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的淡定

Share Button

順應自然規律,“可以保身,可以全性,可以養親,可以盡年”……闡述養生之道的最高境界:順應自然。這個寓言(庖丁解牛)講述的不是順應自然的理念,而是順應自然的一種具體方法:以無厚入有間,恢恢然游刃有餘。

    【摘自:〈老子莊子怎樣通過小寓言講大智慧〉,周山,《解放日報》,二○一八年五月八日】

小兒子十六歲生日那天,凌晨三點,我們在同一個空間無眠。他為考試挑燈夜讀,我因失眠起來讀書……這是兒子踏入青春期後,母子慣常的親子時光,在同一個空間中各自作業,幾乎沒有交流,但平靜和諧。

這不禁令我想起十六年前的凌晨,我感受到胎兒作動,臨盆在即。吸取大兒子出生時的經驗,我沒有選擇去產房熬夜,在家裏一邊讀書,一邊平靜地數着陣痛次數,直至清晨六點,收拾細軟,沐浴更衣,吃完自己煮的早餐,施施然敲門叫丈夫送我入院……姑娘叫他不要焦急,回家耐心等待,沒轉個頭孩子就出生了!也許是胎教,小兒子生性也如此——平實淡定,深居簡出,自得其樂。朋友都說,這樣的孩子多生幾個也不會累,紛紛向我請教:你研究親子教育,可否分享一下如何教出這樣的孩子?其實我也不知道,順其自然吧!我從來沒有設計過孩子的樣式,相信也設計不來。一如分娩過程,很多東西並非人為可以控制,但只要認真學習,知道規律,做好準備,便可從容地等待結果,途中總有意外,不必焦慮,因為陣痛是正常。

一轉眼,孩子就長大了!願他淡定如初,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大人的世界很複雜,但不必焦慮:沒有逆境的人生是蒼白的,陣痛是正常的。有智慧的人不是沒有挫折,而是喜歡學習,掌握規律,做好準備,平靜地順應生命中的風浪。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3-06/30/content_1684513.htm

Share Button

成長的困局

Share Button

“我走咗㗎喇,但係又返黎啊,條路係直嘅,我一直行一直行,無轉過彎,我又行返嚟啦,我走唔到啊。”……“原來呢度咁靚。”“係,之前一直冇細心欣賞,原來呢度係咁靚嘅。”

    【摘自:《荔枝英雄傳》,陳小東編劇,友人創作(藝術)劇團,二○二三年六月】

“這種年紀呀,一定不能行錯路,我準備安排女兒在我任教的大學讀本科,再鞭策她努力考研!”在大學任職的朋友A說。

“這年紀哪有社會經驗?為了不讓兒子行錯方向,我們把他填報的志願改掉!”在中學任教的朋友B說。

為了不行差踏錯,高知父母各行其是,然而怎會想像得到:一條大直路也如此難行?那天我在看《荔枝英雄傳》的這個片段時,不禁想起朋友A和B的兒女。他們是幸運的,有從天而降的維生條件,但他們也是可憐的,因為無法選擇自己的路向,只能在父母安排好的“英雄形象”中折騰,守護着相傳神聖的任務,直至發現“鏢箱”承載的使命已經陳舊過時,悔不當初。而“英雄”人設背後,他們也只不過是無力的奴才,終此一生為自己的無能忿忿不平。

“眼前風光無限,食糧取之不盡,多好的福氣!為什麼兒女就不懂惜福?”因為生命不是一張定格的圖畫,而是一個尋覓的過程,有體驗才會覺醒。情況如同富豪最後退居山林,心理上會比沒有選擇餘地,而過着相同生活的農民卻感覺滿足,因為那是他自己選擇的結果,而非宿命。

“我不對他嚴格、不讓他吃苦,將來在社會上會吃苦的!”很多父母這樣想,以為提前受苦必然先苦後甜,但卻沒想過如此多變的世局:苦盡未必甘來。如果在外的風吹雨打不能避免,何不讓孩子先有個溫暖的港灣?一如劇中結局,經歷苦難以後,才會發現家的美好。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3-06/23/content_1683008.htm

