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的生活哲學──兔年的生活祝願

 

    從前,有一隻小兔子,他不想呆在家裏。於是,他對自己的媽媽說:“我要逃跑。”

    “如果你跑了,”他的媽媽說道,“我一定會追上你,因為你永遠是我的小兔子。”小兔子說:“如果我變成一隻鳥兒,從你身邊飛走。”

    他的媽媽說,“我就變成一棵樹,讓你來我枝頭做窩。”

    “如果我變成一艘小船,揚帆離開你。”

    他的媽媽說,“我就變成風,吹着你,讓你開往回家的方向。”

    “如果我去做空中飛人。”

    他的媽媽說,“我就做一個走鋼絲的人,我會穿過空氣,走到你身邊。”

    “如果我變成一個小男孩,跑進大屋子裏,”

    兔媽媽說,“我就變成你的媽媽,用雙手捉住你,把你抱在懷裏。”

    “得啦,”小兔子說,“也許我還是就呆在這兒,做你的小兔子吧。”

    【《逃家小兔》,作者:(美)赫德繪;黃迺毓譯,明天出版社,二○○八 】

    為了恭迎玉兔降臨,我嘗試在大腦記憶體搜尋一本關於兔子的書,第一個浮現的畫面,竟然是這繪本。此書講叙了小兔和媽媽玩語言捉迷藏的故事,語言簡單,寓意深遠。

    為什麼作者不畫《逃家小狗》、《逃家小象》呢?我想大概是基於兔子本性溫馴,脾性細密的特性吧。在頑皮小兔的刁難下,兔媽媽一點也不惱,反而順應改變,思考對策,最後成功取勝。

    在步驟急速、充滿競爭的年代,能像兔媽媽的人很少。“聰明”的人類硏究出很多“公式”,例如:“孩子讀書不好將來沒有前途”、“年輕人無力置業人生沒有希望”等。大家都急於用功利的標準去認定成敗,卻忽略人才是操作生活的主體,人可以順應際遇,而不是際遇在主宰人的生命。前幾天,我訪問了一位過去幾十年一直從事輪班工作的知名人士,他利用輪班的彈性,修讀遙距課程,參加社團,陪女友看日出、日落……為什麼現實中很多輪班職工卻親朋疏離、無法進修、生活無望? 這明顯是生活駕馭能力的問題。

    快樂人生沒有公式,但願我們都能學習兔媽媽的心法,以“窮則變,變則通”的態度,輕鬆駕馭困境,獲取收成。

解了‧解不了──我看維基解密

    經濟成長已產生新的全球景觀,權力在轉移,財閥和創新在出人意表的地方勃興……全球經濟成長帶來很多好事,同時也製造許多問題,而且我們這個世界還沒有能力處理。

    【《後美國世界》;作者法理德·札卡瑞亞;杜默譯;麥田出版社;二○○八年五月第一版】

    看着“在出人意表的地方勃興”一句,令我想起——沒有辦公室也沒有僱員,只有幾台電腦,只要輕按鍵盤,只需幾秒時間,足以令世界翻天覆地的革命性媒體——“維基解密”。

    二○一○年七月,“維基解密”網站(Wikileaks),在身家只有藍色背包(裝着手機、計算機硬盤驅動器和一大堆襪子)的靑年——阿桑奇操刀下,將二○○四年一月至二○○九年十二月阿富汗戰爭中鮮為人知的秘件交給歐美三大報章——美國《紐約時報》、英國《衛報》和德國《明鏡週刋》。之後,他的集團還相繼揭發了“美軍襲擊伊平民事實、關塔那摩監獄慘狀、氣候學家擅自改數據、五十萬條九·一一短信揭秘”等國際黑幕,成功令超級大國顏面無全,卻又無可奈何;成功衝擊傳統媒體監察政府的主導地位。“維基解密”定位為“揭露政府和公司不道德行為”,創辦人阿桑奇稱“政府活動的透明能導致腐敗的減少、治理的改善,令民主政體更加強大。”

