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不難過?

Share Button

當一個人難過最常聽到的話是“不要難過了,沒甚麼好難過的!”,類似安慰多出於善意,希望難過者振作,實際上卻否定了對方的感受。就如告訴一個肚子痛的人“你別再痛了,有甚麼好痛的?”一樣,只會令聽者感覺更難受。

    【摘自:《情緒字典》,香港青年協會出版,二○一八年】

疫情下生活變得艱難,並不是澳門特有的情況。不同的是,澳門人好日子過慣了,一下子由天堂掉到地獄的痛可想而知。隨着自殺潮一波接一波,社會開始敲響警鐘,由社福界到教育界,無不出謀獻計,顯性的問題易找,但隱性的個案難找。

弱勢社群向來是受照顧的,他們較懂得求助之法,由天堂掉進地獄的一群則不然,若有車有樓,得到的關注更少。經濟不景衍生的情緒問題會影響就業,就業問題會影響家庭關係,家庭關係又會影響孩子……因此,即使疫情遠去,其後續破壞力還會延續一段時間。

“由個人關愛做起吧!父母可以關愛孩子,老闆可以關愛員工,每個人都可以關愛朋友。”這的確是個好建議,然而實踐起來卻未必理想,例如:比賽前有人叫你不要緊張,就能不緊張嗎?失眠的時候有人叫你趕快去睡,真能入睡乎?答案是否定的。我們需要一些基本的心理學知識和技能,才能幫助別人紓緩情緒,而透過社福和教育機構製作的懶人包,讓普羅大眾了解情緒價值和操作之法,大概可以集腋成裘,協助搬走攔路的大石頭。

每個人都有他難過的理由,生病的人需要的是同理和幫助,而不是勸解。年年難過年年過,願我們容許難過,並樂意攜手越過。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2-12/09/content_1640093.htm

 

Share Button

被忽略的正向情緒

Share Button

華人向來注重謙虛,別人讚你幾句,一定要以“沒有沒有”、“不敢當”來回應,才夠得體。否則便屬自大囂張。若被問及何時感到自豪,答案多是“我為身為某團體一員感到自豪”、“我為朋友/兒女的成功感到自豪”。能為別人的光榮卓越表現由衷的喜悅和認同,固然是好事,然而,真的只可引他人的成就為傲嗎?

    【摘自:《情緒字典》,香港青年協會,二○一八年】

“請說出你的三個優點。”我向一群迷惘的青年發問,大家沉默不語,氣氛嚴肅。幾經啟發,他們才說出一些外在的優點,例如:長得高、皮膚白等。同行的老師說,你們這些優點是受先天條件局限的,成長型思維的人,更重視的是自己能夠改變的部分,例如:我和楊老師都善良、正直、喜歡學習。

過了幾天,我又問一群快樂的長者,他們七嘴八舌地回答,有的說自己很能幹、有的說自己好脾氣。我留意到但凡能夠說出自己優點的長者,臉上都是樂呵呵的,相反一些愁眉苦臉的長者,卻答不出來。“如果老師忽然暈倒了,誰會上前幫忙?”結果所有人都舉手了,顯然他們都是善良和樂於助人的。

後來,我又在飯桌上問家人。“哎呀!怎麼好意思說自己的優點。”家人這樣回答,我才忽然醒悟,原來我們的文化沒有提倡欣賞自己。謙虛的確是優點,然而心理學家卻告訴我們,自豪是一種自我激勵的情緒,欣賞自己是快樂的泉源。這不禁讓我想起了一位嚴重傷殘的朋友,他每天總是樂呵呵的,有一天我好奇地問他:“為什麼你總是那麼快樂?”“我厲害呀!”“你什麼厲害了?”“我活着就很厲害。你不覺得嗎?”是的!我們活着就很厲害。由今天開始,讓我們都學習欣賞自己吧!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2-12/02/content_1638605.htm

