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課的革命

Share Button

法國總統上月建議廢除家課,讓學生在學校完成作業,快快樂樂回家,在國際掀起“要不要家課”爭議……挪威全國校園十月十七日發起罷課,要求取消家
課。……美國佛蒙特州的Bellwether小學更規定,當學生主動要求時,老師才可給家課,以提升學習興趣。澳洲亦有學者提出“家課改革”……

    【摘自《經濟日報》專訊,二○一二年十一月三十日】

    反
了!反了!不做家課了!離奇的是,反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顧名思義,家課就是 “在家完成的作業”。這邊廂,反對家課的人稱 “你放工回家還想工作嗎?
如果不想,為什麼孩子回家還要做家課?”;那邊廂,支持家課的人又說 “孩子在家不做家課,做什麼?打機、上網、看電視?吃喝玩樂不務正業!”……作為一
普通人,除了看書,我回家其實也想吃喝玩樂不務正業的,但作為一位敎師,我又覺得沒家課是不可思議。

    單從吃喝玩樂去思考,似乎失了
學習之崇高,於是反對家課的團體指出,反對是基於公平——父母敎育程度高的學生,相比其他學生有優勢,對基層學生不公平。問題是 “家課”為什麼一定得家
長敎才會做?追本溯源,家課的目的是讓孩子回家鞏固課堂所學的知識,什麼時候變成了 “家長的課業”?而在港澳,家長為了輕鬆省時,不惜再付錢請補習社代
勞,當中所衍生的問題,似乎已超出了學習的思考,而去到了社會責任的層面。筆者認為,當中的癥結,不在於是否有家課,而在於有什麼家課?如果家課量少而難
度合理,學生便可自行完成,又或家課具有彈性,容許學生出錯或提出疑問改天再交,又何需家長大費周章?誠如反對人士所言,覺得孩子回家看課外書更有價値,
但如果沒有具水平的家長指引,孩子會自動自覺找到有益身心的課外書來讀嗎?圍繞改革核心轉了一圈,還是回到原點——父母的敎育水平會影響學生成長,而不公
平的問題仍然:未解決!與其 “斬腳趾避沙蟲”,倒不如想想如何改革家課內容,讓學生學可以輕鬆求學來得實際吧。

本文2012年12月7日刋於《澳門日報》新園地 "斷章寫義"專欄

Share Button

<空氣的自由>

Share Button

為守護手的自由
空氣囚禁了 自己
掌心的溫度無力 融化它
生活是指間的裂縫
可開可合
能放能收

灑落吧
跳躍的小雨點
凝住空中的魂
才能親吻掌心
愛 撫如川

不息
是流動的 愛
不惜
是停留的 哀
不息與不惜之間
刮起空虛的 風

如果 空氣沒有離去
手 不需要捉緊什麼
如果 空氣必須離去
手 沒可能把握什麼

於是
我 放下手
手 放下空氣
重拾 自己

Share Button

這些年,他們愛上了雲

Share Button

 “飛機快要抵達桃園國際機場,請乘客……”快到了,小雨依依不捨地看着窗外的雲——這是她夢寐以求的天空,這些年,她一直期望成為這片天空下的一朶雲,看望她朝思暮想的人……

    雲的迷戀

    小
雨朝思暮想的人名叫若曦,是她的中學同學,他們由初一開始便同班,一直到高三畢業。若曦是個浪子型男生,學習不太用功,但總是名列前茅,他人還算高大帥
氣,但由於整天嬉皮笑臉,即使身邊圍滿美女,卻只是稱姐道妹,沒一個能成為愛侶,也許是天意弄人,他一直只愛看着遠方的小雨發呆。小雨人如其名,有點舊式
文藝片的土氣,樣子長得不難看,中等身材,秀氣的五官配上異常蒼白的臉,還有羞澀的表情和冷傲的個性,加上品學兼優的業績,很有神聖不可侵犯的感覺。同班
男性動物雖然好色,但少有談到小雨,因為她神聖中帶點平淡,好像一尊白玉觀音,在七彩繽紛的二十一世紀,大家想到的都是身材玲瓏浮突,臉蛋標緻閃亮的美少
女,誰願意去留意一尊佛像?若曦卻毫無理由地迷上了她,初二那年,為了描繪出女神的模樣,若曦開始學習人像素描,未幾就得奬了,那作品名為“雲樣的女
神”,好幾個同學都覺得那女神很面熟,但卻沒有人猜中是誰。小雨也去看了,若曦鼓起勇氣上前:“覺得面熟嗎?”小雨的臉浮起了一片紅霞,羞澀地笑了笑——
那才是若曦的大奬——那表情,他發誓一生都不會忘掉!

