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滿聲中的反思

       

        科技發展改變了生活,其中重要的一項是──改變了學生溫習的模式,他們努力的形式再不是懸梁刺股,而是"facebook訴苦",羊豬是親民派的老師,每到考試前必定要去給他們加油打氣,然後每到考中文的那天,定會吹著最強"怨氣"──累人累物陶淵明,害人害己范仲淹,瘋人瘋語柳宗元……彷彿那批古人加害了他們祖宗十八代的樣子,最要害的還是"上語文課生不如死"、"學語文等於學垃圾"……我明白,當中很多晦氣話只為平衡心理,但我會反思"學那些東西真的有意義嗎?成績好的同學語文能力真的較強嗎?"作為語文老師,我們大概也很難回答自己!因為對於教材,我們沒有選擇的餘地,質疑教材等於自取滅亡,但又無法給自己充份的申訴理據。

        今天,我由當局者變成旁觀者,終於可以承認──是制度出了問題。不是說不學古文,但有必要學那樣艱深的文章?字詞有必要學得那樣透徹嗎?不是說不教語文知識,但有必要做那樣多公式化,無從解釋的題型嗎?不是說不強記,但一定要死記那樣多硬知識嗎?當我們在網上按一下搜尋器,便可以找到答案,甚至一本袋裝大小的電子書,就可以容納幾十萬本《詞源》的時候,我們還堅持記那些古老十八代的東西做什麼?我們應該堅持語言運用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吧!那一年,我在會議上力爭屬於學習態度的5分,有老師提出"有些人比較害羞,不擅表達而已,他們不答問題,就得失分,很不公平!",我質疑"語文不學表達能力學什麼?連話都說不好的,語文就應份高分嗎?每次考試或測驗,默書可以佔10分以上,對記憶力不強的人來說又公平嗎?";我參加教學設計比賽,由最初的優異獎跌到不入圍,不入圍的主因是"認為錯字是小六的學習素材;認為金庸小說不應作為正規教材……"我質疑"什麼叫有意義的素材?高一的學生仍然錯字連篇,卻因為那是小六的內容而不可作為素材;閱讀的篇章就只能用於閱讀,不是教科書的範文就是沒有意義的素材……"我每次設計的格式都是相同的,都是以優異獎那份作範本,然後換湯不換藥地把內容加進去,而我不能入選的主因是──我走得越來越遠,遠得開始偏離了正統的學習內容。其實我也不會介意獎項,反正那些東西不是純為參賽而做的,我只是反思──所謂正統的那些東西真的如此有意義嗎?

       想起教中文的年月,腦海裏就會浮現這兩幕。有一年,我教著全級最出色的理科班,因為大家對中文興趣不大,又忙著他務,很少人投入課堂,我於是生氣地在人前投訴,大家的反應很冷淡,甚至有人表示"合格就行,誰中學的時候愛上語文課的!",我只得無奈地接受現實,反省自己;接著的一年,我教著全級最差的理科班,由於他們理科基礎不好,老師們便天天投訴,有一回,我安慰大家"不要這樣子,他們數理基礎差一點而已,人是很好學的,上語文課的時候,個個都很投入,額外的功課也爭著交,而且語文成績很好啦……"話音未落,某老師立刻說"語文好有什麼用?叫他們讀語文班吧!那班人簡直是不知所謂!"然後其他人爭相附和,那一刻,我覺得很可怕,十隻手指有長短,語文不好的可以理所當然,數理差點便呼天搶地.不用科學調查也可以得知,即使是一群理科班的孩子,將來應用語文的機會還是比數理高的(因為最後投身數理行業的人比例上較少),而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是把語言學習放在基礎教育首位的,當大家都沾沾自喜自己的數理學習內容已經是大學三年級的水平的時候,我質疑"每個人都要在大學修讀那個科目的嗎?為什麼不到大學三年級再學那個知識?為什麼基礎教育不去打好真正的基礎?"無奈的是人家一句話已經把你的理論打垮"國文科學的、背的將來能用多少?既然大家都學沒用的東西,能讀好數理科的至少比較聰明!"我心裏雖然不滿,但卻無從否認,因為讀中學的時候,自己也不愛上中文課,曾經學過和背過的東西也全然忘掉.這是什麼問題?歸根結底,是教學制度的問題,老師跟隨學校的指引,學校跟隨考試制度……一個惡性循環後,只有承認"學國文的學生很悲哀,教國文的老師更悲哀!"