    這股力量是否“正義之師”,有待觀察。毫無疑問,“維基解密”已打破傳統媒體的局限,以網路空間迅速穿越國界,不受時空限制,成為“無國籍的新聞機構”。“維基解密”的興起吿訴我們:各國政府謊言連篇,而主流媒體力量有限,於是“維基解密”的存在具有正面意義。

    與此同時,“機密可不可以無限制的公佈?限制的標準是什麼?未經查證的‘機密’可不可以公佈?”等一系列問題的思考,卻又讓人質疑:在自由民主到了極限之時,政府或國家觀念面臨嚴峻的挑戰——個人自由與集體安全,絕對開放與必要保密之間如何分辨?如何令兩方面和諧並存?

    阿桑奇“目空一切”的果敢態度和探索精神,是讓我敬佩的。他的確為人類解開了很多謎團,但“帶來很多好事,同時也製造許多問題”。提筆前幾天,我多番思量,終歸也無法解開心中死結,只能輕嘆——“這個世界還沒有能力處理”矣!

新女性主義

“每一個人,都是她或他自身生存的目的,旨在個人生命的完整實現,而非他人的附屬或工具。”

    【《新女性主義》,呂秀蓮,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二○○八年十一月十八日】

         你無法想像,電視上“髮如鋼刷,行事潑辣,滿口鄕音”的女政客可以寫出如此冷靜細密的文字。當你從文字中認識呂秀蓮,並看過她在女權運動中的人生閱歷,你會看到靑年時期的呂秀蓮。(會不期然對“巨貪”身邊的這位副手肅然起敬。)

         自懂得閱讀,我便開始從書中建構女性的形象,幼年期的白雪公主,少年期的亦舒、岑海倫,靑年期的張小嫻……都為我勾勒出各種女性樣式,直至讀到呂秀蓮,我更清晰地看到女性角色上的轉變,今天的女性似乎強大起來了,但女強人們都很強嗎?不久前,我在“面書”中讀到一篇名為“女孩,你憑甚麼嬌弱”的散文,使我對此問題重新反思。節錄如下:

    “我若不要強、不獨立、不變厲害,誰會在我最無助的時候伸出援手?

    ……

    家世好的女孩子,會有爸媽為其鋪好華麗的金磚大道,

    相貌好的女孩子,會有男友老公等着為其鞍前馬後盡獻慇勤,

    運氣好的女孩子,會有貴人相助使之平步靑雲,……

         沒有女孩子願意一直堅強,只是她在等一個理由,一個可以不強迫自己堅強的理由。”

        此文意境一般,但卻引來數以千計轉載,其中更有接近二千個留言,當中多為女性,且對作者之見深表共鳴。我不解,當代女性努力獨立自強,但原來內心還是渴望成為“附屬品”,追求“父母護蔭,男性侍奉,貴人相助”,苦學成才,事業有成的背後竟是對影自憐。文中談到的也許不是眞理,卻肯定道出了很多當代“三高”——學歷高、職位高、薪酬高的女強人的心聲。她們把靑春用作自強,即使在職場上獨當一面,內心卻仍然唏噓!

         人之所以痛苦,不在於擁有多少,而是無法接受自己所欠缺的。封建時代,女性的悲哀源於沒有選擇,今天的“三高”一族的悲哀卻源於無法接受自己“選擇自強”的結果。上百年了,女性一直想踏上獨立自強的路,今天,目標在望,我們快樂嗎?我們到底是喜歡自強,還是被逼自強?也許這才是今天“新女性主義”最値得思考的課題。

醒著看世情

       

        幾天來耳聞目見的菲律賓旅遊慘劇,讓我的幽默演講蒙上了一份悲涼的色彩.逝者已矣!我想,對於痛失生命和家人的不幸者,我們最應該做的,不是謾罵和沮喪,而是更好地活著,更好地享受感受生命!因此,我準備拋開沉重的大石頭,為大家分享一次快樂的旅遊經歷.