Share Button

大人不記小人過

Share Button

由美子什麼時候開始失去兒子?當翔第一次希望像一個成年人,好好跟母親談談開始……當孩子終於鼓足勇氣,向父母露出柔軟的疼痛與脆弱的傷口,他們期待的不是被嘲諷、被教育,而是被理解、被認可。這方面,太多家長輸在過分認真、三觀太正上。

    【摘自:〈台灣家長就是輸在 “太認真”,真正成功的父母是:孩子到了十八歲,還願意跟你好好說話〉,我是艾小羊,風傳媒,二○二○年三月十六日】

“他自從上高中後,人就變了,那天他竟然叫我死開!是他說的,我以後就不理他了!”朋友崩潰道。

以上個案大概只是九牛一毛。家長訪談中,再大逆不道的詛咒也有,家長大都覺得“傷透心”,但“以後不理他”恐怕只是氣話。溝通吧!然而,溝通也未必盡如人意,以下是本人親身經歷:

我請兒子幫忙做件小事,但他一拖就半年。有一次,我終於發火了:“就不能先停下來幫忙嗎?難道朋友真比家人重要?”我想像他會一如既往地哄哄我,答應晚一點做,怎知他卻直言:“朋友當然比家人重要,因為朋友是自己選的,家人卻不能選擇!你生我下來,有問我願意不?”我無法想像從小溫厚的孩子竟說出如此冷血的話來。“對呀!你沒選擇權,難道我有?你成為我兒子,有問過我願不願意?所以我現在可以和朋友去玩不照顧你?可以為追求理想不養你?”我反問他,但沒有為此爭論。

都快成年了,要理解的總會理解,不理解的爭論也沒用,說教更是適得其反。“媽死了,兒子也不好過!”;“你死開”;“不理你”,都只是氣上心頭時說的話吧。大人不記小人過,特別是面對身形高大,腦袋稚嫩的人兒,着實不用太認真呢。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2-11/25/content_1636965.htm

Share Button

青少年精要教養之法

Share Button

一、放眼全局,而不是糾纏細節。二、去粗取精,自律地調查篩選。三、寫日記,成為自己人生的記錄者。四、實地探索,認清問題的本質。五、捕捉不正常和不尋常的細節。六、明確問題,走出逃避推諉的怪圈。

    【摘自:《精要主義》,格雷戈 · 麥吉沃恩著,邵信芳譯,浙江人民出版社,二○一六年四月】

坊間有很多教育文章說“陪伴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然而,在筆者多年擔任初中班主任的實戰經驗中,卻發覺很多全職家庭主婦在育兒路上吃力不討好,可見陪伴重要,但陪伴更需“精要”。

“什麼都是重點等於沒有重點”,對趨向成熟的青少年來說,事事執着不僅無法面面俱圓,還會破壞親子關係。家長不需急於解決所有問題,宜放眼全局,充分掌握重點;去粗取精,就重點全力出擊。作者用了一個有趣的比喻提醒我們:“用蜜蜂捕捉更多蒼蠅”——以蜜蜂適時給予“精要”提點,取代蒼蠅不厭其煩的打擾。

為了謀利,坊間教育產業各出奇招推銷其教育秘技,甚至推出很多結果論的說辭,例如:無法考取好成績或取得好表現,一定是父母沒有讀透某經典。教養模式固然重要,但仍需因材施教,教育成效不能一概而論。以實地考察的方式書寫成長日記有助我們認清問題本質,反思當中狀況,適時調校方法。過程中,父母需要對不正常和不尋常的細節進行分析,並直面困難,掃除障礙。

精要家長需要了解前行的障礙是什麼,才能掌握解難的方法。書中談了一個童軍的例子,先找出拖累大隊前行的人是誰,然後為他減負,並把他放在隊伍的最前方,這比把他拋離在大隊後,改善效果較佳。也就是說,我們應該先了解孩子的短板,並鼓勵他向自身優勢靠攏,才有助其成長。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2-11/18/content_1635286.htm

