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高飛

Share Button

插圖取取自澳門日報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1-11/19/content_1557806.htm

“我們今天來這裡幹什麼?”

“學習……”

“聽不清楚!有氣無力的,你怎麼幫助孩子?再來!你們來這裡做什麼?”

“來學習……”

“重要的事情要說三次!”

“學習!學習!學習!”

“是的!我們來這裡學習,我們首先要找回生命的能量,我們自己沒有能量,孩子怎麼會有能量?對不對?”

“對的!”

“大聲……對不對?”

“對!”

“我們以身作則,上課能不能玩手機?”

“不能!”

“能不能?”

“不能!不能!不能!”

談到不玩手機,家長情緒高漲,恨不得手機這公敵粉身碎骨。

“說得對!手機這東西是世紀毒藥,誰玩手機,誰就被毒害,你們做父母的,還玩不玩?”

“不玩!不玩!不玩!”

“正確!不想孩子玩手機的話,你們便要先做個好榜樣。”

這樣的呼籲很有效,為期兩天的課堂,基本上沒有家長把手機拿出來。大家對燃點生命的能量一說似乎充滿熱情。

“好!現在我們要請三位家長出來和導師拍照。誰來?”主持人接着問。

台下家長猶豫了。

“我來!”一位勇士舉手。

“歡迎這位家長,拍這張照給誰看?”

“嗯……放朋友圈吧。”台下觀眾笑了。

“放朋友圈給誰看?”

“給老公?”

“還有呢?”

“給孩子看!”

“說得對!就是要給孩子看。你要他努力學習,你努力嗎?你家孩子看到你努力學習,這就是身教!明白嗎?”

“明白!”家長齊聲答,然後爭相出來和導師拍照,並立馬發給孩子。一如主持人說“每個人眼中都充滿生命的能量”。

叮、叮、叮……在另一間課室內,一群青少年在聽課,他們和父母的生命能量相反,每個都沒精打采樣的,即使導師用充滿生命能量的呼喚鼓勵着他們做體操。

“什麼聲音?”導師立馬停下正事。“你們聽到了嗎?那是生命的呼喚,就像懷胎十月的孩子在媽媽子宮內準備出生的聲響!”導師的奇異比喻懾住了這群少年的神經。

“是什麼聲響呢?”大家一時間靜了下來。

“什麼生命的呼喚?不過就是我媽和導師的合照傳過來,這種把戲又不是第一次。”一位神態自若的“老司機”少年說。

“啊⁈這同學真有悟性。既然爸媽一番好意,你們總得珍惜……想想你們幼稚園時候做的小手工多簡陋,爸媽不一樣掛在身上或是廳堂嗎?”導師果然是導師,他很熟練地運用青少年相處之道的方程式:(不動氣+厚顏)+(接住情感+表示認同+生活化比喻)=引發同理心。

在場的少年心裡或許未盡同意,但至少不反抗,多數人都按其指示拿起手機一睹熟悉的臉孔。看着父母久違的溫和笑顏,如風雨後的彩虹,孩子們動容了,紛紛報以傻笑。

“被爸媽的好學不倦感動了吧?覺得是的舉手看看!”

場中只有幾隻手舉起來。

“年輕人,別害羞!讓我們拿着手機大聲說:我愛你!”

場中飄來細碎的聲音。

“大聲點!有氣無力的,我們準備去吃飯了,趕緊說……要不然留下來逐一拍攝,單獨對父母講:我愛你!”導師呼籲。

誰想留下來拍攝單獨的誓言呢?少年們迫於無奈在台下說“愛你!”完事。而這些場面落到經驗老到的導演手中,剪接成完美無瑕的親子生命連結微電影,比大台綜藝節目的導演還要出色。

“你剛才真的感動了嗎?”子薇問旁邊的少年,他們相識於微時,母親是閨密。

“哈!難得一場大龍鳳,總得給點面子吧!”文光說。

“英雄所見略同!”同組的少年豪興奮和應。

“這場大龍鳳可是不便宜,是我二十節小提琴課的價錢!”子薇覺得不值。

“那麼貴嗎?”文光覺得不可思議。

“不貴了,想想我們由老遠跑來深圳,住星級酒店,還有星級演員做導師呢。”豪笑了。

“有用嗎?”子薇還是不服。

“有用!至少她們有事可做……唉!媽媽們也太閒了。”文光同意豪。

“上完課講話是客氣了。值得!值得!”豪似乎很有經驗。

旁邊一直低頭不語的憂鬱少女忍不住抬頭看他們。少女叫若然,來自澳門。但在一角低頭吃飯的少年卻沒有加入討論,他拿着小匙子把弄飯盒中的白飯。

“你叫什麼名字?”豪問。

少年沒有回話,仍舊自顧自地做事。

“我叫文光,她叫子薇,我們是來自佛山的,你來自何處?”

