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參與校務討論(“乖孩子”的反抗·三)

Share Button

 

       點解要咁早返學?

    點解學校無locker??

    點解唔俾放書喺櫃筒?!

    點解雞翼愈來愈細隻,愈來愈貴??!!

    大膽·創新·眞民主

    校長約定你!

    【“與校長有約”宣傳海報,本澳某中學學生會 ,二○一三年二月六日】

    每
年幼稚園招生,家長們都會熱衷於比較學校高下,一些外顯的東西往往成為指標,卻忽略了很多內在因素,如:哪所學校學生最乖,其實不外乎就是學生外在形象較
好;哪所學校學生成就最高,卻沒有人關心其勸退生的數目;哪所學校知識水平最高,沒有人質疑小一學小三的知識是否合適?在芸芸考慮因素中,很少家長關心哪
所學校最民主、最尊重學生?因為澳門幾乎沒有提倡民主和尊重學生的學校。可喜的是,在熱議社運低齡化的一周,我在面書看到了這張海報 ,而這也是繼某校讓
學生設計校服後,第一次看到中學生有權參與校務討論的範例。

    海報貼出以後,迴響不絕,有人認為 “遲上課、留書在校等要求太放任自
由”,但有人又指出,根據《GO!來去芬蘭上課》記載,全球第一的敎育大國芬蘭每天十時才上課,學校沒有任何校規……本人無意在此分辨誰是誰非,但肯定的
是:通過彼此對話,甚至全校師生表決通過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價値判斷的學習。對話活動的內在意義,比規則眞實存在的意義大得多。有人又說:“其實有些校長
走親民路線,平日經常和學生聊天,就用不着另闢蹊徑,製造對立局面了!”為甚麼公衆對話一定是對立的呢?不可以是協商嗎?光明正大的討論,不是比私下拉攏
更符合民主社會“公平、公正、公開”的理念嗎?其實,學習公開發言、據理力爭;認識尊重異己、尋求共識等議會文化,就是社會走向民主化的種子。

    回
應我在第一篇中提到的假設——學生不滿學校,可以罷課嗎?學生不滿老師,可以扔鞋子嗎?朋友只扔 下一句“那是不一樣的!”——其實,那是一樣的,學校就
是社會的縮影。當社會由下而上地具備尊重與包容,人們才懂得透過合情合理的手法爭取訴求,如果在上者願意尊重不同的聲音,下面的人就用不着激進的抗爭行為
了!

本文2013年2月15日刋於《澳門日報》新園地 "斷章寫義"專欄

Share Button

有樣學樣使用霸氣 (“乖孩子”的反抗·二)

Share Button

 

    大家很努力在趨向兩極化,建制的和反建制的,正義化的妖魔的……無論多少新媒體跑出來,結果也只是大量地灌輸:你聽我講!這是對的!那是錯的!

    【《不算讀後感》,作者:店員丁,澳門日報,二○一三年一月二十五日】

    引
文活現了近年港澳非黑即白的政治生態:大家不停相互指駡,不是“左膠”就是 “賣國賊”,動不動就叫人“住口”!看着文中那句 “脫離了學校,還是繼續有
無數的人嘈吵着要來吿訴你甚麼對甚麼錯,敎訓你做人應該如何合乎他們的標準。”我會心一笑,為什麼脫離了學校,人們還會用這種方式去壓倒對方?皆因“有樣
學樣”也——社會價値影響學校,而學校價値又從畢業生回流社會 。

    在我們的敎育制度裏,校規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無論是否合理,只要
你不遵守,就叫“沒紀律”。如果你質疑,校方可以堂而皇之地說 “你認為不合理可以轉校”,情況如同我們指出澳門社會的不合理,政府吿訴你 “你不喜歡的
話可以移民”;除了制度,還有老師,在整個文化氛圍裏,大家往往更認同能以霸氣壓倒學生的老師。不止一次,好心的同事敎我如何建立威信,甚至有學生說:
“你看人家某老師用三分鐘就把學生鎭住了。”言下之意是 “你要花三小時眞失敗”。其實,我不會不明白,只要對學生狠心一點,便能為自己建立聞風喪膽的形
象,但這眞是“成功”的敎育嗎?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不可以是——經常受質疑,是因為比較願意接納不同的聲音;願意花更長時間,是因為更尊重學生的感受。

