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兒子今天十六歲

Share Button

青春期的逆反來源於更年期的壓迫。如果想要培養一個陽光、健康、向上、樂觀的少年,寬鬆、民主的環境必不可少。我們對待孩子要避免家長式的權威壓制,多一些朋友似的理解關懷,這樣才能讓孩子平穩地度過青春期。

【摘自:〈兒子十六歲,媽媽應該和他怎樣相處?〉,作者:清風拂面吧,二○二○年九月十八日】

兒子今年十六歲了,我育兒的路開始感覺無力。你喜歡自把自為,而我則努力學習收放自如,我開始習慣把時間和精力用於完善自己,例如:打扮、進修、娛樂、消閒等。然而,心裏掛念的,仍是你——怕你沒有吃好睡好身體好,怕你沒有好好努力,錯過理想的機遇。常言道“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可憂是沒有用的,路還得自己走。

兒子今年十六歲,個子長得比爸媽要高,想法有時比爸媽還多。你開始學習飛翔,想飛得很高很高,卻耐力不足;你說要長成大樹,卻未能架起天地。欣喜的是,在不明朗的環境中,你沒有被打倒。媽媽相信所有的傷痕就如你手臂上的“朱古力疤痕”,由鮮明的黑變成不顯眼的白,它無論如何都是美好的,因為那是成長的印記。

要堅定地按自己的方向前行,確信人生有無限可能等待你尋幽探秘,好像打遊戲一樣,你想知道下一局會是什麼,你一開始可能會輸掉,然而誰在乎呢?只要不放棄,機會一直都在,闖關的過程本就充滿趣味。你說過,你不喜歡玩Pokémon Go遊戲,因為它沒有技術含量,單純講運氣,缺乏機智和策略,大概你期望的人生是更有挑戰性的吧!

今天,你十六歲了!媽媽給你寫下這篇文章作為生日禮物,祝福你有能力駕馭人生——自己的路自己走,別忘了媽媽會不停為你加油!

Share Button

《幸福隔離日記》

Share Button

「你對。武漢肺炎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沒有分別!」對方給出了一個哭哭兔表情。然後重覆寫了三次 「在外國,澳門人和中國人沒有分別。」
–鏏而《幸福隔離日記》

故事第23期已經出版,詳情請參閱
shorturl.at/dxFI7
裡面仲有好多好文章值得一看,記得去取閱點攞返本啦!

【故事23期先睹為快】

幸福隔離日記
鏏而

第一日
「hi,where you from?」一個衣著入時的男孩在兩三米處向我拋出此話。

我望望四周,三米以內無人,才勉強吐出「Macao!」

「No,we go back Macao,I mean where are you come?」

「我就是從澳門來倫敦的呀!」我心想,但不想再答。因為我不知道為什麼他要關心我從哪裡來,要往哪兒?而且,這人長中國人的樣子,在香港等候時明明和接機的澳門政府人員講廣東話,剛才又走澳門人身份證自助通道入境。既然大家都是澳門人,為什麼要用英語溝通?我不屑這種裝模作樣的人!於是裝作有事拿起手機細看,沒空理睬他。他看來有點生氣,快步走開了,我偷偷追蹤其身影,他原是急著向人借充電寶,待電話重啟後立刻通話,似乎有要緊的事情。不久兩個中年男子凶神惡煞闖入和警察理論,而男孩則朝此方向以幾乎是全場都能聽到的聲音說」我已經簽了同意書,我可以一個人住……」中年男人沒理睬他,繼續和相關人員理論,男孩面有難色地躲開了。

「你沒有權扣留我的孩子!我現在一定要帶他回家,有什麼問題可和我律師說。」中年男人凶巴巴地叫囂,又周圍游說其他前來接機的家長。但似乎沒有人想理睬他,特別是我們乘飛機歸來的,已經在香港困了8小時,連乘飛機的十二小時,快一天了。因為怕病毒感染,大家在飛機上都不敢吃喝,香港入境處的職員好心地我們一杯水。除部分尊貴的留學生有帶備乾糧,例如剛才和我說英語的那個,多數人都饑饉廿小時了。我不過是一個為少爺送口罩的打雜,自然也是饑饉大軍的一員。我又累又餓,快昏倒了,開始後悔為什麼要接這鬼任務?

這是我回澳的第一個晚上。一個飢民被可怕大叔耽誤了3小時後,天亮了!

第二日
一覺醒來,已經入夜。太累了,已忘了可怕大叔最後如何被駁回,我們如何上車、入住酒店、吃早餐等細節,只記得我和相關人員說 「可否不吃午飯?我想睡覺。」感謝識趣的他們沒有吵醒我,睡覺睡到自然醒的感覺真好,雖然睡醒後好餓。我打電話去前台表示想要吃的,服務員立刻就送來了。食物有點冰涼,但飯來張口的感覺不禁就想起我媽,以前她輪班工作的時候就預先煮好早/午/晚餐給我,那感覺也是冷冰冰的暖。

