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斷續續用了三個月時間,終於讀完一部集諸多榮譽和獎項於一身的兒童文學中篇小說,雖然大小B在Wechat最後用"終於讀完這本長…書了![愉快]"來概括。哈哈!
為了感受名篇之美,我從不排斥"慕名而讀",老實說,作品對大小B實在太深,中途一度想過放棄,幸得羲B堅持想讀,羊B無奈陪伴……羲B說在書中知道了很多"捕鯨知識",羊B說"本書講左好多唔知咩野,好彩主角無死!"(笑左),而我則首次在故事中讀到了上世紀美日的文化差異和衝突。希望n年後,小朋友們也有自己重讀的慾望和能力。
所謂"親子閲讀",除了我在陪太子讀書,其實有時候也像太子陪我讀書。要向我的太子們說聲:謝謝!
讓“兒童”回歸“文學” (文/鏏而)
“兒童文學?文學呢啲嘢對小朋友來講太深啦!”
“邊有作家願意寫兒童文學?好似幼稚園咁!”
自為人 母,筆者開始探索兒童文學的路,經常聽到以上兩種論調。第一種多為非文學愛好者,其觀點源自對文學的誤解——認為文學同等高深和虛無,更有人認為兒童讀物 切不可沾文學的邊,避免孩子將來成為文靑——自戀自憐,不切實際;第二種多為文學愛好者,其想法源自對兒童文學的誤解,認為孩子的創作缺乏深度。
其 實以上兩種論調,都基於人們對兒童文學的不了解。文學本身具有廣闊的包容性,高深的是文學,淺顯的也是文學,縱然“文以載道”不是文學的唯一追求,但文學 洗滌心靈的作用從未衰亡,縱有文靑“自戀自憐”,不代表文學必須“自戀自憐”,當文學本身包容不同風格和流派——內容簡單,思想正面的兒童作品,自然可稱 為“文學”。而兒童文學具有長遠的發展史和完整的學術基礎,當中涉及的知識內涵也絕非“玩玩吓”和“小兒科”。根據《兒童文學發展史》(楊淑 華,1996)一文指出:西方兒童文學起源於十七世紀,直至十八世紀開始有專門的兒童讀物和雜誌,十九世紀,不少著名的小說家和詩人均有參與兒童文學創 作,二十世紀後開始強調兒童經驗學習理論,作品特別重視兒童閱讀興趣和心智發展的需要。回首西方的兒童文學發展史,我們不難發現,兒童文學的風格、面貌往 往與民族性、風土民情甚為相近,而兒童文學的發展盛衰,則往往與國家的開發程度密切相關,故傅林統在《兒童文學的思想與技巧》一書指出:“兒童圖畫書的優 劣,是一個國家文化水準的指標”。在我國,自古已有童詩、神話、成語故事等兒童作品流傳,而眞正以兒童文學之名出現乃自四五運動後,由葉聖陶、郭沫若、冰 心等一衆名家推動正式起步。後來兩岸分流發展,至近幾十年,由於社會重視敎育,特別重視閱讀,兩岸兒童文學之發展得以推向高峰,根據〈中國兒童文學的未來 發展之路〉(李東華,2010)一文指出: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後,中國兒童文學市場佔有力足以令其他文種羨慕,現時中國兒童文學已經擁有了一支老中靑少相結 合的隊伍;已經形成了題材體裁多樣化、各門類均衡發展的創作格局;已經營造了創作和評論互相促進的良好氛圍;已經開拓了兒童文學不斷增長的市場。
旣 然兩岸兒童文學發展成熟,何不坐享其成?這是很多人的想法,而我的質問會是“澳門周邊城市的主題樂園和公園又大又全,是否澳門本土就不必有自己的公園?” 答案顯然不是!本土兒童文學包含眞實生活場景和生活素材,會給孩子們不一樣的共鳴感。能在閱讀作品中培養自身的文化認同,對沒有本地敎科書的澳門來說尤其 重要。“有很多今天的作家,儘管他小的時候沒有機會在《少年文藝》上發表作品,可是你要知道……他最早文學的夢,文學的熱情,是這本刋物給的他。”內地著 名的兒童文學家梅子涵道出了兒童文學的另一重意義——給孩子一個創作的夢,而這也是本文的思想核心——讓“兒童”回歸“文學”,大家必須知道,今天讀着的 兒童作品多數屬於文學,而它們將會成為種子,收成文學對社會影響下的果——培育出愛文學、愛生活、愛城市的新下一代。
