

愛國主義教育的省思

題記:

           一年容易又國慶,今年多了一天假期,大家的國慶情懷大概又多了幾分愉悅感.適逢今天國慶日,讓我也來贈贈慶,談談對愛國主義教育的一些愚見.第一次動筆想寫愛國主義教育是剛到pc的一年,當時的高主任(也就是現在的高校長)邀請我參加教育會的"愛國主義教育課件設計比賽".得到主任的賞識,自是高興,我回家想了幾天,什麼是愛國呢?如何愛國呢?承認自己是中國人是愛國嗎?認識祖國的事物就是愛國嗎?不,無論你承不承認,我們自出娘始便是中國人,愛是情感上的觸動,承認了也不代表愛,不承認的只是無知;認識祖國的事物也不代表愛,學富五車的賣國賊大有人在,目不識丁對國事毫不知情的人,也可以為國犧牲……想著想著,還不知什麼是愛國!然後我努力想些愛國者的形象,我第一個浮現的影像是血淋淋的日本劊子手,他們可以為國失去人性,可以因為國家榮譽當眾刺腹自盡……越想越心寒,我不喜歡"愛國主義教育"這名目,很多國家都有自己讓國民認識國家的方法,我覺得"公民教育"這名字比較簡單明確,不會那麼造作,於是我決定不寫,儘管比賽獎金甚豐,儘管可能令領導失望.事隔幾年,因為我接了德育小組的工作,要為初三高一級寫德育中心,每年總少不了"愛國"的題材,我無可奈何,還得動筆.今年正值奧運,我便嘗試找一些關於奧運愛國的資料來寫,所以便有了以下的感言.

愛國主義教育的省思── 從北京奧運的愛國素材中思考正確的國愛觀

 

       北京奧運在一片歡呼聲中結束,各界都忙著藉此機會強化愛國主義教育。據香港傳媒總結,北京奧運帶來之愛國主義教育成果甚豐。以下是兩則引述:

 

報導一:

     過去兩個多星期,五星紅旗每天都在奧運賽場上伴隨著義勇軍進行曲升起,香港人在電視機前不斷接受“國情教育”,全城報紙頭版都登載中國領先群雄的金牌數量,以顯著篇幅刊登有關中國選手的報導。愈來愈多的港人表示“做中國人很光榮”。香港一項調查顯示,北京舉辦2008年奧運會,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港人比例明顯上升,更多的港人為自己身為中國人而感到自豪,港人固有的愛國熱情,這次通過奧運會表現得淋漓盡致。

 

報導二:

       此次最被金牌運動員“征服”的,是青少年一代。在本港,如何令青少年一代認識祖國,不少家長都感到無奈,特區政府的國民教育更是下了九牛二虎之力,但是,金牌選手卻做到了,每當國歌奏響、國旗升起之時,金牌運動員們眼中閃動著的光華和淚花,把什麼叫做民族自豪感、什麼叫做艱苦付出之後嘗到的成功喜悅,在不言中表述無遺。一次京奧、五十一面金牌,對本港青少年的國民教育,勝過萬語千言。

 

        當我忙著為新學年的德育課做準備,埋首在如此一堆充滿自豪感的資料中,嘗試總結時,我迷茫──如果人們愛國是仰賴一種國家的榮譽感、自豪感時,今天蓆捲全球的毒奶事件,會不會讓鄰埠的市民表示“做中國人很羞恥”,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明顯下降?

 

    我們不可以否認關心祖國的發展,為祖國的成就而驕傲是愛國的表現; 青少年認同自己是中國人,開始認識祖國的事物是愛國的起步。但我們不能讓學生被奧運的光環迷惑,如果對國家的愛僅僅能以金牌的數量來體驗,我們只會眷戀國家給我們帶來的自豪感,那是崇拜虛榮,而不是真正的“愛國”。

 

異鄉街頭的年邁老人,為捍衛民族尊嚴,表達對祖國的思念,隻身迎接聖火──是愛國的情懷;在一片喝倒彩和侮辱聲中,勇敢的留學生站起來高呼“支持北京奧運,支持中國富強”──是愛國的表現;已達半百之齡,代表他國比賽,在場上冒著違規危機,仍堅持高舉“祖國好”的布幅,向現場觀眾表達心跡的中國舊將欒菊傑,以及雖敗猶榮、無怨無悔地放棄了英國國籍,選擇休學為國爭光的馬術選手華天,又是愛國的另一種表述。