Share Button

精要主義的聚焦

Share Button

精要主義的聚焦不是只看到一個問題,而是創造一個空間去探索思考,在一百個問題中聚焦於一個問題。

    【摘自:《精要主義》,格雷戈  · 麥吉沃恩著,邵信芳譯,浙江人民出版社,二○一六年四月】

“我第一眼就認定這是我的愛人”;“我一開始就決定自己要讀這專業”……“從一而終”是很多人對“專精”的理解,然而“專”卻未必是“精”,因為要做到“精”必須要有以下兩個要素:其一是喜歡,能讓我們廢寢忘餐、樂而忘返的技藝或學問;其二是擅長,具有一定優勢的特長。因此,精要主義強調的“聚焦”不是“從一而終”,而是經過多方面探索和思考,最後認定的目標。

回歸到中國哲學,有點像孔子的“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引用在育兒方面,我認為家長不妨讓孩子先“博學”,作多方面的嘗試,然後找出孩子的專長和愛好才鼓勵他們“篤志”(堅守自己的志向)。父母可以透過“切問”——懇切地了解孩子的愛好,“近思”——觀察和思考孩子的能力,進行取捨,達至去蕪存菁。作者認為,取捨是人生必要的組成部分,取捨不代表放棄,而是:我想在哪兒幹一番大事業?非精要主義者認為“我必須什麼都做”,生活喪失選擇權;而精要主義者則是“我選擇做”,運用選擇能力去做重要的事。

原著《Essentialism》的中文翻譯有好幾個,包括:精粹主義、精要主義、精準主義。我個人比較喜歡精要主義,因為精粹、精準和精英類似,當中包含了社會的成功標準。精要主義讓我們聚焦於需要性,每個人認為重要的東西都不一樣,所以我們在選取焦點的時候可以具備彈性,不需要樹立固定的楷模,每個人都專注在自己的優勢中發放亮光,多元的美好才能得以充分的展現。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2-11/11/content_1633787.htm

Share Button

思考“厭學”

Share Button

所有狗都被放到了一個籠子裏,籠子中間放置一塊隔板,隔板的高度是狗可以輕易跳過去的。隔板的一邊有電擊,另一邊沒有電擊。有趣的現象出現了。那些在前期的實驗中能夠停止電擊或者沒有遭到電擊的狗很快學會了跨過隔板,到達沒有電擊的那一邊。但是無力應對電擊的那些狗沒有這麼做,牠們沒有作出反應或調整,沒有採取任何措施來避免電擊。

    【摘自:《精要主義》,格雷戈 · 麥吉沃恩著,邵信芳譯,浙江人民出版社,二○一六年四月】

厭學——青少年研究的關鍵詞之一,我一直都不很明白為什麼人會“厭學”,因為我生於一個非常好學的家庭。我媽小時候家境窮困,晚上點燈很奢侈,她就拿着電筒躲在被窩裏看書,結果收穫千幾度近視;我爸家庭成分不好,沒有機會升學,他就自己看書鑽研,結果成了工程師,時至今天退休了,仍然堅持學習,家裏堆滿了他的小發明。

在我們家族的字典裏,沒有“學不會”,只有“不想學”。為什麼會不想學呢?沒興趣、不需要就不用學!回顧我的青春期,家人似乎從來沒有主導過我的學習。我從沒有試過厭學,但中學的時候我很不喜歡歷史科,因為記憶力太差,我總是無法記住年份、人物等知識,但離開校園之後,我卻非常喜歡看歷史類的著作和電影。

人家是“工作時工作,學習時學習,遊戲時遊戲”,而我就是“每項工作都在學習,每次學習都像遊戲”。學能解惑,解決問題好像打遊戲一樣,充滿趣味,所以我從沒有不喜歡的工作。回顧自身成長,再反思引文中的研究結果,我有所領悟:家長不需要給孩子太多幫助,不電擊就好!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2-11/04/content_1632293.htm

Share Button

青少年的“不知道”

Share Button

延伸閱讀:掃QR code,收聽羊豬老師《非暴力溝通》閱讀懶人包。

曾幾何時口若懸河的小不點長大了,開始不健談,回家總愛躲起來,面對不喜歡的話題,最喜歡用的口頭禪是:“我不知道!”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口才很好的家長如我,以為自己有能力招架一切,卻擋不住青少年的一句“我不知道”,因為無從了解,便無法指導,一如不肯說出症狀的病人,是不能對症下藥的。

