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斷續續用了三個月時間,終於讀完一部集諸多榮譽和獎項於一身的兒童文學中篇小說,雖然大小B在Wechat最後用"終於讀完這本長…書了![愉快]"來概括。哈哈!
為了感受名篇之美,我從不排斥"慕名而讀",老實說,作品對大小B實在太深,中途一度想過放棄,幸得羲B堅持想讀,羊B無奈陪伴……羲B說在書中知道了很多"捕鯨知識",羊B說"本書講左好多唔知咩野,好彩主角無死!"(笑左),而我則首次在故事中讀到了上世紀美日的文化差異和衝突。希望n年後,小朋友們也有自己重讀的慾望和能力。
所謂"親子閲讀",除了我在陪太子讀書,其實有時候也像太子陪我讀書。要向我的太子們說聲:謝謝!
分類彙整:親子加油站
讓“兒童”回歸“文學” (文/鏏而)
“兒童文學?文學呢啲嘢對小朋友來講太深啦!”
“邊有作家願意寫兒童文學?好似幼稚園咁!”
自為人 母,筆者開始探索兒童文學的路,經常聽到以上兩種論調。第一種多為非文學愛好者,其觀點源自對文學的誤解——認為文學同等高深和虛無,更有人認為兒童讀物 切不可沾文學的邊,避免孩子將來成為文靑——自戀自憐,不切實際;第二種多為文學愛好者,其想法源自對兒童文學的誤解,認為孩子的創作缺乏深度。
其 實以上兩種論調,都基於人們對兒童文學的不了解。文學本身具有廣闊的包容性,高深的是文學,淺顯的也是文學,縱然“文以載道”不是文學的唯一追求,但文學 洗滌心靈的作用從未衰亡,縱有文靑“自戀自憐”,不代表文學必須“自戀自憐”,當文學本身包容不同風格和流派——內容簡單,思想正面的兒童作品,自然可稱 為“文學”。而兒童文學具有長遠的發展史和完整的學術基礎,當中涉及的知識內涵也絕非“玩玩吓”和“小兒科”。根據《兒童文學發展史》(楊淑 華,1996)一文指出:西方兒童文學起源於十七世紀,直至十八世紀開始有專門的兒童讀物和雜誌,十九世紀,不少著名的小說家和詩人均有參與兒童文學創 作,二十世紀後開始強調兒童經驗學習理論,作品特別重視兒童閱讀興趣和心智發展的需要。回首西方的兒童文學發展史,我們不難發現,兒童文學的風格、面貌往 往與民族性、風土民情甚為相近,而兒童文學的發展盛衰,則往往與國家的開發程度密切相關,故傅林統在《兒童文學的思想與技巧》一書指出:“兒童圖畫書的優 劣,是一個國家文化水準的指標”。在我國,自古已有童詩、神話、成語故事等兒童作品流傳,而眞正以兒童文學之名出現乃自四五運動後,由葉聖陶、郭沫若、冰 心等一衆名家推動正式起步。後來兩岸分流發展,至近幾十年,由於社會重視敎育,特別重視閱讀,兩岸兒童文學之發展得以推向高峰,根據〈中國兒童文學的未來 發展之路〉(李東華,2010)一文指出: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後,中國兒童文學市場佔有力足以令其他文種羨慕,現時中國兒童文學已經擁有了一支老中靑少相結 合的隊伍;已經形成了題材體裁多樣化、各門類均衡發展的創作格局;已經營造了創作和評論互相促進的良好氛圍;已經開拓了兒童文學不斷增長的市場。
旣 然兩岸兒童文學發展成熟,何不坐享其成?這是很多人的想法,而我的質問會是“澳門周邊城市的主題樂園和公園又大又全,是否澳門本土就不必有自己的公園?” 答案顯然不是!本土兒童文學包含眞實生活場景和生活素材,會給孩子們不一樣的共鳴感。能在閱讀作品中培養自身的文化認同,對沒有本地敎科書的澳門來說尤其 重要。“有很多今天的作家,儘管他小的時候沒有機會在《少年文藝》上發表作品,可是你要知道……他最早文學的夢,文學的熱情,是這本刋物給的他。”內地著 名的兒童文學家梅子涵道出了兒童文學的另一重意義——給孩子一個創作的夢,而這也是本文的思想核心——讓“兒童”回歸“文學”,大家必須知道,今天讀着的 兒童作品多數屬於文學,而它們將會成為種子,收成文學對社會影響下的果——培育出愛文學、愛生活、愛城市的新下一代。
雖說澳門兒童 文學尙未開花結果,但一直以來,身體力行地進行開拓的創作人也不少。澳門作家林中英早於八十年代曾出版兒童故事集《愛心樹》;在戲劇創作人莫兆忠撰寫的論 文〈十年來之澳門兒童劇場概況〉中,總結了由1998至2008年的兒童劇作品,並於文中指出“如果澳門戲劇史得以接着十年前寫成的《澳門戲劇史稿》寫下 去,兒童劇場必然是其中不可略去的一筆”。可見兒童劇在澳門兒童文學發展上,是先行者;兒歌的創作,隨兒童劇的發展應運而生,其中出現不少兒歌塡詞人,其 中胡家兆更把創作融入生活,與女兒一起錄製了大量作品;在其他創作方面,近年主要由民政總署和敎靑局透過家長義工活動進行推動,民署圖書館出版了六個兒童 繪本,而敎靑局則在雜誌《百分百家長》中開設兒童故事創作專欄;在民間,也有部分家長由零開始創造自己的路,如:澳門大學的彭執中先生創立“開元故事法” (為女兒創作故事),並以四年時間寫下自己的創作歷程。雖見來者不少,可惜發表平台不多。筆者認為,唯有建立系統的發表平台,集合創作人、家長、敎師、學 生之力,兒童文學方能可持續地發展。有見及此,民政總署圖書館邀得本人及澳門圖文創作人,包括:鄒家禮、凌谷、鄧曉炯、盧傑樺、林格、子軒、古吉等,合力 編輯《小城大世界》兒童文學專集,期望為澳門兒童文學掀開新的一頁,也熱切期望有志於兒童文學創作的朋友賜稿。
