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女的覺悟

Share Button

 


我讓他成為全校最優秀的學生,他沒有謝謝我;我讓他成為當紅第一童星,他沒有謝謝我;我傾家蕩產去交贖金,他也沒有謝謝我。可就在落日大漠裏,靠在我懷裏的時候,他那麼由衷地感謝我。一句謝謝,頓時讓我覺得所有的榮耀,都無法與之相提並論。

    【《張艾嘉: 上帝把兒子還給我 我把自由還給兒子》摘自《中國敎育文摘》,二○一二年】

    張
艾嘉是港台著名的才女,由於得天獨厚的美貌與智慧,讓她在各方面都取得大成。成功令人自信,也目空一切,她一直認為可以把這份成功延伸至方方面面,包括她
的孩子,直至兒子小學四年級那年遭人綁架……她在結案後說:以前不管是婚姻還是兒子,都當作自身招牌的一點金漆,從未將自己從高處放下,好好審視一下生
活。直到兒子的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方才明瞭最珍貴的財富並非那個熠熠的金字招牌。

    從事中學敎師的年頭,筆者每年都當班主任,與孩
子和家長有較深層次的接觸,如果你問我怎樣的孩子最難敎,答案必然是“有家庭問題的孩子”。家暴、賭錢等病態家庭自然難解決,而高文化、高成就、家庭條件
好的族群也不好應付,因為“高文化、高成就”的家長比較有能力偏執,而萬千寵愛在一身的孩子往往不容易被感化。敎育這些孩子最困難的不是行為問題,而思想
空白——生活上的欠缺讓人找到奮發目標,因而得到追求的快感。當孩子被安排擁有最好的生活條件和才藝技能時,便失去了自覺進取的動力,無所依存。行為的問
題可以輕易察覺,而思想的空白卻不能,有時大家甚至名正言順地將之視為“沒有問題”,然後,家長花費大量資源,敎出一個十項全能,但本身不想成器的紳士,
一個沒有靈魂且不快樂的貴族。

    一代才女的覺悟啟發我們:優才父母不一定敎出優秀孩子。孩子不是父母的資產,不應以貼金為目的去建構其人生,只有把孩子的成長視為一個獨立個體,讓他分辨自己的需要,感受爭取的過程,學習知足和感恩,才能培育出一個眞實且幸福的人。

本文2013年1月25日刋於《澳門日報》新園地 "斷章寫義"專欄

Share Button

失憶的七夕

Share Button

  

    我用年月積下的眼淚

    養活記憶中的小金魚

    放游於銀河……

    水和水之間不需要鵲橋

    因為流動形影不離

    美麗,如太陽的影子

    無所謂光

    無所謂暗

    事實並不存在

    日月,是時間的年輪

    無所謂多

    無所謂少

    珍惜無可奈何

    游走了,那些動力

    如隱沒於光影的水泡

    遺下沒有形跡的小金魚

    沉醉失憶的七夕

本詩2012
11月28日
刋於《澳門日報》鏡海版

Share Button

政治熱的反思

Share Button


青年一定要關心政治,因為政治是“一群人決定人民的未來”,如果你不關心,你的未來就被決定了……青年關心政治,不是每天在街上喊喊叫叫,在決定行動前,對於議題和相關知識了解之深入程度,愼思明辨價値判斷之成熟度,才是眞正關心政治的核心評價。

    【《我的香港,我的台灣》,摘自龍應台於香港大學之演講,二○一二年十二月一日】

    自
從互聯網的普及,社交網站的興起,各地紛紛出現政治熱,很多青年還沒充分認識到政治的內涵和複雜性,已開始了別開生面的政治行動。香港高登網站每天發放大
量政治宣傳,內容主要是嬉笑怒駡的“惡搞”作品,包括:漫畫、歌曲、照片等;大大小小的反政府集會,除了叫口號,還加入唱歌、跳舞、做雕塑版畫等街頭藝
術,如同嘉年華會。政治由嚴肅課題變成潮流標誌,政治抗爭具有反權威的高大形象。

