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家小兔》——給母親的愛的教育

s1447696

《逃家小兔》

作者:瑪格麗特 · 懷茲 · 布朗

出版社:上誼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1996年4月

從前,有一隻小兔子想要離家出走。他對媽媽說:我要跑走啦!然後,小兔子說要變成小鱒魚,媽媽就說要變成捕魚人;小兔子說要變成高山上的大石頭,媽媽就說要變成爬山的人;小兔說要變成小花,媽媽就說要變成園丁……最後小兔子被感動了,決定“我不如就待在這裡,當你的小寳貝吧。”“怎樣的童書才能吸引孩子?”相信這是很多家長的疑問,我認為《逃家小兔》是個很好的範例。本書沒有非常精美的印刷,沒有非常吸引的插圖,書中的色調甚至有點黯淡,但為什麼能成為經典童書?筆者起初對此也有疑問,但根據自身親子伴讀實踐和從事讀書會多年的經驗,終於發現了箇中奧妙——作品具備了一般受歡迎童書的基本要素:一、遊戲元素:單純的說教故事也許更合師長心意,但對孩子來說未免欠缺新意。孩子往往更喜歡那些“離奇古怪”的小玩意。書中“離家出走”的想法對孩子來說,本來就不可思議,加上小兔子的發問內容如重覆的語言遊戲,因此特別容易激起孩子的好奇心,繼而用心追看。

二、有趣懸念:思考是閱讀的重要目的,誘發孩子思考需要有好的情節,其中設懸念便是個激發思考的好方法,如:為什麼小兔子要離開呢?牠想去哪裡呢?媽媽又打算怎樣呢?有了這些懸念,孩子便會不知不覺地投入書中,父母若能加以啟發,靜態的繪本閱讀便會變成有趣的親子共樂。

三、簡單情節:三至六歲的孩子處於生活的探索期,他們會特別喜歡重複一些簡單的程序,如不停問父母“那是什麼東西?”,或是不停重複追看一齣卡通。所以《逃家小兔》中出現的諸如三隻小豬的重複結構,孩子會比較容易記住,讀著便更有成就感。

四、情感共鳴:對於年紀小的孩子,動物故事往往更能激發他們的興趣,但情感必須貼近生活,才能有所共鳴。母親是幼童最親近的人,得到母親的愛也是所有生物最原始的渴望。故事最能打動孩子的一點是:小兔子對母愛的無限需索符合孩子的慾望,而母親的無限包容也是他們最終的所求。

“陪太子讀書”相信是很多父母願意親子共讀的原因,但其實,吸收閱讀的養分無分年紀,親子共讀也可以是自身價值觀的完善或重建。因此,筆者認為此書對家長的教育意義,肯定不會比孩子少。在親子共同成長的路上,不免會有失望、迷惑、痛心的時候,“我已經放棄這孩子了!”這種晦氣話,相信很多家長都曾說過,但眞正能不理孩子死活的又有幾人?

作為更具人生閱歷的成人,父母應該比孩子更成熟、更有量度,而非輕言放棄孩子於不顧。每次為孩子的問題神傷,我就會想重看一次《逃家小兔》,且憶起此書告訴過我:寬容是最好的教育。

我們不應無限量地縱容孩子,但在指出錯誤的同時,應不忘告訴孩子:無論你變成怎樣,媽媽都願意張開雙臂等你回來。幸運地,作為兩子之母,筆者多數情況下都能重現《逃家小兔》的結局,孩子最終都會告訴我:我不如就待在這裡,當你的小寳貝吧。

鏏而

好父母教出好孩子

9789620432187z

《好父母教出好孩子:家庭教育完全手冊》

作者:孫雲曉

出版社:三聯書店

出版日期:2012年6月

當孩子的時候,總是覺得父母不夠好,直到自己成為父母,才開始體諒他們的艱難。書中引文可謂道出心聲:“今日世界有上萬種職業,幾乎都需要持證上崗。譬如汽車司機,沒有駕駛執照是不敢上路的,即使有駕照,一旦違章被員警扣了駕照,也只好乖乖呆著,有車也不敢開。於是,我就萬分納悶,做父母幾乎是人世間第一艱難而複雜的職業,為什麼就不需要任何執照呢?怪不得許多孩子有問題,原因之一便是父母‘無照經營’。”如果你考試不及格,可以重考;如果你工作被辭退,可以重新求職,但是“生命無take two”,子女是父母的骨肉,如果這活脫脫的生命沒教養好,恐怕比自己受罪更苦。是故學校教育重要,家庭教育重要,都不及家長教育重要。而好的家長又取決於教養孩子的方法和心態。作為家長,旣要育兒又要工作,根本不可能專門去學校進修此道,故坊間的育兒作品就成了家長的明燈。

作為一位年輕的母親,本人工餘不忘努力進修,經常閱讀家長教育類叢書,也和同事自發成立“親子讀書會”,期望透過相互交流,共同進步。而本書則是我讀過的同類書中內容最厚實和全面的。書中圍繞五元家教法,包括:現代的教育觀念、科學的教育方法、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生活方式、平等和諧的親子關係。從兒童觀、親子觀、人才觀、教子觀四個維度分享親子教育。

“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筆者最認同的一個章節。作者提到,盧梭在《愛彌兒》中的理論:百依百順的人面對挫折最苦,故適度的懲罰是必須的,而懲罰有度的前提是尊重。書中倡議盧梭的“自然教育法”,鼓勵父母放手讓孩子碰釘,並要求孩子自己承受苦果,從錯誤中成長。而在“好父母、好生活”一節中,作者又提醒父母:萬般皆下品,唯有健康高。生命素質才是人生的關鍵,故培養良好的生活作息和運動習慣,是親子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書中倡議家長設立“家庭運動計劃”,有感非常實用。

“根據二○○四年的一項相關調查:在發生性關係的學生中,半數以上來自公認的好學生;三分一來自名校或重點學校;他們100%沒有做任何安全措施;他們100%不會告訴父母和老師;他們對學校或家庭的性教育100%不滿意。”對於性教育一段的闡述,令曾為中學教師的筆者極為震撼。誠如作者所言,在性教育方面,好學生經常是被忽略的一群,其潛伏的危機往往比不良學生更甚。

這讓筆者記起了好幾位無知的乖孩子和我說過:“我不知道什麼是愛”、“我懷疑父母不曾有愛”、“我不知道什麼人才叫愛我”……中國家長都太內歛了,從來都不輕易在孩子面前談情說愛,更莫說性,面對性觀念非常開放的當今社會,越保守家庭面對的衝擊越大。如何身教言教,讓孩子“明白性,懂得愛”是成長中的大課題,書中建議:不要欺騙孩子、與孩子一起找答案、準備一本性知識的書、父母不要談性色變、夫妻在孩子面前可親近得體、關注孩子的性成熟、不要輕易給孩子扣上“早戀”的名字等,都給我很大的啟發。

作為一本內容豐厚的“育兒大全”,筆者的心水導讀是:沒空的,可以讀其綱領;有空的,可以細味文字,為人父母者,能夠主動學習,將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

鏏 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