 

愛國不能停留在認識祖國,歌功頌德的點子上,還應該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血淋淋的日本劊子手,他們可以為國失去人性,可以為國當眾刺腹自盡,何嘗不是愛國的表現?因此,正確的愛國觀必須建立在愛人類,以至愛地球的基礎上,做到愛吾國以及人之國,愛人類以及大自然,北京奧運中就有以下可用之素材。

 

愛跨越國界:帶走三塊奧運金牌的短跑王博爾特,從中國贏得了榮譽,也給中國留下了一份人性的至美。23日,這位創造了三項世界紀錄的短跑明星向四川大地震中的受災兒童捐獻了50000美元。

 

愛無分種族:伊拉克奧運代表團在奧運會開幕不到十天才得到參賽資格,他們的隊員甚至連隊服都沒有。由於資金匱乏,一度無法前往中國參賽,參加短跑比賽的伊拉克女選手達娜得知無法參加北京奧運會時,她一度崩潰了。教練安慰她,4年後可以參加倫敦奧運會,21歲的達娜脫口而出:“照伊拉克這個樣子,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到2012年……”中國網友得知消息後無不動容,在開幕式伊拉克代表團入場時,全場中國觀眾報以熱烈的掌聲。當他們離開時,中國網友特意將自己準備的球鞋、衣服、福娃以及各種具有中國特色的禮物送給伊拉克代表團。

   

愛在綠色的京城:北京在奧運場館建設中凸顯建築節能、環境與生態保護、資源可持續利用、綠色環保建材等為重點項目。其中包括九萬個座位的國家體育場;採用大體量 透光度高、抗污染性強的膜材料的國家體育場和游泳中心;採用了太陽能照明及綠色節能燈具的奧林匹克公園;奧運會歷史上第一次全面採用世界先進的太陽能光熱系統,滿足運動員的洗浴需求的奧運村。


   
多少夢想和愛,藏在榮耀背後!北京奧運曲終人散,我們當然要把握時機對年青一代進行愛國教育,但在奧運中,我們可以搜索的有關愛國主義的素材很多,大家不必都把目光放在金牌和榮譽上。我們應該給學生正確的愛國觀──愛是無私包容,是甘苦與共,是不離不棄。我們不僅要愛上祖國給我們的榮譽,還要學會付出。而更重要的是要具備理性的思維,認識到國愛必須建立在愛世界的基礎上;認識到金牌、鮮花和掌聲以外,中國還是千瘡百孔。多少建設,抵不過天災;多少風光,蓋不過人禍。只有中華民族團結一致,才能達成溫總的名言“多難興邦”;只有認識國家的不足,努力讀書,他日學有所成,為國效力,讓國家法制,人民素質得到真正的提升,才能達成“中國富強”的理想,而我們的愛國主義教育才具備實質的意義。

 

論"成王敗寇"的傳統價值──從奧運會的幾個"對不起"談起

         那天,風之子因傷退出,國人傷心落淚,隔天國內報章頭條極盡悲痛,什麼"風之子折翼""十三憶人夢碎""舉國傷痛"……我不解:劉翔死了嗎?十三憶人都靠一面獎牌過活嗎?如果不是,何痛之有!頂多只是遺憾吧!

        劉翔是人,不是神,大家憑什麼要他背負一個民族的重擔?然後教練一臉悲慟地開記招,在會上嚎啕大哭"他在玩命……"既然他在玩命,你們當教練的還不阻止?體育精神是什麼?是為求目的,不擇手段嗎?我無奈!我覺得最應道歉的人是相關的教練,他們有責任阻止劉翔玩命,有責任一早發放他可能因傷退出的消息,而不是事後哀悼失去爭金的機會.如果得了金牌又怎樣?那他玩命的行為又情有可原嗎?他這樣做叫為國捐軀嗎?叫鍥而不捨嗎?

