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鰲亞洲家庭教育專家學術論壇成果分享 ——同一個家,同一個夢

Share Button

博鰲亞洲家庭教育專家學術論壇成果分享

——同一個家,同一個夢

筆者以十多年家長義工和親子教育工作者的身份,有幸應邀代表澳門出席博鰲亞洲家庭教育專家學術論壇,與來自中國、韓國、日本、以色列等十個亞洲國家和地區的兩千名家庭教育導師和代表分享了家庭教育的方法和理念,並獲主辦方頒授“亞洲家庭教育貢獻獎”。為了履行此獎項給予的使命,筆者將透過系列文章與澳門讀者分享會議成果。率先登場的是有關會議主題的思考。

同中有異

本屆論壇以“同一個家,同一個夢”為主題,據我個人了解是在世界大同的追求下,不同地區的家庭都懷有相同的夢想——建構和諧、幸福、美滿的家庭。因此,分別來自塔吉克斯坦、沙特阿拉伯、以色列、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中國內地、台灣、香港、澳門等專家透過主題演講與台下兩千多名內地家庭教育導師交流經驗,期望實現家庭和諧、幸福、美滿的夢想。其中又以三個地區的教育體系差異較大:

以色列教育部家庭教育督導歐仁 · 斯達力克的演講《幫助孩子成就自己》中指出,幫助孩子成功的父母包括以下特質:

1.重視愛與關懷

2.建立生活流程

3.重視本土文化(與以色列文化的聯繫)

4.學習生存技能

5.允許孩子失敗

以色列猶太民族是世界公認的優秀民族,全球一千三百萬猶太人只佔世界人口的千分之二,卻取得了百分之二十九的諾貝爾獎;以色列是個新興國家,在缺水缺地的客觀環境下,仍然成為世界強國,如此成就與家庭教育的關聯為人所關注的。在歐仁 · 斯達力克的演講中,最突出的是“重視本土文化”的部分,以色列家庭從小就開始建立孩子的身份和文化認同,形成了他們自強自立的傳統。而在允許孩子失敗方面,以色列人認為:“失敗”是與成功更靠近一步,他們會讓孩子主動探索,並勇於面對失敗為榮。而一直致力讓猶太教育在中國落地生根的中國教育家周穎同時指出猶太家庭教育的優點是“不把孩子困在狹小的盒子裡”,猶太家庭教育給中國帶來以下的啟示:

1.真正的因材施教在家裡

2.相信家庭的力量

3.母親是保護者、陪伴者、教育者。

4.父親是孩子大腦的塑造者

印度阿育王大學創業中心發起人和總監普利亞克 · 納拉揚教授在其《如何在家庭中把握好未來及印度家庭教育》的演講中介紹了印度如果透過家庭教育平衡十年如一日的學校教育模式,因應社會發展的需求,他以五個C來歸納家庭教育的重點:

Communication 溝通

Collaboration 協作

Critical Thinking 批判性思維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創造性解決問題

Contra-Dsciplinarity 反學科(重視孩子的綜合能力)

無獨有偶,印度家庭教育同樣重視家長如何協助孩子“處理失敗”的情緒,他們認為,失敗僅僅意味着第一次學習。作為家庭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讓孩子知道學習不是機械地完成任務,而是隨時隨地的終身學習歷程。

三天的會議中,各國代表都為我開啟了新的視覺,而最令筆者感到震撼的,竟然是有關中國傳統的家庭文化,會議稱之為“家風”——家庭或家族世代相傳的風尚、生活作風,是給家族後人樹立的價值準則,內容包括:精神風貌、道德品質、審美格調和整體氣質的家族文化風格。比較難忘的是中國人生科學學會家庭教育科學研究院林青賢副院長所提到的中國幾大世家,包括:錢氏(錢鍾書世家)、諸葛亮、朱柏廬、黃庭堅等,他們的家訓都各具側重點,但都離不開成人、成才、成事三個方面,而當中大都源自人所熟悉的中國傳統哲學理念。回應前文以色列代表的發言,家庭教育的重點之一是“重視本土文化”,因為只有從小開始建立身份和文化認同,我們才能在最適合自己的文化土壤中孕育新苗,如何承先啟後,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與時俱進,將是我國家庭教育發展的核心議題。