        8月初,我抱著千載難逢,人去我去的心態遊覽了上海世博,這次旅行收穫可豐富了!第一天,我去了非洲區,那裡人很多;第二天,我去了美洲區,那裡人很多很多;第三天,我去了歐洲區,那裡人很多很多很多;第四天,我終於到了亞洲區,還用說,那裡人很多多多多……所以,整個世博之旅,二字可以概況之,那便是"人多"!

       這可不是開玩笑,我旅程收穫豐富,因為"人去世博看風物,我去世博看人"現在,我就帶你們去見識見識!

        一進園區,首先見到的是安檢人員.有什麼比旅遊安全更重要的呢!所以安檢人員的角色是"超重要."大家都知道,平常上飛機的安檢,所有液體都不能帶身上!幸好,我們世博的安檢比較人性化,安全的定義是──對於來歷明顯或是不明的液體或半液體,只要能使用的,便叫安全.如果你帶的是香水,他要你"噴一下";你帶的是"蚊怕膏",他讓你"塗一下";你帶的是咳藥水,他叫你"喝一口"……我同行就有一個奇怪的朋友,因為一種奇怪的習慣,帶了一種奇怪的半液體物品.安險人員有禮的說"喂!小姐,這瓶東西是什麼?",我朋友想了想,不好意思立刻做那件事,竟然說了個謊"先生,那是潤手霜!" "擦擦看,嘩!白白的!味道怪怪的!"安檢奇怪地說,朋友立即補上一句"既能美白又可提神的!先生真有眼光"安檢立即洋洋得意地說"怪不得你皮膚這樣好!",就這樣大家寒暄一陣就混過去了!你們猜那白白水水的,味道怪怪的,是什麼……那不就是保持口腔清潔,口氣清新的啫喱狀牙膏嘛!朋友有個習慣,每次吃了東西,都有刷牙,但站在安檢台前刷牙有點不雅吧!為了保存國體,朋友用了一個美麗的謊言來回敬既要堅持保安又不失人性的安檢制度,可真是用心良苦呵!

         走進園區,也許不是每個館都能擠進去,但有一個地方是遊人必到的,那就是廁所.男士可能沒有共鳴,我們女孩要去便便呀,可真有學問呢,就好像投資股票一樣,要夠眼光排對位置,你的人龍才具有前進能力,如果選錯了,隊中有人"做大事",可要賠上自己寸金難買的光陰呢.為了突破這種不文明的公廁文化,我和朋友下決心引進比較公平的機制"單行排隊"──在廁所外邊開始排隊,不管哪廁格先出來,都會輪到最早到的一位,那麼就可以避免了下錯注的情況.為了不讓人群湧進,我和朋友守住廁所門口,正當沾沾自喜之時,一個正義凜然的老太婆指著我的腦袋罵道"喂,攪什麼鬼!站著不進!","老太太,我們在排隊呢!"我溫和地解釋,她卻委屈地澄清"誰不排隊?你說我老太婆不排隊?我呸!我就是排隊也得到裡面排去,排在門外多不馨香!現在的大姑娘,腦袋都想壞了!……"說著說著,就闖進去了!我們千方百計引進的排隊機制沒了,幸好皇天不負有心人,很愛"馨香"的老太太一直在享受著傳來"陣陣清香"等待中,但面上還是閃著一種讓人敬畏的堅持,我想她還在為能保留固有的公廁文化而驕傲著!