    從敎育角度,政治熱促使青年關心社會,而多元化的
宣傳手法又別具創意。然而,這股政治熱只重視包裝和形式,卻忽略了關心社會的關鍵——深入了解、愼思明辨、兼容並蓄。作家莫言說文學優於政治,歌手王宛之
討厭政客玩弄政治的言論,均被痛斥“無知、無恥”;在網上,人家說去遊行,你質疑遊行動機自是罪大惡極,如果你不打算參與,說句“加油”也被批——坐享其
成!一天到晩上街就叫“關心”?好此道就是“有良知”?本人不敢苟同。最近鄰埠遊行便鬧出很多收錢造假、惡意阻街、愚弄警察等事,孰眞孰假,不能確定,但
有一點是肯定的——對善惡的判斷,不單單建基於立場,而是參與者的行為和品格。

    筆者認為,政治是知識的一種,且關係自身命脈,自然需要關心,但能否成為愛好,則屬個人意願,情況如同人皆應做運動,卻不一定要愛好此道,且以此為上。港劇《天與地》中有句名言:

    “和諧,不是一百個人講同一句話;和諧,是一百個人,能講一百句不同的話之餘,而又互相尊重。”

    關心社會也一樣,社運不是關心社會唯一的表現形式。在青年階段,堅持“深入了解、愼思明辨、兼容並蓄”的態度,顯然更為重要。

本文2013年1月21日刋於《澳門日報》新園地 "斷章寫義"專欄

Share Button

找春天──親子加油站命名序篇

Share Button

       為了成為一個合格的媽媽,我開始努力讓自己成為"親子教育的學者"──別誤會,學者=學習者=/=專家,為親子教育誌雜寫訪問和專題,在報章專欄寫育兒感受和分享,參加朋友教育中心的家長義工會,在公司組織親子讀書會,在facebook設立"親子閱讀加油站群組",甚至代表澳門參加了一次兩岸四地親子論壇……全部都是為了更好地學習這個課題,學著學著,寫著寫著,積得越來越多,應該也是時候梳理一下,然後想起了之前寫下100篇的兒子成長記趣,於是靈機一觸,不如集合在一起成為"親子加油站",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各位家長,我們要一起加油呵!

       謹以之前寫過的一首小詩給自己打氣,我的青春的確不見了,但有了小生命的延續,一切又那樣地奇妙--兒叫、兒笑、兒跳/雲的衣裳不見了/附著雨的心跳/跑到小手呱呱叫

這畫是兒子羲羲去年送給我的生日禮物


童詩:找春天
一、我
我的春天
丟失在山上
編成雲的衣裳
我抓住草的懷抱
讓足跡爬到樹頭底
遠去遠去的想像
披荊斬棘翱翔
海濶天空下
無法遇上

二、兒子
我的春天
混在調色盤裏
畫筆是風的飛翔
撒了一地虹的花香
一二三四五六七靠攏
塗著塗著 種出小小姑娘

三、找到了
兒叫、兒笑、兒跳
雲的衣裳不見了
附著雨的心跳
跑到小手呱呱叫

Share Button

<眼睛的容量>

Share Button

在黑和白的世界裏
一片汪洋
打翻了,所有的船
被拋出的靈魂
在空中茫然地笑

折射在海面上的
是你的倒影
如抱住游標的人
在生命的槓桿上浮沉

你無法秤量深淺
正如我不知海的盡頭

流走了,我
還有,我的信念
遺下了,你
在無盡的海岸線上打轉

Share Button

與命運的對談

Share Button

    別問“為什麼”,你太渺小,渺小到不需要去思考這些痛苦……你只能認清它,接受它。再或許,欣賞它……上帝過於完美,所以祂只能透過某些殘酷,試着讓人清醒——你,只是你想像的投影。

    【《少年PI的奇幻漂流》觀後感,摘自黃執中的日誌,網易博客,二○一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感
謝二○一三的到來,讓我們可以從末日的陰霾中走出來。對於一個沒有宗敎信仰的人,我慶幸世上沒有預言,但到底這些是否冥冥中早已註定,沒人知道。《少年
PI的奇幻漂流》中的主角因此相信了三個宗敎,父親笑他:“你什麼都信的結果就等於什麼都不信!”少年對曰:“我相信主宰,無論他是以什麼名字存在,故享
受追求和質疑的過程……”我和這少年有點相似,因為無法解釋命運,開始相信主宰,於是我不停去認識宗敎,本能的認知又讓我猶豫不決。因為渴求平等,我厭
惡 “信者得救的主”。我偏愛佛心之寬廣,認同善惡有報,卻無法完全相信,因為我堅持 ,對於如此宏大的信念,是不可以輕率的。