       我千方百計讓孩子逃出主流學制,不是認為母語的學習不重要,而是覺得傳統學校母語的學習沒成效.回想讀書時期,遇過幾個有啟發的語文老師呢?只有兩個,一個在小四,一個在高三,但其實他們的作用不算很大,由於我不擅記憶,語文成績一直不算很好,而我中文能力強,全是母親的功勞,她教過我什麼呢?其實沒有!她只是從小培養我閱讀習慣,以及經常大刀寬斧地給我修改作文,其他的就靠我自己日常的實踐和鍛鍊了.如何可以讓母語的學習更具效果?不需要學習艱深的課文,背誦大量的硬知識,而是實踐和磨練的機會.有天朋友和我理論"從來沒有教學研究證明小班教學更有效果!",個人以為"那根本就無需證明,五十幾人的班如何實作?個人表達的機會肯定不足,還有寫作?你以為中文老師是超人嗎?需要教三班,每班50多人,什麼課外活動都得參與,還有每段連考試6篇大小作文怎麼改?要不老師累死,要不教得粗糙極.其實增加教學成效(我指的成效不是擁有多少好學生,而是能把多少學生教好),首先須評量班級人數和教師的工作量,因為這樣才有條件追求教學的精細度."多而不精"是傳統教學的問題癥結。

        如果有機會親自教育小孩,我會緊記這點,也希望傳統學制有天能作出反省.在客觀環境不許可的情況下,希望埋怨的孩子們要多體諒中文老師的處境──給吃力不討好,努力在教學制度中掙扎求存的老師們加油!

       

期待"中獎"的心情

題記:

         答應了會長,明天要完成第六次作業演講,但寫什麼好呢?這個星期,一直心緒不寧,腦海裏除了這個主題,仿佛沒有別的東西……     

        "3511232831"特別號碼……"6",中了嗎?我沒中!你呢?大家明明知道不會中獎,都想去買機會;大家明明知道中了也不可能改變命運,都會一廂情願,無論是頭獎、二獎、三獎……都是充滿期待.羊豬中獎運一般,所以少買彩票.但這個星期卻準備投入大量金錢去做這個玩意.

        迎接3月到來之時,我便四處打聽彩票的種類和購買方法,彩票的價錢由坊間名氣而定,聲譽不好的,無論中獎率多高都沒人買;聲譽好的則無論價錢多貴,中獎率多低,"大排長龍",遇到限量入場的,千方百計找人幫助,也不過是想拿個入場抽獎資格.政府法定31 日是彩票發行日,但供應商早已籌謀,抽獎者卻仍誠惶誠恐手中的數張彩票無法抽上.31日早上9:00,我老媽9:00登錄某公司網站下載獎券表格;31日下午,我千辛萬苦拿著$350澳門幣下注,看著離我而去的鈔票,彷彿被拋進大海,一去不回……

        大家知道我買的是什麼彩票嗎?……那就是幼稚園入學申請表呀!考入的機會比中獎還少!彩票可以不買,但幼稚園不能不報!很少人會因為不中獎痛哭,但我卻曾見證幾個父母在名校的報告板前流淚;很少人會因為不中獎而和配偶不和,我卻曾目睹一對夫婦為女兒面試表現不佳而吵架;很少人會因為不中獎而發難,但卻有人為了考不上學校賴死不走、失聲控訴”後悔當了三代校友”.好像沒聽過有人會因為不中獎而輕生,但早陣子,鄰埠的傻母親卻因為女兒沒考入理想學校而斷送一生……

