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文學的燈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留一口氣,點一盞燈,有燈,就有人。——有人,才有燈。

    【《一代宗師》戲中言,導演:王家衛】1261575217491pic1

上周在報上見文學才俊們大談“窮於應付文學活動之苦”,然後面書各人又推論至“文學被各界利用做show”之說,不禁讓我想起年少時和老師的一次討論。

我:那些所謂名人商家,自己不讀書,卻藏一屋的書,釣名沽譽,認眞可恥!

老師:你怎知他們從不讀書?

我:看他言行就知道!

老師:所以他們更要多讀書呀!

我:他們日理萬機,有時間讀麼?

老師:書放在家裏,就有被讀的機會,也許他有天忽然想讀,或是他的兒子、孫兒會讀,甚至他的傭人偸偸地讀……書不是偸回來就好,其實藏書不一定是釣名沽譽,也可以是見賢思齊,無論如何,崇尙學問總是好的。

老 師輕鬆一語,敎我明白了文化承傳的意義。讀書人不能高高在上,嚴苛地批判辦文學活動的人,因為只要當中盛載着好的東西,儘管參與者為何,或動機不明,也有 機會帶走文學的種子。文學活動根本不需要名家滿座,名家們樂意去的,叫增廣自身見聞,不去了,也未見事不能成。年少時曾參加內地的詩歌會,所有參與者都是 活動的主角,每個人都可以輕鬆朗誦、發問,甚至爭論,在文學活動中收穫多少,重點不在於人數和參與者質素,而是形式。到底勞累的文學才俊是被逼去做,還是 自願去做?是因自身學習去做,是為支持文學去做,還是為保形象去做?到底邀他們出席的人是基於想做show,還是基於對其尊重和愛慕?我弄不清,但很明 顯,各人談及的工作都不見難度,旣然請個普通作者,甚至是大學生都能應付的,何必相互折磨?

其實,國際名家講座、本土文學盛事和很 “雞”的小型活動根本沒有矛盾,問題是如何在自然供求情況下,做到百花齊放。習武者有三階段:見自我、見天地、見衆生。學文者何嘗不是?“成功是99%努 力和1%靈感”,但要做到出類拔萃,關鍵還是在那無法把握的1%中。如何了解自我、學會取捨,繼而做到“見天地、見衆生”,乃學文者畢生的課題。

文/鏏  而

在時代中學做人

A5F5DE0BC37E4DD2645643EF519F51F3_1280_1714

你們一個人怎麼樣做人,怎麼樣做學問,怎麼做事業,我認為應該有一個共同的基本條件,就是我們一定先要認識我們的時代。我們生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就應該在今天的時代中來做人、做學問、做事業。

    【《2013年畢業典禮致辭》,沈祖堯,香港中文大學林蔭大道,二○一三年十一月廿一日】

“人文令我們抱持超然的道德高地,抑或包容更多元紛雜的生命?”上周引述了中大莊梅岩敎授的一問,本周竟在沈祖堯校長的畢業典禮致辭中找到了答案。

“大 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乃聖人之道,但何謂“至善”?在眞實生活中,卻未必有固定答案,因而形成了社群間的辯論。和別人議事論事,很多人 只求取眼前之快,而我多數不會偏執於結果,學生對此不解“你辯論個時好強勢!”,而我則會寬心以對“當你越懂得辯論技巧,你會逐漸明白,言語間的勝負實質 不代表什麼,問題只是,在爭辯過程中,你是否有所啟發?”

為了經常思考,我堅持在網上閱讀和討論,偶然也會釀成爭端,同樣執敎辯論 的朋友曾好言相勸:“我在現實生活中從不和人辯論,也禁止學生和人辯論,免受傷害!”對此,我會不解:辯論為什麼會受傷呢?如果“善惡只一念”,言語間的 所謂高下,並無意義。所以,我堅持和人討論,也鼓勵學生透過辯論去思考,因為只有就紛繁世事進行深入省思,你才能認識生活,思考生活,做到沈祖堯校長給畢 業生的獻言——“認識你的時代,帶領你的時代”。

“每個人都有陰暗面,太陽也會有黑子!魯迅是我最喜歡的作家,雖然他不完美……” 我敬佩魯茂前輩在講座中說出心中最愛的坦然。我也喜歡魯迅,卻一直羞於吿人,因為魯迅的文字並不浪漫唯美,其追求也不時尙,但魯迅是屬於社會的,在時代的 巨輪下,他挺身而出去認識時代,帶領時代。因為對魯迅的崇拜,我開始學習辯論,並身體力行去認識世界。廿年後,我確信自己不是屬於舞台的,也知悉眞理未必 越辯越明,但能夠因此走進時代,認識時代,着實無憾,也期望這種信仰,給學生改變世界的能力和勇氣。

文/ 鏏  而

關於成敗的辯論

 183212_493447740667396_2045889863_n

 

人生不在於手握一副好牌,而是打好你手上的牌。

    【美國幽默作家喬希·比林斯(Josh Billings)在一次演講中的發言,經濟人月刋,二○一二年十一月三十日】

一年一度大專和中學學屆大賽相繼落幕,奬項塵埃落定的一刻,很多學生的心卻未有“落定”,某天,我和某學生就成敗進行了以下辯論:

學生:比賽就是要贏,認為“可以輸的”就是無能!