「我這周晚班。人安全就好,自己保重!」這是我媽給我的留言,她沒有聽我的電話,一如既往地給與一種「冷冰冰的暖」。人吃飽,上個廁所,又昏昏睡去。

第三日
也許是睡太久了,第三天天未亮我已經起床。胃早早在打鼓,可還未到送早餐的時間,前台服務員說今天沒有用剩的晚餐。怎好呢?酒店的零食櫃一直在呼喚我。我好幾次拿起那個標價比超市貴三倍的杯麵又放下……算了吧!大家都在放無薪假,而我以自己的生命安全接了這個「千里送口罩」的任務,量老闆也不敢現在「炒我」。為了獎勵自己的英勇,我果斷地把杯麵的包裝紙拆掉,才發覺沒有熱水。我再打電話去前台求熱水,服務員以不可思議的語氣回我「房間不是有煲熱水的⋯⋯」我不好意思地掛了線,為自己的老土慚愧到差點忘了飢餓。都三十出頭了,我不是沒住過酒店,在大酒店賭場貴賓廳做公關的我,經常在自家的酒店過夜,卻好像頭一次要親自煲熱水和吃杯麵。如果當年我肯向政府借錢出國做留學生,而不是留澳門做兼讀生,會不會像那借充電寶的男孩一樣,把英語說得像母語一樣流利?我會不會已經做管理層,經常可以坐商務客位去公幹,住這樣的五星級酒店⋯⋯我忽發奇想。

「嘟嘟嘟嘟⋯⋯」熱水器的聲響打破我的幻想,我拿起它,緩緩地倒下熱水,彷彿看到了自己的生命如那些密密麻麻地被擠在
一塊的麵條,無論原來有多長,都只能困在泡膠的小空間,在時代的大流中,擠成一堆沒有自由的曲線——所謂的能屈能伸也不過如此。

吃吧!這比超市貴三倍的杯麵,應該有比超市好吃三倍的本錢。而我就在這「幸福感」中繼續半夢半醒的一天。

第四日
醒來仍在半夜。沒日沒夜的吃吃睡睡讓時差問題呈現到了極致,這一天是早睡早起的作息。因為未有早餐供應,我又吃了一杯比超巿貴三倍的杯麵。因為貴價,我小口小口細味,好像真的比超市那些美味十倍。可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我在面書看到家人可以送物資的消息,於是隨手拍下杯麵殘骸的照片給妹妹:

「幫忙買10杯過來!」

想不到她馬上回我「回來都不說一聲,開口就叫人買東西?」

「別這樣!我這口罩使者任務是搵命搏的⋯⋯現在人還有時差呢。」

「搵命搏還去?一定是重金之下必有勇夫⋯⋯你要識做呢。」

「好了!好了!知你快生日了,黃小姐有什麼需要嗎?」

黃小姐馬上給我發來標價3000的心儀錢包的照片。

「黃小姐,這麼小的銀包也要3000,太不划算!」

「黃先生你真是孤陋寡聞,這已經是最便宜了,再大一號的小包也要過萬呢。」

30元一個杯麵,買10個不過300,但要妹妹送來卻先被打劫3000。這數真不劃算!不過一生人兩兄妹,生日禮物總要送的。想著想著,我又入睡了,直至中午有醫護人員拍門要幫我量體溫。

第五日
妹妹下午才把東西送來——沒法子,送東西也有限時的。正好媽的夜班上完了,便和妹一起前來——給我送物資。妹妹在門外撥了視像聊天,一邊吹噓自己帶了什麼什麼好東西來(其實全是媽買的),一邊投訴我那路環酒店如何如何不便。媽則相反,對酒店讚不絕口「那是我們年輕時最貴價的渡假酒店呵!你爸當年說有錢就帶我來吃個high tea呢。住酒店真是完全不敢想像⋯⋯聽說可以申請父母陪伴呢!妹頭,幫老媽申請吧,等我享享兒子的福!」

「老媽,人家未成年才可以倍伴。你兒子未成年嗎?」妹妹沒好氣地翻白眼。

已經第五天了,社交媒體上看見送東西的家長大排長龍。由送乾糧、零食、飲品、上網咭到大電視都有,而我家人今天才趕到,也是頭一天視頻聊天,但短暫相聚總算開心熱鬧吧!這就是我家,有一種比較冷冰冰的暖。爸因肝癌無法看著我升大學不僅僅是遺憾,還包含了辛酸。如果爸健在,我即使無法成為一位留學生,大概也可以是個全職大學生吧,但這種苦比起媽的淒苦的大概也只是九牛一毛,況且全職大學畢業生入職的工資不及工作四年的我呢,爸的離世讓我比同齡人早熟了五年。因為家庭環境不好,所以我要比別人更拼命工作,不惜臨危授命。可是無論我如何努力工作,都未有讓媽「享仔福」的心思,我痛恨自己的大意,且發誓等疫情退卻後和媽一起去泰國旅行,住一次面向海灘的五星級酒店。我貼近玻璃,看著眼前既熟悉又陌生的沙灘,熟悉是因為這是澳門最大的沙灘,陌生是因為我從未由此角度望過去,從未看過一個有高爾夫球場點綴的黑沙。我嘗試在黃昏中搜索家人的蹤影,遍尋不獲,卻見遠地一雙中年男女在向我的方向揮手,仿佛是隔著銀河的牛郎,而他們的玉女又是誰呢?