Share Button

愛上閱讀的方法

Share Button

愛上閱讀的方法說來也簡單,就是:一個段落不喜歡,就跳過去;一本書不喜歡,就換一本。就像一個闖進遊樂場的孩子,奔跑撒野,輾轉於各個項目之間,碰到不感興趣的,轉頭就走;遇到喜愛的,就玩個不亦樂乎,單純享受玩耍帶來的快樂。

    【摘自:《閱讀的方法》,羅振宇,圓神出版社,二○二二年九月】

我經常被邀請做閱讀講座的分享嘉賓,由閱讀的好處到閱讀的方法,由一本好書推介到系列分享……幾乎什麼主題都做過。曾經為了能夠高速閱讀,還特別鑽研過前蘇聯的“快速閱讀法”,也曾經向不少閱讀高手偷師。總覺得所謂的閱讀秘技,效果因人而異。有人擅長形象思維,有人偏重語言記憶,有人聽力好,有人想像力佳。

我認為閱讀分兩類:功利閱讀和休閒閱讀。

為了工作和學習,有些書是必須強記的。我的記憶力很差,所以非常重視寫筆記,先是反覆閱讀形成框架,再組織讀書會,強迫自己製作PPT和別人分享。然而,功利閱讀的成效始終有限,如同學霸失去了爭勝的誘因,未必能夠終身學習。個人認為,休閒閱讀才是決勝關鍵,因為只有熱愛,才可以堅持不懈,做到沒日沒夜、廢寢忘餐。

“愛上閱讀”比掌握閱讀技巧更重要。我很喜歡引文一書中的比喻:“把讀書看成了步步登高的朝聖,知其路途艱辛,所以生怕我們行差踏錯,誤入歧途。但你有沒有想過,書籍的世界,其實並不是一座山,而是一張網?山,需要費力地攀爬,而網,允許我們愉快地從一個節點跳到另外一個節點;山,有從低到高的次序,而網,處處相通,沒有前後高低之分,只要你願意,任何一條路都可抵達終點。”某節點之所以令我難忘,主要是因為學能解惑,當我在閱讀中找到覺悟,並解決難題,那種滿足感才是堅持閱讀的動力。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3-06/16/content_1681346.htm

Share Button

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

Share Button

 “努力的驅動力一旦是來自外部的壓力,努力只是一場名為努力的行為藝術。”父母與其在後面推動着孩子,讓孩子看起來像是在努力奔跑;不如點燃孩子內心的熱情,讓他們能自主奔跑,這樣才能跑得更快、跑得更遠。

    【摘自:〈很多時候拖垮孩子的,不是智商、不是情商,而是父母的“偽自律”〉,新東方家庭教育,二○二三年四月四日】

我對孩子的學習,向來採取“積極不干預政策”,從不主動鞭策其“用功”——不會主動幫他們檢查功課,也不會嚴格監控他們的學習效能,但他們可以“求助”,例如有需要的時候,可以向媽媽請教,尋求幫助。在我們家,成績好是沒有獎賞的,家人只會表示祝賀和欣賞,成績不好也不會受責備,只是幫忙檢討不足,協助克服困難。由於沒有外在規管,成績平平無奇,但那是不要緊的,我會告訴他們:“同學的好成績是靠父母或補習老師取得,而你靠自己。自己的書自己讀,那才值得驕傲!”走過了小學階段,孩子開始各有發展,也許還談不上出類拔萃,但也不會厭學,經常會自發學習課本以外的知識。

回顧自身成長,父母也是介入不多,媽媽要求我自己溫習,爸爸只求我們考六十分,然而我有沒有滿足於六十分呢?大概也沒有。出來工作以後,爸媽對我最大的不滿是“整天都在忙碌”,心痛我太勞累時,我爸會說:“你現在是不是很缺錢?要不要幫忙?”而我則啼笑皆非地回覆:“我忙得沒空花錢,你可以幫忙花!”同樣家庭文化下成長的弟妹也大致如此,我們在學期間的成績也許並非名列前茅,但離開校園之後都能自覺學習。因為,當努力不是滿足別人期望的“行為偽術”,而是達成自己理想的原動力,便會自強不息。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3-06/09/content_1679759.htm

