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別“錢多人傻”?

Share Button

社會多數人共享的價值就是所謂的“人人心中有一把尺”,雖不必然是每一個人都認同這些價值,但必是社會大多數人共有。有人將之稱為“互為主觀”(inter-subjective)的價值,而實際存在於社會中,成為評斷好或不好的“客觀”標準。

    【摘自:《林業政策分析與評估》,作者:鄭欽龍教授,台灣大學森林環資學系,一九九八年】

政府推出第二輪抗疫經濟援助措施後,有人歡喜有人愁,網路上眾說紛紜,出現意見不一的情況,很有一種“分產不均”的況味。筆者嘗試從辯論“政策辯”的衡量標準去看這個問題:

首先,有報稅等於對社會有承擔,有承擔才可以講權利這個理念本身有誤導,才會讓家庭主婦、基層公務員議論紛紜;再說救中小企的措施未見有重點,令被停工的一群“到喉唔到肺”,發完災難財的一群也滿載而歸;而最關鍵的是要幫助受疫情影響的人,當中無影響的受惠者一群,真正被辭退的一群卻沒有名正言順地得到支援,反而變成“要向社會申請救濟的失業者”。幸好政府從善如流,之後願意完善措施。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新班子政策思維欠論證意識,才會在政策理念上出現如此多重標準。

雖然筆者對政府推出第二波一籃子抗疫方案評價不高,但覺得其態度可嘉。無論如何,喜見新政府想改變、肯做事、有承擔。筆者建議,不妨研究有限度現金分享,派給薪金標準線以下的人群,省卻界別分類和社會貢獻等推論;如若想做針對性的救助措施,得花點心力去思考政策嚴謹度和解決力,才能脫離“澳門錢多人傻”的印象。

Share Button

“文離鄉貴”

Share Button

憑此次詩文事件,未必就能證明日本的古文程度壓過中國。原因在於,這些古詩詞大多出自在日中國人……真正的文化人,應可視不同語境與場合,自如運用不同風格的語言。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面對日本時不妄自菲薄,也在討論文化議題時不歇斯底里。

    【摘自:〈“武漢加油”勝於“風月同天”?  文化的歇斯底里能有多荒謬〉,作者:劉燕婷,香港01,二○二○年二月十四日】

為了援助中國抗擊新型肺炎,日本在物資捐贈箱上貼了中國古詩,善舉得到我國人民廣泛稱讚。本該是美事一樁,但最後卻在內地引起文化爭議,實在匪夷所思。

姑勿論“武漢加油”是否也能“讓我聽到十四億顆心靈碰撞的聲音”,單是比較兩國熱愛古詩詞的族群,有證據證明日本比中國多嗎?如果沒有,那只能說是捐贈者有心思而已。再說,中國是否缺乏熱愛古詩詞的族群呢?筆者無法統計。單是澳門,熱愛古詩詞並持續創作的文友就有不少,他們有些會在不同節慶的聚會中即興創作,並高聲誦讀,微信私下分享更是從不間斷。可是,一般人卻彷彿和他們處於平行時空,鮮有給予關注,更別說欣賞學習了。讓我記憶猶新的是早年香港有一位中學生喜歡吟唱古詩,並在朗誦節中獲獎無數,但其視頻卻一再被網民嘲笑為核突老套。這邊廂,我們的語文教師教學生詩詞、成語等傳統文化,那邊廂,作家和藝術家卻說這些東西文詞木訥、僵化、缺乏創意;而演講、辯論界又特別喜歡抨擊引經據典的選手“不講人話”。在如此文化氛圍下,哪會想到古詩詞有一天被外人引用,忽然被神化起來。

面對近日的文化爭論,我不禁想問:到底是中國人沒有文化,還是我們從不欣賞自身文化?