第六日
有了家人送來的乾糧和零食,我生活就完滿了,不會像社交媒體中描述那樣,覺得被隔離諸多不滿,投訴天天新款。如:吃「垃垃圾圾的冰涼食物」,不會煮杯麵嗎?說網速太慢做不了功課,天價的逃難機飛都買得起,自己付錢買張無限上網咭卻還要政府出面要求電訊公司張羅?要求陪子女入住,難道你家孩子在外國不能自己生活?還有要散步、要水果、要找人打掃⋯⋯讀著讀著,我開始自豪,因為在災難中我們基層孩子的優勢終於顯露出來了。

第七日
已經一周了,當人開始習慣了災難的危機感,便覺得沒有上班的生活極度納悶。我留言問老闆要不要在酒店辦公?這問題很重要,因為我想知道他是否當我在放無薪假?

「現在賭廳沒客,回來也沒事可做的。你當去渡假吧!明仔,你千里送口罩的賣命,我會看在眼裏,記在心中的。」

我讀著「你當去渡假吧!」一句中沒有「有薪」二字,心裏納悶,但又不敢細問,因為記起媽那天在視頻中的提點「算啦!你係入面咪幾嘆,無謂和老闆計較。這種時勢,賭廳若捱不住,你也不會好過,到了解僱期,老闆都會先考慮留下和自己同甘共苦的人。」媽老的一輩重情義的想法不無道理,然而,我14日日薪和他天價機票送口罩的價錢相比著實是九牛一毛,明明大家都是人,為什麼唯獨是我必須感恩?

第八日
「從未如此幸福過!感恩。」,並附上一張陽台對開沙灘的照片。

因為無聊,我在全城勁爆的討論區發下此帖,順便提醒網民,在享受醫學隔離的不只是諸多不滿的怪獸家長和留學生,還有懂得感恩的外遊人。不料招來更多咀咒,例如:這時候還外遊、回澳播毒沒成本之類。社交網站就是三教九流之地,有民粹本是自然,奇怪的是參與討論的留學生不多,或者,他們根本不需要關心這世界要怎樣看他們吧,沒自信的人才會害怕人言的。

「I am so bored , what are you doing? 」Facebook傳來一個名為April的私訊邀請,並附上一張和我分享的幾乎是一模一樣景觀的照片。

「鄰居?中國人講中文好吧!」我刻意用中文回。

對方給了我一個哈哈笑圖案。良久,回了一句「澳門人!」

「有什麼分別呢?」我不屑。

「你對。武漢肺炎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沒有分別!」對方給出了一個哭哭兔表情。然後重覆寫了三次 「在外國,澳門人和中國人沒有分別。」

「在你心中有分別嗎?」我反問。

「或者吧。我不知道!」 April又給我傳來個迷惑的小兔。

人如其名,April是個「很四月」感覺的女孩──既隨和又迷茫, 「也對!我也不知道!」是她的口頭禪。我住504房,她住506,正常大家是近在咫尺吧,可入住的時候卻沒有印象曾經遇上。我們在無遠弗屆的互聯網相遇,發現了大家近在咫尺,仿如《向左走、向右走》的浪漫邂逅,將是兩顆寂寞的心的幸福的交點?

第九日
雖然昨晚聊到夜深,但我卻比往日早起,並第一時間打開April的FACEBOOK,了解她的生活近況。April的帖文不多,聽說女孩重要的東西都在IG,於是我又趕去IG。帖文多是親友相聚、旅遊見聞為主。在照片中,竟然看到當天站在沙灘中揮手的中年男女,想必是其父母吧。April還有一個哥哥,長得高大俊朗,而April當然也不遜色,是個標準的選美型少女──長長頭髮、高瘦身裁、唇紅齒白、笑容甜美。簡直是所有宅男的夢中情人,當然也包括我。可惜,宅男女神永遠是只能遠觀,我如痴如醉地查看其帖文,仿佛變成一個偷竊狂。

醫護人員前來量體溫的一刻,我的心第一次飛出房間,努力探聽來自隔壁的聲音。

「謝謝!」空氣中傳來一把清脆柔美的女聲,然後門關上了。我立刻在FACEBOOK私訊欄中發了一個早晨的貼圖。四月女神回我 「已經是中午了!」

我才驚覺已經十二點了,早餐竟還在桌上,果真是 「秀色可餐!」。

我把原封不動的早餐的照片發給她,不久,她也回了我一樣的照片,並附上一句 「剛睡醒?我也是。」我回了一個「YES」的小龜帖圖──我沒有說謊,追看女神廢寢忘食的我如在夢境。

第十日
一早醒來,女神給我發了一組長輩圖,那是我們眼前的沙灘的晨光,上邊寫著 「黑沙早安!」。

「早呀!這照片你弄的?好漂亮。」我回。

「不是啦!長輩圖自然是長輩做的。我爸做的,他和媽天天來看我,站沙灘上。」附上有一個翻白眼的小兔兔貼圖。

我走近陽台,果然又見到那如「牛郎」一樣守著 「織女」的父母。

「你爸媽很疼你呵!」我給她發了一個 「羨慕小烏龜頭」。

「我成年了,又不是小孩子。幸好我成年了,否則媽一定會借意來陪我。」

「幸好她成年了,沒有媽媽來陪伴,否則我們要如何聊天呢?」我極之認同。

「其實我不想他們來的,在家視頻不就好了!而且他們堅持天天送飯來,真丟臉,好像……好像我很嬌生慣養的樣子……酒店又不是沒吃的……」她發我一個無可奈何的小兔兔。

「那有什麼不好?」我回她,心裏一直在想 「我家人十天只給我送過一次乾糧,而且還表示沒事不用來,她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當然不好!被人拍下了,又會說我們留學生嬌生慣養。」

