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言論自由和專業操守

005BVi63gy6Nufpy6xzd9&690

“應致力培養學生的自由、和平、平等、理性、民主等意識。”

“與學生討論問題時,應盡量保持客觀。”

“應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作出理性的判斷。”

【摘自:香港教育專業守則,2015年7月29日】

所謂“身教重於言教”,因此教師謹言被視為理所當然,當中包含對政治立場的期許。因為兼具辯論教練和專欄作者身份,喜歡在工餘寫文章、談政事,筆者招來不少批判,而當中不少被直接質疑專業操守,無論立場左中右,只要觀點不同,就會被人痛斥“誤人子弟,愧為人師”。為此,筆者乃三省吾身:

“什麼是身教呢?”在我而言,教師關心社會、敢言善思、包容異己是一種身教。作為一個普通的公民,教師是人不是神,其政治立場的思考與取捨,本身並沒有樹立典範的義務,因為意識形態之爭,並無標準答案。而教師需要樹立的,不是政治楷模,而是作為普通公民應該勇於思考和承擔的態度。

至於“誤人子弟”自然是不好的,而所謂的誤,不在於教師自己私下有什麼政治立場,而在於他在教學崗位上,如何做到無私──先放下自己的政治立場,引導學生認識不同的觀點和客觀事實,並就此作出討論、分析,最後容許學生自己有不同立場的結論。而能夠放下主觀追求,帶領學生客觀思考,本身是教學能力,也是專業操守。

長期以來,人們喜歡把教師的言論自由和專業操守混為一談:有人以“維護教師形象”為借口,扼殺教師作為公民的言論自由;有人又以“維護公義”借口,要求教師對學生作出主觀引導,無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公開持平的職能。

“中史教育”也好,“國民教育”也好,“港獨討論”也好,重點不在於教師只能教學、不應討論,而是在什麼地方討論?如何教?帶領學生作出怎樣的結論?不談論不代表問題不存在,而先有敢言善思的教師,始有敢言善思的學生。是故如何落實對教師言論自由的尊重和專業操守的遵守是有價值,且有必要的。

升學是一種選擇

pencils

近幾年來,澳門學生升讀高校之地域意向排列:第一澳門,第二台灣,第三內地。為甚麼作如此選擇?……在生活上怕苦在學業上怕累,是本地年輕人通病,在選擇高校時也顯示出來,致使近年來保送名額常有剩餘之不正常現象。要知道這些名校都是內地生爭相入讀而不易得的,卻被我們白白浪費了大好機緣。

    【摘自:〈澳門學生有福了〉,作者:莫名,澳門日報,2016年11月25日】 

針對日前公佈的“內地名校招收澳門保送生名額近兩千人。大約每五名高三畢業生中就有兩名可保送入讀內地優質大學”之惠澤措施,筆者不會否認,此乃澳門學子之福,因為無論最後選擇保送與否,多一個選擇機會總是比較好的。然而,從選擇中見高下,為留澳或是選擇富裕地區求學之學生貼上“在生活上怕苦在學業上怕累,是本地年輕人通病”的標籤,卻不利於引導學生生涯規劃的思考。

“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不管是小幼、中學或是大學,皆不應名校導向,特別是高校。中學畢業生開始步向成年,是時候決定自己未來的路向:喜歡就業還是升學?期望平凡或是卓越?重視情感或是事業?那都應該是一種個人選擇,而不是盲從附和。然而,很多師長卻喜歡為選擇加上既定的標籤,如:升高中的時候,選文組就是怕辛苦;升大學的時候,放棄名校保送就是沒出色。殊不知專精於文科的孩子可以精益求精,留澳升學的學生也可以在本地創造屬於自己的一片天。教師個人的優劣導向,不單單令部分學子誤入歧途——因為承受期望或虛名錯過了適合自己的路,有的孩子入讀名校後沒有讀好,一蹶不振或是煎熬數載再回澳重讀。也有選擇反方向的學生一直活在“被標籤”的陰影中,因為自信不足,錯過超越自我的成功路。

既然,人生沒有所謂對錯,條條大路均可通向自己的幸福,便沒有人應該為自己的選擇背上羞愧的名目,而讀什麼學校更好,也不是一條用大學排名公式築成的虛榮大道。

教育公義

15078782_10153948256326969_8872386187246684238_n

 那個小男孩沒有辦法選擇他的出生,可是今天無論出生貧富,所有的孩子都能夠來到我們公立學校老師的眼前,我們是提供給他們公平正義機會的最後一道防線,各位老師,我們做的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情。