        中獎何價?讀什麼學校真的可以讓學生贏在起跑線嗎?肯定不會!當了十多年教師,閱學生無數,可以肯定地說"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學生成才沒有必然關係",但我們還是很想考入心儀的學校,大概只是基於"想得獎"的心態,無論幾千元的大獎還是幾十元的小獎,反正能中就高興、能中就代表幸運!有人會說,這是制度的問題,如果分區派位,不讓家長選擇,問題不就解決了嗎?還是解決不了,因為有這種制度的地區的人們還是千方百計搬到名校附近或是租借地址登記派位!我想歸根究底,那是心態的問題.別誤會,我不是要斥責別人,因為我自己也是千方百計去報考心儀學校的人!只是想告訴自己要輕輕鬆鬆地面對結果.抽不中也沒有什麼大不了,沒抽上也不代表不幸!

        其實我也有自己的教育追求,我不要孩子成龍成鳳,只想他們可以隨意而行,或急或緩,或遠或近,只要走得光明磊落就行;我希望我的孩子學習是為了興趣和生活,而不是天天誠惶誠恐地在分數線邊緣掙扎,把時間花在一生都不會用上,考完試便會忘記的硬知識上;我希望我的孩子可以隨意在課堂內發表感受,並勇於質疑老師”我不同意你的假設!,而不是混在大群鴨子中,等待餵食的小乖乖;我希望我的孩子衣著合宜是因為學會審美,而不是維護某些沒有實質意義的規條,花時間去認識頭髮和襪子的長度、穿那件校服讓整體看起來更好;我希望我的孩子學會尊重和愛護不同種族的人群,即使那些種族的社會地位比較低微,而不是崇尚愛校愛澳愛國的狹隘觀念……

        我也有心儀的學校,可惜那些種類的彩票太少了,有些買不起,有些怕人家看不起!我其實很堅持自己的信念,寧願選擇名聲下三流的平民國際學校,與菲律賓孩子為伍,也不回到主流學制,可是最後還是放棄初衷,那並不是因為我不相信自己,而是覺得承擔不起,因為那不是我的人生,那是孩子的人生,而兒子的人生絕不是屬於他母親.如果有天他覺得主流學校不好,我可以說"社會生態就是這樣子,主流學校就是這樣子的!又不是我當媽媽的錯!",但如果我選了自己的喜好,我怕孩子有天會埋怨我"為什麼媽媽要我們去讀一所別人看不起的學校!"

         由我放棄初衷,不介意報讀傳統學校那天起,我舒了口氣,我知道抽中哪個傳統學校分別不會太大!但我還是期等一線生機,這個星期六,羊羊會去唯一報讀的國際學校面試,我暗暗盤算著當中的機率──會不會哭鬧?會不會講話?會不會分享?會不會微笑?會不會給人好印象?……像是猜測六合彩號碼那樣,我質疑,二歲孩子一刻"撞彩"的表現是不是他的全部?如果那只是命數,這樣的面試到底有什麼意義?現實歸現實,名額有限,學校總得有個了結,就像新年晚會的獎品不可能人人有份那樣,大家都需要一個抽獎儀式,因為中了就是高興、中了代表幸運!作為一個庸俗的媽媽,我希望幸運,也希望中獎,希望大家能夠祝福我!

 

人生最大的福氣──從喜慶中忌諱的一個"字"談起

題記:

       春節前後都很忙,故久沒新作!今天"開工大吉",暫時沒有新工作,羊豬只想四處瀏覽,實在也不想動筆,礙於答應了今天晚上做第五次作業演講,故不動不動還須動.這次演講的訓練重點是"抑揚頓挫",一直都沒有頭緒,但不知為什麼,這幾天就只想到這個"字",新春興旺,大吉利是,希望大家看的時候是百無禁忌啦!