「我還以為你不在乎的。」

「在乎不來的吧,但可以的話,我想做好自己……我十三歲就去英國上初中了,住宿舍什麼事也得自己做,感覺挺孤單的。你呢?你幾歲去英國的?」

我猶豫著要怎回答這問題?如果我答 「我只是赴英國送口罩的信差……」她會不會仍想和我聊天呢?如同我在FACEBOOK看到她長得像 「豬排」,還會想天天追看其IG嗎?說不介意是假的。

「我十九歲時上大學。」我說了一個謊言,接下來要用無限個謊言去自圓其說,幸好我有老闆兒子的背景作藍本。

第十一日
今天IG追文有驚天大發現,四月女神是愚人節生日的,也就是今天。如果我會彈結他,身上又有結他,我就可以為女神彈首生日歌,利用藍天碧海的渡假酒店,擬造出一種懷舊的浪漫。可惜我不會彈結他,我是什麼樂器都不懂的,我開始悔恨中學時沒有參加學校的樂團招募,我開始覺得我媽是對的「日日係屋企打機有鬼用咩,去學下樂器啦,否則第日連囡都溝唔到!到時唔好賴阿媽無比錢你學呀!」「日日係屋企打機真係無鬼用!」像我這樣不高大、不威猛、不靚仔、沒錢沒才華的宅男,真的很難有市場,就是賭場妹也泡不到半個,何況是留學生呢?想著想著,我開始有點氣餒,覺得我的人生天天都是愚人節。
呼んでいる 胸のどこか奥で
Yondeiru Mune no Dokoka Okude
いつも心踊る 梦を见たい
Itsumo Kokoro Odoru Yume wo Mitai
悲しみは 数えきれないけれど
Kanashimi wa Kazoekirenai keredo
その向こうできっと あなたに会える
Sono Mukou de Kitto Anata ni Aeru

正失落於幸福的海洋之際,空氣中傳來異常甜美的歌聲……雖然我聽不懂日語,但也卻醉了。歌聲停止後,April說了一句:生日快樂!

「你怎知我今天生日?」我特意作弄她。

「你也是今天生日嗎?」她給我發出了驚訝的小兔兔貼圖。

我給她回了個哈哈笑小烏龜。然後寫上 「生日快樂、不是愚人節快樂!」,她似乎也被我的機智和幽默打動了。這一天,我們聊得特別多,談愛好、談學業、談理想……

四月女神今天才19歲,今年準備升大了,還在為選擇志向而迷茫。她原想讀聲樂,因她喜歡唱歌,但又不想當明星,因為不喜歡受人注目的感覺。

「長這種樣子的女人很難不受人注目吧!」我暗笑。有人天天想受人注目,有人長著明星一樣的外貌、歌唱家一樣的聲線卻不想做明星。女神果然是生於愚人節的。四月女神的終身大志是嫁個自己喜歡的男人,像其母親那樣在家做個平平凡凡、簡簡單單的主婦。她在言談中多次重覆 「我的理想其實好簡單」。但在我而言,女神的願望比當明星要複雜,首先她的男人一定要有良好的經濟基礎,才能讓她在家安安樂樂做個幸福小女人,我想如果April的媽媽是個全年無休地打點家務、照顧孩子、憂柴憂米的家庭主婦,她肯定不會把家庭主婦視為理想。可是我沒有說破她的理想,因為以女神的條件,找個能提供這種生活的闊少爺也不是夢,但那人肯定不會是我。我只是告訴她「天有不測之風雲,理想和現實往往有距離,任何人都需要先裝備自己再去考慮理想的事情。例如:沒有人想到今天會有這樣一個全球疫症要逃難回來,而平日有鍛鍊心智,能忍受孤獨,會照顧自己,到了災難的時候就可以從容不逼。所以你可以選個既有興趣,又能謀生的學科,讓自己擁有基本的謀生技能,學聲樂不做明星也可以去教書,而當老師工作比較穩定,便於相夫教子,進可攻退可守。」

四月女神聽了特別高興,她說我是她所認識的最有智慧的男生,這個答案是她目前聽過最有深度的答案。其實那不過是個俗人的見解,這不僅是基於我比她大13歲,更重要的是生活讓我們不得不思考理想與現實的距離。

第十二日
自從了解到女神的理想不是我負擔得起的,有種莫名失落感。我沒有再追看其生活片段了,因為畫面無論多美也看不到自己。反是女神沒有忘記我,她托量體溫的醫護人員送我一片蛋糕。蛋糕的包裝非常精妙:外層是一個日本品牌的口罩盒,中層是蘋果綠色再造紙皮制成的小盒子,拿著真的是一盒口罩的手感,拆開後才知道是蛋糕。蛋糕不花巧,貌似台灣蜂蜜蛋糕,上面有一點點的奶油伴著一顆很罕見的淡紅色的士多啤梨,後來她告訴我那叫淡雪士多啤梨。盒內還放著一張紙條,以清秀的行書寫著:

親愛的鄰居:
感恩與你同在,不是愚人節快樂!
淡雪

「淡雪」是四女神的中文名字,好清雅脫俗的感覺,一如她的真跡。

「謝謝你的蛋糕,好清新!"