Share Button

聖人遠其子

Share Button

      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摘自:《論語 · 季氏》篇,作者: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先秦】

作為萬世師表,孔子在倫理和教育方面都留下了很多寶貴的篇章,唯獨鮮有談及親子教育。有人說,那是因為孔子終其一生只育有一子,且孔鯉比他還要早逝。而筆者則認為,他少有談及其子,主要是基於孔子“遠其子”的育兒觀念所使然。何謂“遠其子”?依筆者之見,非為疏遠兒子之意,而是指“不過份干預和特殊照顧”的狀態。回歸儒家中庸學說,那就是與子女接觸講究分寸、尺度,章法——不是過份親暱,也不是沒有規矩和原則。《論語 · 季氏》篇記載的“孔鯉趨庭”,可印證之:

弟子們總是以為,孔子作為大學問家,一定會格外關照自己的孩子,對他的教育肯定跟別的學生有異,於是弟子陳亢求問於其子孔鯉,結果發現孔子教導自己的兒子,與教導學生的要求完全一致。這除了顯示了孔子的無私,也反映了孔子對其兒子的尊重。故事中,孔子沒有過度干預孩子的生活,也沒有嚴苛的責難之詞,一如他平日與學生之相處,簡單而真切。終其一生,孔鯉的成就都沒有超越父親,但孔子並不以此為恥。

雖然孔子沒有為親子教育留下重要的理論,但其重視孝道和品格修養,輕視功名成就,尊重孩子人格發展的育兒觀,還是值得借鏡的。

Share Button

無法自學的世代

Share Button

我小時候,爸媽從來沒擔心過我的作業,最多是問我一句,“你作業做完沒有?”……在我很小的時候,爸媽就明確地告訴我,作業是我自己的,寫不完受懲罰的也是我,爸媽沒有任何責任和義務幫我。

    【摘自:〈孩子做作業,我們到底要不要陪?〉,作者:寧聲響起,每日頭條,二○一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我們這一輩或前輩朋友,當年的學習狀況多如引文所述,因為家長普遍學識不高,除了富人,一般人也請不起補習老師,而坊間也不流行補習服務。所以,無論如何,我們也得自己學習,雖然考上大學的人沒多少,但即使是初中畢業,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比較強。

時移世易,今天的孩子卻很少能夠獨立完成作業。社會鼓勵家校合作,往往誤以為是“請家長幫助孩子完成作業!”,家長對此力不從心時,神聖的補習社出現了。當個人勞動一旦成為產業,便會開始專業化、模式化。日積月累的應試經驗足以讓孩子在制度中“無往而不利”,但這種“成功”卻未必能夠持久,因為孩子會因此失去獨自解決難題的能力和承擔後果的意識。

“我不想讓孩子去補習社,但老師逼得很緊,我有壓力!”家長A說。

“我不想打電話向家長投訴,但教學要求很高,我有壓力!”教師B說。

家長的壓力源自學校的要求,學校的壓力源自教育制度的重擔,最後大家把壓力外判給補習社,在環環緊扣的問題中,要解決非一朝一夕。要孩子獨自面對困難無疑是殘酷的,但現實生活本就殘酷。因此,教孩子如何面對壓力,汲取經驗,駕馭客觀環境等終身學習的能力顯得重要。知識學習再多或會忘記,成績再亮麗都會成為過去,相信並支持孩子獨力完成作業,包容因經驗不足而產生的小過失,才是家庭教育的重點。

Share Button

停課不能學?

Share Button

節目上多名家長致電質疑,“停校不停課”實行後令家長壓力大增,甚至出現家長要在家教導小朋友多個科目的情況。

    【摘自:〈教青局冀加強溝通解決停校不停課困難〉,濠江日報,二○二○年二月十二日】

政府由“停課不停學”改成“停校不停課”,皆因不少家長反映自己不能充當教師。無論教青局強調多少次:無意要求家長充當教師,家長依然不放心,結果迫使教青局下達行政指令“學校網上教學宜溫故知新,不求嚴格,不計分數”,既非“不停學習”,於是“不停學”順理成章變成“不停課”——不停“溫習”也。

從教師備課的角度說,溫故知新無疑比較簡單,但從教學效能的角度說,卻未必更好。因為溫故缺乏新鮮感和挑戰性,加上老師不可有要求,學生重視程度可想而知。教新課則不然,學生需要自己閱讀和思考,透過網上測驗進行驗證,那便是自學能力。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的“習”不是指“重複”,而是指“實踐驗證”,其趣味在於嘗試和探索的過程中所帶來的成就感。好像我們重複以同一個步驟煮番茄炒蛋只為糊口,但透過視頻學習做新菜式則更具趣味,雖然失敗率比前者高,但不怕失敗的廚師最後肯定成果更為豐盛。