          "城市,讓生活更美"是本屆世博的主題,走到哪裡,我們都可以見到高科技的產品,有感光的太陽能設備,有聲控的智能科技.每當看見漸進或閃亮的儀器,人們都會不約而同地拍手,好幾次,我也高興地附和起來,直到有一次,我凝神地觀看電腦投影的長春藤有規律地生長,與在旁的拍掌聲大小無關,才覺悟那是人們一廂情願下的傑作,之後,每到一個類似的景點,我都會凝神地欣賞拍掌者興奮的面容,並給此畫面一個美麗的名子"眾人皆醉我獨醒",大家猜"是醉的人快樂還是醒的人快樂"呢?

          想起"眾人皆醉",我會想起"巴勒斯坦館內席地而坐,大吃大喝的興奮畫面";想起"日本館內與禁止拍照工作人員頑強奮戰的傲視目光";想起了"小孩子插隊成功的勝利姿態"……請別誤會,我不是要揶揄自己的國民,我知道,我們之所以醒著,並不是因為高人一等,而是我們有較好的生活環境,有不同的文化氛圍而已.單純的安檢人員、霸氣的老太太、跟風的拍手者,以至隨意大吃大喝的、無視勸告的、喜歡插隊的,他們並不是為惡,他們只不過是以自己單純的價值觀去享受屬於自己的世博之旅,我們可以認為他們愚昧,卻不應貶低其人格!時至今天,我仍然認為,祖國勞民傷財地做這大型美勞活動殊不值得,但錢既花了,總是有回報的,我覺得當中最重要的收益不是什麼大國模範、愛國情懷,而是不同文化衝激下帶出的巨大反思和求進意識.

         回歸現實,幾天下來在FACEBOOK所見所聞──由事件到警方,由警方到政府,由政府到民族的謾罵場景,給我同樣的感受.逝者已矣!能不能停下當中憤慨和仇視,總結事件給世人的正面意義?軍警再無能,也不至於作惡,當我們整天把"傭奴之國"和"地獄之都"掛在口邊的時候,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我們是主人,別人卻是奴僕?為什麼我們生活在天堂,別人要活在地獄?",到底誰比誰更不幸?世上離奇的人禍每天都在發生,不是只有來自天堂的人的痛才叫痛!譴責和評批是需要的,我們可以從外交途徑爭取合理的權益和補償,而不是私下給無辜的人民施以咒罵.良好的成長背景理應讓我們變得仁厚,我們應當給落後的"傭奴之國"、"地獄之都"一個善意的提點和進步的祝願!

"窩心"一南轅北轍的一個詞語

        在"演講會"活動中,我最喜歡的環節是"語音語法檢討",因為會有一位會友當老師指出你說話的毛病,我最怕收的評語是"穎虹是中文老師,她是沒有什麼毛病的!",我當然以自己曾經的職業為榮,但"老師沒有毛病"這個邏輯會令我覺得有壓力,其實人皆會犯錯,老師也是人,自然也會有錯!我從不以犯錯為恥,當老師的年頭,能指出我錯處的學生會被加分呢!

        上周負責"語音語法檢討"的是我最敬佩的老師之一,她便是中英皆通,有會定到,有求必應的城玉.檢討中,她給我指正的幾個問題都很精確,其中最深刻的是"窩心"一詞.當時我用了"窩心"來形容席中一位講員"說話溫心,讓人心甜",城玉當時指出我用詞不當,因為"窩心"是貶義詞,有"令人難受"之意.我聽後很是意外,於是翻出隨身攜帶的電子辭典查證,果然,《現代漢語詞典》(二○○二年增補本)收"窩心"一條,曰"因受到委屈或侮辱後不能表白或發泄而心中苦悶",我恍然大悟.