「我親手做的。」

「不是吧?」我覺得不可思議,除了因為蛋糕味道和店家賣的一樣精緻漂亮可口,更難以想像的是,在這設備貧乏的隔離酒店中,如何做蛋糕?

「是真的!我用電飯煲焗的。」

「哪來電飯煲?」我給她發了一隻驚嚇的狗頭貼圖。

「家人送來?那蛋糕粉和白白粉粉的士多啤梨也是吧?我從未見過這種士多啤梨,在哪買到?」

「嗯!電飯煲是我從宿舍帶回來的,我上中學後就靠它了。媽一早猜到要隔離,怕隔離營條件差,著我多帶點乾糧和器具回來。沒有蛋糕粉,那是普通麵粉,我加了點蜜糖茶作調味,而草莓則是家人昨天特意送來的生日禮物,在日本空運過來的。原本爸爸答應復活節和我去北海道過生日的,現在肯定去不成了,唯有送個和我同字名的士多梨,哈哈!真是用心良苦。」

「同名的?真漂亮的名字。」我讚嘆。她給我回了含羞小兔兔貼圖。

「你真會煮飯和焗蛋糕,不可思議!」

「我13歲就住校了呀!自己生活的日子總是不容易,我有時也會埋怨父母,但你昨天說得對,任何人都需要先裝備自己,而留學生活就是一種鍛鍊,我在過程中學會忍受孤獨,照顧自己,因此生命中任何時候都可以從容不逼了。謝謝你告訴我這些,我聽後覺得釋懷了,昨晚和爸爸媽媽說了感謝,他們說我終於長大了。所以,我要好好謝你!」

「怎麼好意思,你生日我都沒送你禮物。」

「你給我的啟發就是最好的禮物呀!」

做夢也沒有想過我這樣的世紀宅男還能啟發別人,而更令我驚訝的是,原來留學生不一定嬌生慣養,像淡雪,年紀小小就要離家住校,生活同樣給了她磨練。她人長得漂亮、會做家事、能照顧自己、不虛榮、會感恩、不小姐脾氣、連中文字都寫得如此漂亮。。。。。。到底是怎樣的男人才會高攀得起?而我卻是不高大、不威猛、不靚仔、沒錢沒才華的一枚宅男,那不僅是起跑線的距離,還有龜兔賽跑的本能,最可怕的是,生活不是童話故事,現實中的白兔不一定驕傲,也沒有貪睡,而我們即使途中相交,也已經有了N個跑道的超越。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我這半生沒有比此刻更無助了。

第十三日
「明天可以回家了,興奮嗎?」April一大早就給我留言,大概她是很興奮吧。

「還好吧。」我沒精打采地回。回家了,一切又打回原型,沒有五星級的渡假酒店並不可惜,要面對看不到盡頭的無薪假也並不可怕,但一想起我和夢想中的女神曾經有過一牆之隔的交心,那種「隔著口罩濕吻」的折騰讓我沮喪。

「捨不得我吧?」見我沒有詳細回應,April急不及待地傳來這句,還附上含羞的小兔兔。

「哈哈!」我笑而不語。 「也捨不得這面海的鷺鳥酒店吧!」我嘗試東拉西扯。

「我爸說只有面海不好,還要背山,有靠山才好。」

「我不懂風水,但我家靠山,蚊子多。」

「你家靠什麼山?」

「……我忘了那叫什麼山,只知能看到石排灣公園。」

「真巧!我家也是。你住金峰南岸吧?我也是。」

「哈哈!」謊話要說到底吧,我只能笑而不說,我家是住金峰南岸……對面的石排灣經屋。的確只是一條馬路之隔,但那是豪宅與經屋的距離。我開始悔恨自己當初向她說謊,我應該一早告訴她,我只是個為老闆送口罩的小樓羅。可是,如果女神一早知我是這樣的人,我們還會有後來的交心嗎?如果我一早在FACEBOOK看到的她是個豬排,我還會對她念念不忘嗎?

「明天我們一起回家,好嗎?」她顯得異常雀躍。

「再說吧!」我無可奈何。

「也是,你要等家人吧。」到這個時候她還如此信任我,這讓我的良心不安,一夜難眠。

第十四日
「已經是明天了,怎樣?你什麼時候離開?」April凌晨的發問提醒我必須早一點離開,免除大家在辦理退房手續時相遇的尷尬。我不敢按入去看留言,就讓她以為我沒看到好了,所有美好的記憶,都留在與世隔絕的五星級渡假酒店好了。

按衛生局的規定,我3月24日清晨六時入住,4月4日清晨就期滿出「獄」──對尊貴的留學生來說,那顯然是五星級的牢獄,正如他們在FACEBOOK的分享,沒有健康生活、清新空氣、運動健體……真是和「坐監無分別」。只有我會留戀這地,以及這地曾經給過我的幸福的想像。我收拾好簡陋的自己,最後打開冷箱,帶走我夢想的淡雪──士多啤梨。我捨不得吃掉它,雖然我的夢想已經破碎。我用零食的乾燥伴著它,讓它長留在那防菌的,淡綠色的夢幻之家。清晨退房的住客不多,而我肯定的絕無僅有的那一個。我順利量過體溫,簽紙離開,門外晨風撲面而來,送我久違的清草味,我徒步走向不知名的巴士站,登上沒有人的車,逃離無以把持的幸福。(完)

