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冷暴力”

你有遇過冷暴力嗎?無論是家庭關係或人際關係,冷暴力常猝不及防的出現,有時讓人一頭霧水。

【摘自:〈讓人摸不着頭緒,卻又受盡折磨的冷暴力〉,莎拉媽媽,《親子天下》,二○二二年四月八日】

“冷暴力”一般是指強者給弱者的冷漠、無視,進而讓對方感到痛苦無助的“懲處”方式。然而,你萬萬想不到,在進行研究訪談的過程中,很多青少年的家長都有被孩子“冷暴力”的感受——也不知做錯了什麼,孩子無緣無故不發一言,當我“透明”的樣子!於是家長急了,要不還以暴力的行動或語言,要不就胡思亂想,不知所措。

“會不會是孩子此刻不想表達?”在急速成長的過程中,青少年要面對的問題很多,孩子不回應,也許是他們當下有其他焦慮。家長先不要對號入座,可以禮貌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你這樣子會讓媽媽覺得無助……等你情緒好了,我們再談吧!”

“會不會是孩子不懂得表達?”有時家長的語言太多太複雜,孩子不一定能夠招架。我們盡可能簡化語言,引導孩子“你明白我的問題嗎?”,或者嘗試猜度孩子的想法,去幫助他們表達感受。

“會不會是孩子害怕表達?”如果每次表達都不被接納,甚至受到斥責,你還會自找麻煩嗎?歸根結柢影響溝通意慾的還是親子關係,調整溝通模式也許才能根治問題。

“只是冷處理吧?”有朋友回答。——對呀!那只是“冷處理”,差異在於聆聽者自身的感受。“冷暴力”的目的是“懲處”,而“冷處理”可能只是處理問題的一種方法,家長可透過自我表達去緩解關係,如:“我覺得好難受!我希望你能注意。”一隻手掌拍不響的,放下敵對心理,才能從容面對別人的“冷處理”。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2-08/19/content_1615970.htm

致我帶刺的“小玫瑰”

認知神經學家及青少年腦專家布萊克莫,最近把青春期反映出的獨特挑戰稱為“完美風暴”。這一時期有幾個方面同時突然加劇,即“激素變化、神經變化、社會變化和生活壓力”。

    【摘自:〈一位心理學家父親的觀察 · 青少年時期的經歷如何影響性格〉,克里斯蒂安 · 賈勒特,熱知網,二○一八年七月九日】

每次提到帶刺的青少年,我便想起小王子的玫瑰——那帶着青澀傲氣,期待愛和被愛的集合體。“無仇不成父子”也許不是上世虧欠,而是彼此在乎。筆者認為,融化利刺的唯一方法是愛——非暴力溝通則教會我在不離不棄的同時,保持着安全距離:

其一,觀察而不評斷。青春期的孩子思想特別敏感,非常重視他人的評價。具體細緻的觀察和描述,讓我們放下當局者迷的主觀判斷,避免因不同立場而產生衝突。

其二,容許彼此表達感受和需求。無可否認,不同世代的生存環境和需求不一樣。放下“一代不如一代”的主觀判斷,我們有望架起溝通的橋樑。急切期望自身強大,但內心卻仍然脆弱的青少年特別需要父母同理——外界再多的支持和讚美,都不及在困難的時候有一句“我明白你”。

其三,請求而不強求。我最喜歡用的句型是“我擔心你……”、“我期望你……”,兒子聽了會笑着回應“不用擔心”、“我了解你的期望,不過……”。是的!有時候父母的請求不一定如願,情況如同孩子的請求也不一定能如願,對於重視平等和尊嚴的青少年,父母更需要給孩子選擇的自由。生活本來就是取捨和妥協的哲學——家長不能夠永遠為孩子遮風擋雨,只需要協助快將成年的他們分析利弊,學會自處。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2-08/12/content_1614493.htm

“長頸鹿語言”給我的啟示

那為什麼(非暴力溝通)稱為長頸鹿語言呢?這是因為,長頸鹿食用含羞草亞科為主的木本植物的樹葉很多都是帶刺的,但是長頸鹿會先用唾液去融化樹葉上的刺,然後再慢慢咀嚼,將帶刺兒的樹葉變成滋養自己身體的養分。