徵稿詳見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73741956021045/或聯絡楊小姐(六六八三 · ○六五四)。
原文刋於澳日鏡海
讀書筆記:芬蘭式溝通表達訓練法
芬蘭式溝通表達訓練法
作者:諸葛正彌
譯者:李毓昭
出版社:晨星
出版日期:2012年08月31日
閱書筆記
日本人研究日本和芬蘭式教育法之不同而寫下的著作
芬蘭:對各種不同價值的人也能表達自己的意思
日本:聽者要主動察知對方企圖表達的意思(要注意意在言外),和中國有相似文化
各有優缺點:芬蘭式便於學習和交際;日本式更為感性有味
1. 能接納多元價值觀、考慮對方立場,並充分傳達自己想法的表達能力,才能稱為「全球溝通力」。
2. 生存在國際化社會的人們,具備基本的溝通能力非常重要,不能只在乎「說」或「說服他人」,最重要的其實是,要懂得「尊重」、「瞭解」、「溝通」、「問題解決」。
3. 了解別人的立場不等於辯論:真正的溝通,絕非只在乎自己的單向表達,而是彼此互相傾聽、尊重的雙向交流互動,芬蘭式溝通表達的中心主旨就在於「彼此接納並考量對方立場的雙向溝通」
4. 尊重多元價值觀:芬蘭的教育因為能尊重多元價值觀,而產生了廣闊包容的國際觀──接納尊重、並好好表達自我想法
5. 聆聽力的重要性:在芬蘭,告訴孩子聆聽很重要,無論對方說得多差都有收益(重視學習和吸收過程); 在日本,聆聽是為了尊重和禮貌,孩子身在聽,心則飛到自己的事情和表現上(重視個人表現和結果)
6. 不要養成過於體貼孩子的習慣,要求孩子努力聆聽指令,並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7. 閱讀方式之不同:在日本,提倡“K書”(讀完一本書),在芬蘭,提倡“看書”(抽取要用的部份)──高效閱讀法
8. 在芬蘭的研討會慣常的溝通方法是:先接受在場人士的意見,然後歸納出最好的結論,而不是把對方壓倒和強逼別人接受自己的想法。(建議平日也是先了解孩子的想法再做自己的結論)
9. 反思:多引導孩子去反思一件事(列出事情好壞,一起檢討),引導孩子反省自己(不要定只是批判他)
10. PISA閱讀能力的評估的三要素:擷取資訊、解釋、反思
11. 解釋力的基礎是表達力:要求孩子詳細地表達自己,如:部戲好好睇!你要問得詳細些,為何好睇?誰最好?什麼是好?(同樣要鼓勵孩子這樣發問,且不厭其煩地回答),5W1H(WHEN,WHERE,WHO,WHAT、WHY,HOW)(訓練法:講故事,朗讀)
12. 培養論事能力的流程:思考自己某種想法的理由;問自己這理由真的夠好嗎;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自己的想法;不管對方說什麼,都不認定是錯的,仔細聽完對方的話。
13. 表達時需要豐富的想像力(思考一些IQ題去發問)
14. 芬蘭式溝通表達訓練法培養出來的能力和順序:發想力、邏輯力、表達力、批判思考力
15. 溝通不需要特殊技能,只要兩個基本:用心聆聽、準確表達(訓練法:編故事、描述人或景物)
16. 建立平等尊重的文化:日本的“紙門”(沒有私隱)和西方的“石門”(尊重私隱)(訓練法:以身作則)
17. 批判思維和問題解決力:細想一件事的各方面,然後學習取捨
向 “錢”看──親子共建金錢價值觀
<!–[if gte mso 10]>
table.MsoNormalTable
{
font-size:10.0pt;
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
–>
向 “錢”看──親子共建金錢價值觀
(此作曾刋於本地親子雜誌《百分百家長》,內容曾於2011年兩岸四地親子論壇中發表)
前言
在金光閃閃的賭桌上,有人一夜千金,有人輸掉一生;在紙醉金迷的 “名店街”,有人視錢如土,有人趨之若鶩;面對物價房價高漲,有人忽然致富,有人怨聲載道;面對庫房水長船高,政府大灑金錢,人民不勞而獲……
澳門賭權開接近十載,面對社會由內而外的急速轉變,人們對金錢價值的思考容易失去方寸。 “澳門大學博彩研究所”於“澳門青年問題賭博之形成研究”中指出,父母對金錢的價值觀是導致孩子思想偏差的根源。作為家長,我們如何從確立自身價值觀開始,與孩子共建
“金錢”的概念?以下,筆者將以自己多年來為人師和親子專題作者所積蓄的故事和反思,和大家一起向
“錢”看!