Share Button

記憶的碎片

Share Button

純粹客觀是形而上學的假設,可惜得不到任何證明。我能做的就是盡量忠實於我自己的體驗……本書的初稿在一些朋友中傳看過,他們的意見給了我各方面的啟發,有些接受了,有些拒絕了,無論是接受還是拒絕我都感到友誼的可貴。我想把這些意見公開,讓讀者自行判斷。

    【摘自:《末日倖存者的獨白》,作者:劉曉波,時報出版社,二○一九年九月十七日】

翻開此書的時候,我期待作者能夠像歷史老師一樣,給出一個標準答案,可是他似乎也無意成為權威,只是留下懺悔者的獨白:“儘管這本書帶有我個人的性格、局限和偏見,但我決不掩飾這一切。”閱讀後,我有一點失落,更多的是覺悟——是的,沒有人是全能全知的,包括當年十三歲的我,但我們仍然可以繼續去了解、思考,然後把這些見證留給歷史評定。

“那事對當今中國有作為嗎?”那天午飯,朋友Y問我。“沒有!”我思索良久,然後給出了這個“無情”的答案。“既然如此,見證意義何在?”與Y別後,我一直思索“何謂作為?什麼是意義?”。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部分慰安婦窮其餘生做見證,有作為嗎?如果作為等於道歉、賠償和抹走傷痛,她們大概也沒有作為,但也不能說其沒有意義,如果其記憶可以讓人正視歷史,避免悲劇重演。五四運動在當時彷彿也無所作為,但其過程有助推進新思潮,促使國人覺醒。由此觀之,所謂的“作為”,也不是一道目標為本的數學題。

多年過去了,當中的“作為”仍無法如教科書的標準答案那樣完美地呈現,卻教一個當年十三歲的孩子自此記住了愛——不單是記取仇恨,更需要和國人一起努力革新,引領民族前進的不是我驕傲我是中國人,而是那份因愛而生的自強不息與不離不棄。

Share Button

作別“錢多人傻”?

Share Button

社會多數人共享的價值就是所謂的“人人心中有一把尺”,雖不必然是每一個人都認同這些價值,但必是社會大多數人共有。有人將之稱為“互為主觀”(inter-subjective)的價值,而實際存在於社會中,成為評斷好或不好的“客觀”標準。

    【摘自:《林業政策分析與評估》,作者:鄭欽龍教授,台灣大學森林環資學系,一九九八年】

政府推出第二輪抗疫經濟援助措施後,有人歡喜有人愁,網路上眾說紛紜,出現意見不一的情況,很有一種“分產不均”的況味。筆者嘗試從辯論“政策辯”的衡量標準去看這個問題:

首先,有報稅等於對社會有承擔,有承擔才可以講權利這個理念本身有誤導,才會讓家庭主婦、基層公務員議論紛紜;再說救中小企的措施未見有重點,令被停工的一群“到喉唔到肺”,發完災難財的一群也滿載而歸;而最關鍵的是要幫助受疫情影響的人,當中無影響的受惠者一群,真正被辭退的一群卻沒有名正言順地得到支援,反而變成“要向社會申請救濟的失業者”。幸好政府從善如流,之後願意完善措施。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新班子政策思維欠論證意識,才會在政策理念上出現如此多重標準。

雖然筆者對政府推出第二波一籃子抗疫方案評價不高,但覺得其態度可嘉。無論如何,喜見新政府想改變、肯做事、有承擔。筆者建議,不妨研究有限度現金分享,派給薪金標準線以下的人群,省卻界別分類和社會貢獻等推論;如若想做針對性的救助措施,得花點心力去思考政策嚴謹度和解決力,才能脫離“澳門錢多人傻”的印象。

Share Button

“文離鄉貴”

Share Button

憑此次詩文事件,未必就能證明日本的古文程度壓過中國。原因在於,這些古詩詞大多出自在日中國人……真正的文化人,應可視不同語境與場合,自如運用不同風格的語言。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面對日本時不妄自菲薄,也在討論文化議題時不歇斯底里。

    【摘自:〈“武漢加油”勝於“風月同天”?  文化的歇斯底里能有多荒謬〉,作者:劉燕婷,香港01,二○二○年二月十四日】

為了援助中國抗擊新型肺炎,日本在物資捐贈箱上貼了中國古詩,善舉得到我國人民廣泛稱讚。本該是美事一樁,但最後卻在內地引起文化爭議,實在匪夷所思。

姑勿論“武漢加油”是否也能“讓我聽到十四億顆心靈碰撞的聲音”,單是比較兩國熱愛古詩詞的族群,有證據證明日本比中國多嗎?如果沒有,那只能說是捐贈者有心思而已。再說,中國是否缺乏熱愛古詩詞的族群呢?筆者無法統計。單是澳門,熱愛古詩詞並持續創作的文友就有不少,他們有些會在不同節慶的聚會中即興創作,並高聲誦讀,微信私下分享更是從不間斷。可是,一般人卻彷彿和他們處於平行時空,鮮有給予關注,更別說欣賞學習了。讓我記憶猶新的是早年香港有一位中學生喜歡吟唱古詩,並在朗誦節中獲獎無數,但其視頻卻一再被網民嘲笑為核突老套。這邊廂,我們的語文教師教學生詩詞、成語等傳統文化,那邊廂,作家和藝術家卻說這些東西文詞木訥、僵化、缺乏創意;而演講、辯論界又特別喜歡抨擊引經據典的選手“不講人話”。在如此文化氛圍下,哪會想到古詩詞有一天被外人引用,忽然被神化起來。

面對近日的文化爭論,我不禁想問:到底是中國人沒有文化,還是我們從不欣賞自身文化?