少年始終沒有抬頭,子薇又用普通話跟他說了一遍,同樣沒有反應。

“媽的!你也太沒有禮貌了!”豪發火了,搶走他手上的飯盒,並說了一連串的粗話,正想動粗。少年沒有抬頭,施施然往廁所方向走去,倒是引來了輔導員。

“天一來自香港。你們還有幾天相處時間呢,慢慢來,不用急……”工作人員說,然後朝男廁的方向走去。

午飯後,小菁回房午睡,想起少年們的傻笑,聯想到孩子剛學步時看到媽媽出現那一瞬的笑顏,不禁心花怒放。十七年前,小菁還是個二十歲的花季少女,為了愛情,為了愛情帶來的小生命,她毅然放下了求學的夢,遠離家鄉,與比自己年長廿歲的港商何潤男組織家庭。

“媽不是不尊重你……但女兒啊,你可是我們家的狀元呢。”面對豐盛的聘禮,小菁的媽媽流下了惋惜的眼淚。

“女孩子嘛!有才不如有貌,找份好工不如嫁個好老公。你家女兒才貌雙全,覓得如意郎君,多少女子求之不得呢。”身邊親友卻羨慕道。

可小菁的媽媽無法釋懷,那些年她也是班中學霸,可惜上初中不久就文革了,在看不到盡頭的運動中,她選擇了嫁人,復課時已為人母,錯過了求學之路。女兒是她唯一的希望,聰慧勤奮的小菁資質優厚,高考的時候以優異成績被香港的大學取錄,成為第一批赴港升學的內地大學生,可惜天意弄人,沒有想到女兒卻在香港遇上了愛情,而且還不小心有了身孕,誤了大好前程。

“女兒啊!你會後悔的……”小菁媽努力遊說她放棄孩子。但女婿下跪了,發誓只要生下孩子,小菁必定可以享福,到時候會僱傭人照顧孩子,老婆要讀多少書也行,去劍橋、哈佛升學也行!就這樣,小菁就當媽了,生孩子後,丈夫也守諾供養她,但小菁哪裡放得下孩子——嬰兒期寸步不離、幼兒期悉心照料、學童期讀書溫習……以為待到少年期,以天一乖巧聰明,終於可以放手了,萬萬沒有想到,向來品學兼優的天一竟然成了社運少年,不理父母的勸阻上街遊行。那一晚半夜未歸,警員致電請家長接回後,天一就沒有說過話了,他不上學,也不做事。小菁看在眼裡,痛在心中,心理醫生似乎也幫不上忙,後來丈夫不知從何打聽到這種專業親子培訓課程,就着小菁和孩子前往學習。把門窗關起來的孩子又怎會肯和母親去學習?大概是憐憫為他以淚洗臉、日漸消瘦的小菁吧。

“你再不肯去治療,我想比你早一步崩潰的大概是你媽。”心理醫生說服他。

天一並沒有恨父母,他放不下記憶中的烏煙瘴氣,還有那個在高樓上的身影。那個少年是天一最好的朋友,他們曾經並肩而行,為信念而戰。為此,好朋友與父母決裂,以死相迫。少年攀上高樓,以飛翔的姿態向世界招手,然後騰空……

“不要!啊……”天一向高空大叫,聲音卻沒有托住摯友,那小小的身影飛快着地,然後化作血紅大口一樣的食人花,把天一的靈魂吞噬了。天一在血泊中倒下,那一刻,他多麼渴望能像摯友那樣一睡不起,可命運弄人,他竟然醒來了,雖然有包容他的父母,可是他的靈魂彷彿隨好朋友遠去,他不要再聽到口號和呼叫,他甚至不想聽到這世間上所有的聲音;他也不想再看天空,因為舉頭就看到遠方的黑影向他招手,多少次,他期望隨好友一躍而下,可是他憐惜自己的父母,特別是那個為自己拋下夢想的媽媽,他覺得至少要為雙親活下去,所以無論多麼恐懼,他也願意同行。心理醫生說,他要的不是個別輔導,而是集體活動,他要重新面對和自己年紀相近、氣息健康的集體,才可以從好朋友自殺的陰影中走出來。因為情況特殊,課程安排了一位心理輔導員貼身照顧他。