    令若曦終身難忘的還有小雨在台上朗誦詩歌的表情。高一的那年,小雨參加普通話
獨誦比賽,她朗誦的是舒婷的“致橡樹”,詩歌內容他都忘了,但清晰地記起了她朗誦的神情——掛着一個含蓄的微笑,眼睛在光影中流轉,她的瞳孔中仿佛只有他
的影。為此,若曦開始鑽硏新詩,讀到了海子的“風很美”:

    風很美

    小小的風很美

    自然界的乳房很美

    水很美

    水啊

    無人和你

    說話的時刻很美

    若曦覺得詩把他當時的感覺寫出來了——小雨就是水,像自然界中未經雕琢的藝術品,很美!

    小
雨是家中大姐,由於父母忙於生計,照顧三個弟弟的責任便落在她身上,生活艱難讓她刻苦儉學,因為書讀不好,家人就有借口叫她不上大學。小雨沒有時間玩樂、
沒有心思打扮、沒有金錢消費……種種的不一樣令她自強,也自卑,在同學群中,她抬不起頭,幾乎沒有朋友,沒有女孩願意和她結伴,沒有男孩主動和她說話,因
為勤奮樂學,唯有老師願意接近她,給她鼓勵和機會。小雨很少抬頭望四周的人,除了若曦,因為每次她巧合地望向若曦的一方,便覺得若曦也在注視着她。她曾經
看過一些心理學的書,書中說,如果你總是看着某人,自然也會覺得某人在看你……想着想着,小雨會臉紅耳熱,她腦內會浮起那個高大的影子,滔滔不絕地笑語和
喜歡搗蛋的樣子,小雨心虛地認為,若曦一定是發現她異常的偸窺行為了,因為那一年,若曦突然在畫展內和她說話:“覺得面熟嗎?”她一直在角落偸看他和同學
們說笑話,其實沒細看畫中人,若曦這一問,讓小雨的臉一下子發滾,這情景她一生都無法忘掉。高一那年,老師選了小雨朗誦,那是她頭一次上台表演,她朗誦的
是舒婷的詩,為了代入情感,她就選定了一個目標人物去讀,那正是若曦,其實,那首詩是給他一個人讀的:

    我如果愛你——

    絕不像攀援的淩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

    每一陣風過,

    我們都互相致意,

    但沒有人

    聽懂我們的言語。

    ……

    仿佛永遠分離,

    卻又終身相依,

    小
雨看着若曦情深款款地朗誦這首詩歌,仿佛也覺得若曦情深款款地看着她,因為覺得只是一廂情願的幻想,小雨沒有記住若曦的表情,她只記住了詩情——沒有人聽
懂我的言語,仿佛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縱然沒有人聽懂,但小雨認為那是足夠的,只要在心裏留住一個愛上的人,仿佛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已經足
夠了!

    他們就這樣一廂情願地相愛起來,直到高三第二學期……畢業是愛情的催化劑,當大家都趕緊在吿別前來個無悔靑春,班上便相繼孕
育出新的戀情,在這種氣氛下,若曦膽子也大起來,終於鼓起勇氣,利用自己當升學代表的身份去接近心上人,他自己想上台灣的高校,於是找來一堆台灣的資料,
不用明查暗訪也知道小雨想讀文學,於是特地為她做好資料搜集。台灣高校聯展的日子到了,若曦找到了約會小雨的好時機,他傳了一個電話短訊給小雨:“各位同
學,明天前往參觀台灣升學聯展,下午2時在議事亭前地等,若未能前往,請致電本人。”皇天不負有心人,小雨沒有來電推辭,當天一時五十分,她便到達相約地
點。若曦一直在遠處看她等待的表情——多數的時候,小雨望着地面,好像有什麼好東西在地上似的,偶然也會看看遠方,時而淺笑,時而細語,若曦總是記起那詩
——無人和你/說話的時刻很美。到點的一刻,若曦才露面,他走近小雨說:“喂!我們可以去了!”小雨驚愕:“其他人呢?”若曦說改了時間,未及通知她;就
這樣便混過去了。其實,他沒把短訊傳給其他人,怎麼還會有其他人去?若曦自滿於自己的妙計中,小雨陶醉於自以為天公造美的約會中,各自都很快樂。