    我
經常和學生說:“認同和相信是不一樣的,我們會在世界上選取一種自己認同的信念,但沒有經過反覆驗證前,誰都無法肯定結果。所以眞理不能越辯越明,只能期
望透過辯論越辨越明,沒有經過辯證的結論,無所謂辨別,那不過就是選擇相信罷了。”學生總是不解 “旣然我們早有命運,何必還要辨別呢?”:我覺得辨別的
快感如同讀書,在你沒讀前,書已經被別人寫好了,而當你能把書中道理悟出來時,那才是屬於你個人的快樂。所以,喜歡思辨的人應該比較熱愛生活,因為,我們
享受把生命中的某些道理辨別出來的過程。

    “世界這麼殘酷,如何找到救贖?救贖就是,上帝吿訴你……孩子,沒事,你只是個動物。”
(引自上文)如果,信念要經過反覆驗證才能作實,那麼我們的生命顯然太短暫,以致往往無法作出反覆驗證,或只能相信歷史的詮釋。踏入二○一三年,我選擇分
享這個無底的文題,是希望吿訴大家:請感恩自己還活着,還有時間去——“認清它,接受它。再或許,欣賞它”,儘管,“你,只是你想像的投影。”

本文2013年1月4日刋於《澳門日報》新園地 "斷章寫義"專欄

Share Button

眼睛想旅行(給重生後的自己)

Share Button

 

前言

      離開了前線教職,離開了一直”賴以為生“的師生情,我的人生多了很多空間,又變得異常空洞,於是我想起了原來的自己--一個內向多愁的文學少女,一個我很不喜歡,曾經千方百計擺脫的形象.坦白說,我比較喜歡羊豬老師的形象,身教重於言教,為人師表讓我變得樂觀積極,但現在的工作,卻讓我回歸本質--沈溺於文字的世界,與真實世界保持著某種距離。為了重拾一點心靈依靠,我決定重新寫作,朋友鼓勵我參加文學獎,因為那是文學殿堂的門檻,其實,我一直都知道,但一直都沒有參加,主要是基於自慚形穢吧.我一直都不喜歡自己的作品,特別是參賽的(無論是得獎和沒得獎的),但我喜歡隨便寫的感覺:揮筆的一刻,你就是這世界的全部,喜歡怎樣都行,然後寫成了,回歸現實,那堆自得其樂的文字又變回一堆垃圾,不知可以往哪丟?隨便找個地方丟掉的感覺很自由,也很落魄,我知道一直保持這種狀態是無法進步的,於是,我還是動筆了,我很用心很用心,花了大概有三個月的時間去構思,然後請了三天假去完成我的第一個劇本,結果,沒有得獎,正確來說是”澳門沒有人能得獎”,那是多麼讓人沮喪的事呀!然後我又在自己的垃圾堆中檢回了一些零碎片段,寫作了一篇短篇小說,結果得了優異獎;散文是我比較擅長的文體,卻反而難以下手,當我準備放棄的時候,為了參加普通話演講會的 “幽默演講比賽”,我隨意地談了點文中情節,某個失眠夜,我用不到三小時便完成了以下作品.我喜歡這篇文章,不是因為它最終為我得了個亞軍,而是這篇文章太沒有參賽的風格了。是的!我很想擺脫固有的包袱,只有放下自己,才可以自由自在地飛...相比起現實世界中,需要 “大方得體,溫柔體貼,善良可愛”的我,我更喜歡網絡及文字世界中 ”一針見血,目空一切,敢愛敢恨,惹事生非”的自己!到底誰才是真實的我呢?有時候,迷惑得連我自己都分不出來!但毫無疑問地,這篇文章讓我重生了,它讓我知道,那些垃圾對世界是有意義的。2012年,我最大的進步是--開始努力去接受不完善的自己,儘管我覺得自己詩寫特爛(但我最喜歡寫),還是勇敢地投了一堆,竟也登了數篇,還做過不同的嘗試,我也不再羞於讓自己想法展露人前,儘管這讓我少了些朋友,多了些批評!這年給我最大啟發的人是莫言,在他得獎前後的遭遇中,讓我更了解這世界對個人價值的漠視,從莫言卑微的追求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雖然我同樣敬重他,但我內心清楚,我最愛的作家還是”橫眉冷對千夫指 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魯迅!