“沒有事吧?”輔導員跑進廁所向正在嘔吐的天一遞上紙巾。

天一沒有接住紙巾,反而跑到水龍頭下洗臉和洗手,一直洗一直洗……洗了好久好久。

“你認識丁小菁女士,對嗎?”

天一還是不語。

“丁女士有點不舒服,託我來找他的兒子。請問你知道王天一在哪兒嗎?”

天一聽到媽媽的名字,很不情願地舉起雙手,然後隨輔導員的指示前行。輔導員給小菁發了個短訊交代細節,然後刻意帶天一走上高樓。天一起初害怕得站不起來,輔導員乘機攙扶着他,當他發抖的雙手握住了溫熱的手臂,感覺踏實了。

“同學們!早晨。”導師以充滿生命力的語氣向大家問好。

“早晨!”場內零星回報。

“怎了?未睡醒?昨天把自己的靈魂留在山谷內了?快呼喚回來!”

青少年們聽着笑了。經歷了一天上山下海的體力勞動,這群被家長視為“有問題”的年輕人,似乎有了神采。

這群孩子是問題少年嗎?也許不,他們只是喜歡打遊戲、談戀愛、不守規矩、不愛學習而已。平心而論,家長關心的不過就是最後一項吧,如果愛學習,前三項是可以適度調整的,問題是,孩子就是不愛學習才會愛上打遊戲、談戀愛吧?學習那麼美好,為什麼不愛?花了那麼多錢讓孩子學習,為什麼不好?學習可是攀越高峰唯一的路徑!這是師長們的套話,卻從來沒有人反思:我們給孩子的學習經歷真的美好嗎?花錢讓孩子學習真的開心嗎?那天,導師、攀山教練、輔導員等一行十多人,領着三十多位問題少年攀山去了。山路險要啊,有些少年體力差勁,根本就爬不動,由輔導員陪他們呆着;有的畏高,一往下看就哭了、發抖了,但也有隨教練拉着繩子頑強地爬上去的。登頂了!無限風光在險峰。在影片中看到自家孩子克服困難登頂的家長,臉上立刻掛上驕傲的笑容:“這孩子啊!還行!有膽識!可惜就是讀書不成。唉……”

“一天到晚打機不鍛煉,都說他沒有用……真不爭氣!”看着孩子沒能前進的家長歎氣了。

可沒有多久,鏡頭一轉,輔導員領着那群體力不行的孩子走山路。沒有險要的頑石,路好走多了,雖然途中停停走走,但最終還是登頂了。

“哎!我來啦。你們好辛苦啊……真笨!”走山路的孩子在頂峰遇見千辛萬苦登頂的孩子,竟然耀武揚威。

“哎呀!都是你們的錯!”攀石的孩子埋怨教練。

“哈哈!有時候啊,會選路真的很重要……我都說了,還是上國際學校好!”一位女士跟他身旁的丈夫說。

“不覺得自己好厲害嗎?那麼難走的路也登頂了。”教練笑了。

“厲害有什麼用?多費力!你看,人家輕輕鬆鬆還不是看到一樣的風景!”

“有用啊!那就證明了你厲害,那麼難的山都能登頂。你今天能攀越這山,明天就可以去攀另一座山,不是每座山都有路可走的。”聽到教練的鼓勵,攀山的少年開始回復了原來的自信。

“你們也要記住啊,不是每座山都有路走上山頂的,要多鍛煉自己。猜猜最重要的是什麼?”

“想放棄前要先看看還有沒有路!”一名走山路的少年笑了。

“再好的路也沒有用,她畏高!”子薇的母親歎氣了,“還是你家文光強!能徒手攀石,都說去祖廟體育會習武強。”

“小遊戲而已。這年代學武哪有用?天天打架不愛上學!還是你家子薇拉小提琴好。”

“唉!她現在補習班都不上了,還拉什麼小提琴?那天還恐嚇我,要是再迫她學,她會像新聞中的女孩,到音樂學校頂樓跳下來。嚇死我和她爸了,不學就不學吧。呸!都六級了,還差幾年就演奏級,錢白花了!”