    上
星期,我們剛完成“社運低齡化”的辯論,其中一個申論讓我不寒而慄—— 只有參加社運,才可以把民主的思維帶回學校,反抗無理要求……從反國敎事件開始,
社運低齡化似乎勢在必行,那是否意味着文革的舊路必須重複?還是,我們可以從基礎敎育開始改革,培養具有健全民主思維的新一代?只有觀念的徹底改變,人民
才可以擁有美國總統奧巴馬的偉量:“我要謝謝所有投票的人民,儘管你的一票沒有支持我……你們每一個人的聲音我都會用心聆聽!”

本文2013年2月8日刋於《澳門日報》新園地 "斷章寫義"專欄

Share Button

“乖孩子”的反抗一

Share Button

 

若孩子沒有獨立思考和做決定的空間,她怎能學會釐清“問題——答案”間的邏輯因果,從而長大成為一個有主見的獨立個體呢?

    【《為甚麼我要聽你的話?》,作者:李爾,摘自《澳門日報》,二○一三年一月十七日】

    讀到上文時,學生剛好在辯論 “社運低齡化”問題,不禁讓我憶起幾個片段:

    那
些年,我在內地讀小學,老師讓乖孩子分批進少先隊,為此,同學們都報吿了不同程度的好事,因為內向,我沒有主動報吿,結果成不了乖孩子……不久,我放棄了
那個評鑑標準來到澳門,作為新移民,我成績優良,沒有犯錯紀錄,卻只得乙下操行,和從小品學兼優的媽媽相比,我顯得丢人。其實,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乖孩
子,至少在同學聯手作弊的時候,我沒有參與,可是,誰可以為我抗爭呢?在班上打小報吿的同學是被排斥的。

    那些年,我當班主任,每天
都在執行細如芝麻的校規,最要命的是管校服,由頭髮到襪子,由校服的狀態到合時度(運動衣、長褲、短褲、裙子,不同場合穿不同校服),老師天天為形式化的
規則拼命,為的就是校譽——沒有好形象就不是好學生,敎不出好學生就不是好學校……面對學校的生存,我們必須妥協。很遺憾,我當班主任的第一個被勸退的學
生是因為“儀容問題”。作為老師,我做了最無力的反抗,我私下給她寫了封信:“你是個好孩子……要努力吿訴全世界,失去了你是這所學校的損失!”結果,學
生去了美國,完成了大學課程。同一時期,我想在校報內刋登一篇學生的詩作,內容大意是 “老師要求我們樸實守舊,自己卻要把靑絲挽留……”,最後稿子被抽
掉,我和學生同時受了批評。

    曾經,我跟支持社運的朋友辯論 “學生不滿學校,可以罷課嗎?學生不滿老師,可以扔鞋子嗎?”,他只扔
下一句“那是不一樣的!”。我不想做 “乖孩子”,可能生存嗎?社會價値直接評價學校,而學校價値又從畢業生回流社會。當整個社會由上而下都缺乏質疑容量
的時候,孩子是否有智慧一下子挑戰體制?是個値得思考的議題。

本文2013年2月1日刋於《澳門日報》新園地 "斷章寫義"專欄

Share Button

登山者的幸福

Share Button


四十歲前,我從未見過高山;四十歲後,我遇到了人生的第一座高山,那不是一個人,而是生活!

    【《一代宗師》王家衛導演,二○一三年一月】

    看
罷《一代宗師》,此語一直在我心中纏繞。所謂“一山還有一山高”,戲中沒有一個人是眞正無敵的,難倒葉問的是生活,而難倒宮二的是情感。面對父親“天意難
違”的遺言,宮二堅持造就天意,結果親手給自己寫下悲歌,她說“我選擇留在我自己的歲月裏”,結果習武之人的三個境界:她看到了自己,看到了天地,卻看不
到衆生……如果生命可以重寫,未知她是否願意放下榮譽和仇恨,甘為後世留一點血脈?