Share Button

孩子的生涯發展

Share Button

結果發現,逾千五名本澳高中學生中,逾八成受訪學生感到不確定父母能否在自己的生涯發展上提供支持,九成受訪學生對父母生涯情感支持的程度偏低……受訪學生表示父母對自己的職業知識內容缺乏,顯示父母未能有足夠為子女在職業探索或職場能力分享等方面,協助子女生涯發展上的需求。

    【摘自:“澳門中學生生涯發展情況調查發佈會”,二○二三年五月三十日】

朋友知道我在做青少年研究,特地給我寄來結果。我反思:父母當年給我的支持足夠嗎?在經濟上肯定是足夠的,職業導向的指引則較少。在火紅年代走過來的父母,對傳媒沒有好感,猶記得他們在聊天時曾輕描淡寫地談過:最好不入傳媒、不談政治。結果我放棄了中文傳意專業,選擇教育學院中文系,成為中文老師,但因為喜歡寫作,工餘持續在報上發表文章,政治也常談。妹妹讀戲劇,是名專業演員,也會演有關政治議題的作品。

我兒今年升大了,因為熱愛科技,初中時已經常忽發奇想,例如:奇才們說讀大學沒有用,我的理想就是做“不用返工的工作”。我聽着一頭霧水,但聊天的意義在於溝通,而且我對此領域所知有限,不好下判斷。不久,我那讀電子商貿的學生真的找到一份“不用返工的工作”,其收入足夠他在全球過上旅居的生活。

分享自己的工作情況,讓孩子理解社會現實是有需要的,但社會不斷進步,職涯不斷變化,上一代人的理解局限於自己的經歷,很難有足夠的視野進行有效分析。計劃趕不上變化,面對職涯的不穩定性,家長不宜過度介入,對孩子最好的支持是:幫助他們發掘專長,支持他們追求理想!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3-06/02/content_1678125.htm

Share Button

小小花園挖出的“童真”

Share Button

 “在小小的花園裏面,挖呀挖呀挖,種小小的種子,開小小的花。”這是近日一則引全網熱點的兒歌……“挖呀挖”,挖出的是什麽?是一種機遇。在短視頻時代,成為網紅正在變得容易且偶然,一個素人可能就因為一個表情、一句話、一首歌就成為大紅大紫的網絡紅人……

    【摘自:〈挖呀挖呀挖,挖出的是什麼〉,杭州網,二○二三年五月十二日】

武漢幼兒音樂教師黃老師憑一首兒歌瞬間火紅,引來無限商機和滿城是非。《花園種花》這歌很特別嗎?聽來的確有趣,但其實多數兒歌都是如此簡簡單單、琅琅上口的;唱得特別好?也不見得,多數音樂老師都有這水平吧;說教學方法新穎更談不上,配合肢體語言表達的手指謠在幼教中極為普遍;即使黃老師清新可愛,在網絡美顏濾鏡下也不屬於驚為天人。然而有以上“天時地利人和”的配合下,黃老師就被挖出來了,我想她自己也未必想到隨意在網上撒的小種子,竟能開出了如此大大的花。

同樣從事兒童藝術教育的工作,筆者則留意到一個小細節:演繹《花園種花》手指謠的播主不少,黃老師片中小朋友的反應其實不算熱烈,也就是說,黃老師的可愛吸引的是大人,而非小朋友。在筆者的兒童故事教學經驗中,黃老師不慍不火的微表情對孩子來說是不夠投入的,孩子更喜歡熱情充沛的互動。觀眾對童真的嚮往,帶着成年人久違的對童真的想像和留戀,只是成人眼中的童真和孩子的童真未必一樣。這不禁讓我想起兒童文學審美觀的爭論,純文學的寫作人總覺得兒童文學的作者寫的作品水平不夠,因為他們偏向成人視角,所以市場中部分以“兒童生活”為題的作品是寫給成人看。讀者期望在作品中喚起自己的童真,而非關注孩子的理解和品味。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3-05/26/content_1676614.htm