“有時候,孩子的不知道不是真的不知道,他們只是不想相告,這時候,我們是時候反省自己的溝通方法了!”從事多年青少年輔導工作的趙崇堅說。

於是,我反思平日和兒子的溝通模式——言詞有禮、態度隨和、想法開明。不是嗎?“也是!但你比較像老師,不像媽媽。其實你說的,難道我自己就不知道?”兒子竟然給我這樣的回應,像辯論場上勢均力敵的對手,這時候我不禁想起曉敏老師的話“有時候孩子不是不知道,只是不想父母知道,我們為人父母的,什麼都要知道嗎?”老師說得很對,我們為人父母的不需要什麼都知道,我們需要知道“孩子長大了,他們知道怎樣去解決自己的問題。”父母不需要事事掛在口邊,可以通過平日細緻的觀察,了解孩子的行為、作息、情緒等,去判斷孩子是否需要支援,平日相處多說笑,少說教,適時提點就好。

“不可以不知道嗎?青少年處於迷惘期,有時候可能真的是不知道,我們可以發掘更深層次的內容,幫助他們了解,例如說:你的人生目標是什麼?他答不知道,可以再問他為什麼不知道?會不會是未想好?會不會是家長給他一些思考的選項,引導他了解自己和父母的需求。”資深社工盧子健建議。

說的也是,人生尚有很多事情,作為父母的我們也“不知道”,只要知道了解是基於關心,關心是為了支持和幫忙就好。

一句“我不知道”原來可以包含很多不同的情態和心理變化,家長需要擁有良好的教育智慧。筆者認為非暴力溝通有助化解僵局:多觀察、不評論;包容多元價值,不樹立權威;不以強制和懲罰的方式操控別人等,有助與叛逆期的青少年建立良好關係。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2-11/01/content_1631713.htm

Share Button

生活忙而不亂

Share Button

一、令我深受啓發的是什麼?二、我特別擅長的是什麼?三、在這世上能滿足我重大需求的是什麼?精要主義者在探索上面花了盡可能多的時間傾聽、辯論、質問、思考。

    【摘自:《精要主義》,格雷戈 · 麥吉沃恩著,邵信芳譯,浙江人民出版社,二○一六年四月】

“精要主義——思考更少,但更有用……我怕孩子變得懶散!”有文友讀了早前〈讓孩子輕裝上陣〉一文,向我表達了她的憂慮,當中包含了她對“精要”一詞的誤解。

“精要”即不“雜亂”,而非“不作為”。“朗誦、演講、辯論;寫詩歌、散文、小說、劇本、兒童故事、論文……你還不雜亂?”文友質疑我。其實以上所有項目都屬於“語言文字”的鍛煉,一開始我是不會知道自己擅長什麼的,反正都喜歡——試試看,而且不同的創作和表達形式可以相互啟發,然後聚焦成我簡介中所寫的“教育成長類的文字創作”,而這些文字最後透過聲情並茂的語言表達方式在媒體中傳遞,不是一脈相承嗎?這樣看來,我是多而不雜,忙而不亂。

能做那麼多事,“不用上班”或“上班不做正事”?其實不然,我能完成繁重工作的原因,正好是符合精要主義的原則:把握事情的輕重緩急,多而不亂;以玩樂的心態去工作,享受體驗。至於最後一點,充分休息——我也不是不休息,但精力相當充沛,睡眠時間短,如果你能如我般專注——不旅行、不逛街、不煲劇、不吃喝玩樂、不說人是非……你也一樣可以做很多事。天天都做“正事”不辛苦?我是不辛苦的,因為除了上班謀生,我都不是在做“正事”,而是在創造有趣的經驗,探索“專長”。所以,你的孩子也可以“琴棋書畫樣樣都學”,前提是:他享受探索“精要”的過程!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2-10/28/content_1630790.htm

Share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