       新春在即,我們可以跟朋友說很多恭賀之詞,唯獨有一個字是聞者色變的,大家猜哪是什麼 "字"呢?在沒有解開謎題之前,先來跟大家分享魯迅先生筆下的一個小故事:

       話說一家人生了一個男孩,闔家高興透頂,滿月的時候抱出來給大家看,自然想得到一些好兆頭……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做官的!"於是,他收回幾句恭維;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發財的!"於是,他得到一番感謝;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死的!"……大家猜他得到了什麼?他得到了大家合力的痛打……說要死的必然,說做官、發財的許謊,但說謊竟得好報,說必然的遭打……

         大家覺得,這是不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呢?這除了顯示了中國傳統中"忌諱"的習俗外,歸根結底,是我們對於一個字的恐懼吧,是哪個字呢?對!那就是"死". "死"在大多數人心中都是可怕的,因此它跟"不吉利"劃上了等號.

         這個春節,我們一家人回廣州度歲,入住的酒店天天播放著一種傳統音樂"didadida……程程噌噌"我覺得很不吉利,便向妹妹抱怨"這酒店天天在播送殯的音樂,真是大吉利是!"妹妹不解"是嗎?那是滿月和婚嫁的音樂吧?!"你們猜,那是什麼音樂呢?當然是喜事的!但令人驚訝的是,其實兩者用的音樂,幾乎相同的!妹妹男朋友的家族是經營白事的,她告訴我"其實白事和喜事的形式基乎是一模一樣的!"大家想想看,紅白二事都要悉心辦理,都有場地佈置,都有親友到訪,都有金錢相贈,都有拜謝儀式,都備酒酌答謝,主角都有盛妝打扮……"為什麼兩者如此相似?說到底,不就是因為那都是人生重要的儀式嘛!怪不得很多地方政府都設有"出生,結婚及死亡登記局"三合一的機構,"生固可喜,死亦毋懼",我覺得只要有好的人生觀,"死"這個字,便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了!

       "人生不在乎長短,只在乎有沒有意義"香港第一中鋒尹志強懷著世人的敬意和愛人的呵護走完了短短53年的光輝人生,相比寒風中踏上歸途的百歲老人要幸福多了!說到這時,我想起了"麥兜故事"中的睡前小故事,麥太對兒子說:

       "從前,有一個公主,她很美麗,最後,她死了!"

       "從前,有一口肥豬,牠很肥,最後,牠死了!"

        "從前,有一個科學家,他很勁,最後,他死了!"

       ……

       翻開報紙,我們會發現世上每分每秒都有離奇死亡的新聞,有吃飯鯁死,有人被圍巾勒死,有被跳樓的人壓死……既然生死有命,我們怕什麼呢?我想人生最大的福氣不是"長生不死",而是"死而無憾"吧!希望在座的各人都百無禁忌,從此愛惜生命,力求"死而無憾"!

給澳門80後的留言

題記:

        每天回到公司,我必定先檢查私人郵箱,然後到facebook走走,感受一下生活氣息才開始辦工(因為我工作的環境和性質都很個人,除了偶有同事搭訕,一天下來可以不和任何人交流)。今早打開facebook,收到本澳年青人雜誌在facebook內的互動調查 我想對澳門的『80後』說什麽?一時興起,便寫幾句。怎料職業病又發作,由幾句,變成幾十句;由一段,寫成幾段,上載的時候顯示 字數太多,結果我是分了三段才完工。反正寫了,不妨放在blog內作個留念,也希望我80後和90後的學生路過,可以一起思考,共同探討。

        近日,鄰埠"運動"頻繁,由於內容極具思考性和趣味性,故在facebook內便出現很多時事引文,作為辯論發燒友,發表高見自然是我的興趣,但在一片群情洶湧,高舉民主萬歲的聲援中,我的豬見便很不高明,不高明歸不高明,高明本來就不是我的人生追求,所以我還是自得其樂。昨天為了 起義一詞的濫用發了帖子,留言結果是 大家都在看熱鬧的較多,而我自己也不諱言是抱著隔岸觀火心態,不過想到最後,還是覺得有些東西是應該探討和反思,特別對於眼光相對較香港人窄的澳門下一代,影響更為深遠,故以下的留言,不多不少也特別談及這些方面。

        最後,我得重申,我意見保守不代表我不支持民主,不支持發聲,我只是強調理性。朋友問我如果不抗爭,教學生研習時事,學習辯論做什麼?我的回答是 教他們理性思考!抗爭只是爭取的其中一種形式,如果學了的人必須抗爭到底,必須為求達到自己的主張而不擇手段,不衡量輕重,不分辨是非。那就是由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那我們和某些專制教育是沒有分別!