雖說澳門兒童 文學尙未開花結果,但一直以來,身體力行地進行開拓的創作人也不少。澳門作家林中英早於八十年代曾出版兒童故事集《愛心樹》;在戲劇創作人莫兆忠撰寫的論 文〈十年來之澳門兒童劇場概況〉中,總結了由1998至2008年的兒童劇作品,並於文中指出“如果澳門戲劇史得以接着十年前寫成的《澳門戲劇史稿》寫下 去,兒童劇場必然是其中不可略去的一筆”。可見兒童劇在澳門兒童文學發展上,是先行者;兒歌的創作,隨兒童劇的發展應運而生,其中出現不少兒歌塡詞人,其 中胡家兆更把創作融入生活,與女兒一起錄製了大量作品;在其他創作方面,近年主要由民政總署和敎靑局透過家長義工活動進行推動,民署圖書館出版了六個兒童 繪本,而敎靑局則在雜誌《百分百家長》中開設兒童故事創作專欄;在民間,也有部分家長由零開始創造自己的路,如:澳門大學的彭執中先生創立“開元故事法” (為女兒創作故事),並以四年時間寫下自己的創作歷程。雖見來者不少,可惜發表平台不多。筆者認為,唯有建立系統的發表平台,集合創作人、家長、敎師、學 生之力,兒童文學方能可持續地發展。有見及此,民政總署圖書館邀得本人及澳門圖文創作人,包括:鄒家禮、凌谷、鄧曉炯、盧傑樺、林格、子軒、古吉等,合力 編輯《小城大世界》兒童文學專集,期望為澳門兒童文學掀開新的一頁,也熱切期望有志於兒童文學創作的朋友賜稿。
徵稿詳見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73741956021045/或聯絡楊小姐(六六八三 · ○六五四)。
原文刋於澳日鏡海
有關公共空間議事者之權利和精神—就建燁「對兩位澳門筆會理事的回應」文章的一些淺見
本人楊穎虹,乃上期建燁「對兩位澳門筆會理事的回應」中提到的「筆會理事」。其實,本人雖為語文教師,一直有在博客發文自娛,真正從事正統的文學創作也是近年之事。年前,抱著玩票性質,首次參加文學獎,並僥倖得小成,深知閉門造車,難求進步,故在賽後申請進入筆會向前輩學習,獲准。恰巧筆會想引入新血開展工作,本人才有幸成為理事一職。正確地說,本人進入筆會不足一年,作為理事不足半年,除開過兩次常規會議,暫無任何作為,故建燁所問「到底澳門筆會理事楊穎虹所作的言論回應是否代表澳門筆會的立場?」,答案不言而喻。
雖然,本人在澳門筆會不具備什麼代表性,但作為從事辯論教育工作超過十五年的教育工作者,現職大專院校辯論隊教練,以及本澳辯論社團「演辯人同盟」之顧問,本人認為凡人均可議事論事──在社交網站,甚至是公開發表己見,此乃社會基本之言論自由。透過社交網站及其他公共議事平台,人人皆可發聲,非如建燁所言「成為文學界代表才可發聲」,而從不同媒界之發聲,皆應得到尊重。故本人以個人的立場,就事情進行分析討論,應無不妥,且建燁當時乃本人之面書辯友(他在此事後主動block了本人),過去,我們雖觀點偶有不同,但透過議題討論,相互學習,實屬平常,故當日就其文,本人提出意見如下:「建燁文中已刋載原文,在此不詳述之」
一、筆會之活動和出版物均非政論性質;
二、筆會有人寫政論,不代表筆會是寫政論的;
三、筆會歷史悠久、作家最多、業績最好,故常被各界邀請為代表,當中沒有所謂壟斷文學界,如澳門文學節非筆會主辦;
四、澳門坊間還有其他文學社團,且有人員重合,筆會對其他社團從未排斥,凡人皆可參加筆會主辦之活動和比賽;
五、勉勵作者專心發展自己的文類(言談間提供了我以為可行的方法),不應相互猜忌。
雖然,能為成筆會理事是一種榮幸,但以上言論僅屬常理推斷,實在不敢說是什麼真知灼見。敢言善思,以理服人,乃辯論人之信仰。本人以為,儘管我在文學界不具備什麼身份地位,也應有隨意發表個人觀點的權利,而且本人行文禮貌,言詞絕不包含粗言穢語,人身攻擊和誹謗。言談間,建燁主動提醒本人具有筆會理事的身份,故後來本人在此基礎上引用一例「但筆會本身不是出版政論的文學組織,筆會有成員寫政論,等於筆會是搞政論的?我是筆會理事,我搞辯論的,那筆會是否也搞辯論了?」。根據已有知識進行推論,並列舉論據,此乃辯論之常態,不會因為本人在筆會和文學界別並無權威性地位而有別,當然,作為筆會理事,本人個人之發言權理應也受尊重。
在辯論中,彼此觀點不同,據理力爭,並不為過。既然面書討論屬個人行為,而本人也不具備文學界別之代表性,爭論之事,孰是孰非,可交由讀者去思考。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反而更擔心的是文章在議事觀念上的引導,在此提出三點,供思考:
一、社交網站公開討論實屬平常,一個人以私人帳戶進行討論,進而被牽連至其身份背景,引申至代表性等諸多考量,是否必要?