Share Button

聖人遠其子

Share Button

      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摘自:《論語 · 季氏》篇,作者: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先秦】

作為萬世師表,孔子在倫理和教育方面都留下了很多寶貴的篇章,唯獨鮮有談及親子教育。有人說,那是因為孔子終其一生只育有一子,且孔鯉比他還要早逝。而筆者則認為,他少有談及其子,主要是基於孔子“遠其子”的育兒觀念所使然。何謂“遠其子”?依筆者之見,非為疏遠兒子之意,而是指“不過份干預和特殊照顧”的狀態。回歸儒家中庸學說,那就是與子女接觸講究分寸、尺度,章法——不是過份親暱,也不是沒有規矩和原則。《論語 · 季氏》篇記載的“孔鯉趨庭”,可印證之:

弟子們總是以為,孔子作為大學問家,一定會格外關照自己的孩子,對他的教育肯定跟別的學生有異,於是弟子陳亢求問於其子孔鯉,結果發現孔子教導自己的兒子,與教導學生的要求完全一致。這除了顯示了孔子的無私,也反映了孔子對其兒子的尊重。故事中,孔子沒有過度干預孩子的生活,也沒有嚴苛的責難之詞,一如他平日與學生之相處,簡單而真切。終其一生,孔鯉的成就都沒有超越父親,但孔子並不以此為恥。

雖然孔子沒有為親子教育留下重要的理論,但其重視孝道和品格修養,輕視功名成就,尊重孩子人格發展的育兒觀,還是值得借鏡的。

Share Button

無法自學的世代

Share Button

我小時候,爸媽從來沒擔心過我的作業,最多是問我一句,“你作業做完沒有?”……在我很小的時候,爸媽就明確地告訴我,作業是我自己的,寫不完受懲罰的也是我,爸媽沒有任何責任和義務幫我。

    【摘自:〈孩子做作業,我們到底要不要陪?〉,作者:寧聲響起,每日頭條,二○一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我們這一輩或前輩朋友,當年的學習狀況多如引文所述,因為家長普遍學識不高,除了富人,一般人也請不起補習老師,而坊間也不流行補習服務。所以,無論如何,我們也得自己學習,雖然考上大學的人沒多少,但即使是初中畢業,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比較強。

時移世易,今天的孩子卻很少能夠獨立完成作業。社會鼓勵家校合作,往往誤以為是“請家長幫助孩子完成作業!”,家長對此力不從心時,神聖的補習社出現了。當個人勞動一旦成為產業,便會開始專業化、模式化。日積月累的應試經驗足以讓孩子在制度中“無往而不利”,但這種“成功”卻未必能夠持久,因為孩子會因此失去獨自解決難題的能力和承擔後果的意識。

“我不想讓孩子去補習社,但老師逼得很緊,我有壓力!”家長A說。

“我不想打電話向家長投訴,但教學要求很高,我有壓力!”教師B說。

家長的壓力源自學校的要求,學校的壓力源自教育制度的重擔,最後大家把壓力外判給補習社,在環環緊扣的問題中,要解決非一朝一夕。要孩子獨自面對困難無疑是殘酷的,但現實生活本就殘酷。因此,教孩子如何面對壓力,汲取經驗,駕馭客觀環境等終身學習的能力顯得重要。知識學習再多或會忘記,成績再亮麗都會成為過去,相信並支持孩子獨力完成作業,包容因經驗不足而產生的小過失,才是家庭教育的重點。

Share Button

停課不能學?

Share Button

節目上多名家長致電質疑,“停校不停課”實行後令家長壓力大增,甚至出現家長要在家教導小朋友多個科目的情況。

    【摘自:〈教青局冀加強溝通解決停校不停課困難〉,濠江日報,二○二○年二月十二日】

政府由“停課不停學”改成“停校不停課”,皆因不少家長反映自己不能充當教師。無論教青局強調多少次:無意要求家長充當教師,家長依然不放心,結果迫使教青局下達行政指令“學校網上教學宜溫故知新,不求嚴格,不計分數”,既非“不停學習”,於是“不停學”順理成章變成“不停課”——不停“溫習”也。

從教師備課的角度說,溫故知新無疑比較簡單,但從教學效能的角度說,卻未必更好。因為溫故缺乏新鮮感和挑戰性,加上老師不可有要求,學生重視程度可想而知。教新課則不然,學生需要自己閱讀和思考,透過網上測驗進行驗證,那便是自學能力。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的“習”不是指“重複”,而是指“實踐驗證”,其趣味在於嘗試和探索的過程中所帶來的成就感。好像我們重複以同一個步驟煮番茄炒蛋只為糊口,但透過視頻學習做新菜式則更具趣味,雖然失敗率比前者高,但不怕失敗的廚師最後肯定成果更為豐盛。

