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當自強?

我們的自我認同,不需要根基於任何社會標籤,特別是性別標籤。真正的性別平等,不在於任何一方成為強勢,而是任何人都可以是任何人,而平等存在。電影想指出不是要芭比/肯追上“完美”的世界,而是世界要能接納獨一無二的芭比/肯。

    【摘自:〈《芭比》電影四大隱藏看點〉;作者:華倫;womany網站;二○二三年八月三日】

隨着“男女平等”的聲音高漲,現代女性的形象、角色和地位有了很大的轉變,芭比娃娃也不例外。廠商開始設計“總統芭比”、“醫生芭比”、“法官芭比”等,戲中特別強調“芭比可以做到任何大小事,所以我們也可以”,然而,角色人設卻無法為戲中人帶來心靈的解放,女主角發現自己大腿出現橙皮紋時驚慌失措,“怪雞芭比”勇於追尋屬於自己的人生會被孤立。

回歸現實,所謂的女性崛起,伴隨着成功的指南,反倒讓女性無所適從。戲中人道出作為“優秀楷模”的辛酸:“男人把我當物件看待,女生討厭我”、“女人要懂得賺錢,但又不能太愛錢”、“女人要瘦又不能太瘦,還不能說想變瘦”、“女人要成為母親般的角色,但又不能太像男人他媽”、“妳說好,他們覺得妳淫蕩;妳說不好,他們覺得妳虛偽”……現實是要為人妻、為人母、為人女兒的我們,每個角色都有着不同的責任,活出自己的人生並不容易。

故事給作為女性的我一個思考題:女性當自強?人人都應當自強吧。現實中為人夫、為人父、為人兒子的男性一樣不容易。如果“強”只是為了權力爭奪,權力逆轉只會是個解不開的死結。自強的意義是不論男女都需要勇敢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包括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3-09/08/content_1699705.htm

不死傳奇

二○一二年患上存活率只有百分之五的胰臟癌,最後成功把十八厘米長的腫瘤切除,奇蹟地活下來。於是她決心要舉行巡迴分享會,把自己故事作為鼓勵其他人的強心針。

    【摘自:翁婉媚世界巡迴演講深圳站,二○二三年八月二十六日】

“不死傳奇——翁婉媚”在演講圈是一個閃亮的名牌,開心終於在深圳經濟特區成立四十三周年當天親身見證。

人總有一死,“不死傳奇”就只是因為翁婉媚戰勝存活率只有百分之五的胰臟癌?我覺得不是。很多人都活得平平無奇,也有不少人大病康復,唯獨她堅持把餘生活成“傳奇”。她的“奇特”在於她樂於奉獻,以及給世界留下正能量的堅持。

“馬雲說:很多東西是我們看不見的!”翁婉媚告訴我們,這也是我們研究教育現象學的信念。在演講中,我們看到翁婉媚抗癌的經歷,卻看不到她忍痛對鏡頭展示傷口的慾望——那些血淋淋的照片像盛放的玫瑰,帶着張狂向世人釋放出屬於自己豔麗。在台下,我們看到來自各地的粉絲、鮮花、禮物等,但我們看不到的是,翁婉媚並沒有利用自己的“優勢”去牟利。她出錢出力,每一張入場嘉賓的邀請卡都是她親自製作的。

完場後,她吩咐助手把所有鮮花帶回家,自己則堅持捧着最亮麗的一束去宴客,我從來沒有見過活動主人如此珍惜典禮的花束。一花一世界,只有經歷過生死的人,才知道每一朵花都得來不易。這時候我想起了黛玉葬花——落花的疼惜帶着身世飄零的感傷,以及青春的眷戀。翁婉媚不一樣,她沒有那份傷感,她的花不是用來“葬”的,她是爭分奪秒地“享受花及生命帶來的美好”。

作別的時候,我們約好下次相聚,我忍不住緊緊地擁抱了她——像是緊緊地擁抱了一回生命的美好。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3-09/01/content_1698189.htm

中華家文化的優秀載體

在陳延斌看來,傳統社會的家文化與現代要建設的家文化,其類別構成都包括家訓(家教)文化,家德文化,家風文化,家禮文化,家學文化,家乘(譜牒)文化等。

    家訓是對家庭成員行為準則的指導和規約,也是居家生活的家庭教育教科書,還是中華民族優秀道德和價值觀念傳承的重要載體。

    【摘自:〈以培育優良家風為核心建設新時代家文化〉,作者:陳延斌,中國發展門戶網,二○二三年七月二十八日】

在家庭教育的研究方面,我們很多時候都在仿效西方的經驗,卻忘記了自身文化中,也有很多珍寶。早前參與“中華民族家風家教傳承發展展覽”論壇,陳延斌老師的文章,給了我重要的提醒。

一如引文所言,中國的家訓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道德和價值觀念傳承的重要載體。根植於中國傳統價值觀念,如孝道、忠誠、誠信、勤勉等。這些價值觀念強調家庭倫理、社會責任和道德規範,對於個人的行為與社會和諧發展起着積極的引導作用。