    【摘自:〈一起來學長頸鹿語言吧〉,琳林陪你慢成長,熱知網,二○二○年六月二十四日】

如果可以選擇,你會想觸碰帶刺的東西嗎?大概不會,因為容易被刺傷。然而長頸鹿卻喜歡迎難而上——先用唾液融化樹葉上的刺,然後再慢慢咀嚼成養分。為什麼牠選擇這樣做呢?大概是基於喜愛吧。

我學習非暴力溝通的“長頸鹿語言”也基於同一個原因——愛上有刺的孩子。期望透過包容的態度、充滿愛的語言,感化青春期帶刺的孩子。青春期的孩子為什麼會帶刺呢?並不是因為他們本性難以捉摸,或者是家庭教育不好,而是處於身心發展迅速,但心智尚未成熟的階段,他們的思緒會特別複雜,反抗的意慾也會特別強烈。如何可以融化帶刺的孩子呢?非暴力溝通教會我關懷他人:多觀察、不評論;包容多元價值,不樹立權威;不以強制和懲罰的方式操控別人等。

現實生活中,帶刺的人不只青春期的孩子,可能還有偏執的親友和工作夥伴。我們願意放下成見,用溫和的方式去接納帶刺的人,並互相同理,本身就是難得的愛的修為。近年有句潮語是:比我愛你更能體驗愛的狀態是“我忍你”!我有點不同意,認為比“我愛你”更能體現愛的是——我願意接納你的不同取向,且嘗試讓你去了解我,並尋求彼此共識。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願意放下不再牽掛的廣闊世界,以愛融化困難,換取彼此溝通的機會,才是“長頸鹿語言”給我最重要的啟示。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2-08/05/content_1613181.htm

以溝通化解傷害

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讓我們靜下心來問自己,真正令你茫然或生氣的癥結點是什麼?情緒的緣由為何?你是否刻意逃避問題,忽視了原生家庭與內在小孩的影響?而我們的下一代是幸運的,正因他們的父母意識到了這個問題,面臨困境的我們選擇面對傷痛、療癒內在小孩……

    【摘自:〈放不下原生家庭的傷害?先了解這三個形成傷害的背景〉,靈魂擺渡人,二○二二年四月八日】

“你令媽媽覺得好羞恥!”這句話帶給誤入歧途入獄的少女一生無法忘懷的傷痛。其實,女孩是愛母親的,因為重視家人,才倍感悲憤。同樣地,媽媽也是重視女兒的,因為放不下責任才覺得屈辱。各有各的悲哀和無奈,奈何死結一直解不開。

多數人會站在媽媽的一方,因為做錯事的是孩子,親子教育導師則指責媽媽“只顧面子的做法是錯的!她應該先保護孩子的自尊心”。然而,我們真的可以不在乎面子嗎?回到真實場景中,似乎也無法如此坦然,家長背負了很多社會的期望和壓力:A說我不會教仔,B批評我其身不正。“面子工程”不是一天能形成的,把自身價值和孩子成敗捆綁在一起,甚至以孩子作為炫耀工具的文化代代相傳。

“先理解,而後放下!”不要糾結於是非判斷,嘗試先釋放自己的情緒,再換位思考,例如透過非暴力溝通的調停方式,讓大家都有機會表達觀察(當時對方說了或做了什麼)、感受、需要和請求。當大家都有機會聆聽彼此,才能夠易地而處,理解對方的難處,並嘗試幫助對方走出困境。解鈴還需繫鈴人,雖然傷害已經形成,且未必可以忘記,但至少能夠停止惡性循環,那是母女共同覺醒的過程。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2-07/15/content_1609770.htm

老鷹的一雙翅膀

覺知教養不是要你去縱容孩子或是教出理想型的子女,而是要讓孩子培養出一種能力:既能順服本真、如實做自己,又能夠展現穩定適當的克制能力。

    【摘自:《覺醒父母》,喜法莉 · 薩貝瑞,地平線文化出版社,二○○一年六月三十日】

“你覺得孩子都想飛嗎?”我在《覺醒父母》的讀書會中問參與線上會議的家長,幾乎所有人都回答“想”。是的,其實孩子也是想飛的,只是有時他們還飛不起來,或者他們想飛去的地方不是家長期待的方向。孩子要健康地飛翔,需要擁有“老鷹的一雙翅膀”——一隻翅膀是個人的內在連結,另一隻翅膀則是與他人的連結。