我:為甚麼必須贏呢?

學生:因為爭勝是努力的動力!

我:雙方都很努力的吧。你努力必勝,那對方呢?難道對方就沒有努力嗎?

學生:我不知道,反正,沒有人想輸的,輸了說 “不難過”只是虛偽!

我:如果你預知比賽必定會輸,是否不會努力?

學生:我不知道,因為我不認為比賽一定會輸。

這 樣的爭論好比“人性本善或本惡”,辯了幾個世紀都找不到答案。的確,比賽本身就是“為了爭勝”而存在的,而爭勝也就是努力的動力,但誰能保證你的努力遠勝 別人?而誰又能保證努力必然能夠得到所成?是的,努力過後仍然是“輸”,未免會難過,但傷痛的程度總會隨失敗次數而減少,如果人生本是一場競賽,你怎麼可 能全勝?而能夠對失敗處之泰然,是一種生活歷練下來的智慧,而不是“虛偽”。當你手持一副好牌,要打出勝局何其容易,問題是當你手上沒有好牌時,是否能堅 持打好每一局?我是特別能夠駕馭失敗的,這並不是因為我特別虛偽,而是我習慣手上並沒有一副好牌。因為自小記憶力特別差,在塡鴨式敎育制度下,要考出勝局 根本就很難,要堅持還是放棄呢?我選擇堅持——相信醜小鴨終有一天變成天鵝。直到小學畢業後,我才開始找到自己的專長——寫作是不需要背誦的,辯論是可以 開卷的,敎育是人性化的。如果你問我,輸的感覺傷痛嗎?我會答你:痛!但痛多了就不痛,因為人生最大的失敗不是“痛”,而是 “怕痛”。

我理解好勝者的“痛”,同時期望他們了解,能夠駕馭失敗的人並不基於“無能”和“虛偽”。“如果你預知比賽必定會輸,是否不會努力?”我可肯定地答:“如果我預知比賽必定會輸,我還是會努力的。”

計劃生育是千年一毀?

W020110224732412527494

計劃生育降低生育率,減少新生人口,這意味着社會持續老化……從人口經濟學角度看,美國和印度屬於長跑,歐盟是中長跑;日本、韓國、台灣地區是短跑,“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而中國大陸是超短跑,人口負債比日本要嚴重得多。

    【《大國空巢:反思中國計劃生育政策》,作者:易富賢,中國發展出版社,二○一三年二月一日】

因為辯論比賽,讓我思考了計劃生育這個議題,且對此感觸良多。我們抽着的是 “反對廢除一孩政策”的一方,從人性上、從道德上、從實證上,幾乎都找不到很有力的支撑,有天百無聊賴的時候,忽然想起了童話故事的經典情節:公主和王子終於過着幸福快樂的生活……

每 個人,都想成為童話故事中的公主和王子,可以生活無憂,兒女成群……但事與願違,現實是,活在世界面積第三大國的民族,佔世界總人口的四分一,人均自然資 源的擁有量卻處於世界平均水準以下。根據世界經濟學人資訊社一項 “出生在哪個國家比較好”的硏究顯示,在八十個國家中,中國排名第四十九,在拉脫維亞和 匈牙利之後,雖然中國國民生產總値排行第二,未來還有望晉升首位,但中國仍然有一千二百八十萬的貧窮人口,就連在沿海的大城市裡,蝸居、蟻族、裸婚等等病 態生活模式長期存在,住屋、敎育、就業問題困擾着中國的大部分人,很多家庭在未來二十至三十年無法脫貧。身為五千年文明古國的子民,所到之地都會被視為 “蝗蟲”,除因其行為粗鄙,還因為數量之多。每到假日黃金周,大家就覺得自由行蹂躪了我們的土地,卻很少人了解,內地每處皆如此,那根本就是他們生活的主 旋律。一位內地朋友曾言:對內地人來說,人權不只是 “人有權活着”,而是“人有權有尊嚴地活着”。生育權無疑是種尊嚴,但如果當年放任生育,今天的中國 又會是怎樣子的呢?

《大國空巢》一書的作者其胸懷和見識是我所敬佩的,但當中的經濟追求卻令我疑惑:未來,我們可否不和印度爭做世界工厰,像西方地廣人稀的小國那樣過平平淡淡、安安樂樂的生活?放下辯題多天,我始終無法回答自己。

文/鏏而

有校有“園”

20130717_152233_86

她渴望以更寬大的眼光去看敎育理念、去權衡社會公義:人文令我們抱持超然的道德高地,抑或包容更多元紛雜的生命?