金光中的迷失
大家都知道,澳門是一個賭城,我們的賭場不是一家一家的,也不是一座一座的,是一片一片的, “片”是海洋的量詞,自從賭權開放以來,澳門的賭場就變得更大,更美了,雖然未成年的小孩是不可以進賭場,但卻可以進入那華麗的皇宮,那裡不僅有賭場,還有常人“可遠觀而不可買”的名店街,非常奢華的高級場所和酒店。能夠活在一個像皇宮一樣的城市的人應該是很幸運的吧,但事實是,人民的滿足感並沒有因此而提升。其實,人之所以悲哀,並不是因為他有很少的錢,而是因為他知道錢可以讓他得到更好的生活,更高的享受,而自己卻沒有能力去得到更多的錢。當澳門富起來了,社會矛盾卻有增無減,即使政府年年派錢,都沒有讓人們覺得滿足。為此,社會反響不斷,政府和社團均成立了專責小組,重點開展社會和學校教育,期望下一代不會迷失在金光閃閃的皇宮中。
反思金錢教育
得幾年前,筆者曾在校內參與公民教材的編寫,也談到過“金錢”的問題,當時花了很多心思設計課程,內容始終無法脫離中國人統傳價值觀,如:勤勞節儉,善用金錢等,又找出一堆諸如 “未雨綢繆、積穀防飢、臨渴掘井”的成語。到了實踐時,竟然有一個學生質疑我,他說“老師,您說的大道理,只讓我想到了一種動物,那就是牛!牛一生勤勞節儉,只會換來辛苦...”他告訴我世界已經不一樣了,還借我一本 “窮爸爸富爸爸”。我當時無法回應,只好回去乖乖閱讀,開始時對書中所言深信不移,準備把內容帶進課堂。不久,一場 “金融海嘯”冷卻了我的熱情,最後,還是沒下筆,我在想“連我自己都不肯定的東西,如何教給孩子!”
碰巧當時我被邀請成為本地雜誌的特約作者,當時現金分享計劃剛出台,我為此做過一個相關的專題。在資料搜集的過程中,我發展了其他地區在金錢教育方面比我們先進,而教育者不是校園裏空談理論的老師,而是真正關係孩子一生的財務掌管人──父母。之後,我又訪問了來自不同階層的家長和孩子,我發現,多數家長都不跟孩子談理財,因為“不確定”──他們有投資,但也有失利;他們知道賺錢艱難,卻找不到一個成功公式。只有一位媽媽說會教,她會把自己所知道的一些理財方法和女兒分享;會告訴女兒投資的經歷,並總結經驗;會和孩子分享賺錢的艱辛,討論有關金錢的議題。我知道,以上談到的家長案例是成功的,因為她的女兒正是我的學生,在我教她的過程中,的確感覺到她比一般孩子懂事。一位成功媽媽的經歷告訴我,親子教育的靈魂不是掌握一切,而共同探求和建構的過程。
各地經驗總匯
為了對親子共建
“金錢價值觀”有更深入的認識,筆者開始閱讀相關書籍,發覺不少國家和地區的經驗都值得學習:
在美國,家長喜歡培育孩子擁有“企業家精神”的文化,有些長輩會送股票給孩子作禮物,以此為契機引導孩子詳讀股票公司的年度報告書,或留意報紙上的股票資訊,建立理財概念。許多億萬富翁願意承認 “有錢與幸福沒有關係”,並教化人士正確的用錢的比例是“1/3自己使用,1/3存起來,1/3給人”,甚至慷慨地捐出家財,近年廣為人知的富豪捐獻事件,某程度反映了該國的金錢概念。
而歐洲等地的家庭教育,則比較著重心靈教化。在法國,小孩早在3、4歲時,就可以參加社區舉辦的“家庭理財課程”;在芬蘭,家長在兒童時期已開始理財教育;猶太人喜歡仿傚“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家庭教育法,教育同樣是在孩子牙牙學語時開始的,綜合以上經驗,概括內容如下:
- 建立“數字”的概念、認識不同金額的銅板和紙幣;
- 明白金錢與消費之間的關係──“錢能換物”;
- 認識正當地取得金錢的途徑──錢是怎麼賺來的;
- 灌輸善用金錢意識──辨別“需要”與“想要”;
- 養成良好的花錢習慣──做出預算並記清用途,待下次領錢時檢查;
- 了解借貸的概念──年長一點的孩子想購心頭好,父母要求他們以借貸方式尋求“融資”,並須償還;