異中有同

在筆者看來,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台灣、香港、澳門等地,都有着相類的社會背景和文化特質,其中又以日本的家庭文化更為重視生活細節,如:生活作息和人際互動等,各地代表都圍繞着自己的關注點進行演講。在同中有異的家庭文化中,我們看到了相同的本質,那就是親情的重視和生命的承擔。誠如多位講者所言:家庭教育是全人教育的開端,只有培育具有真、善、美追求的新世代,世界大同的願望才有機會實現。(一)

摘自澳門日報
http://macaodaily.com/html/2018-04/05/content_1255983.htm

Share Button

孖O兄弟札記(完結篇)——那一株最茁壯的樹苗

Share Button

不知不覺,大O就升中學了,他覺得自己不再是小孩子,不需要爸媽的照顧了:他決定自己拿着地圖去參加課外活動,結果迷了路,乘車時遺下手提電腦,因為不想告訴爸媽,結果錯過了尋回失物的時機;他要求擁有手機,結果因為沒有好好控理玩樂時間,令成績有所下降……那一天,因為忘記溫習,導致數學不及格的事,媽媽大發雷霆,讓覺得自己長大了的大O感到份外難過。

“成長總是困難重重,沒有什麼需要傷心的。”外公安慰他,並送他一包神奇的種子,名叫 “快高長大樹”。“只要把這種子育成樹木,小孩子就長大了!”外公一本正經道。

於是大O和小o都獲分得一粒披着白毛毛的黑色種子。三天後,小o的種子就發芽了,而大O的卻沒有動靜……

“噢!你註定是長不大了!”小o嘲笑他,而大O則失望地嘆息着。

“這世界哪有長不大的種子?你不需要失望,因為失望本身一點用處也沒有,你應該向小o請教,檢討自己的不足,然後重新開始。”外公提醒他。

大O請教過後,發現自己沒像小o那樣定時澆水,於是決心改過,結果,這回大O的種子終於發芽了,但小o的幼苗卻長得越發瘦弱,外公着他們上網尋找“樹苗瘦弱的原因”,他們在閱讀資料的過程中明白到幼苗需要施肥才可以茁壯成長,而且不同的植物,需要施不同的肥料。可是無論他們如何尋找,都找不到 “快高長大樹”。小o覺得迷茫極了,但大O卻忽然聰明起來……

“你給我們的是木棉樹的種子,對嗎?”

“不對!那是英雄樹的種子。”外公答。

“木棉樹又叫英雄樹!”大O自信地說。

“你怎麼知道?”小o覺得驚奇。

“我根據種子的形態在網上查到的……你以為我是小孩子就不懂嗎?這世上哪有快高長大樹!”大O沾沾自喜道。

自從他們知道那是英雄樹,心就踏實多了,因為他們可以在網上找到培育英雄樹苗的方法。

“成功在望啦!”外公滿意地點頭。他告訴孖O兄弟,長大不是什麼都只靠自己,而是建立責任感,如同培育幼苗的過程:需要自己探索、思考、鑽研、克服困難、吸取經驗、再接再厲……為了獎勵孩子們的努力,他給孖O兄弟每人多送了五粒種子,並承諾待樹苗長大後,就移植到路環郊野公園。

兄弟倆於是分工合作,悉心地照顧這十二株幼苗。雖然一樣的天地,一樣的成長環境,不知怎的,其中一株卻長得特別茁壯——它努力地伸着長長的脖子,向陽台最光亮的地方瘋長。

“一定長得比這英雄樹還要高大。”大O望着由盧廉若花園向荷蘭園大馬路伸展的最強大的一株木棉樹說道。

當大家都以為這株生命力最頑強的木棉樹苗會長成參天巨木時,它卻在完全沒有預警的風雨中率先倒了下來。

“因為它的枝條延展得最快,所以在風雨驟來的時候,不幸被雷電擊中了。”外公解釋道。

“不是說所有種子都會長大嗎?不是說自己探索、思考、鑽研、克服困難、吸取經驗、再接再厲……就會成功嗎?為什麼最後倒下的竟然是最努力、長得最好的那一株樹苗?這樣子太不公平!”大O難過道。

“你說得很對!可生命無常,不是所有東西都可以解釋和得以圓滿的。”

“既然不是所有樹苗都會長成,那我們當初為什麼要努力栽培它?”大O反駁道。

“為了讓它有機會展露自己的生命力呀!沒有人知道樹苗能否長成,但當我們願意為着成長的無限的可能而努力不懈,並知道生命無常,需要珍惜當下的時候,我們就長大了!”外公撫着大O的頭說道。

打那以後,大O每次看到盧廉若花園的參天木棉,都仿佛看見那株長得最茁壯的幼苗在朗日下迎風飄搖。那一刻,他知道自己真的長大了!