    【《世紀 · 中大五十年:我還有話要說——莊梅岩專訪》,明報,二○一三年十一月十八日】

讀 着香港中大莊梅岩敎授憶述中大的文章,不禁又想起剛剛新校落成的母校。回想當年,我們的辯論隊經常與香港院校交流,而我個人獨愛中大——同樣立於山頂,中 大有靑山綠水;同樣有路有徑,但中大滿地故事。交流屬兩地輪流性質,每次對方回訪,我們也必盡地主之誼,帶領中大同學遊覽校園——新世紀是我們的大學酒 店,裡面有餐廳、客房、賭場……面對當時連後山圖書館也未建成的蚊型校園,我們少不免以自嘲代替自卑。因此,今天得以落戶橫琴,在一點零九平方公里的土地 上建起新校,做到“有校有園”,作為校友的我無論如何也覺欣慰。

“中大人一路走來,不但對民間社會的生成起了關鍵的支撑,更往往折 射儉樸、謙虛、追求公義、具犧牲精神等大學的理想價値。”(引自上文)但是,只要我們眞正認識中大,你自會明白,澳大人是無法因為硬件的改善而“高大”起 來的,面對着歷史的洪流,澳大人曾幾何時站在高處,成就過一種精神?

某天,《正報》全版幾乎所有文章都在批評澳大新校區啟用儀式的 種種不義,執筆的好幾位學者都是來自中大的,大家異口同聲說“澳大被中央收買了!”,更有人聲言“澳大變橫大”,又質疑學生代表在發言中寄予澳大學生“奉 獻”之詞為犬儒。我不禁要問:澳大過去曾經堅持過什麼嗎?現在又可以賣些什麼呢?中大人的堅持是“具犧牲精神”不就是“奉獻”嗎?我們到底有沒有了解過, 澳大從來不是中大,而我們今天硬要以最高標準去審視她,如同“世界一流大學”的宏願一樣遙遠。

“路漫漫其修遠兮”,作為校友,我不敢自高自大,但同時,我相信善意的期許比政治化的標籤更能促其進步——要相信我們未來的大學生能夠帶領社會昂首闊步,因為公義無分地域。作為澳大人要記住:要努力建構自己精神的家園,才能有所堅持,才配害怕失去。

文/鏏  而

我看“維基”解密

500x320.2013.07.09.haohua_0628j2

我們壓根兒就不能改變世界,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不被這個世界改變!

    【《中國合伙人》,導演:陳可辛, 二○一三年】

鄰埠的電視牌照風波已吹了一陣子,猶記得起初讀到“香港電視”不獲發牌後的文章,閱悉王維基的發蹟史和其員工對他的評價,我有過一陣子的感動,可惜的是,美好的形象因為王先生的粉墨登場而淡化:

在記招上:“如果一個普通人打電話畀我,我諗我哋唔會咁樣做(申請牌照)囉。”王先生用其傳媒才子的魅力,親自佈下一齣好戲——檯底特工,甘願放棄“政府起初宣稱發牌無上限”的平實理據,求取一刻的傳奇。

在 支持晩會中:“我好多謝大家,我知道你哋諗咩,但我呢一刻諗嘅唔係你哋諗緊嘅,不過我知自己未來應該點……”一個非常眞誠的剖白,眞誠到——每一個關鍵詞 都是留白。然後,當市民為他抱不平時,他高呼“我相信政府沒有政治考慮”——演活了“凡事留一線,日後好相見”的橋段。

立法會兩日 激辯後:傳媒宣稱,王先生正與法律顧問硏究,考慮在立法會上,披露手上的機密顧問報吿……眞相大白的時刻來了,我狂喜!我以為王先生會誠懇地給大家一個力 證,以掃除冤屈。最後,他的確是很誠懇的給大家一個演講,由特首先生二○一○年的著作《如果是你的子女》談起,言談中諷刺了梁特首的言行不一,更諷刺的 是,梁先生用幾年時間演活的“言行不一”,王先生用幾小時就重演了。當心懷“夢想”的觀衆們都為王先生的美麗說詞拍案叫絕時,竟沒有人發覺,這根本是個媒 體騙局——說好的“維基”解密呢?

“為夢想,你可以去到幾盡?”跟《中國合伙人》的三位主角一樣,梁特首和王先生都可以為夢想“去到盡”——他們胸懷大志去改變世界,結果在沒有改變世界之前,先被世界所改變——失去了原有的善良、坦誠和樸實。這就是我們所歌頌的成功論?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對象?