 

        處於澳門轉變期的一代,80後比前代人見識多、吃苦少,一下子來到金光閃閃的社會,心理上難以適應。作為70後,我想對80後說:

        不必太介意外間的評價,從社會學研究的角度,每個年代的年輕人都有其優缺點,比較只作參考"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只要不標籤自己,人家是無法標籤你,40506070後能做的事,能捱過的苦,你都可以捱過。前代人說你們不是,是善意教育,不是惡意中傷,不要互相仇視。前代人一樣會有後代,沒有人會想自己的後代變得不才,批評雖不中聽,但有時很有用。愚蠢的人會因批評而發怒,聰明的人會從批評中學習,你們要做聰明的年輕人!

        你們處於很有理想和主張的年代,但凡事都應講求理性,社會上有很多不同的訴求,你們眼中看到的不會是全部,你們可以説出主張,但要尊重社會最基本的法治精神,雖然社會還千瘡百孔,你需要窮一生去改變。不要以為用個人的流血和犧牲企圖改變社會是很偉大,試想社會人人都為自己的主張失去理性,不惜犧牲:80後可以圍剿宮員,40後可以禁固孩兒,70後可以隨意罷工,社會會混亂成什麼樣子?不要以為年輕就有妄動的特權,凡事冷靜,要以相同的標準審視自己和別人,建立平等和諧的關係!

       要平等地看待他人,首先要做到的是 “不要以為有學歷就高人一等”,學習會讓你更有修養和見識,但歸根究底,人是否有作為是 “天時、地利、人和”的總和,前代人和你們一樣,受著際遇的限制,如果你們一直抱著 “我有學識無作為,是社會的錯”,你是註定失敗。從社會角度,爭取權益是需要的,我們要不平則鳴。從個人角度,“社會、家人、朋友、上司”都沒有義務給你什麼,努力自強是最重要,不要整天愁眉苦臉,自怨自艾,要努力尋找生活美的一面。

最後,給大家送張圖片:80後,80後,不要逆來順受!不滿的時候,要先易地感受!

思念的味道

題記:

       後天要做我第三次的作業演講,談什麼好呢,幾天前在報上看到一篇回味的散文詩,泛起了思念的味覺……

        思念是一種很玄的東西,如影~隨形,相信在座各位都有過思念的經驗吧!思念的味道是怎樣的呢?是甜的?酸的?還是苦和辣的?(請兩位回答,並進行簡單概括)

        雖然每個人對思念都有不同的味覺,但一定認同,她是一種很──很奇妙的東西吧!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以此作題材。

        才女李清照以花自飄零水自流比喻自己的孤單,並以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訴說思念的味道;才子柳永以芳草連空闊,殘照滿。佳人無消息,斷雲遠。表達天高海闊,難覓佳人的無奈。

        時至今天,天一樣高,海一樣闊,但要跟一個人聯絡卻並不是難事。節日來了,我們可以給另一半球的人打通電話或是發個電郵,便能送上遙遠的問候。失散多年的童年至友,在facebook的群組網絡上,可以輕易重逢,照樣可以細說當年。大家覺得,思念的愁懷是不是淡了呢?(請兩位回答),有人說是,有人說不是!而我卻覺得朋友多了,聯絡易了,思念的感覺愁卻猶在,只是當中的味道變了。