        幾天後,我和同事聊天,她說"那個女明星聲音真太窩心!",我指出了她的錯誤,她卻死不相信,為了說服她,我隨手就按進台灣教育部的國語詞典,其解釋竟然是:
一、受侮辱或委屈,不能表白而苦悶在心。《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二回"方纔你老那套交代,是位老行家,你老瞧作賊的落到這個場中,算撤臉窩心到那頭兒了"
二、舒暢、欣慰的感覺。如"一句貼心的話,聽起來十分窩心"

        我覺得很有趣,又到網上查找,發現了箇中奧妙:

        北方的窩字,在動詞是鬱積之意,如「窩了一肚子氣」。「窩」字聽在南方人耳中,倒是舒服,豈會想到窩心原是心翳氣悶之意?香港乃嶺南丘陵之地,先祖立村,多在山窩(山谷)之中,窩就是舒服的居所﹕被窩、安樂窩、燕窩、山窩、銷金窩(妓院)、龍不如狗窩……香港人不會將「窩心」理解為「心被窩住」了,而是解作「有什麼好東西在心窩裏面發暖」。……

摘自http://forum.tvb.com/viewtopic.php?f=20&t=37947

         雖然"錯得有道理",但如果語意不定,我認為還是少用為妙,免得想讚美對方反惹來誤會!在此,再次感謝城玉老師給我們辨清詞義的好機會,也再一次證明,互相提點,共同成長的重要性.會長呼籲我們在網頁上多寫學習多心得,"吹水"是我的強項,但談到學習心得嘛,還是有點汗顏,最後決定寫下一些感受深刻的"語音語法"問題,大家也支持一下,共同作填滿我們的耕地吧!

"良心教師"種 "善果"?─對於雙重標準的思考

        鄰埠一名中學老師無懼權貴說出香港人的心底話,博得全校以至全港的掌聲,"一問成名"。在一片不解的歡乎聲中,本人覺得港人文化的確有趣!什麼是他們的文化?盲目政治化也!先不論吳老師為人如何,針對此舉,我覺得作為通識教師,她並不高名,也不配得到掌聲!當我從電視看到她的壯舉,第一反應是 "嘩!咁勁既,好攪笑!"當中的讚美,和給阿姐在"荃加福祿壽"的大膽演出無異。

       本人沒有譴責吳老師的意思,因為作為一個公民,她有言論自由,而且其觀點正確,但談到表現手法,我只能說"OK啦!佢可以咁做既,但好無禮貌,好唔理性!"於是我在FACEBOOK內發起討論,支持與反對參半,證明澳門人還是比較理性。支持者一般論調有三:1.她理念好;2.政府抵死;3.宣傳正確的政治立場是教師的職責。

      首先,本人肯定自己和她理念相同──希望有權選特首,但不能下定論這是絕對正確,當天支持極具煸動天份的"台灣之子"的國民,曾幾何時不是仰慕他不畏強權,當他有天成了強權,有沒有良心又另當別論!所以我認為,作為一位通識教師,宣揚的不是勇,而是智。如果宣揚正確的政治立場是教師的職責,我質疑,什麼是 "正確"?攪愛國主義教育的人認為他那套正確,主張公投的人認為他們那套也正確,納粹黨、軍國主義、恐怖主義都認為他們自己的追求是正確!老師沒有能力,也沒有權利認為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絕對正確!高名的通識老師會給學生引入不同的道德價值觀,讓學生知道當中的利弊,學會獨立思考,作出個人化的選擇;平庸的通識老師硬說書面知識,草草了事;低下的通識老師利用自己的個人魅力和語言感染力,給學生貫輸單一價值。所以,在昨天的公民教育週會中,唐先生比吳老師高名!

      學生質疑我 "你一時幫政府,一時又幫民主派,你有冇立場GA?" ──  我的立場是理性思考,拒絕雙重標準!我覺得衝量一件事的好壞,是對事,而非對黨派,更非對個人!當我讀到"中華民族為舉辦奧運而驕傲"的時候會偷笑,然後告訴學生"那份報紙是這樣寫的,你驕傲嗎?可以驕傲的!但我自己不特別驕傲!";但如果吳老師在集會上宣稱"你們不投票是壞榜樣,我們全校師生都希望有權選特首"其實當中有很多學生都不知道事情始末,不知白選特首的意義,那和誇張吹噓的愛國份子有什麼分別?集會的時候,每個講者都有自己想法,不管你認同與否,你會在發問時群起而攻,落別人面子嗎?應該不會吧!如果你是老師,你會帶頭做這些事嗎?我不會!我會教學生表達意見的基本禮貌。其實她當天的問題可以演繹得體些 ""你們不去投票,會不會給學生不好的榜樣呢?怕不怕有負面影響呢?""有好多市民都想選,我也想選特首,你認為什麼時候政府才可以做到?"