“開開心心拉小提琴不就好了,考什麼演奏級。你家要求真高!”文光媽媽笑話她。

“子薇媽,看!我們家女兒。”若然母親說。

沒有上山的畏高少年們,並沒有一直坐在原地,輔導員帶他們去山下的林子摘水果,去河邊捉魚,玩得可開心呢。連平日整天愁眉不展的天一也開始觀察別人和幫忙摘果子。畏高少年的家長們看見自己的孩子在山下如此有成果,馬上露出欣慰之色。

不久,少年們在山下起點重遇,大夥看着“畏高團”找來的食物異常興奮,沒有人再笑話畏高的同伴無能了。影片中,畏高的子薇是個廚藝高手,幾下功夫就把魚洗切乾淨,燒得香噴噴的。

“看!你家子薇真行!”文光媽說。

“好好的小提琴不學,去烤魚?真是見鬼了。”子薇媽又好氣又好笑。

“別這麼說!廚藝也是藝術,澳門有一所高校在亞太區排名很高,可以培養出五星級酒店的總廚。學系收生要求很高,學成了可是不得了的專才呢。”若然媽媽自豪地說。

“你準備讓女兒去讀嗎?”文光媽問。

“我家女兒啊……得抑鬱症了。家裡只有她一個女兒……唉!我們家什麼都不缺,連廚師都請了,就算不讀書不工作,也夠她吃三輩子了,就缺一個會笑的女兒。”

“無事!無事!看看醫生就好!”子薇媽安慰她。

“啊!不要!”大家都聚精會神在操場的大熒幕時,樓底出現了一個人影,正跌跌撞撞地爬上欄杆。

“啊!不要!天一,不要!”天一媽媽一眼就認出了自己的兒子。她整個人崩潰了,發狂地跑到天一視線範圍內下跪:“天一,你要怎樣就怎樣,求你不要跳下來!媽媽愛你,你是我生命中的一切,求你下來!求求你!”

其他家長都看呆了,正準備上前安慰參扶,卻見到後面還有一群少年跟着走上欄杆邊緣。

“幹嘛了⁈孩子,下來!”眾家長都嚇壞了。

說時遲那時快,孩子們都舉起手上的飛機向高空拋,飛機在空中滑翔了一圈,最後如雪片落下,很輕很柔很美地着地……家長按導師要求把飛機拆開,字條中是某少年的筆跡:

我要高飛——心有多廣,就能飛得多遠!

Share Button

公關大比拼

Share Button

確實,我們不可能去認證每一項訊息,但至少面向對自己“重要的”以及自己“關切的”議題時,應該要抱持好奇、懷疑並檢視自己所接收到的資訊,然後以自身立場去判斷和思考,而不是留給他人替你決定。

    【摘自:〈關於“偶像人設”,你不知道的事——從“公關包裝”、“輿論操作”視角,談王力宏事件〉,楊永苓,二○二一年十二月】

作為辯論愛好者,王力宏事件對我最大的吸引力不是“真相”,而是人們對“公關技巧”的反應。其實王力宏召妓之事過去也有傳聞,他在訪問中也曾大方承認自己有陰暗面,只是過去公關偶像人設做得太好,沒有人相信。

同樣的執迷可見於公眾對李靚蕾的同情,最有趣的莫過於被“蕾神之錘”迷倒之後,總會讚嘆“作文能力很重要”,彷彿李之所以得到同情,單純是因為文筆好那樣。其實“蕾神之錘”也是充滿公關技巧的,你獨立看其文字時的確無懈可擊,然而,事實勝於雄辯,冷靜下來審視現實,便發覺某些內容言過其實。

首先,李在愛情中弱小一方的自我人設,和她信中的精明強悍形成了強烈反差,就算當她在愛情中失勢,也絕非文中描述的無助家庭主婦模樣,因為她之後親口承認婚後有協助王的公司,且有共同收益;第二,為保障孩子的生活質量,離婚後需繼續聘用司機、傭人、廚師等,也就是說,李根本從來不是信中所指無依無靠的家庭主婦,而是過着名門闊太的生活。此外,她一方面強調“不要贍養費、能夠獨立生活和養育孩子”,最後卻說會透過法律程序爭取應有利益……可見李的文章,完美公關技術一點不遜於王的團隊,有台媒更指李就是王之前的公關。

“成也公關,敗也公關。”公眾對公關人設的迷信,什麼時候才醒悟呢?