- 辨識物質誘惑──看穿廣告假像;
- 建立金錢概念──錢很重要,但非萬能;
- 認識快樂與錢的關係──有錢與幸福沒有必然關係
中外價值差異
總的來說,西方的 “金錢教育”著作較多,內容也比較具體,但其價值取向也不是包含絕對的優勢。可參看以下比較:
美國人卯吃寅糧。美國人把錢視為工具,一是獲得生活享樂的工具,因為“一卡在手,消費無憂”;二是生財工具,美國的金融大鱷利用此念,推出次按和各種債券,誘使民眾作不同程度的投資。美國本身便是世界最大的債務國,結果金融泡沫破滅,債務鏈中斷,全國陷入危機,以至禍延全球。
中國人積谷防饑。深受農業社會的觀念影響,在21世紀全球化的時代,中國人仍習慣於保持盈餘,留有餘地。從國策而論,在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的金融和人民幣匯率不是急於求成,而是循序漸進,因此在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中避過一劫;在當前的金融海嘯中,中國穩健的金融政策,更顯示了中國理財觀的正確性。
筆者對經濟所知有限,但從以上推論,始頓悟到中外價值並非呈一面倒之勢,我們應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之理念使之有機地相融,例如:我們可以學習西方一些投資致富的知識,而“未雨綢繆、積穀防饑”等中國傳統價值又可以讓我們明白“以防萬一,分散理財”的重要性;西方家庭喜歡讓孩子參與工作及體驗融資活動,正好也與中國傳統“授之以漁”的理念異曲同功。
結語
談起 “金錢教育”,一般家長都只關注 “幾歲給孩子零用錢”、”給多少”、“怎樣花錢”等問題,但本文卻把重點放在 “看錢”的方面,因為只有認真地和孩子“看錢”(建構“錢的價值”),我們才能助他們找到“生存之本”。紙上談兵很難判哪種方法最好,需要配合實際、懂得變通,而最重要的還是以身作則,要孩子擁有良好的金錢價值觀,應該由完善家長自身的金錢價值觀做起。
好書推薦:
1.《教孩子做主:金錢篇》,作者:(木神)原節子,辛小兔譯,商訊出版社,2011年01月10日
2. 《望子成富:教授爸爸與孩子的理財對話》,作者:洛克.布萊恩,方仁馨譯,御書房出版社,2010年08月20日
3. 《不同的理財觀 不同的文化》,來源:何亮亮,華商語錄,世界華商聯合促進會,2009年06月25日
開開心心的日子二: 離別是為了……(連載兒童故事系列)
<!–[if gte mso 10]>
table.MsoNormalTable
{
font-size:10.0pt;
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
–>
前言
我都做得到(二)──和孩子一起感受別離
(此作曾刋於本地親子雜誌《百分百家長》)
上回談到,凡學過語文,擁有基本語言能力的人,都有創作的能力,包括家長和孩子。上集主要是筆者的個人創作,我在孩子喜歡的本土動物中,選了熊貓作為素材,然後到網上找了些背景資料──熊貓“舞林高手”蜀慶誕下雙胞胎,剛巧當時有奧運火炬傳遞活動,大家希望大熊貓家族能像“祥雲火炬”一樣熊熊燃燒、永不熄滅,於是為兩隻熊貓取名為蜀祥和蜀雲,後來澳門人又給蜀祥一個新的名字“開開”...,我覺得命名是個有趣的素材,於是以“開開心心”的命名和意義寫了個故事。由於兒子聽過第一集,覺得很感興趣,經常會問我“媽媽,開開心心的故事怎樣了?他們什麼時候來澳門啦?”,構思這一集的時候,我剛巧要去北京培訓學習,於是我就哄他們 “等媽媽回來再想!”,大兒子說“熊貓來了澳門,他們的媽媽有沒有來?如果媽媽不來,他們會不會不開心的?好像我們見不到你會不開心一樣...”