“知足知不足,有為有弗為”,為夢想,我也會“去到盡”,然而,在改變世界前,我決意先保住眞實的自己。

文/鏏  而

人生像登山

5363_1323224465iMaM

法國一家報紙曾舉辦過一次智力競賽,問到:如果羅浮宮失火,當時情況只可能救一幅畫,那麼你會救哪一幅?多數人都說:要救達芬奇的傳世之作——蒙娜麗莎的微笑;可是,著名作家貝爾特卻說:“我要救離出口最近的那幅畫。”結果,貝爾特以最佳答案,贏得金奬。

    【《人生像登山》,作者:佚名,網路文章,二○一三年九月】

一 早起來,讀到一篇寫自網絡靑年的生活故事,內容大意是講述主人公 “生在一個關係優於能力,擦鞋重於學歷,炒樓賺錢仲快過打劫嘅社會”的悲哀,情節有血有 肉,深刻地道出了這一代的困境。閱後久久不能釋懷,於是明知故事只是虛構,也想給作者那一代的年輕朋友寫點勉勵:

人生就像登山,每 一個年代的山都不易登,作者今天經歷的問題,幾乎是每一個年代的人都經歷過,故事主人公不止一次質問:“努力讀書就可以換來優質生活?”我的答案是:不 是!如果有書可讀不是必然,可以專心讀書需要條件,那麼,你應該明白——有機會努力讀書是優質生活的一部分。有機會讀書,代表我們有提升能力的機會;會努 力讀書,代表我們有目標、有志氣,那本來就是値得欣慰的事。讀書讓我們修養心性,明辨是非,學會思考,懂得取捨,再接再厲……如果,今天飽讀詩書的學子認 為優質生活等同物質享樂,認為經常 “換樓、換車、換女人”之流等於成功人士,那你花了十多年時間去讀書,其實是白讀了。

作為幸運 地趕及“上樓”的一代人,我並不如學生所言,更有條件講“風涼話”,因為我們已經有了“後代”,如果社會發展的路向成為必然,年輕人今天的問題,也將是我 兒子一代的問題,而到時境況可能更壞。我知道,我無法給他們房子,也無法養他們一輩子,但至少,我會關心社會發展,努力謀求改變,如果並不如願,我會像引 文中的父親一樣勸勉兒子——奔向成功的最佳目標,不是最有價値的那個,而是最有可能實現的那個。

人生就像登山,選擇什麼,放棄什麼,是一門藝術……當你有一天站在最高峰的時候,你會發現:一切仍是水到渠成,按部就班的。

文/鏏  而

公民敎育的成績表

索引

民主素養與公民意識若不從敎育系統好好落實、從小培育,不懂服從多數、尊重少數,利益取向高於道德價値、社會公義,健康的民主政治將無從談起。

    【《行政立法 同心同德》,《澳門日報》社論,二○一三年九月十七日】

經 歷了沸沸揚揚的十五天,立法會選舉結果終於塵埃落定。天還未亮,面書已哀鴻遍野,所有活躍於談論時政的朋友都如夢初醒——我們每天都在網上為未來的光明爭 一日之長短,結果,眞實的太陽是不屬於網絡的。在網上活躍的議政者多為年輕人或公共知識分子,他們渴求民主、關心發展,無論是傳統基層社團、傳統民主派或 是新興勢力都企圖力爭“眞民主”的話語權。作為辯論人的我,因為更了解事情總有兩面,對公義往往更難取捨,殊不知,結果比想像中的簡單很多——不需要滿口 大義,不需要宣示眞理,只需要長年持續給鄕親街坊等帶來小恩小惠小便利。本人不敢漠視民意,也不敢抹殺當選人過去和將來對社會的貢獻,但當鄕紳商人、名流 太太等組別成為了民選議員的主旋律,而當中的價値取向又與公共知識分子們的主流認知差天共地時,恐怕也是個値得反思的課題。

天與地 的差異在於:網上停留了部分堅持公平公義的新世代,而坊間卻充斥着更多追求簡單、直接、重情的老一輩。戰果顯示,當中熱衷投票且主導全局的,竟然是後者。 結果一出,很多平日會議政或對政事按LIKE的靑年朋友和學生都表示自己沒有投票,且道出各自原因:因為沒時間不投、有為沒興趣不投、因覺立法會無力不 投……,更有甚者還會補一句“老人家貪小便宜才去投票!”,馬上把自己放棄投票權一事亮麗地推上道德高地,又正確地展示了“事實的可悲”。友人為此與不願 投票的兒子進行駡戰,甚至揚言澳門的未來“已玩完!”。作為長輩的後輩,以及後輩的長輩,我沒有動氣,努力回想一下,在他們的這個年紀,我甚至連不投票的 原因也沒細想呢!

四年不短,也不很長,與其嘆息過去,不如努力將來。作為敎師和家長,這張成績表給我的不是戰果,而是一個努力的方向。

文/鏏  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