        更可悲的是劉翔自己也親自動筆寫公開信,他向十三億人民道歉,他保證自己不會倒下來,保證自己在未來再創佳績……我又不解:他到底做錯了什麼?他是人,不是神!人總有受傷的時候,總有走下坡的一天,有什麼必要向十三億人道歉?有什麼必要許下承諾?如果硬要說他錯,頂多只能說錯在給國人太多的幻想吧!然後他又再作承諾,算不算重蹈覆轍?根據專家分析,劉翔四年後已經三十,跨欄是極需要爆炸力的運動,要再上高峰並不容易.我寫這篇文章並沒有看不起我們風之子的意思,我只想說,作為一個具心理素質的運動員,首先要明白到體育精神是"全力以赴,做到最好",而不是"不顧一切,甘心當金牌的奴隸",他應量力而為,隨遇而安,還開什麼空頭支票?如果他真的不能達成,他就沒有價值嗎?他已經為我們創造過奇蹟,即使無法再站在領獎台上也無損他的貢獻,正如當年體操王子李寧最後一屆奧運成為"失手王子"也沒有影響他往後活出精彩人生一樣。

        這一句悲壯的"對不起"言猶在耳,那一句對不起又再響起,陳忠和說"我對不起大家!",然後一眾老隊員又相繼和應。我不明白,他們又對不起誰?他們是作弊讓賽嗎?如果不是,何罪之有?原來贏是他們的工作,輸了就是失職。他們輸了,便對不起國人。如果他們贏了,那麼人家又要對不起自己的國人?然後"對不起"便循環不息地響起,"奧運會"便成了"道歉會",真是極其有趣!

       不要誤會,我不是要落井下石,也不是要在別人的傷口上灑鹽,我只是覺得心酸,大家都在研究如何為運動員減壓,但卻不知道問題癥結是根深柢固的"成王敗寇"的價值取向。劉翔退出,程菲失準,我們要研究的不是如何讓他們輕鬆應戰,而是教他們如何輕鬆地接受失敗。如果大家談的只是以奪金為目的的賽前心理培訓,這是加壓而非減壓。大家應該接受"其實輸了,也不是什麼大不了;不是體育最強國,也沒有什麼不得了"劉翔退出了,不過是小遺憾;女排戰敗了,是小挫折,只要大家都盡力而為,就不會對不起誰!

        喜見台灣棒明星能輕鬆大度地對傳媒說"輸了是有點意外,因為那天發揮不好,我們一心只想著贏反而沒法發揮水準,而大陸那邊近年也的確進步不少……這次失敗算是吸收經驗吧!沒有什麼大不了,反正大家都是盡力而為就好,我覺得傳媒就不必討論什麼了!"比賽是輸了,但論心理素質,我覺得這回合台灣運動員卻是勝了。

        成也英雄,敗也英雄,全力以赴的就是英雄!請各位英雄都收起你們的對不起,為我們的下一代樹立好榜樣,中國將來才可當個真正"跌倒了能立刻爬起來的強國"

 

如果"佢哋就係奧運",奧運就是中國人的諷刺!──收看某電視台奧運節目有感

        北京奧運圓了中華民族的百年夢想,的確是中國人的驕傲.作為龍的傳人,趁著暑假不用上課,自是不容有失,全天候賴在電視旁觀賽.我的家與大多數的普通家庭一樣,把香港某大電視台設定為1台,因為懶,平日少作他選.某大電視台對此千載難逢的盛事也是大張旗鼓,單是節目主持已是不計其數,除了體育名人和平日的體育節目主持外,大至金牌司儀,超級巨星,小至青春偶像,甚至連不知名的選美代表都逐一出場,人多手腳亂,這邊廂,某人在爭對白,那邊廂,某人又在鏡頭前發呆;這一刻,阿寶阿聯等親切暱稱教人摸不著頭,那一刻,美國飛魚的中文名目天天不同,讓人不知所措….真是千奇百怪,娛樂性十足.

       最讓人側目的還是語言天份極高的實地記者,他們會操著半鹹不淡的普通話問些近乎白痴的問題,如:某人丟了獎牌,他會問"你是不是很失望?";某人奪金,他會問"你要不要多謝你的教練?"……最要命的是,他自己普通話差到極點,訪問者和觀眾都聽不明白,受訪者卻用純正簡單的國語清晰地回答,基本上連澳門小學生都聽懂了,而訪問員卻依然用他極高的語言天份,冗長不當地翻譯一次.