很多父母在職場上“想飛但飛不起”,何況是心理發展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家長不急於提供幫助,孩子便會慢慢學會在迷霧中找尋出路。“那我們什麼都不做嗎?”家長疑惑了。不是什麼都不做,家長可以做一個同行的觀照者——不貿然介入,不急着告訴孩子答案,才能讓孩子創造一個空間,讓他們自己去獲得這些洞見。此外,對孩子面對的困境我們可以表達同理心,給予關心和支持,而非不停給予幫助和建議。

“飛得高等於快樂?”不一定!不快樂的人生勝利組常有,那是因為他們不能從自己的內在出發去尋求滿足,例如:寫作方面的資優兒童,因為老師的嚴厲批評跳樓自殺;藝術天才需要依靠吸毒、暴食、性成癮等去宣洩生活壓力。如果不是為了自己的理想,而是因為別人的期望才竭力高飛,也是疲累和痛苦的。作為觀照者,家長能夠放下外在的鞭策,孩子才能夠有機會發揮內在連結,尋找自己喜歡的飛行路向,然後再按照社會規範去調整步伐,取得認同,才能達至“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境界。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2-07/01/content_1607050.htm

 

放下教育的神仙棒

很多父母不是想自己成長,而是希望找到一種方式去改變孩子的行為,好像拿到一支神仙棒,然而,教育不是這樣的東西。……覺知教養遠超過使用任何聰明的策略,這是一套完整的生命哲學,所牽涉到的過程,擁有從根本上轉化孩子與父母雙方的力量。

    【摘自:《覺醒父母》,喜法莉 · 薩貝瑞,地平線出版,二○○一年六月三十日】

如果科技進步到可以讓我們在懷孕時選擇自己理想孩子的範式,你會做這個選擇嗎?如果你是子女,你想人生有固定範式嗎?面對這樣的問題,你也許會猶豫,因為有固定範式的人,生活得像一個機械人,毫無驚喜可言。可是我們養育孩子的時候,卻在不知不覺之間成為了機械人父母:想控制孩子的人生,希望孩子向着自己理想的方向邁進。

很多朋友告訴我,他們不想看書,因為閱讀太花時間了!為此,我開始拍視頻,然而拍視頻還是不夠好,他們需要短視頻和微課程,在兩三分鐘內能傳授一種秘技才會受歡迎;我去做親子教育分享,很多家長都不願意花時間談細節,只希望在短期內找到解決方案。孩子又不是電腦程式寫成的,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家庭文化、不同的個性和特質,都會有不同的反應和處理方法,怎麼可能有秘技?然而,很多家長想不通這點,他們不願意放下對教育神仙棒的渴求,不願花耐性去等待孩子的成長。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的成果需要耐心地栽培和等待,其先決條件就是教育者自身的成長和覺悟。而“覺知教養”的目的,就是讓父母思考生命之本——我們不需要訂造一個機械人,孩子不需要形成固定的範式,因為有缺失才可完善,有不同才有趣味。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2-06/24/content_1605673.htm

 

 

羊豬老師的快樂哲學——《K星人的快樂之謎》後記

“由《開開心心最重要》到《K星人的快樂之謎》,羊豬老師似乎一直都在書寫有關快樂的題材,到底快樂是什麼呢?你自己快樂嗎?”

今年四月二十三日世界閱讀日,我接受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訪問時,主持人這樣問我,我才忽然記起之前出版的著作都是和快樂有關的。是有意還是無意?

事實上,在眾多的題材中,選擇出版這個故事,是無意的。因為繪本出版需要付出的成本比純文字為多,除了金錢上的考慮,更重要的是要尋找合適的畫師。作為尚未有市場的小作者,身價太高的畫家請不起,而畫畫好的朋友又未必會畫繪本。每一次出版,都是一次探索——大家先談好條件和合作方式,然後拿出一堆故事給畫師選擇。其實,畫《K星人的快樂之謎》不是羊豬老師選的,而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年輕畫師林君朗選的。“不急!慢慢選!慢慢畫!”我和君朗說。但君朗是個坐言起行的孩子,他動作比我想像中快,很快在我幾十個故事中選出《K星人的快樂之謎》,且火速動工……可惜天意弄人,君朗因急病離世,去世前的那一晚,他在線上告訴我故事已經翻譯成英文,我們還交流了些繪本設計的事。大家都來不及反應,君朗就遠行了!原來生命中很多珍貴的東西,是我們等不來的!