 

後記:

故事成文之時,本欄插畫師君朗已經離開了我們。君朗一直是我心中最茁壯的樹苗,它在完全沒有預警的風雨中倒下了,而我們所有人都無力去改變這個結果……為此,我寫下本文作為故事的完結篇,為我們的故事畫上句號。

本來,我、君朗和偉敬準備一起合作出版《K星人的快樂之旅》繪本,可惜計劃尚未完成,唯有相約好友們在此送別:我們相信去了×星球的你依然是快樂的,因為“君朗如日,晨光常在”。感恩曾經相伴!

Share Button

守夢與尋夢

Share Button

守夢與尋夢

《尋找遠方的樂章》

作        者:陳志峰

出  版  社:作家

出版日期:2016年11月

“自從我在這裡工作以後,我變成了一個為人守夢的人。”小說集的第一句話,讓我想起了他——此書的作者陳志峰。我和志峰相識於為人守夢的校園,那些年,他已是廣為人知的本土作家,而我只是個喜歡文字塗鴉的博客小作者。我們都在從事為孩子守夢的教育工作,都是任教語文科的,並曾經一起為學生辯論比賽奮戰。

“其實你文字水平不錯,為甚麼不去投稿呢?”志峰是第一個鼓勵我去尋夢的作家,且親自為我把文章投到報社。所以,志峰可以說是我寫作的啟蒙老師之一,雖然,我們年紀相若,且同為人師。因這背景,所以讀着小說集的同名作品《尋找遠方的樂章》時,我感受特別強烈,覺得故事中的主角如他本人,外表堅強幹練,內心柔軟——他會把學生當知己,會為學生的際遇耿耿於懷,會在籃球場上揮灑熱血,並為守護團隊放棄自己的榮譽。這故事圍繞着村上春樹的《舞舞舞》。車禍身亡的學生亞健的遺物“錄音帶”的主題以此命名,且傳遞其原著精神——“許多人都去了那一邊,比如他那個演電影的好朋友,他好像甚麼都有,有漂亮的臉蛋、有錢、有深愛的女人,但他也甚麼都沒有,這個世界那麼大,沒有一個讓他想活下去的辦法。”從主角的暗示中,亞健大概想自尋短見,有計劃地鋪排了自己的死亡,例如:離開自己所愛和愛自己的人,寄予各人名為《舞、舞、舞》的無聲錄音帶,並寫下遺言“如果有天死了,請別把消息告訴愛他和他愛的女人”。最後,他或意外或巧合地死去。愛他的女人“小筠”為他的遠去失卻了靈魂,他愛的女人“公主”為追尋他的腳步重拾了靈魂(我個人是如此領悟的),故事主角卻默然,直至收到公主寄來的錄音帶,聽到來自遠方的樂章。“來自遠方的樂章”是甚麼呢?我為此想了又想,對於我這種缺乏浪漫情懷,又不特別喜歡村上春樹的俗人,不知能否悟到當中的真諦?但我在“by亞健、小筠、黃生、公主”的名單中,仿佛讀到自己的名字。命運使然,曾經守望相助的友人,也許不能永遠相伴如昔,但彼此的記憶歷久彌新。

告別了守夢的校園,我和志峰見面的機會不多,感恩仍能在書中重溫他的作品。當中比較難忘的作品要算是《朱仙寶誕》,當年志峰憑這作品奪得文學獎,並把自己寫作這個故事的歷程和我分享。據說這是他跟隨友人探訪水上人家後寫成的有關漁民的風俗故事。及後多年,我因志峰的勉勵參加了文學獎,並取得小成,但心裡仍一直以挑戰此故事的藝術成就為目標呢。《甲戌風災》是我另一個喜歡的故事,早日“天鴿”風災之時,我還會觸景生情,想起故事中的鐵生、小菁和兩個孩兒在風雨中掙扎的身影,以及那些像小菁一樣教我們犧牲自己,成就他人的亡魂。相對於言情小節,我更喜歡志峰的歷史小說,因為他對歷史脈絡的敏感度、人物塑造的細膩感、時空推移的流暢度,是我望塵莫及的。

書中還有一系列關於故土和少年情懷的作品,雖與高遠的歷史小品格調不同,但卻有着鮮明活潑的筆觸,讓人賞心悅目。總而言之,《尋找遠方的樂章》是一部充滿本土情懷的小說集,我在當中讀到了一位用心的本土作家由守夢到尋夢的歷程。

Share Button

回 家

Share Button

明日本澳氣溫降至零度,路環山上可能出現飄雪,迎來史上首個白色的大年初一……

“飄雪……”琛聽着凝住了,記憶中浮起小雪那雪白的臉。

“小雪,是時候回家了!”