        今天中國步槍選手幸運奪金,記者便問了一個難度極低的問題"你想向香港的支持者說些什麼?",一連問了幾次,只見運動員尷尬地說"不好意思,我實在沒聽明白你在問什麼?".我想這位來自國際大都會的記者仁兄還是用英語發問比較好,因為相信此等簡單問題,我國的選手是能用英語回答的.面對同一個民族,不同的語言,我的感覺是:實在太羞家!不知我們親愛的香港同胞會不會感到汗顏?作為一個如此具代表性的電視台,難道連幾個能說流利普通話的記者也找不到?即使能力不足,難道就連幾個最簡單的問題也操練不好?還是大家都把視線花在不切實際的噱頭上,莫視了傳媒人的基本修養?莫視了傳媒自身對年輕一代的影響力?堂堂大台重頭節目記者的中文水平也可以如此差勁,你叫下一代如何有動力學好語文,學好普通話?

        面對天天新款的宣傳短片,不同的畫面,同一個口號──我哋就係奧運!得獎鏡頭是奧運,拍攝過程是奧運,訪問情景是奧運,連某藝人當天生日也是奧運……我覺得異常諷刺,很想給大家出道續句的題目:

"如果某電視台是奧運,那麼奧運就是_______________"

      作為語文老師,讓我先給大家做些例句:

 1.如果他們就是奧運,那麼奧運就是華而不實.

2.如果他們就是奧運,那麼奧運就是中華文化的失落.

3.如果他們就是奧運,那麼奧運就是香港傳媒的不負責任.

4如果他們就是奧運,那麼奧運就等於中國人的笑話.

         幸好,他們不是奧運,只是一個水平不足的節目!

       

 

       

向鞭策天下老師奮力向前的天使們致敬

      因為工作繁重,教學上吃力不討好,我們老師未免也有感到沮喪的時候,但看了以下文章,便覺得自己微不足道.工作上的困難有什麼大不了呢,希望我們都能從中得到鞭策,竭盡所能,做到最好!謹向危難時刻的天使致敬!

老師:危難時刻的天使(引自盧聖生老師的blog)

【中新社北京十八日電】“重重的牆,將老師壓,我們在他身下,都很聽話;叔叔的手,死勁地挖;解放軍的飛機,送我回家……”這是最近在地震災區迅速流傳的一首兒歌。孩子用質樸、稚嫩的話語吟唱着一曲衆志成城、抗震救災的讚歌。老師,這些被稱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智者,在孩子的歌聲裏,成為是危難時刻的“天使”。

大愛在瞬間成為本能

五月十二日下午二時二十八分,災難突如其來,四川省德陽市東汽中學的教學樓在頃刻間坍塌。在這毫無防範的瞬間,正在給學生講課的譚韆鞦老師幾乎是本能地撲向一張課桌,張開雙臂護住身下的四個學生。當譚老師的遺體被發現時,他仍然保持着生前雙臂張開的姿勢……

汶川縣映秀鎮的部分群衆將永遠銘記這樣一個畫面:二十九歲的張米亞老師跪撲在鎮小學教學樓一角的廢墟上,雙臂緊緊摟着兩個孩子,從背影看如同一隻展翅欲飛的雄鷹。由於張老師緊抱孩子的手臂已經僵硬,救援人員只能含淚將之鋸掉才將仍然活着的孩子救出。

——那一刻,老師的雙臂是天使的羽翼!

五月十四日上午,當救援戰士掀開完全坍塌的綿陽市平武縣南壩小學的一根鋼筋水泥橫樑時,被眼前的一幕深深震撼——去世多時的四十八歲學前班代課女老師杜正香趴在瓦礫中,頭朝着門的方向,雙手各拉着一個的孩子,胸前還守護着三個幼小的生命。

在綿竹市遵道鎮歡歡幼兒園廢墟裏,幼師瞿萬容撲倒在地上,用後背擋住一塊垮塌的水泥板,緊緊護住了孩子。孩子獲救了,年輕的瞿老師卻告別了她二十一歲的青春……

——那一刻,老師的懷抱是生命的港灣。

樹起為人師表的豐碑

地震剛剛襲來,反應敏捷的四川崇州懷遠中學的英語老師吳忠洪迅速帶領學生撤離,當已經接近安全地帶時,吳老師得知有學生掉隊,又義無反顧地返回四樓,將最後一名還在教室門口的學生楊瑩推進樓道。此時樓體突然垮塌,楊瑩看見的那個在塵土飛揚中的背影,成為吳老師留在世上最後一個站立的影像……

當災情發生後,四川通江縣洪口鎮永安壩村小學的茍曉超老師已經帶領部分學生撤離至操場安全地帶。但隨後他又衝回三樓,救出三名年齡較小的學生。當他第三次衝進教學樓後,卻再也沒能回來。當救援隊將他從廢墟中扒出來時,茍老師的雙腿都被砸碎,他年輕軀體中的鮮血已被耗盡……

——那一刻,老師的足跡是一條最寶貴的生命線!