    【摘自:〈我可能是最後抱他的人〉,作者:許慧貞,親子天下網站,2016年11月18日】

在2016《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的國際閱讀教育論壇上,許慧貞老師訴說了一個感動全場的故事:在她的閱讀課上,有個小男孩,一直認為自己不會寫字,有一次,老師以“糖果”吸引他分享悲傷事,他終於開口說:“爸爸打媽媽。”許老師要求他寫下來——“爸”也寫錯,“媽”也寫錯,老師只好問他:“然後呢?”他答:“我就保護媽媽……然後,媽媽就離開我了。”

自此以後,許老師和孩子建立了友情,並看到了孩子的進步。可是,沒隔多久,小男孩爸爸因為長期失業燒炭自殺,且在之前先毒死了自家的孩子。許老師為此心痛的同時明白到:比起教授知識,心靈的陪伴對弱勢孩子更為重要,而她有可能是最後抱孩子的那個人。

和所有教育工作者一樣,讀故事的時候,我沉默了。不禁想起早前幫工聯做演講培訓的經歷——凡完成培訓的同學都可以參加初賽,當天的題目是“十年後的我”,過程中,最讓我深刻難忘的不是“人生勝利組”的慷慨陳詞,而是好幾位自卑得幾乎無法正視觀眾的選手,他們用盡自己的洪荒之力,道出了人生早年的淒涼和創造未來的決心。我們所有評判都落力地為他們鼓掌——為了那份超越自己、突破宿命的勇氣。那一刻,我感恩自己參與其中,也感嘆世上不為強者而設的舞台實在太少。

在做教師培訓課程的這些年頭,很多教師或準教師都會在課堂上分享“期望能進一所學生優秀的學校!因為孩子乖,家長好,工作容易做!”,從工作角度,我理解同工們的難處,然而,我多麼期望他們有機會讀到以上的故事,了解到守護“教育公義”背後的欣悅。

“建新中圖”不同“買棵菜”

49d58PICJZ3

公共圖書館是地方的知識門戶,提供個人及社團終生學習、獨立判斷及文化發展的環境。

    【摘自:國際圖書館協會聯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共圖書館宣言》,1994,2016年9月5日】

“有買趁早,手快有,手慢無!”這是很多支持新中圖方案的朋友的說辭,仿佛今天不要舊法院選址,明天就沒有機會再建了;今天不立刻興建大規模的新中圖,澳門文教事業就無發展了!當然,任何規劃本身都涉及博弈,然而,是否可以為求一個表面結果就草草出台?

雖然根據國際指標,圖書館適宜建在市中心,然而,那是否代表,它必須建在一個人流和車流都需要管制的商業旅遊區?一個城市的人流大量集合在同一區,只會出現一區飽死,而他區餓死的局面。連城規會委員胡玉沛也認為,澳門現時的城市規劃和公共設施有錯配現象──“應有的地方無,唔應該有嘅地方佢就偏偏去咗嗰度。”中區商業機構林立,平時交通擠塞的問題已經很嚴重,當局居然仍要在該處建一個客流量每日八千人的大型圖書館文化藝術綜合體,加重該區交通負擔之餘,又無助帶動他區的發展。

不難發現,很多支持者都抱着“人有我有”,打造“旅遊新地標”的心態,仿佛圖書館就是展覽館,顯示小城有文化,而圖書館最大功能就是供遊人觀光、拍照、休憩那樣。吸引遊客無疑是一種利處,然而造得再美的電飯煲不便於煮飯,還算是好飯煲嗎?

根據各國圖書館白皮書,圖書館的核心功能是建立良好的社會氛圍,培養本地人文素養,其功能排列的次序是:教育、文化、資訊、休閒。所以,我們在新中圖書館選址上,應優先考慮方便市民前往和聚集的地區,而非旅遊商業中心──在假日需要人流車流管制的地區。針對現行方案,即使他日旅客如雲,也無法發揮中央圖書館最核心的文教功能。

新中圖的好,新中圖需要做,這相信是很多文化界朋友的共識。然而,“建新中圖”不同“買棵菜”,實不宜“貪快、貪就手”。

守護自由

u=1075576014,2185184497&fm=21&gp=0

守護自由

《一九八四》

作者:喬治 · 歐威爾

譯者:柳青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團

出版日期:2013年2月

“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量”。在《一九八四》中,作者用簡單的三句話概括極權主義的追求,使我想起了父母那一代人對文革的描述:“偷有理,搶無罪,革命的強盜精神萬萬歲!”一如文中所描述的大洋國社會,所謂 “戰爭”,不過是透過族群內鬥的方式,形成權力既得利益者的相對穩固。既然推崇戰爭,那不就是崇尚自由了嗎?非也。人們一旦意識到自由的目的是尋求解脫,便會為自己而戰。

作為一部政治反諷小說,故事講述大洋國的獨裁者“老大哥”,以軟硬兼施的方式拑制人民的思想行為,如:以體制和教育方式愚民,佈置秘密警察監控,壟斷傳媒,控制人民的行動、言談、生活、思想等。此等內容對筆者來說並不陌生,因其情節可以經常在飯桌上重溫。相對於社會諷刺,筆者更關心的是人民能夠徹底被愚惑的成因。年少的時候,我會衝學霸型的老媽說“誰會像你們那麼笨”,嘲笑她“太天真太傻”,但人長大了,開始接觸複雜的政治鬥爭時,卻反而會問自己 :“我真的沒有被愚惑嗎?”