        歌手蔡依林告訴我們回憶就是淡淡檸檬草,心酸裏又有芳香的味道……繞一圈我才發現我有更遠地平線科技把地域的距離拉近了,朋友多了,聯絡易了,人與人內心的距離卻並沒有拉近!由大學辯論隊成員到中學辯論教練,我最喜歡辯論的一個題目是 科技讓人際關係疏離,不同年代,不同人物和地點,都有不同的論述,最令人難忘的是近年學生們在班際比賽中的一個觀點 父母可以上網看到我們寫的博客,了解我們的感受,那麼大家的關係不是更親密了嗎?孩子們稚氣地以為知道就等同很近,關心就是父母給他們單向的輸送,卻忘了雙向的諒解才叫溝通他們不知道,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你在我身邊,卻不知道我愛你!最近在報上讀到一篇散文詩,很是回味:

海灘旁有一個古舊的電話亭

海浪隆隆的聲音容納起人聲鳥聲萬籟聲

……

對着話筒,聽着海浪,有一種無論等待多久,

也想對方連線的能耐,

接通後我只想問一句“你好嗎?”然後你說:“我很好!

我放下電話,心裡一次又一次地默唸着方才那句“我很好”。

或許每人心中都希望存在着這樣的電話亭,

在缺口處等待每一個釋放的機會。

我很好,你好嗎?

        現代人的思念再不是基於“天高海闊,人海難求”,而是“一種害怕相見無言”的無奈。也許你每天在都facebook的 “add as friend”的名單中看到某人的名字,知道你們有n個共同的朋友,卻沒有讓他成為朋友的理由,因為你知道,即使成為彼此名單內的一個名字,大家的思想也是南轅北轍,但潛意識裏,你會想按進他的區域,看看他的留言和照片,目的只是想知道“你好嗎?”

        孩童年代,思念的滋味是甜的,正如我朗誦過的一首新詩假如此刻,此刻有一隻鳥兒飛過,飛到我的窗前,我知道,那一定是從你的天空飛來……;青春的年華,思念感覺是熾熱的 只要你真心拿愛與我回應,什麼都願意,什麼都願意為你;步入中年,思念是淡淡的青草味,帶著回憶的溫存,以及若有若無,難以捉住的情調;不知人到老年之時,會不會是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空餘 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的遺憾?

         很高興在座都不是我要思念斷肝的人,因為每隔兩週,我們又可以聚首了,趁著我們還有心有力,有共同志向的年頭,要好好珍惜這種緣份,免得他日在明月夜,短松岡的境況下垂淚嘆息!

──謹以本文獻給遺下淡淡青草味的人們

人性中最可貴的一種執著──看《南京‧南京》有感

             

       羊豬之所以為豬,是因為有著糊塗的特質,以及對糊塗人生有著一種特殊的偏好。因此,我對95%的世事都很隨意,但剩下的5%卻有超乎常人的執著。不會崇拜日本文化便是5%之首,為此我經常和那些崇日的學生爭辯。我必須強調──本人並不反日,對國際社會的利益爭奪也沒有特別的偏見,日本本國資源匱乏,有侵略別國的野心是可以理解的,很多民族都有過侵略行為,中華民族也不例外,但為了顯示霸權,可以泯滅人性,用最恐怖的方式去折磨別人,然後死不悔改,不惜篡改歷史教科書以維護自己尊嚴的民族文化,無論如何不可以崇拜!

        每次看了關於南京大屠殺的電影,我的 情緒病又要發作幾天,然後一定要和學生高談闊論,每次也必定招來一些 不屑的眼光。這次看了《南京‧南京》,卻沒有太大的愁懷,反而感受到一種人性的光輝。站在死亡邊緣,依然高呼 中國不亡的戰士們固然可敬;為保護弱小,願意留下來照顧中國難民的德國大使拉貝著實偉大,但影片中最令我感動的,卻竟然是個叫角川的日本士兵,一個拿著槍桿,把握勝利,卻不失人性,為執著善良而死的人。在現實社會中,無所謂絕對的 對與錯,每個族群都為自己的榮辱而奮戰,多少人能夠放下自己的主張去思考呢?高呼 中國不亡的戰士是捍衛自己的民族尊嚴;留下來照顧中國難民的拉貝是追求行善的理想(因為國家的命令,他最終還是離開了)。一個為慰安婦流下同情淚;為中國女教師的貞節鋌而走險;為放過 "小豆小父子,留下 死亡比活著容易的遺言,自殺身亡的小士兵又是為了什麼?我認為那是人性中最原始的善心。真正的悲天憫人是無分國界、種族、宗教、階級……打著 高貴的名號,為自己的族群利益犧牲的人很多,但能真正做到悲天憫人,體諒別人的處境,為執著善良而死的人卻絕無僅有。所以,我特別尊敬那角川的小士兵,雖然他是個日本人。