“不!等會媽祖文化村外還有飄雪民族舞!”

“已經玩半天了,你知道我不喜這麼吵的!”

“悶棍,你就喜歡在家!”

“不走……不等到天空飄雪就別回家!”

琛轉身走了,但小雪沒有。幾天後,小雪的屍體被發現在路環的山林中……琛這才記起了,剛相識的時候,他說過自己脾氣暴躁,如果不慎講了氣話,就去疊石塘山跑一圈,然後一起回家。琛悔恨自己違背了諾言,得到了此生最大的懲罰。小雪走了,給琛留下一個又一個的寒冬,而蒼天卻沒有飄雪。澳門怎會飄雪呢?琛悔恨自己下如此狠心的氣言,令小雪的靈魂始終無法回家。

“小雪,終於飄雪了!我去疊石塘山把你接回家!”

半夜,琛就駕車出發了,原以為可以趁夜靜把小雪接回家,然而,山下竟已聚集了無數欲觀雪的人群,還有一批反對在疊石塘山興建豪宅的社運份子。本來,車還是緩慢流動着的,直至琛的車子走到半山腰,車龍卻因意外癱瘓了。

“跑吧!去路環最高的山上跑一圈,然後一起回家。”琛想起自己的諾言,義無反顧地遺下車子,跑向山頂。

“是自殺吧!”

“不!是意外!”

風中傳來旁人的熱議聲。而琛的耳際卻不停響起小雪的結案裁決:“陳小雪女士身上沒有不合理傷痕,不排除自殺或失足致死,視為意外死亡。”

可是,琛知道:小雪是因為自己的冷漠致死的。他一直跑、一直跑……仿佛可以把自己當天的冷漠融化,把生死邊緣的小雪拉回來。

“快死了!請幫忙救牠!”琛推開人群,朝聲源狂奔,卻遭便衣警察相阻,並告知前面發生命案:一雙情侶在車內懷疑吸入過量一氧化碳中毒身亡……

“阿SIR,你聽不到嗎?小雪快死了!要把她救出來!”琛無法從自己的幻像中抽離。

“是的!松鼠快死了!”守護疊石塘山的社運人士衝破警戒線,向車子奔過去。他爬在地上,拿着手電筒向車底猛轉。這時琛才恍然大悟,並依稀見到一堆黑影在絕望中掙扎。

“救甚麼松鼠!走開!不許擾亂兇案現場!”一名警察隨即從後把男子撃暈,高呼“動物的生命也是命!”的人群紛紛上前聲援。看着車底那堆微弱地抽搐的黑影,琛呆住了,仿如目睹小雪垂死時的求救,而人們卻眼睜睜地看着她失救。

“下雪了!”洶湧的群情一下子凝住了,只有天空中一片片輕盈的雪花在飄,落在地面的細雪旋即鑽進大地,一如歸根的落葉找到屬於自己的家園。“我們回家吧!”此情此景,琛的眼眶暖了,而風卻依舊冷漠,吹得“還大自然家園”的傳單四散於天地。

“疊石塘山千年飄雪出現罕有連環意外,一雙情侶懷疑在車上吸入過量一氧化碳中毒身亡……一群守衛疊石塘山的社運份子欲救意外掉進車底的松鼠,混亂中被警方制服……”讀着報章頭條,琛想起小松鼠失救的情景,一下子沉默了,而電視廣告卻不厭其煩地響:疊石塘山一號,飄雪迎福宅,小城最美家園。第一期樓花公開發售。

Share Button

沒有不派糖的理由

Share Button

“現金分享計劃”的存廢直接關係到澳門當地生活的穩定和特區政府的管治威信,是硬着頭皮繼續推行,還是馬上着手逐步退出,澳門特區政府現在需要果斷決定。畢竟,紅利正漸消,退出卻需時,若真要等到澳門財政儲備消耗殆盡時才着手準備,則恐怕為時晚矣。