    同為武林高手,宮二要奪回自己的東西,馬三要悟
透決戰的奧義,丁連山永遠祇能點火點燈,一線天則在亂世洪流裡旁觀……最後只有葉問留名千古。這到底是時勢造就了一代宗師,還是一代宗師就造了時勢?作為
小人物的我實在無法分辨,卻想到了一代宗師們身不由己的宿命。引文的一席話,讓我頓感身為小人物的幸福,我在面書留言:四十歲前,我身邊充滿了不同形態的
高山;我想四十歲後,會繼續遇到更多的高山,但我並不害怕,因為我已經學會了爬山和走山路,而且享受途中風光無限!“活在澳門的你,可以見到甚麼高山
呢?”學生質疑。我對曰:“當人長得矮小,看甚麼山都覺高!也因如此,普通人比較能夠克服渺小的無力感!”

    “每個人都會經歷這個階
段,見到一座山,就想知道山的後面是甚麼。我很想吿訴他,可能翻過山後面,你會發現沒甚麼特別!”(引自王家衛《東邪西毒》)沒錯!每當我翻過一座高山,
總是覺得山的後面不外如是,但山路的風景卻每次都不一樣。登山者的幸福在於不需固定在世俗的高地上,可以隨遇而安,改變姿態。一生無敗績的宮二,最終敗給
了自己,也只因無法在高地上走下來。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乃葉妻,因為身段輕盈,她可以在自己仰望的高山上走過,且留下綠茵處處——這也是一代宗師偉人無法
享有的幸福!

本文2013年1月18日刋於《澳門日報》新園地 "斷章寫義"專欄

Share Button

母子首次合作的小詩<我的小兵>

Share Button

羲少爺今夜詩興大作,睡前講下大作,還第一次謙虛求教,拜本人為師,批准修改,孺子可教!值得嘉許!補充一點:羲少爺之所以願意拜我為師傅,批准我修改其偉大詩作,絕非因為我具有優秀的文化素養,而是…媽咪,我要叫你做師傅先得啦!因為你咁叻…識得教我同羊羊…摺比卡超!暈!

<我的小兵>

一早起來
五個小兵睡醒了
拿著牙刷擦擦擦

午間唱遊
老師同學展歌喉
十個小兵抬起頭
碰在一起拍拍拍

深夜睡覺了
十個小兵低下頭
伏在被窩好溫暖
蚊子嗡嗡飛來了
小兵跳起來
拍!拍!拍!
蚊子快快走

徐鳴羲七歲時作(經師傅修改)

Share Button

才女的覺悟

Share Button

 


我讓他成為全校最優秀的學生,他沒有謝謝我;我讓他成為當紅第一童星,他沒有謝謝我;我傾家蕩產去交贖金,他也沒有謝謝我。可就在落日大漠裏,靠在我懷裏的時候,他那麼由衷地感謝我。一句謝謝,頓時讓我覺得所有的榮耀,都無法與之相提並論。

    【《張艾嘉: 上帝把兒子還給我 我把自由還給兒子》摘自《中國敎育文摘》,二○一二年】

    張
艾嘉是港台著名的才女,由於得天獨厚的美貌與智慧,讓她在各方面都取得大成。成功令人自信,也目空一切,她一直認為可以把這份成功延伸至方方面面,包括她
的孩子,直至兒子小學四年級那年遭人綁架……她在結案後說:以前不管是婚姻還是兒子,都當作自身招牌的一點金漆,從未將自己從高處放下,好好審視一下生
活。直到兒子的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方才明瞭最珍貴的財富並非那個熠熠的金字招牌。