反對“停課不停學”的家長主要是害怕孩子學習失敗,因為他們假設孩子是有人餵才能吃東西的“填鴨”。但為什麼孩子自學必然失敗?自學效果不好等於失敗嗎?為什麼不可以先讓孩子自學,再留給老師矯正?筆者相信,復課後透過摸底評核補充不足,肯定比沒有任何針對性的溫故知新好。因為學習的真正功能不是為孩子找個“填鴨”的飼養者,而是教孩子自行覓食,這種能力需經過長久實踐、挫敗才能生成。與其擔心落後於一時,倒不如放手給孩子自己先試一試。

後記:

#成長需要時機
#別為孩子設限
#向澳門的良心教師們致敬
昨天已經想好要分享此文,標題、照片和內容已經落實,沒想到文章比我更早在臉書廣傳,而且分享讚好的竟然是教師群。如文中所說,如果認真執行「停課不停學」,要求學生嚴格出勤、功課計分付出勞動最大的是教師,受益的是學生,但最後群起反抗的卻是家長。「我沒有空陪太子讀書!」的吶喊帶出了怎樣的「學習觀」?那就是「我家太子沒人督促不能讀書」。而我的疑問會是:為什麼不先讓孩子試試?如果效果真的不如理想,開課後要求教師評核檢視補救也不遲,但家長的執著在於「一點都不能差!」於是寧可不學——逼使教青局由「停課不停學」改成「停校不停課」,試問不能給孩子任何要求的課,其實又能學什麼?本來大條道理在家安心抗疫的老師們卻於心不忍地呼喊著,可見澳門的教師多有使命感。所以我放棄了昨天想好的引入,在此先向在家辛勤工作的老師們致敬!

其實生活的學習多種多樣,不一定要靠學校和補習社,同樣是在家呆著,不同的教學思維,教出不一樣的孩子。我很喜歡文後片段,小孩在家哭著叫無聊,說要上街和病毒玩遊戲,有的家長選擇投其所好,天天呼救「為什麼封了我們的公園?你叫我家孩子怎樣做運動和呼吸新鮮空氣!」然後不顧後果,繼續帶孩子上街,結果你家的孩子學會了「去公園是必須的,沒有呼吸新鮮空氣的生活會窒息」,甚至「有事沒事就罵政府不作為」我家孩子年初四開始沒逛街(只行三分鐘去婆婆家吃飯),封賭場那天開始沒離開過家門(除了去同層垃圾房倒垃圾),但孩子仍然可以去陽台做運動,即使家中沒陽台或是下雨天,其實只要打開一扇窗,風就可以吹來;自從呆家裏,二少就天天去家中的不同角落打機,比較奇異的有碌架床的木梯、衣櫃和書桌底,我問二少是不是好悶?他答「又唔係,不過發覺原來屋企唔同方位坐坐都幾有趣!」;媽媽上班了,我們研究要不要回婆婆家吃飯?我和他們分析因由「唔返最大好處係慳返啲口罩,可以捐比有需要嘅人,好似香港有d倒垃圾長者一個口罩都無,我哋就捐左一D出去。」孩子最後決定留家中,二少學會了煮飯、整滷水雞翼、炆德國鹹豬手,大少繼續負責做清潔後勤工作,還自告奮勇幫媽媽的兒童故事做混音,我說想學不想幫,他說「教人咁麻煩!」但仍答應教我,只是我返工後未有空⋯⋯我家孩子天天呆在家中學會了發掘生活趣味和照顧自己,還了解到幸福不是必然,世上有人比他更需要一個口罩。事實證明沒有呼吸公園新鮮空氣的孩子仍舊開心快活、健康活潑、頭腦清晰。