    當教師的年頭,我在不同的學校做過德育工作。學校會辦愛校教育,近年又流行愛國主義教育。我時時在想,為什麼不先做好愛心教育呢?當我們要學生愛校的時候,少不免灌輸自己高人一等、與別不同;當我們要學生捍衛本國利益的時候,眼睛就容易忽略別國的所需所求。我們可以愛校,可以愛國,但更應該執著的是愛人、愛世界!鄰埠為了建高鐵的事,造成了不同年代族群的抗爭,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我自己固然也有立場──支持愛護自然的一方,反對興建高鐵。但對於為了自己的主張視死如歸,天天把不惜流血掛在口邊的政客卻非常鄙視,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憑什麼要單純的年輕人去流血?憑什麼要以死去威逼法治的精神?世事往往顧此失彼,當沒有絕對正確的時候,我覺得最應該執著的是保護生命,以及維護法治精神,雖然今天的社會還千瘡百孔。

     縱然我那5%的堅持和角川相比是九牛一毛,但還是沒有改變我原來的想法,我會買日貨、看日劇以及善待日本人,但對於自以為是,過分進取的民族不懷有崇敬之心。我甚至也不會崇拜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應該以批判的態度去審視自己和他人,取去精華,去其糟粕,堅持建立平等兼愛的世界觀。

諾貝爾愛情獎

 

        諾貝爾發明了炸藥,促進了人類科技進步,卻加大了武器的殺傷力,間接造就了戰爭,他後來覺得抱歉,於是用其遺產中的3100萬瑞典克朗成立一個基金會,將基金的利息每年獎給作出傑出貢獻的人。人類科技進步促進了社會繁榮,卻加大了人類對欲望和物質的追求,間接造成了愛情變質,看到了羊豬無聊的推論,未知泉下的諾貝爾先生是否考慮也增設一個 諾貝爾愛情獎”?獎項一旦落實,我想高錕能憑發明光纖傳導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其夫人黃美芸女士定能憑著她對愛人的無限包容,獲得諾貝爾愛情獎。以下是黃美芸代夫演講中的一段內容:

       曾有一段時間,高錕為了光纖研究專案經常遠行出差,孩子們都快忘記父親長甚麼樣了。黃美芸當時對孩子們說“今早你們在餐桌上見到的那個男人,就是你們的父親。”

       這段話聽來有趣,但上演在真實的生活場景裏,必定是有血有淚!如果是你,丈夫一天到晚不在家,要獨自擔起一個家,你能否說出那樣幽默,那般瀟灑的話?我自問不能。

       記得拍拖的年頭,我也常常抱怨男朋友沒有陪伴左右,而我在朋友當中,卻已是最體貼的女友,於是很多人認為我管教無方,自作自受。上星期丈夫要和朋友去廣東三天遊,我一口答應了。好幾位朋友知道後,異常不滿── 不是吧!丟下妻兒去玩?” 怎可讓老公去大陸遊玩!” 你真是很有自信,總不怕老公鬼混”……其實我並不是很有自信,也沒有打探他會不會鬼混,只是尊重他的個人喜好,如果要用韁繩把人留住是沒有意思。有一回,我和在大學當講師的朋友提到很想讀博士的事,他第一句便說你老公批准嗎?我是絕不容許老婆讀博士的,她怎樣可以超越我?他自己已經是博士了,卻不容許愛人有理想,這是自私還是愛?還是現實生活中,自私和愛是分不開的!幸好我老公並沒有這種想法,他沒有大學學歷,卻不介意我有自己的抱負,我想這種包容,要比他能負擔我的物質生活、給我甜言蜜語重要得多。