兒子的話,給我很大的啓發──原來孩子認識到別離是苦的,於是,我便去安撫一下幼小的心靈“熊貓的媽媽沒有來澳門,雖然他們分開了,但還可以“掛住”對方的,所以不會不開心。”,怎樣告訴幾歲大的孩子當中的抽象感覺呢?我覺得很困難,於是,我就請教了他們。小兒子陽陽說“我知!我知!掛住就係我愛你囉!”,大兒子羲B不同意“唔係呀!掛住係你係好遠,又或者唔得閒個時,我會想住你,想你快D返來...”,我突然發現原來孩子對抽象概念的感覺很不一樣,而且他們都能從生活的語境中感受到相關語義。我把他們的爭論寫在情節裏,既豐富了故事的內容,又可藉故事給他們總結出此語更豐富的內涵。別離是苦的,正如我離開澳門的時候,會捨不得自己的兒子一樣,但是當我想起兒子說會想念我,又覺得很幸福,於是便有了第二集的構思。
大家都說,陪伴孩子成長很重要,但當教師的年頭,筆者親眼到很多母親為子女放棄一切,包括:朋友、愛好、學習、理想、事業等,最後卻落得被孩子嫌棄的下場。是不是每分每秒陪在身邊就等於了解?是不是事事親力親為就等同關懷?別人的經驗告訴我:不是!心靈的關愛往往比沒有質量的相處更有效。因為工作關係,我很少能到學校接兒子放學,兒子曾經為此感到不開心。現實不能改變,但心態可以,我會關心兒子對“媽媽接放學的心理需求”,解釋未能天天接送的原因,並盡可能抽空接送;因為工作關係,我每年都會到外地學習或工作數天,在別離前後,我會做好思想工作,在離開的數天,會用盡一切方法和孩子交流,並花心思做些特別的事,力求讓別離變得溫馨有趣,例如:我在北京買了一個火箭小手信給他們,當天晚上,我以此隨口創作了一個“火箭上太空”的故事。同行的同事見我花幾百元的長途電話費去講故事,非常驚訝,而我卻覺得那是物超所值。我買的“火箭小手信”不過10元,但因為有了故事,那玩具不僅僅只是一個玩具,而是一個真實有趣的童年回憶,感覺一定比買個幾百元的模型要深刻得多。回家重聚的一刻,我已經忘掉手信的事,但兒子還牢牢記著──媽咪,我想睇下angry bird造個個火箭呀(當天的故事就是圍繞這個內容的)。親子間的相處是一種藝術,也許,媽媽隨口創作的故事永遠不及作家,但那份心意是不可以被取代的,利用故事的藝術效果進行溝通,會讓情感變得具體生動,易於接受。筆者從來沒有想過為兒子放棄理想,但我會靈活調整自己的追求,以求在當中取得平衡。我相信兩者是可以和諧並存,且相互促進的。我很少寫論述如何成功育兒的文章,因為我不能確定自己會是一個成功的媽媽,心得分享只是一種自我學習,鞭策自己經常總結和反思的過程。也許,我不是一個成功的媽媽,但我會做個努力的媽媽,因為只有努力學習,才可以有好的育兒技巧,只有用正確的方法愛孩子,所有的犧牲和付出才會變得有意義。
開開心心的日子之二
離別是為了….
開開成為 “澳門回歸的禮物”,大家都很為他高興,爸爸給他畫了一本 “功夫熊貓”,教他記住一些保護自己的功夫;媽媽為他寫了一本 “完全照顧手冊”,提醒他竹葉不能吃太多,要盡量早睡早起,有空要多做運動等;弟弟蜀祥也特意把最愛的零食“窩窩頭”(用五穀造成的,好像麵包的食糧)留給開開,而開開呢?不知道可以給家人留點什麼?開開想起早上沒有爸爸叫他起床,下午沒有弟弟一起玩耍,晚上沒有媽媽給他講故事,心裏覺得很難過。有一天訓練的時候,開開跟心心說
“還有一個月,我們就要離開四川了,就不可以每天見到爸爸、媽媽了,你覺得難過嗎?”,心心一出生就離開爸媽了,根本就沒想到 “難過”這問題 “保育員阿姨說,澳門什麼都有,有吃有喝,還有新的叔叔阿姨照顧我們,為什麼要難過呢?”心心覺得很奇怪。 “爸爸媽媽不在身邊,你不想念他們的嗎?”開開不滿地質問心心。
“想念、想念、想念……”自從那天和開開爭論後,心心就一直思考這兩個字。 “什麼是想念呢?”,於是她去問好朋友美麗和英雄:
美麗說 “想念就是很愛一個人!”