Share Button

如果不再愛了……

Share Button


心理學家諾費奧說:父母恩愛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因為父母的相處模式,是孩子最開始接觸和了解愛情與婚姻的入口……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他們都會在父母的相處模式中,學到該如何跟異性相處,因為這是他們最早看到的兩性關係。

    【摘自:《父母相愛,是孩子最好的禮物》,高勇樂,今天頭條,二一九年七月二十日】

    “父母相愛,是孩子最好的禮物。這是我們在親子教育中,經常提到的一句格言。其目的是勉勵夫妻,為了孩子努力維繫美滿的婚姻。如果無法相愛呢?離婚是不是代表孩子有缺陷呢?其實不然,在家庭調解角度,勉強維繫婚姻不如和平分手——父母各司其職,以另一種方式繼續給孩子養育、關懷、照顧和愛護。

    “認真地相愛,平靜地分開。是給孩子最好的示範,然而世事沒有那麼如意,正如在全球華人見證下,王力宏的家庭糾紛。婚內出軌、用情不專,絕對是違反道德的,如若情況屬實,王前妻的痛心指控合情合理,加上優質的內容、佈局和修辭,幾乎是一面倒地得到公眾同情。然而,在內容的陳述上,王前妻處理感情的取態,卻不算出色。依其自述:明知對方是情場浪子也委身下嫁,婚後故態復萌,屢勸不改,飽受家人冷暴力,仍然堅持生育三胎,並放棄自身工作,最後因為對方提出離婚,才向傳媒報復式引爆,把家庭問題訴諸公審。

    如果事件的最終目的是讓丈夫身敗名裂,前妻的行動無疑是絕頂聰明。然而,在維護子女健康成長的角度,前妻卻作了一個比較極端的示範。在愛情路上,愛恨交纏無可避免,作為有為女性,要自愛自尊:愛和恨須有底線,既非忍辱求愛,也不同歸於盡。

Share Button

親子共成長

Share Button

當標榜升學主義的時代逐漸過去,父母和老師都必須省思:如何提供孩子適當的學習方向,營造健全的教育環境,才能讓每個孩子都具備適應社會變遷的能力,走出成功亮麗的人生?

    【摘自:《親子共成長:培養孩子心智,開展天賦潛能》,鄭石岩,遠流出版,二○○七年一月】

“我們常常期待孩子好好學習,可我們自己呢?有好好學習過如何去當父母嗎?”我想大概很少人在做父母前就去學親子教育,就算真的去了解過,也只能是皮毛,因為知易行難。所以,“共成長”對父母來說是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如果進入學校和社會,便會經歷成長,那麼,為人父母肯定是另一次成長的機遇。從事教育和心理諮商工作多年的鄭石岩認為,孩子成長要素包括人格的陶冶、生活態度、學習方法和習慣、情緒管理、溝通能力等,而親子教育的場景是真實的生活,也就是說,那不是一本通書和道聽途說可以做好的事。

其實,我們不是沒有接觸過親子教育的,因為都曾經為人子女,父母就是我們的第一位親子教育導師。可是原生家庭是無法選擇的,人們自然而然地形成的親子觀念,特別是思維和溝通模式,會代代相傳,以致某些族群一直走不出命運的悲劇,如:年少曾被家暴的人同樣會以暴力對待自己的孩子,見證父母犯罪的人長大後亦成為階下囚。要傳承良好的家風或走出原生家庭的困境,都是需要悟性的,而這正是親子教育的核心——思考和重建親子教育的觀念和策略。

對我而言,“親子共成長”需要有學無止境的心態,但切忌一本通書讀到老。面對不同特質的孩子和生活狀況,要具備彈性,勇於反省和改良,力求“自助助人”——先改良自己,再要求孩子,最後共享“助人自助”的碩果。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1-12/17/content_1564102.htm

