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敎師到底最需要甚麼?是金錢?是名利?/其實,敎師最需要的是一種快樂!是認識自我、發現自我、發展自我、創造自我、成就自我的快樂,這種快樂會淨化你的心境,使你愈來愈感受到活得有價値、有意義,愈來愈能體悟到人生的眞諦。
【《敎師最需要甚麼——中外敎育家給敎師最有價値的建議》,趙國忠主編,江蘇人民出版社,二○○八年三月出版】
“三年來津貼只加了三百蚊……這就是特區政府認為我們値得的回報……五月一日勞動節,我們齊聚一起,爭取尊嚴!”以上文字引自面書“澳門敎師”群組,此外,其他討論區不滿之聲同樣舖天蓋地,正是“三百蚊”擊起千重浪,一發不可收拾。
作為曾經的私校敎師,我很明白與公校相比“同工不同酬”的辛酸,但公職人員待遇較佳已是不爭的事實,敎師不是唯一。別說公私校之爭,不同私校敎師的工作量、待遇和福利均有差異,公平性又如何談起?只有《私立學校敎學人員制度框架》的落實,才能眞正趨向平等。框架久等多時,從來不打算為此抗爭的一群,卻計較區區“三百蚊”?實在難以服人!
我不是反對敎師抗爭,問題是“抗爭的理由”是甚麼?說“生計不保、福利不好”,同樣受過高等敎育的新聞工作者難道就更好?氣憤的一群說“三百元不能買回尊嚴”,我極度認同!但計較“三百元”就很有尊嚴嗎?如果今天加的是三千元,情況可有不同?到底大家生氣的是政府以“掩口費”去逃避無能,還是“掩口費”太少?到底要多少才能買回工作上的無助?又要多少才能買回敎師的價値?
有敎師離隊是事實,但當中很多是甘心放棄高薪去尋找新生的,而非大家所言,因為生活艱難。筆者也是暫時離開的一員,有人惋惜,有人嘆息,而我只覺“人生停留在同一片天”很可惜。十多年了,我在敎學相長中成長,給學生的勉勵是我自身成長的動力,是這份職業特有的尊嚴敎我認識、發展、發現、創造、成就自我——“敎師尊嚴何價?”我覺得是無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