二、在辯論過程中,每個人均有暢所欲言之權利,指出論點、論據、證過過程的謬誤便足,將情況引申至「師德」和「搬弄是非」之設想,是否必要?而這種推論又是否涉及人身攻擊?
三、利用發言者某種角色身份上綱上線,質疑其用心,並延伸至專業失德與品格不善等指控,有否有尊重他人之發言?這種做法是否有利公共空間議事氣氛之良性發展?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作為文學愛好者,有感澳門文學之弱勢,理應相互理解,合力前行。作為辯論教育工作者,本人並不會覺得自己所言就是真理──辯論的目的可以是了解別人的觀點,而非榮辱之爭,也只有如此,真理才得以越辨越明。最後,感謝各人的關注。事實勝於雄辯,公道自在人心──乃本人從事辯論活動廿年之心得,不打算就此事和建燁糾結,謹以此文作出本人立場之聲明。祈拙作給讀者「有關公共空間議事者之權利和精神」的思考,也給學生們做個真實的示範。衷心期許從事共公空間討論的所有人,不因身份地位妄自菲薄,或相互排斥,做到真正的「百花齊放,共同進步」!
後記
“有容乃大”高興《訊報》願意刋登事件的不同角度,讓讀者共同思考!對方文章登出以後,收到很多友 人PM的訊息,文學界的朋友主要給予開解和勉勵,其實我想說,我並沒有為此事”很火”過,可能因為我們平日辯論經常會有這種場面,已習以為常,很少為此困 擾和糾結,只是不明筆者何以借我本人之名發揮……為了不想對方得逞,本應不屑一顧,事實我在文學界並無什麼地位可言.隨著後來PM我的辯友越來越,他們多 數不了解筆會,又覺得對方的文章思維很混亂,期望我解釋一下,我方才發覺,作為一個辯論人,我是有責任寫篇文 章澄清的.所以,這篇文章,我是以一個辯論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寫的,也是寫給所有辯論人的.在辯論人的角度,世上沒有絕對真理,但凡人均可議事論事──在社 交網站,甚至是公開發表己見,此乃社會基本之言論自由。透過社交網站及其他公共議事平台,人人皆可發聲,非如對方所言「成為文學界代表才可發聲」,而從不 同媒界之發聲,皆應得到尊重。
演講和辯論被喻為廿一世紀最有價值的個人能力,辯論是當下語文科很火熱的課外活動,其愛好者絕不比文學少.但辯論在澳門學術界卻鮮有得到重視,很多文人有 過曲解辯論的言論,如幾年前,香港作家小思曾寫一文,直指”辯論比賽是可怕的活動,指辯論立場抽籤而定,為辯而辯,埋沒良心等”,我承認曾就此有不開心, 我覺得,辯論比賽與所有競賽類活動無異,其目的就是磨練心智和技藝,你絕對可以不喜歡,你絕對有可能駕馭不來,但何以加諸罪名?我不會如建燁,為得不到認 同而仇視世界,我會憑自己的能力去引起重視,證明自己有能力捍衛自己的信仰,透過此文,我要向世人宣示,我們不需要做什麼”代表”,也有權發言,且必須得 到尊重.在辯論台上,我們隨時可以被攻得體無完膚,就算非常努力,我們也有可能15:0地輸掉,擦拭淚水過後,我們就要重新振作,每一場比賽都是我們的積 累,雖然暫時沒有組織會為我們出一本書,在辯論人的字典裏,容不下”懦弱”,也不需要”崇拜權威”,放下比賽的立場後,我們都可以有自己的立場,且具備捍 衛尊嚴的能力和勇氣!