    若
曦還把辛苦搜集回來的東西當大會提供的材料奉上,小雨看了,很是心動,決定要考上台灣的大學。為了找到更多接近愛人的機會,若曦又辦了升學輔導班,但小雨
放學要去做家敎幫補家計,沒有時間上課;若曦覺得徒勞,唯有再想法子。報考當天,若曦翻出小雨的報名表,偸看她的志願,為了必定能考上小雨心儀的學校,若
曦由第一志願到第七十志願都選了同一所學校,好友大驚:“你不是要讀工科嗎?”若曦說:“沒關係啦,行行出狀元,學校好壞註定一切。”其實他心裏想說“沒
關係啦,女神的存在決定一切”,想着有機會和女神遠走高飛,若曦滿心歡喜。

    雲的飄泊

    正當若曦
以為夢想成眞的一刻,好心的老師毀掉了這一切。某天晩上,老師打電話到小雨家,公佈了學校準備保送她去南京某高校的消息,如果成功被錄取,小雨還可以得到
四年全免奬學金……聽到免學費,家人自然心花怒放,連聲支持,老師還說可把之前交去報考台灣的表格和費用退回。通話過後,小雨表明想去台灣的心跡,媽媽紅
了眼圈,“小雨,媽媽知道要你放棄理想是委屈了你……”再說下去的對白,小雨都可倒背如流了,就沒心思聽,她擦乾眼淚,接受現實。

    聯
考的日子快到了,若曦見小雨一直沒來溫習,也沒到場考試,後來才知她接受了保送。若曦又是失落,又是生氣,他不明白為什麼小雨可以為了一點點奬學金放棄入
讀理想大學的機會,他覺得這叫他媽的沒骨氣。活在中產家庭的若曦覺得,升學就是選擇科目,看學校環境和名聲,從來也沒考慮過錢的因素。他無法理解錢的意
義,也無法理解小雨的決定,自從知道小雨變節,有一段時間,他沒有再看過她一眼,畢業的時候,沒有和她拍照留念、沒有叫她寫紀念冊……心煩的時候,他找來
一些窮學生北上升學搭上富二代的故事或笑話貼在facebook上發洩,小雨每天都會去看他的動向,看了總是難受落淚,但沒有埋怨,因為她覺得自己活該被
看不起!

    畢業晩會當天,同學們都妝點得異常亮麗,小雨向表姐借回來的白裙子顯得失色,她未敢抬頭觸碰若曦的眼光,只有若曦在台上表
演的時候,她才有機會正視他。若曦當天穿了一身帥氣的禮服,在台上和性感的女同學跳辣身舞。小雨從來沒跳過舞,她覺得自己的肢體異常笨拙,無論如何不能和
若曦相襯。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台灣海峽,也不是“愛人在身邊卻不知我愛你”,而是覺得大家根本不配在一起;愛情最大的折磨,不
是天各一方,也不是音訊全無,而是你天天看着他的生活片段,卻永遠無法成為當中的風景。小雨一有空便翻場去facebook看若曦,她記住了若曦走過的
路,喝過的咖啡,還有宿舍窗外那一扇光影……熒屛前,小雨終於可以撫摸若曦的臉,她很想更靠近一些,好像和他跳辣身舞的女孩那樣,可是她每想到此便覺靈魂
融掉。