       祖父母,以至爸媽的年代,情侶為生計各散東西,卻仍堅貞不移。今天,生活安定了,卻反而很難去證明 的存在,於是傳媒告訴我們,考量愛的法則是──我今天理了新髮型,他有沒有發現呢?明天是情人節,他會不會送花呢?天下雨了,他會不會送傘呢?…… 當我們已經無須為生計奔波的年頭,除了形式和物質,好像已經無法用其他東西來證明愛情的存在。

        如黃美芸女士般義無反顧的,得諾貝爾愛情獎是實至名歸。高錕聰明矯健的時候,她是獨守空房;到了常伴左右的年頭,卻已精明不再,聽說老人痴呆症患者最後可能會忘掉至親。如果只能二選一,假如你是黃美芸,你會選擇擁有那個階段的高錕呢?

羊豬老師的第一份功課

      

        任何能力培養說穿了也不過是熟能生巧,當了十一年的語文教師,我一直擔心自己的語文能力一天天退步。過去的不同的時間、地點、人物都曾問如何提升語文能力的問題。時至今天,我還是那句老話 多讀、多寫,是具質量的讀和寫!作為語文老師,我們天天叫學生多讀,我們自己卻連每天讀完一份報紙的時間都沒有。我們也多讀,我們是天天在讀學生的大作,你說水平怎不天天降落?我們叫學生多寫,然而自己卻很少動筆。某年,我在國內某報讀到一篇文章,內容提到沒多少語文老師能寫出一篇好文章,看過後自覺汗顏,於是某年開始,我便無懼偶有錯字,無懼被學生比下去,也堅持在BLOG內練筆,可是再沒有老師會給你修改、點評了。我時時懷念當學生的角色,因為隨著年月增長,當你成了行業老將,即使沒有寫好,誰敢評價你?最可怕的是,連自己也固步自封起來。有一次,我問某人為什麼不參加教學設計比賽?他的答案竟是,除非有把握拿優異,免得自貶身價!誰有資格去評你的身價呢?那不過是個鞭策自己的動力吧。

       告別了教育工作,新生活給我最大的欣喜是 可以重新去當學生,部門內有很多資深的學者,個個都是大學教授,而我就只是當中小妹妹。那天完成了我工作上的第一份講稿,院長親自批閱,挑了幾處不足,感覺很獨到,其中一個欲與大家分享:

       我在文中寫道 國際社會對中國傳統文化趨之若鶩,院長說 趨之若鶩這個成語使用不當。後來我自己在網上查閱,發覺很多作家,以至 人民日報的記者也有類似的寫法,但追本溯源,結果如下:

        「趨之若鶩」這個成語實在被媒體以致大眾嚴重濫用。 可惜有部份比較年輕的文字工作者未必知道這個意思。《辭海》對成語“趨之若鶩”含義的解釋是: “像野鴨般成群而往,比喻很多的人爭著去,含有貶義。”由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和語文出版社2004年共同出版的《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相應的注釋是:“像成群的鴨子一樣爭先恐後地跑過去,比喻許多人爭相追逐”,並特意注明了含貶義。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纂的《現代漢語詞典》則更明確地解釋到:趨之若鶩“多比喻許多人爭著去追逐不好的事物”。我們知道,“鶩”即鴨子,中國傳統上把鴨子看成是蠢笨的像征,因此不難看出,即使在成語的注釋中不明確指出是貶義詞,也顯然有貶義含在其中。

        學生考試的時候,對答案卷上的 交叉可能耿耿於懷,但羊豬老師對自己第一份功課上的 交叉卻倍感開懷,因為告別了校園,能夠得到善意的提點是異常可貴的呀!希望在看的學生們能為自己天天知錯能改而高興,並好好地記住"趨之若鶩"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