“辯論的目的可以是了解別人的觀點,而非榮辱之爭,也只有如此,真理才得以越辨越明”--僅以本文與所有辯論愛好者共勉!
作者原文:對兩位澳門筆會理事的回應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18950
讀書筆記:芬蘭式溝通表達訓練法
芬蘭式溝通表達訓練法
作者:諸葛正彌
譯者:李毓昭
出版社:晨星
出版日期:2012年08月31日
閱書筆記
日本人研究日本和芬蘭式教育法之不同而寫下的著作
芬蘭:對各種不同價值的人也能表達自己的意思
日本:聽者要主動察知對方企圖表達的意思(要注意意在言外),和中國有相似文化
各有優缺點:芬蘭式便於學習和交際;日本式更為感性有味
1. 能接納多元價值觀、考慮對方立場,並充分傳達自己想法的表達能力,才能稱為「全球溝通力」。
2. 生存在國際化社會的人們,具備基本的溝通能力非常重要,不能只在乎「說」或「說服他人」,最重要的其實是,要懂得「尊重」、「瞭解」、「溝通」、「問題解決」。
3. 了解別人的立場不等於辯論:真正的溝通,絕非只在乎自己的單向表達,而是彼此互相傾聽、尊重的雙向交流互動,芬蘭式溝通表達的中心主旨就在於「彼此接納並考量對方立場的雙向溝通」
4. 尊重多元價值觀:芬蘭的教育因為能尊重多元價值觀,而產生了廣闊包容的國際觀──接納尊重、並好好表達自我想法
5. 聆聽力的重要性:在芬蘭,告訴孩子聆聽很重要,無論對方說得多差都有收益(重視學習和吸收過程); 在日本,聆聽是為了尊重和禮貌,孩子身在聽,心則飛到自己的事情和表現上(重視個人表現和結果)
6. 不要養成過於體貼孩子的習慣,要求孩子努力聆聽指令,並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7. 閱讀方式之不同:在日本,提倡“K書”(讀完一本書),在芬蘭,提倡“看書”(抽取要用的部份)──高效閱讀法
8. 在芬蘭的研討會慣常的溝通方法是:先接受在場人士的意見,然後歸納出最好的結論,而不是把對方壓倒和強逼別人接受自己的想法。(建議平日也是先了解孩子的想法再做自己的結論)
9. 反思:多引導孩子去反思一件事(列出事情好壞,一起檢討),引導孩子反省自己(不要定只是批判他)
10. PISA閱讀能力的評估的三要素:擷取資訊、解釋、反思
11. 解釋力的基礎是表達力:要求孩子詳細地表達自己,如:部戲好好睇!你要問得詳細些,為何好睇?誰最好?什麼是好?(同樣要鼓勵孩子這樣發問,且不厭其煩地回答),5W1H(WHEN,WHERE,WHO,WHAT、WHY,HOW)(訓練法:講故事,朗讀)
12. 培養論事能力的流程:思考自己某種想法的理由;問自己這理由真的夠好嗎;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自己的想法;不管對方說什麼,都不認定是錯的,仔細聽完對方的話。
13. 表達時需要豐富的想像力(思考一些IQ題去發問)
14. 芬蘭式溝通表達訓練法培養出來的能力和順序:發想力、邏輯力、表達力、批判思考力
15. 溝通不需要特殊技能,只要兩個基本:用心聆聽、準確表達(訓練法:編故事、描述人或景物)
16. 建立平等尊重的文化:日本的“紙門”(沒有私隱)和西方的“石門”(尊重私隱)(訓練法:以身作則)
17. 批判思維和問題解決力:細想一件事的各方面,然後學習取捨
小家長大理想 (文/鏏而)
投身文學事業的人,應有做土壤的決心。
【《澳門文化花環上的……》,陶里,澳門日報,二○一三年八月十日】
每一次談文學困境,我們總是感嘆澳門文學不受重視,澳門作家力量不足,澳門文學活動沒有觀衆。有沒有想過,文學不是一天建成的,作家不是一天長成的,文學愛好者不是一天變成的。如何從小讓孩子認識文學、喜歡文學、愛上文學?答案是:我們需要推廣兒童文學。
每一次要推倒一座舊物,我們總是埋怨社會忘本,沒有好好地善待記憶。有沒有想過,在很多澳門人心中,包括我們的官員,對微不足道的風景根本沒有記憶,也別奢望情感,就算眞的勉強留下來,也只為滿足少數人的戀舊情意。愛是一種情感,從來不是專家學者的大道理和硬數據可以建立起來的,如何從小處做起,讓孩子從小懂得欣賞這城市的一事一物,感恩生活中的細碎情感?答案顯而易見:我們需要書寫本土的兒童文學。