    南京的生活比小雨的家還苦,因為位於長江以南,學校沒有暖氣,每到寒冬刺骨的時節,小雨的雙腳便長滿凍瘡,每走一步都痛不欲
生,那一刻,她好想抱住自己深愛的人發聲痛哭,但她不敢,因為覺得不配,大學宿舍的熱水長年供應不足,小雨又花不起錢去澡堂,冬天的時候,她幾天才洗一次
澡,想到身體異味難擋,小雨連擁抱的幻想也不敢有。若曦也掛念小雨的,雖然他曾經為了她變節而生氣,為了看望小雨,他特地開了微博,千辛萬苦向南京的校友
打探小雨的帳戶,小雨偶然會發首短詩和拍些風景,卻從來不拍自己的照片,“她好嗎?遇上富二代了嗎?”每次想念小雨,若曦就只有看着天邊的雲發呆,然後他
又會想起自己的作品“雲樣的女神”,總覺得小雨永遠無法捉緊,雖然身邊比小雨漂亮性感的女孩很多,卻沒一個能留住他的心。

    散聚有時

    每
年寒暑長假的同學聚會,是他們唯一相遇的點。小雨很怕應酬,為了在遠地偸偸看愛人一眼,她堅持赴約,雖然全程都只是呆在一角;若曦是那種不知羞恥,滿場飛
的活躍份子,但一想到要去小雨身邊,他會顫抖——妳好嗎?日子過得好嗎?交男朋友了嗎?南京風景美嗎?……他想了一堆句子,卻說不出口。

    小
雨每逢假期都回澳打工,除了賺點生活費,也想儲錢還個心願,她想去若曦的校園走一轉,在同一天空下,感受他的世界,走走他平日在facebook拍下的路
段,喝他喜歡的咖啡,小雨特別喜歡若曦窗邊的藤蔓,有一種相互依偎的感人,她想像空氣中漂過零碎鐘聲和青草氣息的一刻,他也聽到和呼吸到一樣的氣息——如
果空氣是流動的,那當中一定有若曦的夢魘和呼吸聲,小雨要把這種幸福全部裝起來,留給自己。若曦也想去南京,他想親自去看看小雨,因為在微博的短詩中,他
無法想像小雨的生活,他一直在猜疑,小雨會否認識了內地的富二代。

    大四那年聖誕,他們靜靜地起革命。小雨心想,“台灣是沒有聖誕假的。”若曦也確信南京是沒有聖誕假的。

    “飛機快要抵達南京祿口國際機場,請乘客……”快到了,若曦依依不捨地看着窗外的雲——這是他夢寐以求的天空,這些年,他一直期望成為這片天空下的一朶雲,看望他朝思暮想的人……

    終於,小雨來到了沒有若曦的台北,若曦也去到沒有小雨的南京,他們對着夢寐以求的天空微笑,想起那些年老師在課上讀的小詩:

    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

    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本文2012年12月7日刋於《澳門日報》"文化小說"版

Share Button

要讓自己成為一顆珍珠—第十屆高等院校學生辯論賽總結

Share Button

       

         "沒有最壞,只有更壞",當我們一早放下了成敗,安然地踏上辯台,卻發生了比戰敗更壞的事情—因為比賽計時出錯而導至了一場風波,風平波靜之後,回首當天,又是另一番風景,我一直覺得,成長中最可貴的不是名利,而是機遇!成功是一種機遇,失敗也是!有些人一生風平浪靜,他們單純善良,卻少了一份厚度,這是我觀察多年,在幸福下成長的孩子們的缺失,我本身也算幸福,所以,我相信,磨難有助成才(雖然我還沒有成才,haha),希望這次比賽的磨難也讓我們成長了!我覺得這年的比賽很圓滿:因為雖然和某些同學經歷過一番爭論,但最終可以握手言和,為共同的理想而努力,並且對結果感到無悔;因為我們經歷了一場內心交戰,可以在一小時內平伏心情,在泥濘中爬起來繼續上路;因為我們經歷了一次道德的挑戰,仍然堅持了善良的本質,那一天,我聽到同學們說"願意相信對方!",然後我們一起合照,在事實面前證明了"友誼第一,比賽第二"……還有圍爐般爭出場的模擬賽,還有不再人丁單薄的你們穿上整齊制服湧上台的一刻……或者這不是全世界都認同的成就,但卻是我心中最大的獎項!來年,你們將進入自治階段,所經歷的困難可能更大,但是--枝竹仔易折彎,三枝竹仔斷折難…只要大家都在,一定可以走下去的!那一天,我們的創隊隊長說過"不會忘記那些年,我們一起追夢的日子……"是的!有夢想的人生才是美好的,而我在辯論隊的夢想又是什麼呢?"我的夢不是拿到什麼獎項,而是你們最終能夠青出於藍,在辯界開枝散葉,發揚屬於我們的辯論精神!到了十周年,二十周年,三十周年…的時候,我們還能擠擠一堂……雖然,到今天,我還沒有給大家一個"必勝之道",但我能總結出一個定律"沒有必勝的戰局,只有不倒的團隊"無論如何,我們要做個不倒的團隊!