Share Button

馬拉松愛好者的心路歷程

Share Button

雖然賽程很短,只有五公里,但別上號碼布,混在許多人當中,聽到“預備,砰!”而開始跑,會有一種“我挺能跑的嘛”的感覺。……我想試看看自己能跑多遠的距離,一個人繞着皇居的周圍一圈又一圈地跑。結果,我以還算過得去的速度跑了七圈,總計三十五公里,但卻不怎麼覺得痛苦。

    【摘自:《這樣學習改變了我(勵志版)》,齋藤孝,大田出版 ,二○二○年十二月】

每個馬拉松愛好者都有自己起跑的理由,以上是作家村上春樹的心路歷程,他期望以跑步的形式鍛煉良好體魄去寫作。而我這種任何運動都不擅長的體育白癡,跑步的魅力大概在於不需要什麼技巧——人跑我跑,隨心所欲就好。跑只是為了想跑,在人流如潮的比賽場地中,我旁若無人地向前,直至衝過終點,擦肩而過的陌生人會給我一個會心微笑。

已經跑五年了,迷馬於我並不“迷你”,因為先天膝關節不正,再短的路程於我也“漫長”。每次做物理治療時,醫生總是說:“游泳吧!跑步這種運動不適合你!”經苦苦請求,醫生才勉強給我提供一些事前保養和事後補救的方法。為免機能過度勞損,我一年就只跑一次,但即使如此“艱辛”,我也想一直跑下去,只為愛上跑馬拉松的感覺:不需要贏在起跑線,也不需要贏在終點,一直努力向前便會跑到終點。

“能跑幾年呢?”醫生質問我。“能跑就跑吧!”我也不知道膝蓋能捱到幾時,一如人不知道壽命有多長,能偶爾吃苦也是幸福的,那至少代表我身體健康。雖然沒有練習,但由二○一七年到今年,成績不斷提高,今年竟比五年前跑快了十二分鐘,分組整體排名提升了一百○七名,而對我個人來說,最重要的還不是成績提高,而是由吃力前行到游刃有餘的過程。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1-12/10/content_1562535.htm

Share Button

愛的反彈

Share Button

由於思維、人格和自我概念發展的過渡性,青春期學生可以說正處於自我意識高漲、反抗父母和權威的“叛逆期”,他們渴望得到家長以及重要他人的認可,十分強調個人的自由和自主,在這種願望遭到阻撓 或無法得到滿足時,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通常會表現出反抗、不順從、與成人作對、偏執、莽撞行事等行為。……大量研究已經證明父母的養育方式對青少年人格的影響,發現父母給予的情感溫暖越多,青少年的外傾性、宜人性、情緒穩定性越明顯,適應環境和社會交往的能力越強。

    【摘自:〈初中生逆反心理與父母養育方式的關係:人格的中介作用〉,作者:韓梅、谷傳華、王慧、薛雨康,《中国特殊教育》,二○一六年第五期】

“棒下出孝子,慈母多敗兒。”是中國傳統的育兒觀念,然而,嚴格要求卻不一定得到好結果,特別在青春期,因為有叛逆心理,壓力越大反彈力越大。然而,反彈力也是心智發展的一部分——沒有足夠能力的孩子是彈不起來的,這句話,正好印證了中國有句奇特的育兒格言:“寧生敗家子,莫生蠢鈍兒。”

如何讓孩子的生命有充足的彈力,又不至彈到遍體鱗傷?大概需要以適當的力度去接着孩子的反彈。我拿出一座模擬乒乓波的玩具,用均匀而溫和的力度向前推,只見球向前彈了出去,不久又輕輕地反彈回來,來回幾次後,始能停在中央。青春期育兒大概就是這樣子吧,我們不是不教,而是如乒乓波一樣,用輕柔的力度,持之以恆地推出去,直至孩子自己找到平衡點。

“借開一點!我們要發球了,請問呆着在幹什麼呢?”兒子的發問把站在模擬球具前發呆的我拉回現實,我退出了他們的球賽範圍,看場上的乒乓球輕快地飛舞,如同看着健壯的男子在生命中揮灑自己的幹勁和熱情。

文章刊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1-12/03/content_1560968.htm

Share Button

《魷魚遊戲》帶來的省思

Share Button

教育及青年發展局訊:鑒於近日有網絡平台播映的熱門劇集《××遊戲》,內容含有大量暴力血腥、令人驚慄的元素、被扭曲的價值觀,當中涉及駭人的暴力情節,甚至在全球掀起模仿潮。教青局提醒有關作品屬限制級別,不適合兒童及青少年觀看,呼籲切勿模仿劇集中的暴力不當行為。