在災難面前,生命顯得如此脆弱,但在災難面前,人性的光輝卻愈發絢爛!

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所有人的反應幾乎都出自本能。而這些老師的“本能”正是刻在他們骨子裏的“師道”,和流淌在他們血液中的“大愛”。

在這場震驚世界的汶川大地震中,我們的老師正是用他們“愛的翅膀”築建起一座座“為人師表”的豐碑!

“疑似藝人不雅照片”風波的反思

前言

         縱然在學習上很多先天不足,堆砌文字是豬的強項,學生時代的我從來沒有為文章字數不足而苦惱,只怕到報上投稿時要限字數;大學時開始辯論,由於工多藝熟,寫稿能力驚人,卻總怕過時扣分 丁出局;寫碩士論文的時候,我比原來要求的字數多出一萬字,某位評審老師看過後質疑我喜歡 抄書”,豬為此失落了好一陣子。我想寫作對我來說比跑步容易,是一種精神上的舒緩和鍛鍊。

        這年,我為學校寫過好些德育中心,但都是 輕而易舉的題材,寫的都是例牌貨,我不是太喜歡,也就沒有放在blog內。這一篇卻是例外,因為它是我動筆時少有地感到吃力的作品。自梁SIR年初幾給我送上此優差,我便開始在腦內混戰:怎樣寫?從那個角度下筆?我毫無頭緒,只好求教朋友,所得的結果很有趣──幾乎沒有一個的意見是相同的,也沒有什麼證據是確定的。有一回,我和友人吃飯,便為 自拍性愛過程有沒有錯而爭辯了一夜;某天友人打電話來著我以基督教的角度寫(因為我們是一所基督教學校),還給我一些經文作參考,我努力地堆了兩天,還是沒堆出條理來,因為我知道,不熟悉的東西總是寫不好;開課後的幾天,我天天望天打卦,希望從事態發展中找尋生機,結果還是交稿前一晚才硬著頭皮動筆;迫在眉睫的一刻,我和丈夫還在為 阿嬌有沒有認錯而爭論,結果一夜趕工,由凌晨兩時寫到天亮。港澳教育界天天呼籲以此為教材,但四周也沒有真實現成的作品可供參考,所以豬才膽敢在此獻醜,期望藉以與其他同工交流經驗。順道也記下這次有趣的寫作經歷,希望孩子們 能從 老師的心路歷程中得到啟發。

        寫作此題有 三難”,除了上面的二難──難定論、難聚焦外,對老師來說,最大的難度該是 難啟齒吧!記得開課後的第二天,我在被喻為高一之最的望班中不經意地提起了報刋上 繁雜的人物關係圖”,氣氛頓時高漲起來,有的大聲嬉笑,有的竊竊私語,大家都比較 關心老師有沒有看過照片?到底看了多少,準備看老師回應時有趣的窘相,遺憾的是豬臉面相當厚,改天再談起,他們便有點厭煩悶死了,不談好不好!”,似乎他們只會把目光聚焦在事件的娛樂性上。如果情況出現在其他班上還可接受,但這是高一之最呵!一群生活富足,多才多藝,資質優厚的孩子思想竟也如此單薄!我終於發現他們有著眾多聰明孩子的缺失,因為一切都在掌握範圍裏,他們會聰明地揀選最簡單、最容易得分的學習路徑,無須努力地探索補救方法,或質疑自己的想法。他們覺得這事已經明白不過了,再沒有談論的必要,我想周四德育課,他們的班主任談論此課題時,應該是比我那成績平庸的愛班來得困難吧。