        路漫漫其修遠兮,要圓夢豈是一朝一夕的事?那天,我去查分紙,發覺每張分紙只差幾分到十幾分不等,而如果我們要執著計錯時而對賽果造成的影響,可以爭持不下,但我沒有!我接受了賽果,然後改天要求見評判檢討不足,因為我知道,知不足比爭勝更重要!平心而論,除了季軍賽,我們在各場已經辯得很好,但從客觀標準看,還不致於能奪冠,因為我們整體不夠閃亮,大家日平的訓練還說不上刻苦,人家港隊連教練都沒有,卻願意不停比賽去磨練自己,你呢?沒有比賽的時候,有堅持來訓練嗎?沒有被選中出煬的時候,有堅持去做"沙包"訓練自己嗎?不要只看見別人閃亮的結果,要好好地學習他們背後的付出!比賽散了,但我們的路還很長,僅以拙作相贈,希望大家都記住羊豬教練的名言"無論你是沙子還是珍珠,我的等待是一樣的:你知道我在等你嗎?考完試記住來訓練!"

沙子和珍珠

    一年輕人覺得自己懷才不遇,有位老人聽了,隨即把一粒沙子扔在沙灘上,說:“請把它找回來。”“這
怎麼可能!”接着老人又把一顆珍珠扔到沙灘上,“那現在呢?”如果你只是沙灘中的一粒沙,那你不能苛求別人注意你,認可你。如果要別人認可你,那你就想辦
法先讓自己變成一顆珍珠。

    【作者:佚名,引自微博,經典故事】

    嘴槍舌劍二十載,我由含羞答答的文學少女變成
身經百戰的辯論老手,每次重遇故人,大家都驚訝這種極端轉變。跟所有文學愛好者一樣,我喜歡創作是因為心中有很多故事,然而隨着長大,開始覺得這世界很陌
生,不再相信自己的故事能動人,於是我選擇離開文學,投身辯論。混在口沫堆裏,我很快就變成了“有前無後,打死罷就”的辯論人,我在當中找到了勇氣,而更
重要的是,辯論給我一把開啟世界的鎖匙,由資料搜集分析、 構想立論駁論到現場實戰的過程,讓我從不同角度反思世界,在建構與推翻的過程中,造就了全新的
自己。

    大學畢業後,我把辯論帶進校園,由第一屆中學校際賽奮戰到第十屆,然後離開中學到大專繼續血拼,沒錯是 “血拼”!因為每到
賽季便會為此瘋癲,友人笑“咁多年啦,你唔悶咩?”——眞的不覺悶。因為每道題目都有新的思考,每次經歷都有新的覺悟。當了十五年的敎練,經歷過無數起
跌,見證了很多悲喜。曾經有很多學生問我 “為什麼評判覺得我們不夠好?”,卻鮮有人反思 “我覺得對手哪方面比我強!”;同學們會熱心地爭取出賽,卻鮮
有人爭取在 “沙包”(當出戰隊友的陪練人)的角色上磨練自己;同學們都很想摘取桂冠,卻鮮有人思考如何讓自己具有實力。大賽前,學生自發組織名為 “必勝之道”的硏討會,身在其中,我感到茫然……結果我們在賽場上贏過又輸過,並沒有尋覓得要領。作為敎練,我辯了二十年,很抱歉沒法給學生傳授必勝之道,僅
以自己的成長作證——不要怕巨浪,因為每一個衝擊都能讓你成長。別計較沒有被別人在沙堆中看出來,但要想法子讓自己成為一顆珍珠。