作為一個平凡媽媽,我希望我的孩子愛文學、愛城市、愛生活,於是我在六年前開始讓現年八歲的大兒子讀兒童文學,又在三年前開始尋找澳門的兒童文學。起初我只立志做個記者,把澳門兒童文學的信息帶給家長,但意想不到的是,在澳門持續進行兒童文學創作的作家絕無僅有,發表兒童文學的園地也極不足。於是我和幾位文友坐言起行,親自動筆。皇天不負有心人,來年,我們一群小家長終於有了實踐大理想的機會——出版首部以澳門文學為名的專著。對我個人而言,出部小專輯顯然更容易,但對於澳門兒童文學而言,我們更需要開闢一條能讓所有作者持續前行的路,所以冒着班門弄斧的風險,我堅持公開徵稿、出版文集,並組織一系列相關的兒童文學硏習活動,鼓勵更多人士嘗試創作。因為在兒童文學中,蘊藏的不僅僅是一個作家夢,更多的是一個文化的夢、敎育的夢。本人由作者變成編者,壓力自然有,但初衷不變:我只是一個推介者,希望把澳門作家們的結晶帶給孩子,讓澳門孩子有屬於自己的兒童文學。各位文化界的朋友,希望大家慷慨播種,成全一個小家長的大理想。
眼不見為乾淨?(文/鏏而)
澳門足球代表隊,在國際賽、地區賽、埠際賽上長期抱公平競爭心態,那麼,在這次一直以來像嘉年華般的交流中派出超齡(有指祇是大半歲)球員出賽,到底是有心出術,還是基於澳門本土風情的“圍威喂”心態,認為差唔多年齡上場玩吓都冇所謂?
【澳門體育版:敎練辭職疑點重重。澳門日報,二〇一三年十月十三日】
“與 世無爭,簡單平凡”是小城予人之總印象。由於地小人少,本澳在各項世界級競賽中均屬陪跑姿態,已經習以為常,很難想像,一項嘉年華性質的粵港澳靑年交流活 動,會動用作弊的方式求勝。事件一經媒體披露,社會各界嘩然。筆者由學生到敎師,參與學生課外活動幾十年,且曾就此作專項硏究,對此事感觸良多,故寫下本 文。
經一事,長一智,能夠在小事中碰壁,給來者借鑑,無論如何不是壞事。但事件尙未平息,隨即傳來九名敎練集體辭職的消息,姑勿論 辭職是誰的主意,不正視問題,改過自新,卻來個“斬腳趾避沙蟲”,讓孩子失去一批本地資深的足球敎練,實與“玉石俱焚”無異。其實,經常參與澳門大小競賽 的朋友,對澳門本土風情的“圍威喂”文化也習以為常,如:某大型體育賽事,賽會從不認眞核對參賽者身份,因而經常出現非該校學生頂替出賽的情況;某些學術 賽事輕率面對小節,連續數年出現技術錯誤。有一次,某比賽工作人員更當衆和筆者對質“小事啫,你作為老師,都斤斤計較,點敎好學生?”,即使最後願意接受 賽果,但只要提出任何建議,也足以招來閒話:“輸咗又唔服氣!無體育精神!”仿佛比賽除了接受結果,公平與否無關重要,而“志在參與”則又可堂而皇之地成 為賽會處事苟且,不重公平的美麗說詞。長久下來,情況如同過馬路看紅綠燈——精人衝燈,笨人苦等,在不重視公平競爭的情況下,違紀違規視為常態,一代一代 地根植“圍威喂”比賽文化。
眼不見,不為淨,足球敎練集體辭職無濟於事,只有社會整體的覺悟,重視“公平、公正、公開”的比賽文化,以至建立公平公義的社會氛圍,才能根治社會長久的核心問題。
平凡人有夢 (文/鏏而)
前言:
羊豬蜜語成功搬家了!特以此文賀之。雖然”羊豬蜜語”這名字有點土氣,而”羊豬老師”這名號又異常笨拙,但我比較念舊,且很想堅持寫作最初的信念—寫只是為了想寫,如果我仍是我,我叫什麼名字,文字寫在哪個欄目對我本人是沒有分別的.演講,辯論,寫作,朋友和家人都覺得我很多愛好,但其實,它們全都是屬於文字範疇的,如果夢想是一種讓你感到堅持就是幸福的東西,毫無疑問地,我愛上了文字.講台是我謀生的地方,舞台是我超越自己的地方,卻都不是我真正享受的地方,因為成為焦點的人會失去自由,坦白說,我更喜歡文字隨意塗鴉的快樂。不知為何,這次不可思議的搬家旅程讓我想起了蝸牛—寫著寫著,那堆東西仿佛成了生命的負重,不想遺失,又難以帶走,幸運地,我遇上了同樣載夢飛行的澳門人Toby Lam(一個有夢想,能夠為真理挺身而出,讓我感到驕傲的學生),在他的協助下,羊豬老師有了新的家,而且比之前的更美更好,真誠推介給所有需要為心靈找個家的朋友!