      對人對事,無論你認同與否,都不能持雙重標準。昨天我問了友人一個問題"作為學生的如果不滿校長,是不是可以在集會上公開質疑他"你這樣那樣,怎麼做人校長?怎樣給人樹立榜樣?"我只想告訴你一句,我們全校同學都要"自己選校長"然後舉牌,發動大家一起鼓掌,HAHA!可不可以?是不是很正義?"友人說,那情況不同,唐先生的身份不是校長,我們不須要"尊師重道"。校長就要尊重,政客就不須尊重,那就是雙重標準!個人認為尊重別人是基本修養,無論今天講者是誰,那怕是一個劣生,也不應受到這種對待,人家給你介紹一個理念而已,你可以不認同,無須一副挑釁的架勢。作為老師的不講禮貌,又可以給學生好榜樣嗎?

       無論如何,我覺得吳老師是勇氣可嘉,她應該把勇氣用在民主抗爭中,而地點不應是中學校園!如果吳老師立志業餘當司徒華,我舉腳贊成。但請不要把您的政治講台帶進課堂,否則您只會為校園帶來不正之風,您的良心必不能栽出善果!

後記:

       這幾天來,不停有同學和我辯論此問題,老實說,我很享受,但卻不想繼續辯下去.我以"賢的是她,愚的是我,爭什麼?"作為句號.這是一句互文,意思是"聰明的是他還是我,愚蠢的是我還是他,有什麼可爭論?"我說自己的意見,並沒有一定要說服大家的意思,雖然我有足夠的能力和大家辯下去,但這不是一場辯論賽,我想談談自己的看法而已,不想為辯而辯.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沒有統一的必要!如果我硬要大家認同我,就和那老師一樣主觀,那我就是雙重標準!其實和我不同意見的人,也不一必要說服我的!對一件事的討論,不是為了爭勝,而是在破與立的過程中思考,對於老師們,如果遇上同樣問題,我給大家的建議是:

1.對於 “投票問題”,我認為老師應該讓學生了解事情始末,讓學生知道這次選舉是怎樣的,有多少人沒投票,他們不投票是什麼原因,有多少有投了票,他們為什麼要投?她自己投了,那是為什麼,學生會不會投呢?那是他自己的選擇,他們可以問問家長有沒有投?為什麼?…….而不是 “你們帶頭不投是反面教材".

2.對於 “有權選特首”問題,我覺得她自己提出就好,不必用這種方式煸動學生.在那種情況,沒有落別人面子的必要性.

3.每個人在不同的角色,有其不同的權利和義務.我認為吳老師是優秀的民主人士,是勇敢的市民,是不得體的老師,是不及格的通識老師.作為通識老師,最重要的不是令學生認同你,而是如何帶領他們思考,讓他們建立自己的價值觀.