反對“停課不停學”的家長主要是害怕孩子學習失敗,因為他們假設孩子是有人餵才能吃東西的“填鴨”。但為什麼孩子自學必然失敗?自學效果不好等於失敗嗎?為什麼不可以先讓孩子自學,再留給老師矯正?筆者相信,復課後透過摸底評核補充不足,肯定比沒有任何針對性的溫故知新好。因為學習的真正功能不是為孩子找個“填鴨”的飼養者,而是教孩子自行覓食,這種能力需經過長久實踐、挫敗才能生成。與其擔心落後於一時,倒不如放手給孩子自己先試一試。

後記:

#成長需要時機
#別為孩子設限
#向澳門的良心教師們致敬
昨天已經想好要分享此文,標題、照片和內容已經落實,沒想到文章比我更早在臉書廣傳,而且分享讚好的竟然是教師群。如文中所說,如果認真執行「停課不停學」,要求學生嚴格出勤、功課計分付出勞動最大的是教師,受益的是學生,但最後群起反抗的卻是家長。「我沒有空陪太子讀書!」的吶喊帶出了怎樣的「學習觀」?那就是「我家太子沒人督促不能讀書」。而我的疑問會是:為什麼不先讓孩子試試?如果效果真的不如理想,開課後要求教師評核檢視補救也不遲,但家長的執著在於「一點都不能差!」於是寧可不學——逼使教青局由「停課不停學」改成「停校不停課」,試問不能給孩子任何要求的課,其實又能學什麼?本來大條道理在家安心抗疫的老師們卻於心不忍地呼喊著,可見澳門的教師多有使命感。所以我放棄了昨天想好的引入,在此先向在家辛勤工作的老師們致敬!

其實生活的學習多種多樣,不一定要靠學校和補習社,同樣是在家呆著,不同的教學思維,教出不一樣的孩子。我很喜歡文後片段,小孩在家哭著叫無聊,說要上街和病毒玩遊戲,有的家長選擇投其所好,天天呼救「為什麼封了我們的公園?你叫我家孩子怎樣做運動和呼吸新鮮空氣!」然後不顧後果,繼續帶孩子上街,結果你家的孩子學會了「去公園是必須的,沒有呼吸新鮮空氣的生活會窒息」,甚至「有事沒事就罵政府不作為」我家孩子年初四開始沒逛街(只行三分鐘去婆婆家吃飯),封賭場那天開始沒離開過家門(除了去同層垃圾房倒垃圾),但孩子仍然可以去陽台做運動,即使家中沒陽台或是下雨天,其實只要打開一扇窗,風就可以吹來;自從呆家裏,二少就天天去家中的不同角落打機,比較奇異的有碌架床的木梯、衣櫃和書桌底,我問二少是不是好悶?他答「又唔係,不過發覺原來屋企唔同方位坐坐都幾有趣!」;媽媽上班了,我們研究要不要回婆婆家吃飯?我和他們分析因由「唔返最大好處係慳返啲口罩,可以捐比有需要嘅人,好似香港有d倒垃圾長者一個口罩都無,我哋就捐左一D出去。」孩子最後決定留家中,二少學會了煮飯、整滷水雞翼、炆德國鹹豬手,大少繼續負責做清潔後勤工作,還自告奮勇幫媽媽的兒童故事做混音,我說想學不想幫,他說「教人咁麻煩!」但仍答應教我,只是我返工後未有空⋯⋯我家孩子天天呆在家中學會了發掘生活趣味和照顧自己,還了解到幸福不是必然,世上有人比他更需要一個口罩。事實證明沒有呼吸公園新鮮空氣的孩子仍舊開心快活、健康活潑、頭腦清晰。

在母校的時候,畢業活動是我專項,由學生做到老師,聽了很多年畢業贈言,最喜歡生物科鄺老師那一句:離開學校就要靠自己,大自然的生態鏈本就殘酷,要緊記「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記憶中,我的父母沒怎教我們做功課(其實我媽媽也是敎師,移民來澳時她用兩個月時間教了我整套澳門一年級的課本,然後我就考上了二年級,但之後她也不教我做功課),我們三姊弟中小學成績也不優秀,最後都找到了自己的專長。感覺上父母對我們沒有期望(經常叫我和妹妹少做些正事),他們給我們最珍貴的禮物是:世上沒有什麼不可以靠自己。媽媽移民前一句英文都不懂,現在和菲傭溝通得比我好,手機電腦拍照剪接等新技術玩得出神入化,全是自學的;我爸是機電工程師,一有空就買零件自己砌,記得沙士那年他自己做「臭氧機」殺菌,後來還幫澳門某些大型機建引入了這種科技,有「很安全空調系統」的疫症隔離酒店的空調系統由他的公司設計,我爸喜歡和我們講家族史、背唐詩、唱革命歌、寫書法、做小發明,但也沒有教我們做功課。

你的思維如何,你孩子的心智也將如何。放下教科書和趕排名的憂慮,你會發覺孩子潛能無限,一時三刻的自學成效和考試成績不算什麼。

澳門好不容易在這場疫症中捱到這好景,不要半途鬆懈,功虧一簣!讓我們利用抗疫時機,做個能屈能伸的家長,教出能屈能伸的孩子!

本周專欄文章連結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0-02/…/content_1416649.htm

孩子哭訴要去玩的片段(好可愛)

https://video.h5.weibo.cn/1034:44708488121…/4470849904082218

Share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