     人可以欺騙全世界,但騙不了自己,我們必須勇敢地堅持自己喜歡的生活模式和價值觀--我的軀體真的不喜歡去旅行,但眼睛卻想去,如何讓肉體休息,眼睛去旅行呢?答案簡單得很,只要一扇窗戶便可。我慶幸找到屬於我自己的一扇窗,而且有開啟的能力!寫這篇文章時,我想起了一位可能一生也沒機會再遇的朋友,我把自己年少的天空相贈--但願人長久,千里共此時!

  2013的我進入了求學的新階段,需要放下更多的娛樂和愛好(包括閱讀,寫作和辯論)去學習了,我是一個非常喜歡經歷改變的人,縱然我不喜歡去旅行,因為覺得多數的旅遊都是經修飾,沒有給人太多真實的歷程,希望全新領域的學習讓我不枉此行!也希望大家都能在2013年找到開啟自己幸福的一扇窗!


 

 

眼睛想旅行

 

     從小到大,我都不喜歡去旅行,大家稱旅行團為鴨仔團,而對我來說,去旅行仿如參加馬戲團,因為無論大城市或是小公園,我都如坐旋轉木馬──怎麼也轉不出來;由於記憶力差,無論是自由行或是旅行團,感覺都像走馬看花──總是無法記住自己到底看了什麼細節,而且那些風景靜靜地躺在那裡,有什麼好看?反而我們看的人會擺出不同的姿態──“YEAHWAYO的傻樣子在拍照,如果世上萬物都是有生命的──我們在看風景,風景在看我們,那麼,人類一定比風景要好看得多!

    我的軀體真的不喜歡去旅行,但眼睛卻想去,如何讓肉體休息,眼睛去旅行呢?答案簡單得很,只要一扇窗戶便可。也許,活在這寸金尺土的今天,眼睛要有個漂亮的旅行路線殊不簡單,多個山景或是海景,甚至只是開陽一點的街景,價錢一定要比去幾十趟歐洲旅行貴。但年少時,我的眼睛之旅卻非常便宜,外婆家是我專有的旅行社──那個小小的平房,有四個窗子。

最神秘的一扇是閣樓的天窗,我們要攀木梯到樓頂,翻開膠布,才可以看到天空,我常常望著小窗發呆──裏面到底有些什麼呢?,於是我跑去問外婆,外婆會微笑地說那裡面裝著彩虹!只有聰明的人才會看到的!怎樣才可以變成一個聰明的人呢?我好奇,外婆認真地道
多讀點書便會聰明!,為了讓自己變成一個可以看到彩虹的聰明人,我常常看書,每看完一本,我便攀到木梯上翻開膠布,然後躺在閣樓的木板地上看天,看呀!看呀!看呀!一看便是老半天,只是怎樣看,還是沒看到彩虹。我由希望到失望,由失望到無望,有一天,我忽然覺悟
我真的不是一個聰明人,怎麼會相信這種大人騙小孩的謊言?由那天起,我不再躺著看天了,也由那一天起,我覺得自己變得聰明了!

   由閣樓到大廳的轉角有個大窗戶,差不多每天,我都會爬在窗台上看偉大的運煤事業──汗流浹背的工人一邊哼歌,一邊推著煤車跑過,塵土和煤屑在空氣中起舞,化作黃與黑的煙霧。煙霧沾在玻璃上,一片片不均衡的黑色看起來好像高山和森林,我喜歡在玻璃窗上呵氣,然後畫一條小河流,幾片白雲和很多很多的海鷗──下面一橫,上頭是個倒轉的人字那種款式。為什麼小河上會有海鷗?我當時是不知道那叫海鷗的,也不知道海鷗是屬於海洋的,我只知道這種鳥是最容易畫的,所以,我每次都要畫很多很多很多,因為我覺得海鷗總是一群群往上飛的,畫得越多,飛得越高越遠,看到的天地越大。我的眼睛在窗前旅行,想不到窗外的人也隔著玻璃看我。有一天,一個工人停下來和我揮手,然後從口袋內拿出了一個沾著煤塵的梨子給我
好有趣哦,小黑貓!那不是小黑貓,那黑色的是山和樹林!我不是說那幅圖畫,我是說你,一臉煤灰,像隻黑臉貓,哈哈!他擦擦鼻子和臉蛋怪笑。我聽了有點生氣,他竟越發高興,最後把梨子放在窗台外揮手道別。我當時認定他是白雪公主的後母派來的壞人,也沒敢碰那個梨子,不知怎的,梨子就不見了,而那個古怪的大叔工人也沒再見了。