    從事中學敎師的年頭,筆者每年都當班主任,與孩
子和家長有較深層次的接觸,如果你問我怎樣的孩子最難敎,答案必然是“有家庭問題的孩子”。家暴、賭錢等病態家庭自然難解決,而高文化、高成就、家庭條件
好的族群也不好應付,因為“高文化、高成就”的家長比較有能力偏執,而萬千寵愛在一身的孩子往往不容易被感化。敎育這些孩子最困難的不是行為問題,而思想
空白——生活上的欠缺讓人找到奮發目標,因而得到追求的快感。當孩子被安排擁有最好的生活條件和才藝技能時,便失去了自覺進取的動力,無所依存。行為的問
題可以輕易察覺,而思想的空白卻不能,有時大家甚至名正言順地將之視為“沒有問題”,然後,家長花費大量資源,敎出一個十項全能,但本身不想成器的紳士,
一個沒有靈魂且不快樂的貴族。

    一代才女的覺悟啟發我們:優才父母不一定敎出優秀孩子。孩子不是父母的資產,不應以貼金為目的去建構其人生,只有把孩子的成長視為一個獨立個體,讓他分辨自己的需要,感受爭取的過程,學習知足和感恩,才能培育出一個眞實且幸福的人。

本文2013年1月25日刋於《澳門日報》新園地 "斷章寫義"專欄

Share Button

失憶的七夕

Share Button

  

    我用年月積下的眼淚

    養活記憶中的小金魚

    放游於銀河……

    水和水之間不需要鵲橋

    因為流動形影不離

    美麗,如太陽的影子

    無所謂光

    無所謂暗

    事實並不存在

    日月,是時間的年輪

    無所謂多

    無所謂少

    珍惜無可奈何

    游走了,那些動力

    如隱沒於光影的水泡

    遺下沒有形跡的小金魚

    沉醉失憶的七夕

本詩2012
11月28日
刋於《澳門日報》鏡海版

Share Button

政治熱的反思

Share Button


青年一定要關心政治,因為政治是“一群人決定人民的未來”,如果你不關心,你的未來就被決定了……青年關心政治,不是每天在街上喊喊叫叫,在決定行動前,對於議題和相關知識了解之深入程度,愼思明辨價値判斷之成熟度,才是眞正關心政治的核心評價。

    【《我的香港,我的台灣》,摘自龍應台於香港大學之演講,二○一二年十二月一日】

    自
從互聯網的普及,社交網站的興起,各地紛紛出現政治熱,很多青年還沒充分認識到政治的內涵和複雜性,已開始了別開生面的政治行動。香港高登網站每天發放大
量政治宣傳,內容主要是嬉笑怒駡的“惡搞”作品,包括:漫畫、歌曲、照片等;大大小小的反政府集會,除了叫口號,還加入唱歌、跳舞、做雕塑版畫等街頭藝
術,如同嘉年華會。政治由嚴肅課題變成潮流標誌,政治抗爭具有反權威的高大形象。

    從敎育角度,政治熱促使青年關心社會,而多元化的
宣傳手法又別具創意。然而,這股政治熱只重視包裝和形式,卻忽略了關心社會的關鍵——深入了解、愼思明辨、兼容並蓄。作家莫言說文學優於政治,歌手王宛之
討厭政客玩弄政治的言論,均被痛斥“無知、無恥”;在網上,人家說去遊行,你質疑遊行動機自是罪大惡極,如果你不打算參與,說句“加油”也被批——坐享其
成!一天到晩上街就叫“關心”?好此道就是“有良知”?本人不敢苟同。最近鄰埠遊行便鬧出很多收錢造假、惡意阻街、愚弄警察等事,孰眞孰假,不能確定,但
有一點是肯定的——對善惡的判斷,不單單建基於立場,而是參與者的行為和品格。

    筆者認為,政治是知識的一種,且關係自身命脈,自然需要關心,但能否成為愛好,則屬個人意願,情況如同人皆應做運動,卻不一定要愛好此道,且以此為上。港劇《天與地》中有句名言:

    “和諧,不是一百個人講同一句話;和諧,是一百個人,能講一百句不同的話之餘,而又互相尊重。”

    關心社會也一樣,社運不是關心社會唯一的表現形式。在青年階段,堅持“深入了解、愼思明辨、兼容並蓄”的態度,顯然更為重要。

本文2013年1月21日刋於《澳門日報》新園地 "斷章寫義"專欄

Share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