 

宿命──悲"玉樹"瓦下亡魂

       玉樹── 一個美得讓人心動的名字,一個之前從來沒有聽聞的名字,今天廣為人知,卻因為天崩地裂的事,世人忽然醒悟──原來玉樹並沒有玉,名字上的美麗是裝扮出來的幻象,那裡只有活埋師生的 豆腐渣工程和親民的領導人熱淚盈眶的感人鏡頭。

       猶記得兩年前的汶川地震,我在電視前抹眼淚,到網上找尋最震撼的片段寫 德育中心教育學生,佈置學生回家寫作文,和學生一起疊了幾天紙鶴……看著風塵僕僕的總理,看著奮不顧身的解放軍,我自己覺得力不從心,也穿了一個星期的黑衣作悼念,並自發地去銀行捐了幾千元。社會各界,紛紛傳來感人的振災事跡,大家都為世紀災難伸出援手,我們都深信總理“多難興邦”的設想。

      今天,報上、電視上一樣熱鬧地報導玉樹的災情,一樣的生離死別、一樣的家破人亡、一樣的哀悼鏡頭……除了死難者當中多了一個香港義工黃福榮,一切不再新鮮。人們醒悟──原來汶川地震不是百年一遇的災難,只是兩年,還不過兩年!地震又來了,學校又塌了,人命又犧牲了……親愛人民政府,這兩年裏,您做了什麼?有沒有汲取經驗?有沒有發動過各地政府去做地質檢測?有沒有正視過危樓的問題?沒有!除了不斷重複享受多難興邦的過程,自我陶醉在災難陪襯出來的奮勇形象中,您什麼也沒有做?不!您也做了很多。您總是不忘向外界宣傳國家救災的威名,然後巧立名目地懲罰那些損毀威名的 滋事份子

       上天彷彿要告訴大家,那是天災,那是不幸,我們要同情災民,情況就等同我們需要同情一個突然被車撞死,飛來橫禍的人一樣。但他們沒有想過,一次又一次的 飛來橫禍可以有人為的解決方案,例如:承認交通規劃出了問題,願意少建幾所舉世觸目的豪華酒店,先建幾座行人天橋和行車隧道,努力查證和檢舉不法之徒等。

       不過,在相信 命理的民族裏,我們需要認命。誰叫你住在地震區?誰叫你入讀 豆腐渣學校?那不是誰的錯?那只是地理環境的錯!那只是歷史遺留的禍!那些東西跟我們現在的人是沒有關係的,我們很強大,這年辦奧運,那年辦世博,然後大家賺很多的錢去接濟那些苦命的人,你看我們的人民多善心!你看我們的政府多愛民!那些災區的人民,請相信,那不幸是你個人宿命,請用鮮血去證明,你們的家國很有人情味,至少你們不用像海地災民那樣廝殺活命,而且你們的存在很有意義,因為沒有多難的人民,便沒有興邦的戲劇張力。玉樹的民眾,你們雖然不及汶川災民幸運,因為失去了世紀災難的同情分,但至少會比後人幸運,因為總有一天,豆腐渣工程的後遺症會比早年的水災更普遍,大家總有一日會習慣看這種活埋生命的場面,長貧難顧,到時誰還用巨額來接濟你?

        過去和未來的瓦下亡魂,你們安息吧!接受活在如此"興旺"的國度的宿命,但願他日投胎能找個平平凡凡,沒有危樓的地方安身立命!

愛‧回家──特此祝願"犀利哥"重拾家的感覺

題記:

        兩個星期了,一直都不想動筆去寫這篇比賽的講稿,本來準備今天晚上草草了事就好.不過這幾天網上閱讀,看到了"犀利哥回家"的故事,一時感觸,便翻出了送過給弟弟的舊文,湊拼了以下文稿,好像不太有誠意的樣子,但練習的時候,還是熱淚盈腔,期望也能感動到願意抽空細看的你,然後大家都會好好珍惜家的感覺!

        回家”你們愛回家嗎?如果要你用一個動作去表示這種家”的感覺你怎樣設計呢?好!給大家5秒鐘時間想54321……停!

       大家的設計真有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可惜今天沒太多時間去認識你的的感覺現在就先由我帶大家去感受 “我的家”吧!