    景觀最漂亮的一定是客廳靠著河堤的一扇窗戶,每天清晨,船家便會運大蕉來叫賣──食大蕉,滑大腸,多吃大蕉壽命長!為什麼多吃大蕉壽命長呢?我一直弄不清楚,但老人家都喜歡吃大蕉,我想是因為它
吧,我那時認為大和老是一樣的──大了就是老了,老了不死就是壽命長,所以吃大蕉壽命長。我把偉論告訴外婆,她樂呵呵的,還誇我是個絕頂聰明的女孩。絕頂聰明的女孩配上絕頂聰明的男孩,定然會幹一番大事業的,那絕頂聰明的男孩便是我的表哥。有一回,表哥在學校裏讀了一個叫
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並回來告訴我,於是我們決定要做一番釣青蛙的大事業。我們拿來一些米飯和魚絲,天天坐在窗邊垂釣,每飄來一個懸浮物──無論是一件垃圾或是一片樹葉,我們都以為青蛙來了,但每一次總是失望而回。有一天,絕頂聰明的表哥終於把道理想出來了
都沒有蝌蚪爸爸媽媽,怎麼生蝌蚪?沒有蝌蚪當然變不成青蛙啦!絕頂聰明的我想起鄰居黃伯門外的魚缸有很多小魚,依據我們的評估,顏色亮麗的是雌性,深沉的是雄性,我們正好選了一雙,然後從窗台丟到河裏。我們都相信,河裏很快便會有小蝌蚪,而蝌蚪很快便會變成青蛙。可是日子一天天地過去了,我們的青蛙都沒釣成,最後,大事業卻形成了,絕頂聰明的表哥寫了一篇小論文告訴同學們──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是騙人的!

  外婆的房間還有一扇窗,從這窗子往外看,會看見很多很多不同的窗戶,我起初喜歡鄰家麗明姐姐的窗子,因為她在窗台種了一盤茉莉花,夏夜飄來陣陣芬芳,沁人心肺。後來,遠處搬來一個掛有水晶燈的窗子,對於七十年代的內地孩子,燈只有白黃兩色,形狀不是圓燈泡,就是長條光管,但遠處的窗戶竟然掛著一盞五光十色的錘形吊燈,而且經常傳出曼妙的輕音樂……那種情調總是讓我想起灰姑娘的故事,我覺得上面應該是住著一個王子的,終有一天,他會舉行一個華麗的舞會,把全村的女孩都請去作客,然後,老鼠先生會把平平凡凡的
花面貓變成一個漂亮的公主……雖然,我天天都朝窗子張望,但一直沒見人走近寬大的窗台。直到某天,聽到外婆與三五知己在說三道四從老遠回來幹嘛?人都不在了!。原來,屋子裏住的不是英俊的王子,而是個雙腳殘廢的年邁老人──陳伯。文革前,他和妻子住在對面的小屋內,文革的時候,一家人給批鬥,他的腳給打斷了,妻子給活活打死在櫰樹下……改革開放後,陳伯在美國已經兒孫滿堂,但他堅持回來,因為他相信妻子的靈魂會在櫰樹下等他。他不能走動,於是買下對面的屋子,天天從窗子守望著對面的櫰樹,守望著自己的妻子,直到含笑而終。有一年中秋,外婆等一伙人帶我去探陳伯,我告訴陳伯,一直很喜歡看他的窗子,因為那水晶燈很漂亮。陳伯指著我家的方向說
其實你們的窗台更漂亮!,我第一次從別人的窗台望向自己的窗戶,竟然發覺外婆那圍滿火紅簕杜鹃的窗台原來也很美!