在母校的時候,畢業活動是我專項,由學生做到老師,聽了很多年畢業贈言,最喜歡生物科鄺老師那一句:離開學校就要靠自己,大自然的生態鏈本就殘酷,要緊記「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記憶中,我的父母沒怎教我們做功課(其實我媽媽也是敎師,移民來澳時她用兩個月時間教了我整套澳門一年級的課本,然後我就考上了二年級,但之後她也不教我做功課),我們三姊弟中小學成績也不優秀,最後都找到了自己的專長。感覺上父母對我們沒有期望(經常叫我和妹妹少做些正事),他們給我們最珍貴的禮物是:世上沒有什麼不可以靠自己。媽媽移民前一句英文都不懂,現在和菲傭溝通得比我好,手機電腦拍照剪接等新技術玩得出神入化,全是自學的;我爸是機電工程師,一有空就買零件自己砌,記得沙士那年他自己做「臭氧機」殺菌,後來還幫澳門某些大型機建引入了這種科技,有「很安全空調系統」的疫症隔離酒店的空調系統由他的公司設計,我爸喜歡和我們講家族史、背唐詩、唱革命歌、寫書法、做小發明,但也沒有教我們做功課。

你的思維如何,你孩子的心智也將如何。放下教科書和趕排名的憂慮,你會發覺孩子潛能無限,一時三刻的自學成效和考試成績不算什麼。

澳門好不容易在這場疫症中捱到這好景,不要半途鬆懈,功虧一簣!讓我們利用抗疫時機,做個能屈能伸的家長,教出能屈能伸的孩子!

本周專欄文章連結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0-02/…/content_1416649.htm

孩子哭訴要去玩的片段(好可愛)

https://video.h5.weibo.cn/1034:44708488121…/4470849904082218

Share Button

那一天我們睡前聊天

Share Button

那一天我們睡前聊天──是我們親子之間近來少有的難忘事。聊天也要難忘?不是吧。讀著文章的你也許不解。是的!聊天在我們14年母子關係中的確不罕有,因為十歲以前,我們幾乎天天睡前都在一起聊天,不是一起閱讀,就是一起拉筋按摩做體操。但自從升上高小,我們就少了睡前聊天,因為他們想和我一起入睡的意欲少了,升初中後則近乎絕跡,因為孩子家課比我的工作還多,等我進入夢鄉之時,他仍在無事或有事忙。丈夫起初會為此團團轉,但屢屢成效不彰,只得放棄收場。所以我們母子好久沒有睡前聊天了。

不料在那一天,他說累了,我以「𦧲飯應」的姿態上前為他按摩。起初他一直閉目養神,而我也不好打擾,良久,他扭過頭來問「媽媽,你會選擇做自己喜歡的工作,還是比較容易的工作?」我聽後有點茫然,因為從沒想過平日吊兒郎當的他竟也會想如此深層次的問題,我說「看甚麼是喜歡吧?如果你喜歡的不過是事情成功給你的喜悅,那你不是喜歡做這件事情,你只是喜歡得到成果的感覺,那你就選容易一點的事情吧,因為容易一點的事情相對容易取得成果。但如果你真的喜歡那份工作,就會廢寢忘食,不論成敗你都一樣努力,因為你享受的是完成這份工作本身給你的喜悅,那你當然是要選自己喜歡的工作了。」兒子聽後點頭不語,沒有讓我細問究竟。但是,看著他開心入睡的一刻,我確信自己無悔成為媽媽,因為我真的享受和孩子一起成長的感覺。

 

後記:

#寫文章是我喜歡的工作
#當媽媽也是
《新生代》是我最喜歡的澳門雜誌(沒有之一)。開心可以應邀去寫專欄,但因為沒有時間去取雜誌,所以我一直也不知可以如何分享,今天無意中竟然給我發現了它是有電子版的……

「媽媽,你會選擇做自己喜歡的工作,還是比較容易的工作?」我聽後有點茫然,因為從沒想過平日吊兒郎當的他竟也會想如此深層次的問題,我說「看甚麼是喜歡吧?如果你喜歡的不過是事情成功給你的喜悅,那你不是喜歡做這件事情,你只是喜歡得到成果的感覺,那你就選容易一點的事情吧,因為容易一點的事情相對容易取得成果。但如果你真的喜歡那份工作,就會廢寢忘食,不論成敗你都一樣努力,因為你享受的是完成這份工作本身給你的喜悅,那你當然是要選自己喜歡的工作了。」兒子聽後點頭不語,沒有讓我細問究竟。但是,看著他開心入睡的一刻,我確信自己無悔成為媽媽,因為我真的享受和孩子一起成長的感覺。