本文2012年11月30日刋於《澳門日報》新園地 "斷章寫義"專欄

Share Button

來生要做_____人

Share Button

你有智慧 

當你知道自己的智慧有限。

你是自由的

當你能管理自己而非想要操控他人。

你是慷慨的 當你樂於給予就如同你樂於得到。

你是富有的 當你需要的不多過你擁有的。

你就是你 當你能安於自己不是他人。

【《聖經》詩篇一三九篇十四節節錄】


小到大,我熱衷於宗敎文化,喜歡參加不同敎派的活動,很想把握一種信念讓自己活得安詳。我最喜歡參加基督敎的聚會,因為他們最平易近人,我坐在板凳上聽着
敎友們精彩的演說,往往為之神往。但當我閉上眼睛,聽到永生的呼喚——只要你舉起手,願意把你的生命交托給主,你就得救了,你可以在天堂得到永生!為甚麼
全能的主只庇佑願意信服於他的人?為甚麼滿手鮮血的壞人只要舉起手就得救,而終生善良的人卻終歸因為不效忠而成為罪人?為了那一點點持平的追求,我放棄舉
手去美麗的天堂侍奉權力下的神明。後來,我又愛上了佛敎,佛理很不易懂,但我喜歡佛心之寬廣,篤信善惡有報,信奉天理循環,期盼來生再世。


小城來說,上周可說悲喜交集,有人為現金分享而喜,有人為滿地銅臭而悲,當大家還來不及為賽車開鑼而喜,已因人命不保而悲。面書上,大家為着各種事情爭論
不休,巧合地,都圍繞着來生再世之說。鄰埠大字標題 “來生要做澳門人”,面書朋友留言 “不該成為車下魂”。生死有命,人自然無法選擇,但選了就等於快
活?我看不然。執着於成效的澳門人,吃的糖比黃連還苦;醉心於跑道的亡魂,把生死看得比塵土還輕。當中的輕與重,不在於旁人的觀感,而在於他們生之所求。


生不做中國人,是近年辯壇很熱的一道題目,由正方辯到反方,我一直想不通——為甚麼國家之別會是人悲喜之源?老實說,我並沒有以身作中國人為榮,但也並不
為恥,因為其癥結的不在你代表哪一國,而是你會是何種人!在雜亂無章的世代,我忽然記起了聖經的這一節,然後寫下了這篇文章,並為各位留下一道命運的選擇
題。

本文2012年11月23日刋於《澳門日報》新園地 "斷章寫義"專欄

Share Button

<晚安>

Share Button

不想去睡的晚上
啤酒是月亮的安眠藥
夜的臉明明發紅了
眼睛卻染黑了希望

空氣被靜吞噬了
而吵鬧在肚中放歌
飽餐欲吐的
還有耐不住的心火

我抱住了 我
在沒有星星的草地上起舞
卻踏著將滅的火
熄滅 和 燃點
是鞋的雙面刃
在割裂中遺忘

架上了
滿是塵土的眼鏡
我終於看清了 自己
微笑著 跑到你的跟前
向世界說晚安

Share Button

星爸與星媽

Share Button

“嚴父”必備三條守則:監督、訓斥、懲罰。分派任務、定時監督;完成不好,加以訓斥;訓斥之後,棍棒伺候。

    【《狼爸的愛與棍棒:用捨得代替捨不得,把三個孩子送進北大》,作者:蕭百佑,華夏出版社,二○一二年四月三十日】

    “我
們學習數十載,都不一定能成為優秀的人,而你的父母,卻從來沒有學習如何當個優質的父母……”這是當中學敎師的年頭,筆者經常勸導孩子體恤父母不足的台
詞。為了讓自己不致成為被 “體恤”的對象,生兒育女前,我便開始閱讀育兒書籍,為人母親後,又積極參與親子雜誌採訪和撰稿工作,去年有幸被 “兩岸四地
親子文化論壇”邀請成為主講嘉賓,在台上發表愚見。朋友讀到相關文宣,直笑我變成 “親子敎育專家”,而我卻堅持——不!不是專家,是學者,我是親子敎育
的 “學習者”!每次編輯邀我寫心得,我總是推說要寫感想,因為兒子還不過是七歲和五歲的小人兒,育成什麼樣子都不知道,談什麼心得呢?紙上談兵是愧稱專
家的。