英雄 “不對!不對!想念就記起一個離自己很遠的人!”
“想念是很愛一個人”、 “想念是記起一個很遠的人”……美麗和英雄爭論不休,小朋友們,你覺得他們誰說得對呢?
心心不知道他們誰說得對,於是就去請教四川大熊貓保育中心裏最聰明的熊貓貓
博士。
博士說 “英雄說得對,想念就是記起一個很遠的人;但美麗也說得對,什麼人才會想念呢?就是我們很愛的人呀,如果不愛,就不會想念了,對不對!心心,你離開四川以後,我也會很想念你的,因為熊貓貓博士很愛你!”
心心聽了,覺得內心很溫暖,臉兒也紅起來了“熊貓貓博士,您經常為我解答問題,又和我聊天,我也很愛您,很想念您……”
心心終於明白了想念的滋味,於是她為自己列出一份 “愛的名單”:美麗、英雄、豆豆、熊貓貓博士、保育員芳姨、醫生陳叔……,然後,心心為他們每人都寫了一張竹葉書籤,上面寫著 “我愛你,我會想念你!”。寫著寫著,心心發現自己越寫越多──原來一直關心和愛護自己的人可真多!有為有了想念,讓心心覺得別離變得很幸福。
開開就不一樣了,他一直想著以後無法和家人一起生活,非常沮喪。他想為爸爸造雙草鞋,因為爸爸很喜歡走路,於是他到河邊摘了很多蘆葦,曬乾後便開始編織,幾天過後,終於完工了,卻發現草鞋左右大小不一;他想為媽媽造個花環作飾物,因為媽媽最愛打扮,好不容易完工了,花沒多久就謝了;他想為弟弟做個飛機,因為弟弟最喜歡和他一起玩飛機遊戲,如果有了飛機,弟弟就可以飛到澳門找他玩,可是無論怎樣努力,開開坐上去,飛機便飛不起……有一天,開開見到自己失敗的作品,失望得哭起來。小朋友,開開真可憐,你願意幫助他嗎?你會用什麼方法幫助他呢?
這時,心心剛巧來找開開,於是她問明情況。
心心說 “不要哭啦,雖然你們離別了,但還可以想念嘛!”
開開答 “你沒有爸爸、媽媽和弟弟,你離開的感覺當然比我好!”
心心說 “那你就錯了,熊貓貓博士說,因為有愛的人,才會有想念的感覺,你愛的人比我多,證明對你好,令你感到愛的人比我多,你才是真正的幸福!”
這時剛巧路過的熊貓醫生陳叔也聽到了他們的對話,並和應道 “說得對,別離是為了想念,有人想念是一件幸福的事!”
“陳叔,你也有想念的人嗎?”開開心心異口同聲地問。
“當然有啦!長大了,很多人都會離開家人,去其他地方工作和生活。好像我家在河南,中學畢業後獨個去北京讀大學,後來又被調到四川工作。現在,我爸媽在老家河南,我妹妹去了廣州,而我就在四川,雖然我與家人相隔異地,但我們都會想念著對方,因為有了愛,生活就不會寂寞!”陳叔回答道。
“但爸媽不在身邊,就沒有人會照顧你啦,像我,早上沒有爸爸叫起床,下午沒有弟弟一起玩耍,晚上沒有媽媽講故事……”開開難過地說。
“沒關係,我已經長大了,為了讓爸媽放心,我會學習照顧自己。我有了學問,有了工作,將來還可以回去照顧他們呢!”陳叔不厭其煩地解釋著。
“陳叔,謝謝您!聽您說了以後,我就沒那麼難過了。爸爸、媽媽、弟弟都給我留下了禮物,但我卻沒有把送他們的禮物做好,怎辦呢?我真沒用!”開開說著拿出那些失敗的作品給陳叔看。
陳叔看了安慰心心道 “傻孩子,不要緊的,他們知道你用心做就好!就好像心心送我的書籤,雖然沒有很多漂亮的圖畫,但我還是很喜歡,因為那裡有愛!”
陳叔拿出心心的書籤,上面寫著 “陳叔,我愛您,我會想念您!”
離別,讓開開心心學會了想念──因為愛,所以想念,離別是為了想念,想念讓我們知道要好好照顧自己,想念讓我們和所愛的人更好地活著。小朋友,你有沒有試過別離?你有沒有想念的人呢?如果有,你可是個很幸福的人呵!