PS:朋友說,你有事沒事也寫一堆,不累嗎? 為什麼不留著投稿?寫只是為了想寫,我是喜歡思考,喜歡寫作,喜歡交流,而不只是喜歡刋登和收稿費,所以我有事沒事,開心和不開心也會寫出來,我喜歡把想到的點子和朋友交流,而這些討論經過思考可能會再寫成文章,甚至有些爭論情節變成了我的小說素材呢。

Share Button

別當疫症看客

Share Button

孔乙己被打趣時,看客們哈哈一笑;夏瑜被殺時,看客們伸長了脖子;祥林嫂訴苦時,看客們厭煩了冷笑而去;阿Q被閒來無事的看客們按着磕頭打趣……

    看客們冷漠、麻木、愚鈍、歹毒、幸災樂禍。

    這世上如果有什麼比魯迅筆下的看客更讓人不寒而慄的,便是今日的看客。

    【摘自:〈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突然讀懂了魯迅〉,作者:趣史錄,國學文化,二○二○年二月七日】

疫症當前,人的力量顯得非常微小,所以我們更需要正能量的支撐。什麼是正能量呢?我覺得正能量不是要把自己變成超人,而是能夠做好壓力管理——“能做的動手,不能做的放手”。

危急存亡之秋,我不同意朋友說“真相比加油重要”。我不是認為真相不重要,長遠來說批判社會,反思改進很重要,但那都不是我們當下就能解決的問題。我無法想像一個消防員站在火場前,不打算去救火,而是研究政府的消防條例哪裏出錯?這家人的生活習慣如何不好?一個教師或社工不就眼前的問題學生對症下藥,而是在抱怨教育制度的失敗和學生家庭的失責;一個醫護人員有病人不去救助,而去考究什麼國籍的人值得救援。能做的不動手,不能做的不放手,只會一事無成。我認為知道事情的輕重緩急,才可在自己可控的範圍內全力以赴。為此,我嘗試在據說受政府關注的討論區建言;又發動了兒童文學作者為停課不停學的孩子寫故事;並協助某教會送口罩給香港弱勢社群。也許力量微不足道,但如果人人都肯放下看客的心態,貢獻自己的力量,必能形成強大的助力。

正能量不是要求你做一個超人,而是縱然承認客觀環境和自身能力上的不足,仍然選擇善良:能做的動手,不能做的放手!

 

後記:

不得不承認,落筆寫這篇文章之時,我是有情緒的。對於一個辯論人,我和人家討論時很少有情緒,即使文章被引到討論區侮辱,也不會覺得怎樣,你喜歡叫我豬就豬,狗就狗,畜就畜,沒有所謂的,反正羊豬老師本來就是豬,做豬有什麼問題?起碼不傷天害理,且捨身為人。但這段日子我是挺有情緒,因為忽然發覺身邊很多貼著良知的高級知識份子很可怕,天天在發放「人禍比天災更可怕」,然後大條道理說「驅逐災民有理」,歌誦某割蓆工作成功出色,令自己的「國家」平安無事(我不是批評人家的政策,ok!保護自己人民也是有理,祝賀你們工作認真出色)可怕的是,這些「良知高級知識份子」同時會不停發文叫人「支持中國政府抗疫沒有用」、「正能量沒有用」呀!天呀⋯⋯這是多麼「高尚」的情操,一個聲稱公義的「國家」,一邊自保一邊還向人家災區人民潑冷水,我生氣地留下一句:請問現在中國人不支持中央抗疫,是靠哪個國家?請問中國要死多少平民,你才安心高興?請論證死多少人才能給這個民族帶來覺悟?在這些高級知識份子眼中,平民只是一個數字和說辭,從來都不是具血肉的生靈,我留下一堆問題和無限唏噓:厲害了,「充滿良知的民主國家」的高級知識份子,慶幸我不是!