中國著名的家訓《弟子規》,以教導兒童孝順父母、尊師重道、友愛兄弟等為主題,深受中國家庭的喜愛和傳承。和澳門淵源深厚的文化名人鄭觀應,也曾寫下不少家訓名句,如:篤志力行,勤學好問,進德修業,事事有恆,庶老來無追悔之嘆。

中國家訓文化可以與現代價值觀相結合,令其在現代社會中發揮積極的影響。同時,我們也可以根據家庭的具體情況和現代社會的需求,進行靈活調整和轉化,以使家訓文化成為時代的活水,發揮源遠流長的生命力。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3-08/25/content_1696742.htm

親師同行

  家長、教師和學生的關係,可以用等腰三角形做比喻:學生是頂點,家長和教師是底邊的兩個點。底邊越長,頂點越低;底邊越短,頂點越高。說明家長和教師距離越遠,學生的發展水平越低;家長和教師的距離越近,學生的發展水平越高。這種共同的願景是構成家校合作、親師協同的基礎。

    【摘自:〈現代教育制度需要家校合作〉,趙剛,中國發展門戶網,二○二三年七月二十七日】

“家校合作很重要。”這是現代教育的共識,然而,在實際操作中不容易協調。有時候,學校是權威的象徵,所謂的家校合作往往就是家長追着學校跑,最常見的問題是教學責任下放,家長成了學校的小老師,單純只是促督孩子符合學校的要求,無法完成作為家長的基本職能。另一種情況,則是沒有受過教育專業培訓的家長,以“想當然”的角度,批評老師的教學方法影響教學效能。

早前參與“中華民族家風家教傳承發展展覽”論壇,趙剛老師“等腰三角形”的比喻給了我新的啟發。首先,家校要有平等互信的關係,雖然“家長和教師距離越遠,學生的發展水平越低;家長和教師的距離越近,學生的發展水平越高”,但距離太近,頂點太高,三角形便容易站不穩。若然家校連成一點,沒有分工,那就根本不成形了。

這個比喻的“頂點”也告訴我們,學校和家庭應有共同的目標和價值觀,並確保兩者之間的一致性。學校和家庭之間需要開放溝通、密切合作,以確保孩子在學校和家庭環境中得到一致的訊息和支持。同時學校和家庭需要共同參與孩子的教育活動,例如:家長志願者參與學校活動、學校組織家長工作坊等,形成三角形的協同效應。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3-08/18/content_1695213.htm

家庭文化的承傳與創新

   要引導“三知”,實現“三合 ”。知己,在“求諸己”的學思行悟中合心而美,明白“我是誰”,喚醒夢之美;知人,在“利他心”的學思行悟中合德而為,明白“從哪來”,建好美家園;知境,在“融時代”的學思行悟中合道而行,明白 “到哪去”,走好人生路。

    【摘自:〈陪伴孩子“玩”,鼓勵孩子“做”就是一種好家教〉,姚鴻昌,二○二三年七月二十六日】

每每談起家庭文化,便容易陷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刻板印象,其實,家庭文化的內涵比我們想像中豐富,也更人性化。就以家訓為例吧,那是一個家族的行為規範,可寫於家譜後面,成為家族世代相傳的信仰。比較為人熟知的《顏氏家訓》和《曾氏家訓》,也很重視言傳身教,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

早前參與的“中華民族家風家教傳承發展展覽”論壇中,讓我比較難忘的是姚鴻昌老師的主張。除了引文中“知己、知人、知境”的世界觀,他更強調良好的家教是陪伴孩子“玩”,鼓勵孩子“做”,引導孩子“合”,因為玩樂可以激活情感;實作可以帶出情懷;交流可以成就智慧。他又鼓勵孩子探求自己的愛好,成為“五小智慧人”(小主人、小老師、小記者、小科技迷、小文體迷)。姚老師對家教的追求不單承古人之智慧,更是集中西文化之大成,包含普世價值,又不失個人情懷,是個充滿生命力的家教範本。

“家風是家庭和家族傳承下來的風尚和作風,是延續着的家文化智慧,是家庭和家庭長期形成的生存習慣,生活方式,生命價值取向和精神追尋的總合。”除了仰望名家,家族成員可以一起創建屬於自己的家訓家規,豐富文化,團結情感,也是族人精神的薪火相傳。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3-08/11/content_1693688.htm

那一口“故鄉的井”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人們的家庭觀念也在發生變化,這些家庭問題給社會帶來巨大衝擊,日益被國際社會所關注。

    【摘自:《家庭家教家風》,聶振強主編,北京出版集團,二○二二年五月】

承上周文章,本人有幸前往珠海參觀由“家庭教育服務中心”承辦的“中華民族家風家教傳承發展展覽”,活動中得到聶振強老師贈予寶典,喚醒了我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考。

席中記者問:“如何培養家國情懷?”我的回答類同“先從個人學習開始”。學習什麼呢?名山大川、名人事跡、豐功偉業等和一般人的生活經驗有距離,何況是孩子?我認同書中所言:認同自身文化,由家教家風開始。