開開心心的日子一: 開開心心最重要(連載兒童故事系列)
前言
<!–[if gte mso 10]>table.MsoNormalTable
{
font-size:10.0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
–>
我都做得到──由讀者到作者的心路歷程
(此作曾刋於本地育兒雜誌《百分百家長》)
自從生了小孩,我立志──“要做好媽媽呢份工”,由閱讀育兒書籍到探訪名家,從不疏懶。我知道,閱讀是孩子智慧的啟蒙,於是努力遍尋閱讀的渠道:
我必須承認,學校提供的網上閱讀平台很便利,但內容比較局限,千遍一律的短文和選擇題,標準化的朗誦風格,加上一台冷冰冰的機器,很有一種完成作業的格局。孩子平日花在正規學習的時間已經不少,把閱讀變成一種壓力會失了趣味。
我必須承認,名家繪本無論是思想、語言和圖像都充滿精髓,但篇幅很短,當孩子四歲後,讀到精神開始進入狀態故事已到了結局,比較直線的思維模式,除了讓孩子覺得不夠味,還局限了想像空間,而且繪本“圖像多,文字少”的特別,效果有點像看電視,圖像謀體或多或少會影響孩子培養抽象思維。
回望自己的童年,我還是懷念伏在桌上聽老師講“愛麗絲夢遊仙境”和呆在收音機前聽說書人講“西遊記”的感覺。於是,小兒子四歲以後,我開始鼓勵他們自己閱讀繪本,在媽媽的故事時段,我改為講文字性強,情節較豐富的故事,由短小童話故事到中篇小說,收效很大。很多家長會擔心,文學作品中具有較多藝術性的文字,孩子沒有共鳴。事實並非如此,孩子基本都能聽懂,就算不懂,只要容許提問,或是說書人(即家長)有意詮釋一下,問題迎刃而解。想當年,我們年紀小小便捧著古典味很重的白話小說“西遊記”看的時候,多數只沉醉於精彩的情節,很少會因為文字高深讀不懂,反之,因為接觸多了,詞彙量便更豐富。
有一次,我們一家外遊,小兒暈船不適,我想說個故事逗他高興,但手中無書,只好隨意堆砌,由於書讀多了,構思故事的能力也相對強,我問兒子“想要什麼人物呢?”,結果大兒子選了“麥坤賽車”,小兒子選了“憤怒鳥”,我便隨口說了“麥坤參加澳門大賽車遇見憤怒鳥”的故事,發覺他們聽得很起勁,興奮的程度媲美名家名篇,無他,貼近生活的題材更容易得到共鳴。提起貼近生活的題材,我不禁想起了小城的孩子歷來缺乏本土概念的問題,我們的孩子吃進口的食物,讀進口的教科書,看外地的電視台,連玩樂也必須去外地的樂園……有一次,香港某電視台來澳拍了個“報導奇趣事物”的節目,兒子看到他經常去的公園興奮無比,而節目中,卻把我們那區唯一綠洲,小孩子周末的天堂說成了“靜蠅蠅公園”。
無可否認,澳門的孩子是幸福的,他們衣食無憂,有足夠的醫療福利和教育資源,但精神層面的食糧卻相對不足,特別是具有本地色彩的。我們需要有一些貼近生活的,能給孩子文化共鳴的作品,可惜從事這方面創作的人不多,因為對於作家,大概覺得寫兒童文學是大材小用,而對於一般家長,又覺得文學這名目太深奧。其實,創作兒童故事難嗎?筆者覺得具備基本寫作能力已足,正如台灣兒童文學家林良在其著作《林良談兒童文學:純真的境界》中所言:“愛文學”、“愛兒童”便有條件寫兒童文學。也許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社會供應的作家,但我們總是能成為自己孩子心目中的作家媽媽!學無止境,筆者以摸著石頭過河的心態去學習,翻了很多書籍,由認識理論、和兒子一起讀別人的作品,到自己嘗試創作,最大的回報是──幾歲大的兒子偶然也能隨口說個小故事。筆者在此大膽地推介自己的愚作,只想證明──我都做得到!期望我的心路歷程能激勵更多家長嘗試創作,為自己的孩子,以至全澳門的孩子留下一些具有本土特色和文化認同的故事。
正文
開開心心的日子一
開開心心最重要
2009年8月4日,一個平凡的夜晚,成都大熊貓基地太陽產房傳來令人振奮的消息:有“舞林高手”之稱的蜀慶誕下一對雙胞胎。對於剛剛經歷了汶川大地震的四川來說,這實在是個天大的喜訊,在取名字的時候,工作人員不約而同的想到了即將在成都舉行的奧運火炬傳遞活動,同時大家都希望大熊貓家族能像“祥雲火炬”一樣熊熊燃燒、永不熄滅,故把兩隻熊貓取名為蜀祥和蜀雲,蜀是四川的簡稱,他們的名字喻意為四川的“祥雲”。蜀祥是大哥,生長情況比較好,長得健康活潑,充滿朝氣。正巧大熊貓繁育基地這時接到一項重要任務──要挑出一雙最出色的大熊貓送給澳門特別行政區作為回歸十周年的禮物,蜀祥便順理成章地成為候選熊貓之一,除他以外候選的還有富貴、勇氣、奇妙、美麗和聰明。
有一天,保育員陳阿姨把六隻熊貓請來,非常隆重地跟他們說“各位小朋友,我準備在你們當中選出一男一女送給澳門的特別行政區作為回歸十周年的禮物,那是個很有意義的任務,就好像我給你們送竹筍當新年禮物那樣,只有送出最好的,才能給收禮物的人帶來歡樂!……”
想到要給澳門同胞送禮物和帶來歡樂,小熊貓們都覺得無上光榮,可是,什麼才叫最好呢?每個人都在心裏盤算著……
富貴覺得“最好就是有閃閃發亮的毛,像名貴的珠寶那樣!”;
勇氣覺得“從小山坡滾下來而不哭就是最有勇氣,有勇氣的熊貓便是最好的!”;
美麗覺得“長得漂亮就是最好!”;
聰明覺得“非常聰明,會動腦筋的孩子最好!”;
唯有蜀祥和奇妙不知道什麼叫“最好”?因為蜀祥不明白什麼是“吉祥”,奇妙也不懂得什麼叫“奇妙”。
於是蜀祥就問奇妙:“你覺得自己是最好嗎?”