    我的肉體一直都不喜歡旅行,但我的眼睛想旅行──喜歡張望窗外風景的感覺,因為那裡方向固定,一定不會迷路;那兒景物相同,看久了定能記住,而且相同的景物配上細微的季節或其他變化,就可構成奇妙的景觀。為了眼睛旅行的素質,結婚的時候,我和丈夫選購了離島一個背海面山,窗外有山有水的單位。數年前,由於樓價突然倍增,為了有本錢飛向更廣更闊的天空,我們以高於三倍的價錢賣出了那個
美麗的旅行路線,搬回澳門。轉轉折折間,租過不同的屋子,有過不同的窗台,由看路燈、看公園、看天井、以至近得可以和鄰居握手的景觀也有。無數次,我們發誓待到樓價回落的時候,回歸那片有山有水的旅行路線,無數次,我們由希望到失望,由失望到絕望,仿佛當年等待青蛙回來的折騰感覺。看著原來的居所已經升價十倍,手上的金錢已貶值的時候,實在恨錯難返。最後只能向現實低頭,購入了一個只能看到窗花和樹影的窗台,奇怪的是,無論去到那裡,六歲的兒子每天早上還是要叮囑我拉開窗簾和打開窗戶,有天趕著上學,我厭煩道
拉什麼?都沒什麼好看的!,兒子理直氣壯地道不拉開窗簾和打開窗戶,陽光和風怎麼進來?我呆住原來陽光和風是要進來的!”……那一夜,我造了一個奇怪的夢,我飄到了外婆的老屋的天窗上,眼睛朝裏面一看,你猜我看見什麼了?我看見了一個躺在陽光下的小女孩──那是我自己──知道為什麼爸爸給你這名字嗎?因為期望你的生命像彩虹一樣七彩繽紛的!

  那裡邊裝著彩虹,只有聰明的人才會看到!──原來,外婆一直沒有欺騙我──我忽然覺得自己變聰明了!

本文獲得”第九屆澳門文學奬”散文組亞軍

Share Button

重生的意義

Share Button


我的死或者讓他們生活失序,但假以時日,生命終將長出新的骨幹……我現在終於知道,我的性命造就了這樣神奇的生命循環。

    【《蘇西的世界》,作者:艾莉絲·希柏德,譯者:施清眞,時報出版社,二○一○年二月八日】

    假
如有天你無辜遭人殺害,會有什麼感想?自憐自憫?報仇雪恨?……生死有命,福貴在天,我想自己最擔心的是那些活着的人。《蘇西的世界》中的主人就是一個遭
變態鄰居殺害並肢解的十四歲少女,她死後親眼目睹公衆對自己死亡的關注,也了解親友因無法排解仇恨而造成的陰影。最後,犯人無聲無息地死於非命,幫助活着
的人走出傷痛的,不是犯人得到惡報,而是明白死亡對生者活着的意義。

    以上故事讓我想起近日發生的 “十五歲少年被毆打致死案”。本
來此案情節在黑道中並不罕聞,但由於時間(回歸紀念日)、地點(皇朝夜店)、人物(未成年)等條件結合起來,加上親友於網上戲劇化的渲染,馬上呈現
出 “黑幫人渣殺害無辜名校單親少年”的悲劇元素:嫌疑犯過去犯案經歷、地址、電話、家庭狀況、家人照片等;死者學校、家庭狀況、經濟能力,甚至與母親間
的生活情景一一公諸於世。本人認為暴露私隱無助解決問題,且對彼此家人的生活造成諸多問題,多次勸勉各人少理私事,談論者卻一再堅信 “現行司法制度不可
以懲戒惡人,認為網上揭私隱是同情和為受害者討回公道的途徑”云云。

    仇恨從來不是受害家屬走出陰霾的靈藥,與其以受害人家庭慘況反
映出作案者之卑劣,倒不如思考如何設法幫助同類博彩業單親家庭解決敎育問題。本案涉及多名有黑社會背景、未成年人和在學學生,反映黑社會侵入校園,且有年
輕化趨勢,那八名十六至二十二歲的犯案者,是根本獸性,還是社會不良風氣的受害者?他們當中或許也有很多家庭問題,大家在咒駡的同時,又是否關心過?而社
會的仇視是在為死者討回公道,還是為其餘八個家庭寫下新的慘劇?死者已矣,罪者應罰,法律制裁的意義是讓活着的人得以重生。只有破除仇恨,一視同仁的對症
下藥,才可避免悲劇一再發生。

本文2012年12月30日刋於《澳門日報》新園地 "斷章寫義"專欄

Share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