【摘自:淺析澳門“現金分享計劃”弊端及對策,作者莊太量及荊浩,研究專論第四十三號,2016年2月】

“推行高等專科及學士課程免費教育利大於弊”(反方)

“澳門應停止現金分享計劃”(正方)

以上兩辯題成為我這半個月精神生活的全部,皆因一年一度高校辯論賽又開鑼了。

“現階段不可能反對派糖,派另一粒糖吧。”任教經濟和公共行政的老師異口同聲道。但無論如何計算,糖去糖還在,要怎買都行!

“派吧!派吧!單計財政盈餘,就足夠派到2046!”同學開心道。也難怪,一年現金分享六十億,不過是我們財政收益的6%——其實對方辯友手上的數據,我們也計過,即使改用盈餘或儲備再計,仍有能力負擔多幾款福利。

“有錢都唔可以亂使!”既然無法否認有錢,那我們就說“亂使吧!”然而,什麼是“亂使”呢?錢沒人嫌多,在民意普遍叫好的情況下,所謂的科學決策說不過去,因為施政以民為本。

“那不僅是一項政策,背後還釋出了一種價值。”就憑某老師一語,我們開始研究福利依賴、世代價值,甚至民族性。可是依賴性這東西本來就很虛無,“形成依賴又怎樣了?已經盲目又怎樣了?越來越不滿足又怎樣了?反正負擔得起,糖吃再多也不致死。除非能推論出不良後果!”評判說。但是,未有發生的事情怎說也不具體,哪怕我們舉出福利大國的經驗,也只換回同一個回應:他們經濟不景而已。本篇引文所提到的經濟倒退數據已是去年的形勢,事隔一年,經濟竟然又回升了。

放下辯題的一刻,我覺得豁然開朗,丟掉那堆沉重的研究報告,準備迎接特首佳音——一年容易又派錢,無限風光在澳門!

Share Button

當民主牆不再民主

Share Button

 

今天的民主牆

那些年的民主牆

    我們那個年代,同學不能自己張貼,寫好後交給學生會幹事看看,由學生會把關,除非涉及誹謗內容,一般都沒有問題,然後由學生會代為張貼,我們稱為大字報,大字報之下會留些空位,讓別人評論回應,就叫小字報。小字報毋須經過審核,有些人更會在大字報下貼一張紙,也可以。同學要署名,“例如新數三蔡耀昌”,自報是新亞書院數學系三年級的學生。“在民主牆上的言論是公開,身份也是公開,是責任問題,有權利也有責任。”

    【摘自:《問老鬼:民主牆如何用如何管》,作者:曾曉玲,明報,2017年9月10日】

民主牆是一塊放置於學校的壁報板,學生和教員均可發表意見,是實現大專院校言論自由的一種方式。民主牆之所以叫“民主牆”,而不叫“吹水區”或是臉書上的“secret group”,是因為要體現“民主精神”——追求和而不同,引用近年流行的電視劇金句:“和諧唔係一百個人講同一句說話,係一百個人有一百句唔同說話之餘,而又互相尊重。”高校透過這片讓學生暢所欲言的小天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兼容並蓄,甚至溝通交流。

你有意見,我有意見,本來相安無事,偏偏遇着政治熱的人群便“出事”如:港中大的民主牆,有人要支持“港獨”,用同一句口號,印了幾十張海報,霸佔近70%版面;有人不喜歡談“港獨”,聲稱找不到位置,便把人家的海報一張張撕掉,且稱民主是“你有權貼,我有權撕”。又如香港教育大學,有人要祝賀敵人親屬“歸西之喜”或是“生不如死”,坊間說他有失道德,叫干預言論自由;校長痛斥行為不正,被指沒有保護學生。除了廣為報道的以上兩所高校,在暗地起革命的,還有城大和嶺大,嶺大更有人因為撕民主牆被報警查辦。

自由誠可貴,但比之更重要的是民主牆的妥善管理。當大戰連場的壁報板上,空有口號,未見理據,如何體現自由思想的可貴?當民主牆無法體現民主,高校育人之本,學生良好的文化素養,又該如何體現?

Share Button

立法會在選什麼人?