    我自然不配當專家,但坊間擁有精良成品,可供炫耀之星級父母者衆,於是紛紛成名成家,先有 “哈佛姐妹”,再來“虎媽戰
歌 “,還有“北大狼爸”……那天參加論壇,台上講者便為我們介紹了當今中外育兒文化戰:虎媽Vs羊(洋)媽;狼爸Vs熊貓爸。不同取向的星級爸媽各自拿
出精良成品,成敗難分,講者幽默地道 “主導結果的,可能只是 DNA!”,作為座上客的我,除了樂在其中,心底還有一堆問號:孩子成才一定是父母功勞
嗎?憑什麼測量當中的成功指數?個別例子是否足以推論成敗要素?怎知不是一將功成萬骨枯?朋友笑我妄動:“別嘮叨!等你的寳貝兒子成為明星,你可以加入戰
團,來一本羊豬秘笈!”其實,我想說,不需要進名校,當名人,兒子已經是媽媽心中永恆的明星!我不是一個專家,也不想做個星媽,我只想做個快樂的“學者”
(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積累能量——只要有能量,便能夠閃亮,但願我的孩子也一樣。

本文2012年11月16日刋於《澳門日報》新園地 "斷章寫義"專欄

Share Button

留不住的風景?

Share Button

     

 
       “豆腐花”的吆喝聲便一路路熾熾烈烈要斷不斷的,坡下喊到坡頂,然後又一跌一宕的滾回去……流
動雪糕車是淺鮮的綠,一汪一汪都是它耀眼的綠,遠遠便可聽到它清脆玲瓏的童話音樂……雪糕車一停,四面八方的小孩都圍攏來……小孩趕忙舔救,舌頭伸得長長
的;一滴沿臂彎溜,又忙着舔臂,就這麼狼狽地舔去童年。

    【《販夫風景》,作者:鍾曉陽,此文獲第二屆香港中文文學奬第一名,曾為香港敎科書範文】

    本
來一早備好寫作題材,今晨卻見文友們在面書熱議西灣湖夜市問題,陸奧雷寫〈下環街就是澳門的夜市〉,太皮談得更到位 “夜市是平民的生活場景,是構成一個
城市靈魂的處所之一,其意義比起單純的旅遊功能,實在大得多了。”,心一下子被燙得暖烘烘的,欲罷不能,於是湊個熱鬧。

    談起夜
市,多數人會想起台灣的風光,而我卻想起以上引文。回想當年敎科書改版,為遺失經典而不値的敎學者衆,而我卻不亦樂乎——愛上了幾位香港作家,如:也斯、
鍾曉陽等,又品味到香港特有之美。回歸澳門夜市的思考,大家都知道澳門地小人少,單憑本地客光顧,夜市生命力有限,而如何旣吸引遊客,又讓本地人受惠?選
什麼地點才叫適合?走什麼風格才夠吸引?凡此種種,都不是我等小市民可解答的,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不需要跟隨別人的腳步,但卻要有自己堅實的路,正如本土
作家也許不及舉世知名的作家水平高,但作品需要用心,文字還得感人。

    我們都愛西灣湖畔。石堤旁,榕鬢下,三輪車上,英俊不凡的張國
榮和靑春少艾的李麗珍海誓山盟……這是我們一代人鍾愛的西灣湖畔,而它明顯和今天保湖靑年眼中留戀的風光不一樣。往事只能回味,那些年,我們沒有本錢留住
的風景,慶幸今人懂得力挽。未知是否如引文——小孩趕忙舔救,舌頭伸得長長的;一滴沿臂彎溜,又忙着舔臂,就這麼狼狽地舔去童年?在常溫世界中,總有那麼
一點點難拒變幻的無力感,可以做的,大概只如《販夫風景》的作者——以文記之,讓風景在筆下成為永恆。

本文2012年11月9日刋於《澳門日報》新園地 "斷章寫義"專欄

Share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