       其實,老師很並不是想繼傳媒之後,不斷地向你疲勞轟炸,老師只希望讓你們學會思考和批判眼前所見、所聽到的一切。總有一天你會明白,人的思想和社會意識形態是世上最高深的學問,因為當中千絲萬縷,千變萬化,沒有任何一個公式可以幫你解出答案。價值觀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有經過思考後的判斷與取捨,那些看起來沒難度,不計分,很無聊的德育課題,將恆久地影響著你的生活和整個世界的發展。

       縱使還沒有寫得很好,豬仍然很珍視言得來不易的拙作,至少它讓我內心進行過一番價值上的角力。謝謝曾給我意見或和我爭吵過的每一位,特別感謝給我寄來剪報資料的鴨子會長。

 

疑似藝人不雅照片風波的反思

引入

     疑似藝人不雅照片風波席捲全球華人地區,無論你是否成年,都可在網上看到相關資訊;無論你願意與否,都會接收到各大傳媒圖文並茂的渲染。在案件還沒有終結前,我們很難武斷地評價當中的是非對錯。以下,我們只能從傳媒報導的某些側面,讓同學們進行反思。

 

一、打開心靈之窗

   在討論這個話題前,老師得先為同學們做個統計(可多選),希望同學如實回答(本題旨在引入情緒,無須執著真假)

1.      曾自行在網上搜尋,並看過這些不雅照片的同學請舉手?

2.      很想看全部照片的同學請舉手?

3.      覺得這些照片很醜惡,認為不值一看、不想談論的同學請舉手?

4.      覺得談論此話題很尷尬的同學請舉手?

無論你們是屬於有看、想看、不想看、不想談的類別,請聆聽以下兩段摘自

明報專訊的文字,希望能為大家打開心窗。

 

陳冠希事件在網上和媒體燃燒至今,趨勢是牽連愈多人愈好。大眾似都情願把時間用在迅速繁殖的人物關係圖表……”

數十年後,我們也許才能因為事過情遷平心靜氣的看到這些照片除了身體,還有別的……我們可能才有機會明白「受害人」所受到的各種損害並非盡是來自照片本身,而是我們看它們的眼光。

(摘自明報專訊,217)

 

老師總結:

作為青少年的你們自然不應觀看這些意識不良的照片。但若真的無意中在網上或報上看了也不是什麼大逆不道的死罪,只要用正確的眼光去審視,不難發現那些不過是正常人的身體、不恰當的性關係,以及利用互聯網散播色情資訊的罪案;只要用正確的眼光去批判,它們便能成為我們成長中寶貴的一課。

 

二、黑白的反思

1.都是誰的錯

問題:在“疑似藝人不雅照片”風波中誰犯的錯最大?(請選取三位不同答案的同學發表個人想法)

 

 老師總結:

     在傳媒報導中顯示,普遍人認為陳冠希的錯最大,他被視為 始作俑者

稱為世紀淫男。到底這萬惡之人是天生性變態、色情狂,是性開放道德價值的源頭,還是在這種價值觀下成長的 被污染物?據報導,歐美日等地,性開放文化由來已久,一夜情、性濫交、性虐待等不良資訊大量充斥在次文化中。間接鼓吹年青人視性愛為享樂,近年日本更流行自拍性愛短片,並以此作為炫耀;歐美等地流行的性行為藝術,便以性愛過程作為藝術作品。姑勿論當中的動機為何,但可以肯定的是,不雅照的男女主角和發放的人,都是性開放文化下的產物,不良的社會風氣才是真正的 元兇。當在座各位把所謂的流行文化視為天物,把師長的勸勉當作耳邊風時,有沒有想過,你也可能是下一個不良社會風氣下長出的 被污染物

 

2. “知錯 能改

問題一:事件疑似女主角之一的鍾欣桐在記者會中間接承認錯誤,你原諒她嗎?(請選取三位不同答案的同學發表個人想法)

 

 老師總結:

     古語有云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疑似女主角之一的鍾欣桐在記者會中間接承認錯誤,但收回的原諒聲卻不多,因為大家都質疑她道歉的動機──為了挽回事業才認錯。如果你是她,還可以怎樣呢?自尋短見?躲起來?從此退出娛樂圈?為了挽回僅有的形象、為了繼續藝人的生涯,她唯有如此,也只能如此,她不過是經理人公司旗下的一件商品,她不願意說照片是"移花接木",不走出來承認自己的無知,公司的生產線就無法運作,這就是所有歌手偶像的宿命。即使她是真的 知錯,但知錯能改的重點不在 知錯,而在 能改,她如何走前面的路才是最重要的。但誰又會有興趣、有能力知道她 能改?自記者會認錯後,鍾欣桐收到無數投訴 要求TWINS拆夥要求她取消即將舉行的演唱會,在某電視慈善節目中,她的出席同樣招來2300個投訴,她演出的時段,該電視台共流失了十九萬觀眾……知錯不一定能改,能改不代表有機會改。一直希望掙脫校規管束的同學們,也許不會明白,現實比校規和老師更殘酷,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的背後須付上沉重的代價,而別人的諒解也不是必然的。

 

問題二:網民鍾亦天被法庭裁定無案,你認為他是不是打勝仗了?你對他有什麼看法?(請選取三位不同答案的同學發表個人想法)

 

老師總結:

        即使是最後在法庭上被判無罪釋放,離開時鍾亦天也無法面帶笑容地展示勝利手勢,他用大衣把容貌密封起來。我們看不到他的廬山真貌,社會卻不輕易忘記這與 無聊、缺德掛號的名字。鍾亦天並沒有真正的得勝了,因為終極審判的地方不是法庭,如果他知錯不改,重蹈覆轍,有天也許會吃更苦的果。我們在學校裏也一樣,不要因為犯錯而不被發現而沾沾自喜,因為終極審判不在德育處,而在你個人的前途裏,如果你的缺點不能在相對仁慈單純的基礎教育中矯正過來,耽誤的將是你漫長的人生。

 

結語

    數十年後……我們可能才有機會明白「受害人」所受到的各種損害並非盡是來自照片本身,而是我們看它們的眼光。誰是受害人?社會風氣影響下的每一個人;誰是投射出 害人死光的人?社會上每一個可以用電腦、圖片、文字,甚至是用口來傳播負面訊息的人,包括在座的所有同學。

      近年利用互聯網散佈色情資訊的案件頻頻見報,其色情成份和卑劣程度絕不亞於本案,我們無須用 不可思議的目光看當中的問題。正如梁主任在週會裏為 燒貓事件作結的話一樣 燒貓的人原是無知,但最可恥的是一些無知的旁觀者竟然高高興興地上前看熱鬧……”在座的同學們,請撫心自問,在“疑似藝人不雅照片”事件中,你是湊熱鬧的一員嗎?還是更落力地為你身邊的同學提供圖文並茂娛樂資訊,著力色情渲染,猶如義務提供燒貓技巧輔導,研究 貓如何可以更痛苦地被燒死的其中一員呢?別忘了!世上幸災樂禍的人往往比無知的人更可恥。

      基於案件還沒有定論,以上觀點和引用的資料不能視作金科玉律。因為案發以來,幾乎每一份報章,每一個報導,每一位評論人都有不同的批判角度和立場,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不經思考,盲目地全盤接受或是否定是 無知的表現。希望本週德育中心的討論,能助你日後作出更多、更複雜的價值判斷。

                                                                後記

        觀矢之的的"始作俑者"終於回來了!期望一切的問題,終能歸於明朗,我想如果他早幾天回來,當中的問題可以確定些,我就不會寫得如此吃力。認真細看,這個貫以萬惡之名的"世紀淫男",嘴臉沒有想中的猙獰,在這種性觀念開放的年代,性生活淫亂的年青人豈止一人,娛樂圈中作為青少年偶像的淫蕩男女又豈止這些?然後,那些人都一起高高興興地看熱鬧,紛紛走出來指正別人的無恥……最醜惡的人到底是誰?

      "始作俑者"要離開了,我並沒有感到太可惜,因為我由始至終也沒有欣賞過這個美麗時尚的臉孔.但望著那個俊美年少的臉消瘦憔悴,望著那迷茫的目光,心裏卻又泛起幾分憐惜.看他面對不停閃動的鎂光燈,語言仍舊清晰如此,聽聞他不但是個明星,近年在國內攪的網絡生意也很成功,我想他本該是個可造之材吧!可惜經歷此事,華人的社會大概就容不下他了!但如果我是他的母親,或會為此感到高興,因為現實為他這含著金鎖匙出生,各方完好無缺,一直自以為是的孩子上了活生生的一課,他現在還年輕呢,還不過二十多歲,但願他失了名譽,卻得回了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