Share Button

喜歡我是我

Share Button

自我認同感不足的孩子會根據外界對自己的評價決定自己的價值和能力,通常表現為膽怯、退縮、悲觀、被動、猶豫不決、心灰意冷。自我認同感水平高的孩子則表現為樂觀進取,做事積極主動,勇於嘗試,樂於挑戰。

    【摘自:〈培養孩子的自我認同感〉,《教育導報》,二○一九年第六十七期】

“喜歡你是你疼你最多……”這是我年少時喜歡的一句歌詞。那時,我一直想尋找一個“喜歡你是你”的人,現實卻讓你發覺困難重重:即使親如父母、愛侶都會期望你“成為他們喜歡的樣子”,更何況是社會上的其他人?為了生存,改變是必須的,奉迎也有其作用,但我們需要了解這只是遊戲規則,我們願意為了配合工作而調整,而不是:我沒有價值!

“孩子小時候一定要想方設法讓他們取得成就,否則將來就會自卑。”想孩子贏在起跑線的家長,一般都這樣認為,然而我在當前線教師時的觀察並不是如此。有些孩子很優秀,卻依然自卑,因為他們需要同時滿足的期待太多了,要不停地向世界證明自己的優秀,他們的無助就像一個習慣化妝的人,無法面對自己真實的面貌。反之,簡單平凡的孩子卻表現得樂觀自信,因為他們能夠如實地做自己,在生活的歷練中了解自己優勢和不足,知道什麼機會才是自己可以把握的。

對於我們來說,生存的本身就有價值,我們可以自由自在地感受世界,體驗不同形式的生活,就像不同顏色的蝴蝶隨風起舞,尋找自己喜歡的花。於是我寫下《那一隻沒有變成金色的蝴蝶》,期望讓讀者思考生命之本,了解成功的多樣性。孩子,願你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即使我們沒有足夠的幸運找到“喜歡你是你”的人,但至少能夠“喜歡我是我”。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3-05/19/content_1675037.htm

Share Button

從成長本質看青少年閱讀

Share Button

不管成績好不好,我只希望孩子懂得在困惑時,從閱讀中找到知識、得到能量,或者什麼理由都沒有,只是為了快樂!

    【摘自:〈十三至十八歲不閱讀,青少年如何“轉大人”〉,林妙玲,《遠見》,二○○七年八月一日】

在提倡全民閱讀、終身閱讀的今天,學童閱讀素養成為教育成功的重要指標之一。閱讀的功能很多,而本文談論的是其中一個功能——成長。閱讀主要影響的是心理成長,包括:認知能力、情感及社交能力、價值觀和信仰等。

談到閱讀,各界一直爭論“讀什麼最好”,然後開出長長的經典書單。能夠成為經典,素質自然有保證,然而,經典未必能切合個人興趣和真實生活需求。正規教育已經為孩子提供了很多經典範本,回到課外閱讀,還是繼續灌輸這種絕對優秀的價值,能不窒息嗎?

課外閱讀不同於上課,“讀什麼最好”的選擇權應留給孩子。從引起閱讀動機的角度,首先是孩子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人人興趣皆不同,有的孩子喜歡言情小說,有的孩子喜歡科學著作;再是和生活息息相關的作品,例如青春期的孩子會面對兩性、交友、外形、升學、就業、夢想等問題,對相關題材的作品便會有現實需求。“經典”雖好,但不要一談到閱讀,就給他們一張“經典”書單。想像一下,一個廿一世紀的少年,如何透過《紅樓夢》去解讀愛情;如何透過《百年孤獨》去感受生活?當他們只能像填鴨那樣張大嘴巴,硬生生被餵食自己無法消化的補品,所謂的閱讀興趣又從何談起?

“孩子成長”,不一定要成為文學家、科學家和偉人。成長的本質很簡單,作為一個兒童文學作家和媽媽,我希望孩子能夠透過閱讀,首先成為一個健康快樂的人。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3-05/12/content_1673369.htm

Share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