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名而讀──《蛙》

《蛙》

作 者:莫言

出 版 社:上海文藝出版

日期:2009年12月

u43339505_13de2330b52g85_blog

筆者作為一個“雜食”的閱讀者,從不排斥“慕名而讀”,那不叫隨波逐流,不看過又怎知好壞?沒有看過卻斷定作品沽名釣譽的,才叫人雲亦雲吧。筆者抱著湊熱鬧的心態,開始閱讀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大作,而對這部《蛙》的閱讀模式卻與別不同──主要用電話的聽書軟件收聽,偶爾翻閱原作。對於分秒必爭的雙職媽媽,利用步行上班、晚間運動等空餘時間,一邊收心,一邊收身,不失為一個好選擇。

此作由文學素材、話劇劇本和書信三種不同的文體拼貼而成,其主體是文學愛好者蝌蚪因想以其“姑姑”為主人公創作話劇,而給日本作家杉穀義人寫了四份素材。《蛙》中包含了兩個層面的故事:一、講述作為婦產科醫生、計劃生育幹部的姑姑的人生際遇,以及心路歷程;二、作為文學愛好者的蝌蚪試圖透過書信中的自白,開展“文學與生命”的思考:如何以“文學”的方式表達歷史經驗和生命體驗?

很多人以政治的角度去評論此書如何展示一代人的悲哀,特別是計劃生育政策所造成的人性和社會性的扭曲。毫無疑問,這點呈現得相當成功,透過姑姑——一位對黨忠心不二的婦科醫生執行計劃生育政策的過程,帶出了很多人間悲劇,如:三兒之母秀蓮為逃避墮胎而跳海身亡;親姪媳,即主角蝌蚪的第一任妻子王仁美,在人流過程中失血過多而死;為求一子的王膽千方百計躲避人流,最後死於產後失血過多……三個重點描述的個案皆有血有淚,發人心省。站在計劃生育主任的戰線上,姑姑並不完全是惡魔,其身上也充滿了對黨的忠誠,和人性的善良,讓我特別難忘的一語是:“只要是能生下來的,都是祖國的花朵,都得保護的,然而,只要未出娘胎,那都不是生命,必須打掉……”當中的堅持充滿矛盾,一如她老來相信報應,並透過製作泥娃娃的方式贖罪,甚至嘗試自殺──打從心底裡,她是熱愛生命的,但做人的原則又讓她違背了善良的本性。

作為文學創作者,線路二──主角蝌蚪透過書信,以第一身道出“文學與生命”的思考,會更吸引我。能帶出社會悲劇、塑造典型人物的作品不少,然而,以第一身談創作,包括創作者的自處、角色的塑造、歷史的脈絡、人性的思考、寫作難點等,實不多見。如果說,《透明的紅蘿蔔》是最接近莫言的自我形象,那麼,我猜想《蛙》必定是莫言透露創作者心聲最多的一部作品,文中提到面對政治議題時的“左右做人難”,又重複說道“要多抬舉自己,在世上,如果你看不起自己,沒有人會看得起你”,以至他寫自己在京城被歧視和遭小混混欺凌等,都活脫脫地像在訴說心聲。如此善良、厚實,但又帶點小清高、小怕事的樣子,其實很像莫言展露於人前的形象——並不特別高大,又不失善良。見其文如見其人,文字沒有名家的氣派,鮮活跳脫而親民,是我喜歡的類型。

形式多樣是此作的另一特點,坦白說,書信的反覆出現有時會讓急於追看情節的我有點心癢癢,而戲劇部分因為時空交錯,一度讓我有點疑惑,但正因為有了這部分,作者的省思和對人性的討論更顯得深刻。脫去單純看熱鬧的心態,此作足以讓我反思良久。

鏏 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