因作品享負盛名,基本上未開始閱讀,已經知道其內容。從第一章開始認識男主角溫斯頓 · 史密斯,我已猜他無法突破宿命;從他與茱莉亞相戀的第一天,我已覺得此情是“無花果”。因為只有這樣,作品的反諷才更具張力。然而,儘管一如所料,還是有所牽動。最難忘憶述“畫眉”的一段:

“你記得嗎?”他問,“約會的第一天,在樹林邊上對我們歌唱的畫眉?”

“牠沒有對我們唱歌。”朱莉亞說,“牠唱歌是為了自己高興,甚至不能這麼說。牠只是在唱歌罷了。”

然後,他們談到後代,並形容自己“已經是死人”,一語成讖。他們真的被逮捕了,且雙雙認為自己在酷刑下出賣了對方。我所理解的是:他們並沒有真正出賣對方,但真愛已死——死於強烈的精神折磨,一如他們生存的慾望和尊嚴一樣。 “衣食足始知榮辱”,這樣的概括並不完全,因為物質生活再差,也可以患難見真情,而如果“無情”,那人再也沒有所謂的榮辱觀了。筆者留意到故事書中描述對男主角施以酷刑的警察如“變形蟲”——時而年輕,時而蒼老,時而可愛,時而可怕。最令人心寒的是男主角形容“他曾經是我最親密的友伴”……所謂衆叛親離,一而再,再而三的折磨足以令人精神錯亂,而知覺的迷失更是無可避免。是故多少人在文革期間被屈打成招,甚至手刃至親;又有多少人,在熱情高漲的氣氛中成為幫兇?作者曾再三表示,此作並沒有特定諷刺某一時期或是某一制度,它只是想提醒人們自由的可貴。

故事最可悲之處是男主角含笑而終:他戰勝了自己,他愛老大哥。原來,再頑強的腦袋也會有缺口。而我們呢?如何行使自己的言論自由?“唱歌是為了自己高興,還是只為唱歌罷了?”衆人皆醉我獨醒,顯然不容易,因為,在意識形態之爭前,我們不易判斷好人或壞人,而無論如何,我們得像個“人”——對異己心存仁愛,並明白:尊重別人的自由,也就是守護自己的自由。

“文以載道”憶吾師

14800841_10153895197751969_1977677779_n 14872614_10153895197726969_1693581501_n

     文所以載道也,輪轅飾而人弗庸,塗飾也。況虛車乎?文辭,藝也;道德,實也。美則愛,愛則傳焉。賢者得以學而至之,是為教。

    【摘自:《周子通書 · 文辭》,作者:周敦頤,北宋】

“同學,你認為文以載道是甚麼?”林朗老師提起高八度的腔音,向坐在遠方魂遊四海的我擲來問號。

“那,那就是……要寫道理!”我吞吞吐吐地答。

答案只可視為“胡言亂語”,然而,老師卻對天大呼──“好!寫文章嘛,一定得有道理!”……然後,老師又一連問了好幾人,每一個人都得到老師一個大大的“好”!最後他在我們回答的基礎上自行梳理出答案,卻不忘讚美:“我說呀!你們這屆同學真有悟性!”

“你們覺得,穎虹同學的文章是不是文以載道?”林朗老師在第一次寫作功課過後就記住了我的名字,那肯定比一直魂遊太虛的我記住他的名字還要早。文章寫的是我“大學的第一天”誤闖舊澳大石梯的傻事,着實談不上“文以載道”,而老師卻直說“言之有物!文以載道也”,並代我投稿到報社去。四年下來,我的所有作品投稿,都是老師主動包辦的。

人生早年的幸運在於能遇上一個賞識自己的老師,而林朗老師就是我其中一個伯樂,由寫作、實習,到找工作,老師都是不遺餘力的。我和老師的家只一街之隔,每次遇上,中氣十足的他必定搶先高呼我的全名。初執教鞭不久,老師就榮休了,卻仍自發工作,並經常邀我做公開課,最後一次講的是金庸的《雪山飛狐》。評課的時候,老師說:“楊老師不以權威自居,願意和同學們一起辯論小人物和英雄的人生哲理,是文以載道的昇華!”當時老師身體已大不如前,點評仍是擲地有聲。

“文以載道”是文學發展史上從未停止過爭論的一道辯題,然而,在藝術唯美追求的背後,“文以載道”以一種心靈的唯美,給語文教學永恆的光芒,一如林朗老師的教導之於我。

 