記憶是蝸牛背上的附重,讓歲月緩緩地親吻草原,留下甜蜜的軌跡……時間不是澆灌夢想唯一的尺度。有爭朝夕的心氣,更需有日積月累的實幹,這旣是方法論,更是改變世界的信仰。僅以此文獻給擁有夢想的平凡人!
平凡人有夢 (文/鏏而)
夢想是甚麼?夢想就是一種讓你感到堅持就是幸福的東西。曾有一位學者去英國考察,看到牛津大學的草坪很好,於是向園丁詢問經驗。園丁說,沒有甚麼經 驗,就是要不停地澆水,只不過要澆九百年。澆灌我們的夢想,時間不是唯一的尺度。有只爭朝夕的心氣,更需有日積月累的實幹,這旣是方法論,更是改變世界的 信仰。
【引自電影《中國合夥人》,導演陳可辛,二○一三年】
最近經常接觸到關於夢想的活動,如:昨天演講比 賽的題目是“靑年有夢”,而上周又看了一部關於“澳門人尋夢”的劇作。作為已經不再能稱為“靑年”的我不禁反問自己,我有夢想嗎?其實是有的,且在不同年 紀,有着不同的夢想。無可否認,我從小到大都沒有大志。小時候,因為喜歡讀童話,我的夢想是——公主和王子過着幸福快樂的生活;長大了,發現自己沒有條件 成為公主,也就只渴望“結婚生子”。主流價値吿訴我們:夢想是偉大的,它不屬於追求平凡的小人物,所以很長一段時間,我認為自己沒有夢想:當大家都熱衷於 升職加薪的時候,我醉心於玩“敎書遊戲”——為學生搞活動、寫文章、造敎案;當辯論友們講而優則政時,我熱心推廣辯論文化;當作家朋友忙於投稿立著時,我 樂於在網上以文字塗鴉。因為不務正業的態度,我經常錯過了邁向“成功的標杆”的時機,但我依然會快樂地做着小事,直到有天發現——滴水可以成河,我擁有一 大群知心的學生和辯論友,也有一小群忠實的網上讀者。
喜歡平凡,不代表沒有夢想,吿別了一堆年靑的夢,我開始進入人生的另一階段, 我不會像那些整天怨天尤人的母親——埋怨因為孩子而失掉夢想,因為,我把自己的夢想投進了孩子的生活中,那是一個兒童文學創作的夢:一起構思人物、做資料 搜集、鋪排情節、給予反饋意見等,趣味盎然。有時候,孩子會為故事落淚,有時又為小節爭辯。透過創作過程,不僅拉近了彼此的思想,也生成了共同的願望—— 希望故事可以感染別人。這就是我平凡的夢想——一種讓你感到堅持就是幸福的東西。
《天鵝的新衣》 —給安徒生
輕輕地,你托起掌心的小生命
安放於星空
所有的星星都是閃亮的,除了我
黯淡終究會成全最不平凡的火?
一路走來,我忘記金黃代表光芒
忘記從來只有蒼白能詮釋我
於是,我成為你筆尖下的小女孩,點起微弱的火柴
給我一盞太陽吧!
讓垂死的晚宴成為我追逐的光明
像人漁公主把自由許配給愛情
你用一生守護不可能的永恆
又把人間的善美嫁給了不婚
你相信:醜小鴨總有一天會變成天鵝
於是你和我一起變成了天鵝
走在國王的禮賓大道上
展示雪白—只有聰明人才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