“愛在哪兒,家就在哪兒,是冥冥中註定的緣份,讓我們彼此相依。”經歷了半生的遷移,我在自己的小說集《小城M大調》中寫下故鄉的“情書”。我就像一隻井底之蛙,越過高山海洋來到了大世界,才發現了故鄉的那一口井,是如此安全、溫暖和美好。其實澳葡時代的澳門人也很愛國,寫中篇小說《雀仔園的雀仔》的時候,雀仔園老街坊、歷史學者梁國雄就憶述了他們當年守護傳統文化,在國慶之日通宵保衛國旗的經歷。沒有生活歷練的家國情懷是蒼白無力的,因為身在福中往往不知福,因此,我們應該有足夠的文化自信,不需要以“愛之名”一直留在井底。今年,我們決定讓兒子赴外升學,臨行前也特地回故鄉尋根,在前人生活痕跡的瓦片舊物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歸屬,我想那就是自我認同之本。

修身是“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開端,我們要努力學習,從文化的根源開始,做好“家教家風”文化的承傳和發展。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3-08/04/content_1692277.htm

和平年代的家國情懷

記者從中國國學研究中心獲悉,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以“涵養家國情懷    堅持守正創新”為主題的中華民族家風家教傳承發展展覽會舉行。

    【摘自:中國新聞網,二○二三年七月二十三日】

“這年頭的孩子沒有家國觀念!”這是我經常聽到的抱怨。上周有幸參加由“家庭教育服務中心”承辦的“中華民族家風家教傳承發展展覽”,聽着前輩們賺人熱淚的家族故事,讓我有了新的思考。

愛和歸屬感是情感需求,需要生活經驗的支撐,而講故事能透過“他者生活經驗”中的“鏡像效應”形成信念和價值觀,飯桌上的家族故事分享就是類似的功能。我的家國情懷就是在飯桌上建立的,當祖父輩憶述“抗日之苦”,父輩談論“文革之亂”,我會更了解保衛國家,承傳文化的意義。

作為七○後,我幸運地逃過了前人的劫難,見證國家經濟起飛,民族富強。沒有苦難記憶的我們,很難重複前人悲壯的故事,特別是生於國際都會的港澳孩子,着實沒有什麼危機感,甚至基於歷史因由,對家國情懷的詮釋產生誤解。針對“年輕人不愛國”的情況,我們應嘗試理解他們的情況,並讓他們知道指出不足目的是求進,那也是基於愛。只要有好的表達方法,這種愛的初衷可以轉化為未來改革社會的動力,從而勉勵孩子們努力學習。

回歸和平年代的思考,於我熱愛家國是一種平實的相互支持,例如我身在澳門,卻有機會到內地學習,參與內地事務,也可以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著作帶到內地,幫助更多同胞,各自發揮力量,維護我們的命運共同體。世上沒有完美的東西,認同的核心是“接納”:願意共同學習,相信自己可以變得更好。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3-07/28/content_1690759.htm

現代版《國王的新衣》?

逢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話少誤事,言多有失。

    【摘自:《假話全不說,真話不全說》,張鐵成著,新世界出版社,二○一○年十一月】

上周談到台灣“白飯之亂”的小風波。令我想起童話故事《國王的新衣》,只是主角不是尊貴的國王,而是平民飯店老闆。“熱炒店”向來宣傳白飯免費,約三十人的學生社團到店消費,卻被限量供應(營業時間到晚上十一時,晚上八時就說不再補飯,但游說學生自費下單炒粉麵等),學生不滿,吃完離開後在食評網負評“白飯供應不足吃不飽”,最後卻被老闆說成“點很少食物,吃了很多白飯,還要負評”。因為沒有“同理小商戶”,學生遭到網民鋪天蓋地的指責,不足兩星期已上升至檢討“公民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層次,連學校也出面要求學生道歉。

姑勿論免費供應白飯是否等於吃到飽,學生去“聲稱”有免費白飯的食店吃不飽,如實反映,有什麼問題?他們不過就是說出了事實,“說免費供應白飯的店令我吃不飽”,情況如同一個孩子說“國王沒有穿衣服”,世人覺得沒有穿衣服是可以的,那麼國王就沒有問題。真金不怕洪爐火,大家覺得“聲稱免費卻限量”是沒有問題,負評對店舖根本就沒有影響,到底為何要倒閉?說得底,無論食店還是學校,靠的都是自身實力,而不是那些三姑六婆的評論,但心理上,我們是拒絕接受不同價值取向的表態,認為這樣沒有教養,因為我們的處世觀強調:假話全不說,真話不全說。言多必失,溫和謙厚才顯得善良。

這真是我們想要的世界嗎?我感受到安徒生寫《國王的新衣》的心情,毅然寫下此文為學生打氣:孩子,能吃能睡不可恥!願你們放下“負評”,繼續真誠地做自己!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3-07/21/content_16892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