Share Button

        議員又稱為代議士,是由人民選出、於議會等各種立法機關代表人民行使政治權利的公職人員。按照字面意思解釋,是指代表多數人的意思,也等同於群眾的意見領袖。在現代的代議制度中,人民藉由選舉選出民意代表,來行使間接民主的權利。

    【摘自:維基百科,最近修改日期2017年4月16日】

“又來獻世了,也不看看自己過去四年做過什麼惠民的事?”很多人會這樣攻擊屢敗屢戰的候選人。他們不會想,沒有當選的獨立候選人也是人,同樣需要吃飯和生活的,在沒有任何支援情況下,可以做多少惠民的事呢?難怪小城偏愛選鄉紳,因為只有資源充沛的人,才可以利用自身的財力做老好人,從而做到權力、名利皆收。

“人民受災的時候,你跑到哪裡了?怎不見你救災的身影?”選舉將至之時,很多人急不及待問。仿佛議員要變成一個超人,時刻救死扶傷,又或是化身成硬照模特兒,在災場拍下救災的英姿。

“都要選舉了,你還力排眾議,定必為言論付出代價!”一句無關任何政策判斷的評價,足以讓候選人千年道行一朝喪。很多人完全沒有意識到勇於發聲本來就是議員的責任。

慢慢地,人們忘了自己在選議員,以為是在選恩人或是模範市民。所謂行使投票權的義務,變成了懲罰敢言者的工具。電視辯論的台上,很多候選人以自己三寸不爛之舌攻擊異己,在申論期間卻無法顯示出自己有足夠的議政能力和知識水平。辯論台下,不少團隊吹噓所屬社團的豐功偉績,卻仿佛不知道,這些都是受資助社團的基本工作,與其議員職能沒有丁點關係;還有那些利用自身財力惠民的鄉紳,甚至開出動聽但無法履行的空頭支票去蠱惑人心。

其實,立法會直選宣傳期並沒有完全發揮“了解參選者”的功能,因為認真閱讀政綱的人不多,與其白白浪費紙張和宣傳經費,倒不如由政府設個“立法會選舉意義”的宣傳活動,認真教育市民——議員和立法會有什麼職能。

Share Button

人性的眼睛

Share Button

人性的眼睛

    眼睛是心靈的出口與入口,眼睛把我們心靈中的慈悲、欣喜、智慧、定力或忿怒、貪婪清楚的展現出來。

    【摘自:《內觀禪法》,作者:洪啟嵩,全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4月】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身在災難中,人們也會展現出自己眼中的世界……

“生果傳媒”第一時間在“賭城變水城”的壯麗風景中,看到一個傻氣男在街上游蝶泳(其實對方是在救人)。不久,媒體又重點直擊死者親屬的指控:999打不通,消防車不肯來,蛙人不作為……我有一個朋友的丈夫是蛙人,她看到報道後哭了,她明白死者親人的痛,然而,誰又會明白她呢?風災的一刻,全澳都在等待救援,包括她的家,然而,丈夫卻不在身邊,且生死未卜。作為全澳僅有的三十個蛙人的一員,面對從來沒有想像過的救援環境,明知人被水淹三分鐘和三十小時大概結果相同,他們還是拼了自己的命去救,最後只落得“廢柴”的稱號。

除了喜歡獵奇的媒體,還有滿是陰謀論的人們,如:一切不幸都是依靠內地惹的禍,仿佛自己建電站和水廠就不會受災的樣子;又如:請解放軍協助,將有被侵略的後果,以為當人家真的要侵略你時,需要向法庭申請那樣。當然還有明察秋毫,對政府無能義憤填膺的人;對義務工作很有要求,為規劃欠妥寢食難安的人。資訊很多,罵戰也不少,難得的是願意放下成見做實事的朋友無改熱情。那天路過草木凋零的中聯辦和“駐軍部隊”,只見幾個中年的管理員在清理園子,不禁又想起那天在微信群組談到珠海協助澳門救災和先供電到澳一事。“珠海同樣需要救援的,難為你們了!”我忙向珠海的友人道謝。珠海的朋友竟然輕鬆言笑:“優先照顧澳門是我們的政策,珠海還有來自廣東不同地區的人員來相助呢!”對於同樣停水停電的境況,他仿佛不以為意。

能言善辯如我忽然覺悟:不是所有爭論都能辯出真理的,當我們為自己眼中的世界寸土不讓時,感恩那些默默為我們伸出援手的人們。

Share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