       我的家有爸爸有媽媽還有妹妹和弟弟是一個完美的組合

        可是在我年少的心中家卻不是這樣一個完好的概念小時候爸媽被分配到外地工作很少回來我住在外婆的家.外婆家還住著因為失去家庭而患精神病的姨母發病的時候她就會瘋瘋癲癲地默念 “君女,媽回來了!等下煮飯給你吃!”……家好像只是活在心裏的幻象!

        四歲的時候媽媽好不容易調回廣州卻把我送進全托托兒所我每星期只回家住一天半媽媽說進全托托兒所是可以學會獨立……那時候家是一個獨立於生活以外的地方是一種每星期長久的盼望

       七歲的時候我終於告別了全托的生活回家去了而爸爸卻獨個移民到澳門來家裏剩下媽媽一個人那一年爸爸當擔保人出了亂子家裏便時常出現兇神惡殺的追債人我躲在門後媽媽挺住大肚子在門外阻擋風雨 “不知道!不知道!快走”……我們住的是媽媽學校分配的小房子我們會在廳堂一角煮飯在另一角睡覺在這一角看電視在那一角拉便便拉完還要上公厠到倒呢……這便是我的家一個除了廳堂還是廳堂的家……那時候家是一個很小很小的收容所

         這一段歷史爸爸常常談起那年他拿著五塊錢來澳住在營地大街的雞檔晚行早拆居無定所為的是讓我們來澳的時候有一個好居所,我們到澳以後租住房子的街道有個美麗的名字──美麗街.可惜那兒不怎美麗。那時候,妹妹剛出生媽媽來澳後人地生疏爸爸需要值班工作大家似乎都不在意我在家的時候我喜歡望著隔壁空置大宅的竹林發呆放學的時候我會一個人在街上遊蕩……那時候家是一個空洞的樓房回家的我總是往外張望

       後來我們買了房子,和叔叔兩家共八口人住在一個兩房小單位內小弟弟滿月後我們終於擁有較好的居所也是由那天起我們的房子一間比一間大一間比一間高級一間比一間漂亮由於家中環境改善,弟妹的生活便比我充裕得多他們可以讀名校衣食住行是應有盡有但我還是那樣寂寞當弟妹們醉心於他們心儀的超人和芭比娃娃時我已經是個初中生了我參加校內大大小小的課外活動一天到晚也不願意回家……那時候家是一所漂亮的旅館.

        大學三年級的時候澳門快回歸了而我的家卻因此而離散每一年春節我都會趕赴溫哥華吃團年飯我由澳門團年飯時間上機,到了另一半球正好又趕及他們團年飯的時間時候等待回家團年的感覺變得很遠很漫長……過年後會一個人回澳門當我一個人回到三千多尺的豪宅竟然第一次想念那除了廳堂還是廳堂的小房子第一次懷念為我阻擋風雨的媽媽多少年了,我一直埋怨爸媽沒有給我很好的童年卻忘記了他們一直努力地為我們建構著幸福的家──是離別讓我感受到家的意義是離別讓我學會了珍惜!

        今天我終於擁有了自己的家而我的家人又一個一個由美麗的樂土回歸了!今天孤獨成行的人不再是我而是我家的小弟弟每次看著他在閘口黯然消失的身影我是滿懷歉疚如果我當年不是堅拒到溫哥華和他們團聚大家會不會都願意在加國落地生根?如果我不是生了小孩子媽媽大概也捨不得丟下孤獨的小兒子……但如果沒有離別的苦可能大家都不會感受到家賦予的甜。

        大家最近有沒有留意世紀帥男“犀利哥”的新聞?十年滄桑歲月,包含著流浪者的苦和家庭巨變的難,但家人知道他的存在,還是第一時間送上溫暖的雙手。踏進家門的“犀利哥”換了衣服,剪了頭髮,失去了那讓人迷戀的“王子”造形,卻浮現罕見的笑臉,那就是家的感覺──愛回家,家沒有固有的模式家不分地域沒有距離是一種情感的信賴與精神的承傳家使我們即使相距很遠心卻仍是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