    【摘自:〈教局籲勿模仿網劇暴力行為〉,《澳門日報》,二○二一年十月十九日】

《魷魚遊戲》熱潮席捲全球,連筆者兩個平日少有接觸影視文化的兒子也追看,於是想了解青少年文化的我,也爭相湊個熱鬧。

劇中有沒有不良情節?暴力、血腥和色情是有的,但此類情節在動漫和網劇中常見,談不上驚慄。價值觀扭曲嗎?筆者覺得故事接近寓言——含有道德教育或警世智慧的故事,隱含作者對人生的觀察和體驗。

其實,此劇是利用暴力性娛樂元素批判資本主義的社會不公:人們在聲稱公平的社會制度下求生,實質權力卻只集中在少數財團手中,為了顯示權力,強者可以制訂毫無意義的戰局。而社會底層的社群,靠着勞力、智慧和運氣努力打拼,犧牲所有以求取成功,不惜出賣朋友,甚至傷天害理,取得勝利一刻卻發覺人生一無所有,一如主角拿着巨額獎金,卻換不回母親的性命,為繼續與惡勢力搏鬥,放棄和女兒共聚天倫的機會。

看罷結局的一刻,筆者是傷感的,也許不是因為價值扭曲,而是其折射的社會現實太赤裸。能不能不玩這個遊戲呢?大概不能,但至少讓我們知道財富不能換取快樂,因為故事中的富人和窮人一樣生無可戀。作為比較幸運的中產階層,願我的孩子在故事中能認清社會現實,保有對弱者的同理心,並放下不擇手段的求勝之心,珍惜所擁有的,善待親人摯友。

Share Button

同性戀題材影視作品的家長指引

Share Button

《大叔的愛》日版及港版風潮席捲亞洲,好評不斷。從影視作品的角度,港版極盡幽默,日版唯美可口,均達至“吸眼球,搶收視”的效果。然而從教育角度,港電視台選擇在九點半時段播放該節目,卻讓作為家長的我有點憂慮。很多觀眾稱這是一個“純愛劇”,沒有意識不良鏡頭,然而,筆者以為,當中的“無別性戀愛觀”非常前衛,對傳統價值衝擊極大。

由同性戀反歧視法到同性合法結婚,澳門社會似乎尚未有很認真的討論,更莫說公民教育。忽然有免費電視台播放對白露骨、情感關係巨細無遺的同性戀電視劇,對戀愛未有正確認識的孩子,是否有足夠的成熟度去理解當中的問題?據悉互聯上,類似作品不少,如果孩子真有機會接觸此類作品,需適當給予引導,下面筆者以《大叔的愛》為例:

第一,思考愛是甚麼?

從戲劇角度,故事性不錯,但人物本身的個性弱點需要正視:主角田田是個情感處理“低能”的老好人,面對兩男一女的示愛均不知所措,欲拒還迎,連決定結婚和棄婚也處於被動。另外,田田起初不接受同性身體接觸,到後來努力嘗試,過程不禁令深信同性戀是先天決定的我迷茫,因為故事告訴世界:只要努力爭取,性向可以隨時逆轉。為人父母者,不是要批判同性戀,而是應引導孩子審慎思考性和愛的關係:愛情是甚麼?愛情和友情的界線是甚麼?如何拒絕或接受示愛?婚姻與愛情的性別考量是甚麼?例如戀愛是否是以結婚為前提、同性婚姻需要面對甚麼取捨。

第二,出軌與出櫃。

如果同性戀是先天決定,那大叔的性向由異性變為同性是建基於甚麼,劇中沒有交代。其行為在異性戀中呈現了甚麼價值?一個五十多歲的男人,離棄結婚二十年的妻子,在華人社會是始亂終棄,並不合乎道德。婚姻的意義是維繫家庭,還是為了求取一刻的愛情快感?已婚者是否有責任刻服外界誘惑,堅守婚姻承諾?

我們尊重不同人的戀愛性向,然而喜戲元素會淡化當中嚴肅的價值省思,對處於青少年階段的孩子容易產生誤導,揭開喜鬧劇糖衣,有些道德價值宜認真省思。

文章摘自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1-07/27/content_1532649.htm

Share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