再來是關於去公園和玩樂的爭論,我其實不介意你喜歡上街逛逛,太陽和新鮮空氣誰不渴求,我也不會強烈批判這種需求,選個安全人少的時段出外走走不為過,但無須大張旗鼓地以此作為政府要求復工的反抗手段吧。天有不測之風雲,當下做什麼決定都難兩全的,返工本就是應份的,又不是沒收人工,試問這段日子,誰上班沒有風險?別說醫護、消防搵命博,單是超市員工不就比你博企密封、密集、衛生情况差嗎?人家的孩子就不是孩子?人家的妻兒就不是妻兒?不行!既然賭場重開,公園也得重開!請問那是什麼邏輯:博彩從業員返工不去行公園精神分裂嗎?天天在網上呼籲大家上街攬炒,因為反正都可以開工了,星期二高士德滿街是人,茶餐廳幾乎都滿座,排古早味蛋糕店的人龍比買口罩還多⋯⋯我生氣至極,還被人罵我自覺留家發神經(因為都可以復工啦)。我開始覺得香港人返工做正事比澳門人上街遊玩安全,澳門現在至少有八萬人覺得自己應份停工有人工,還要天天出外找娛樂?澳門太少了,容不下那麼多喜歡吃喝玩樂行公園的人群的,你們還是回到金碧輝煌的娛樂場打座好了。只要少了這批人,我坐辦公室也覺得空氣清新。每天打開新聞,看到的死亡數字不只是一堆數字,全部人都是有名有姓的,當讀到一些「滅門慘劇」時,我覺得人間實在太不公平,有人有邊緣求生不果,有人卻在安逸中玩命,如果蒼天有眼,死的應是那些醉生夢死的人群。走吧!天堂有很多清新空氣在等你們。

好人一世平安,我們自我隔離的人的努力不會白費,因為做好防疫,不聚會耍樂就是自保,正因為身邊有太多玩命之人,我們更應該堅持到最後!無論災情如何,給社會正能量的我們都會問心無愧!澳門加油💪

上周專欄: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0-02/…/content_1415299.htm

正能量不是要求你做一個超人,而是縱然承認客觀環境和自身能力上的不足,仍然選擇善良:能做的動手,不能做的放手!

Share Button

永州採風見聞一:盤王節的味道

Share Button

盤王節是瑤族人民祭祀祖先盤瓠的重大節日,是傳承中華瑤族文化與瑤族禮儀的重要活動,定於每年農曆十月十六日舉行,是瑤族群眾暢敘民族團結、共話傳統友誼的盛大慶典活動。

【摘自:〈湖南江華歡慶瑤族盤王節〉,新華網,二○一九年十一月十一日】

豔陽下、樂聲中,瑤族男女穿上特色的民族服裝,用吟唱、祭酒、舞蹈、上香等形式來祭祀先祖……

這便是聞名已久的盤王節。據聞兩廣、湖南一帶每年均有慶祝活動。筆者今年有幸參與澳門筆會的湖南採風團,得以親身見證。除觀賞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二○一九瑤族盤王節開幕及瑤族民俗情景劇《客姑妹》首演,更參與了正日當天的祭禮,目睹慶典的盛大場面。

瑤族盤王節又名盤王還願,是瑤族人民紀念其始祖盤王的盛大節日,迄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歷史。根據湖南江華瑤族地區流傳的民間傳說《十月十六調盤王》:相傳古代有瑤胞乘船飄洋過海,途中遇上狂風大浪,船在海中飄了七七四十九天不能靠岸,眼看就要船毀人亡。這時,有人在船頭祈求始祖盤王保佑子孫平安,船馬上就靠岸了,眾人因而得救。這天正是農曆十月十六日——盤王的生日。於是,上岸民眾砍樹挖成木碓,把糯米蒸熟舂成糍粑,唱歌跳舞,歡慶新生。

和漢族很多敬拜聖人的節慶一樣,盤王節都是在感恩主人公的賜福,不同的是,盤王節還包含了種族自強和民族融和的色彩。典禮上,不同的致辭者均提到瑤族曾在歷史上遭受歧視。筆者以為,政府重視其節慶,既是一種文化保育,更是對瑤族人民的權益的尊重。

典禮過後,我在盛宴中吃到了盤王節的節慶食品糍粑,一種甜甜的、軟軟的、黏黏的記憶揮之不去,想起當天臉書上洗版的“烽火連天”,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本文刋於澳門日報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9-11/15/content_1395644.htm

 

 

Share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