政治流感

00376

流行性感冒 (Influenza),為一種由流感病毒造成的傳染性疾病……通常病毒藉由飛沫傳播,病毒也可藉由接觸到受染污的物體表面,再碰觸口或眼睛後傳播。

    【摘自:流行性感冒,節錄自維基百科,2016年7月】

這邊廂,香港男狀元坦言“我對政治沒有立場!”,被直斥“人形豬高分低能”;那邊廂,高舉“中國一點都不能少”的港台藝人被惡批“為人民幣服務走狗”,沒有表態“中國一點都不能少”的各地藝人,又遭內地網民圍攻……在政治氣氛兩極化的今天:表態要死,不表態也要死,卻都不及表態“不問政治”或“政治中立”的“死相”難看,因為左右夾攻的人群足以讓你萬箭穿心,死無葬身之地。

“政治熱”仿如流感,由網絡空氣散播——無遠弗屆、無孔不入。得病者普遍呈“發熱狀”,伴隨頭腦不清,誘發幻聽、幻覺;喉嚨發癢,咳嗽難止,病菌以一傳十,十傳百的方式在咳嗽中極速擴散。而不同屬性的病菌既可相抗,又可相合,令人難以辨別抗原。

就以身份認同為例吧,患者可以一邊高呼:人皆有此生不為中國人之自由!一邊責難:不把自己當澳門人的過客可恥!一邊立誓:愛中國就是愛政府,愛國者無恥!一邊倡議:愛我香港,打倒香港政府!就如早陣子的歐國盃足球賽也可以誘發身份認同的種種幻想:為什麼澳門人支持葡萄牙球隊,多於香港人支持英格蘭隊?為什麼澳門人看“葡萄牙對法國”,不看“澳門對台灣”?一定是澳門人不認同自己!其實,人家葡萄牙有球星,英國還不止英格蘭,歐國盃決賽比地區小組賽有看頭……解釋是沒有用的,因為政治感冒菌足以讓人失去應有的判斷力。

不久自然會好的!一如流感大概只有一星期的潛伏期——我曾經樂觀地以為。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疫情仿佛永無盡期。戴個口罩防疫吧!紅橙黃綠青藍紫……注意:顏色是不可逾越的標示。而在細菌戰中率先陣亡的,莫過於我等忍不住脫下口罩,好管閒事的死士。

解放有理

r_18585671_2014062513243047811500

 

圖片來源:互聯網

 國外婦女將7月9日定為 “世界無胸罩日”(No Bra Day),呼籲婦女在這一天解開胸前的束縛,讓雙峰喘口氣……有研究指出,胸罩鋼圈壓迫到胸部淋巴,使淋巴液流動受阻,可能使有害毒素留在乳房;每天若穿戴胸罩超過十二個小時以上,罹患乳癌機率比短時間穿戴或不穿者高出二十倍。

    【摘自:《女孩們解放吧,現在!》,ETtoday新奇新聞,2016年7月9日】

如果你問:“一個女性衣着性感,遭到路人非禮,是誰之過?”我想多數人都知道是非禮者之過,因為前者乃個人選擇,而後者則有意侵犯。然而,就算是衣着保守,只要你不穿胸罩或“走光褲”,造成任何形式的“走光”機會,卻會被很多人直斥:不檢點、沒儀態等。你不可以問:乳頭陰影有罪嗎?“三角褲”的形態和泳裝有別嗎?你覺得性興奮還要看嗎?不可以的。不可以就是不可以!那是一種根植於社會的觀念,如同中國舊社會的婦女不束小腳不夠體面,中世紀的歐洲不束緊身內衣的不是淑女。

“走光有罪,觀光無罪!”眼看不為實,沒有人覺得那叫非禮,而意淫呢?你不展示出來,我的“意”何以“淫”?“走光”明顯是男性被逼意淫女性!不少男性今天仍然大言不慚地以為。但一切冷言還不及同性的眼光來得敏銳,一個每天都昂首挺胸、花枝招展的性感尤物,甚至偶爾也會拍個比堅尼照炫耀美麗,然而,只要見到衣着平實的你胸罩的肩帶不慎露出,裙子被大風吹起,坐姿儀態偶有失準,必得大呼小叫一番,彷彿那小小的意外,會比自己風姿媚態更惹人犯罪那樣。

“多穿件內衣難道就吃虧了?”很多人質疑。答案是肯定的:根據科學研究,胸罩壓迫到胸部淋巴,可使有害毒素留在乳房,罹患乳癌機率比短時間穿戴或不穿者高出二十倍;婦科醫生一致認為女性下體若保持通爽簡潔,能大大免除婦科疾病及真菌感染。適逢上周“世界無胸罩日”,我要代所有期望從枷鎖中解脫出來的女性說一句:非禮勿視!走光無罪,解放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