感謝君朗用他精彩的畫筆告訴我:人生遇到再多的挫折,也不可以悲哀!因為可以“不急,慢慢來”的我是幸福的。沒有了君朗的幫助,我唯有拿着那堆故事繼續探索。

再一次選擇《K星人的快樂之謎》,是另一位才華橫溢的年輕畫師尹應明。我同時找了幾位畫師動筆畫不同的作品,而《K星人的快樂之謎》是率先完成的。“不急!慢慢來!出版社說要先賣完上一本書才可以再出版。”我和應明說。幸運地,年初的時候,出版社告知《開開心心最重要》繁體版已經賣完,而《丟失了松果》也所餘無幾,新著《K星人的快樂之謎》終於可以面世了。

在創作的角度,探求“快樂”這題材則是有意的。羊豬老師寫作的初衷也許不是寫出什麼“驚世巨著”,而是想成為孩子“快樂的小玩伴”,讓讀者在閱讀中感受到生命之美和學習之趣,所以“快樂”一直是我的故事中探求的“哲學問題”:人們常說要給孩子快樂的童年,到底如何體現快樂?生活在科技進步、物質豐富世代的孩子們快樂嗎?

《K星人的快樂之謎》講述了科技非常發達,不吃、不喝、不生育、不工作也能存活的K星人覺得生活中獨缺快樂,於是派出科學家“大C”、“中B”和“小A”去地球尋找“快樂元素”,最後他們在全球人口最密集的賭城中洞悉快樂之謎。故事源自於正向心理學給我的思考:天生的快樂幅度佔百分之四十,後天的生活環境佔百分之二十,個人可控制的範圍——即自己的選擇——佔百分之四十。《K星人的快樂之謎》希望透過故事培養孩子健康的心態:快樂不是應有盡有,而是有所尋求。

寫作對我來說也是一種生命的探索,過程並非應有盡有,然而,當中有自我完善的喜悅。離開是為了更好地回來——離開前線教育工作的羊豬老師並沒有忘記老師這名字,以及曾給學生寫下格言:“成功只是途中一朵美麗的鮮花,努力的汗水才是滋養我們成長的甘露!”

相對西方的正向心理學,我更喜歡中國哲學,立志以孔子“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心態面對挑戰,也不執着於成果,一如莊子“處乎材與不材之間”——“不急!慢慢來!”願途中為孩子的心靈撒下一顆快樂的種子,偶爾回望時花開滿途!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2-05/18/content_1597504.htm

 

那些孩子應該堅持的事兒

我們要無條件接受他們的真實、欣賞他們的平凡,以及容許他們自由做自己。你能給孩子的最好禮物是,讓他們過一個“本當如是”的人生,而不是一個“應該如是”的人生。

【摘自:《覺醒父母》,作者:喜法莉 · 薩貝瑞,譯者:蔡孟璇,地平線文化出版社,二○○一年六月三十日】

鄰埠某音樂老師以“堅持”的可貴為名,引導家長“須為孩子堅持學琴竭盡所能”,得到大量粉絲追捧。不過在我而言,那不過是一段廣告詞。

堅持重要嗎?當然重要!前提是“值得堅持”。孩子年紀還小,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家長找個項目讓孩子堅持——“我這也是為你好!”再說技藝不從小鍛煉就沒有大成就,所以無論如何都得堅持!不喜歡也要堅持——你還小,不會知道自己喜歡什麼;痛不欲生也得堅持——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成功需苦幹絕對是真理,關鍵是誰想成功?孩子需要通過不同的體驗,才能分辨喜惡,太早按父母要求潛心苦練的孩子,可能會收穫一種技能,卻失去了體驗不同事物的可能性。

一生一體藝是理想的生命狀態,父母安排孩子去體驗、去學習無可厚非,然而,堅持和放棄的差異,應交由孩子自己去決定。條條大路通羅馬,人生不需要從一而終,如果參與運動為的是健體強身,玩玩樂器期望陶冶性情,那麼孩子學完A運動再學B運動,嘗試C樂器再玩D樂器,有何不可?把才藝學習帶進“堅持”的死胡同,只會累了父母,害了孩子。

欣賞卓越,感恩平凡。把愛好發展成職業技能,等孩子長大了自己探索努力也不太遲。家長放下功利的操控,孩子才能靠自己感知生命的美好。快樂不是人見人愛,而是愛我所愛——為人父母的我們,有堅持給孩子學會取捨嗎?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2-06/10/node_1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