“哦……其實呢,我是不知道什麼叫最好!但是,我覺得我們六隻小熊貓都挺好的!”奇妙傻氣地說
“對呀,那怎樣選好呢?”蜀祥帶著疑惑回家和弟弟蜀雲討論:
他問“蜀雲,你覺得什麼食物味道最好?”,
“春天的竹葉味道最好!” 蜀雲答
“不會吧!竹筍味道應該比竹葉好!”蜀雲又疑惑了。
“竹葉好!”、 “竹荀好!”、“竹葉好!”、“竹荀好!”他們爭論起來,剛巧餵養熊貓的王叔叔經過,他知道事情爭論的始末後說“其實世上並沒有最好的食物,因為大家的口味都不一樣,所以,世上也沒有最好的禮物,只要關懷收禮物的人,把最真誠的祝福送出去就是最好的!”蜀祥聽後同意地點頭。
選拔澳門回歸十周年禮物的日子終於到了。保育員阿姨又把六隻熊貓請來“已經想了一星期,你們覺得誰是當中最出色的大熊貓呢?”富貴、英雄、美麗和聰明都爭相舉手。
“我有閃閃發光的毛,像名貴的珠寶那樣!所以我是最出色的!”富貴拍著自己的皮毛驕傲地說;
“有勇氣的熊貓才是最出色的!” 勇氣還沒說完,就敏捷地從山坡上滾下來。
“像我!長得漂亮就是最出色!”美麗說著拋出一個迷人的眼神和甜美的笑容。
“什麼都學習,會動腦筋的孩子最聰明,而我聰明就是最出色的!”聰明堅定地說。
正當大家都爭相展露自己的優點,認定自己是最出色的時候,只有奇妙和蜀祥沒說話,保育員陳阿姨於是問他們“那你們又覺得怎樣?”
“我覺得大家都各有優點,我們都是最出色的!”奇妙紅著臉回答。
“對呀!王叔叔告訴我,世上沒有最好的禮物,只要關心別人的喜好,真心地給人家祝福,就是最好的!”蜀祥補充道。
保育員陳阿姨聽了很感動,她說“奇妙和蜀祥說得很對,其實你們都是中心最出色的,無論健康或樣貌都是最好的,所以我們都挑不出來,但除了外在的東西,奇妙和蜀祥的內心是最美的,因為他們還能欣賞和關懷別人!澳門是個很遠很遠的地方,作為回歸十周年的禮物,責任非常重大,我覺得奇妙和蜀祥能夠關懷別人的特性,最能代表祖國的心意!”
所有熊貓聽了以後都高興地鼓掌表示認同。於是蜀祥和奇妙就成了祖國送給澳門同胞作為回歸十周年的禮物,全澳市民還一起為他們想了新的名字叫開開和心心,雖然富貴、勇氣、美麗、聰明……都很重要,但澳門市民覺得回歸祖國以後,國泰民安──人民生活開開心心最重要!
延伸閱讀:http://tieba.baidu.com/f?kz=954551519
什麼是愛?
溺愛算不算愛?過度保護算不算愛?……讓小孩養成只看重自己的利益無視他人的權利和感覺算不算愛?愛這個東西,某個程度來說,是和理性對立的,這是愛最了不起的地方,但是一個母親不能讓她的愛為所欲為,這又是一個當母親的難處,母親必須為小孩的未來負責。
【《愛與其他不可能的追求》(引文摘自成英姝寫成之中文序言),作者:伊黎·華德曼,商周出版,二○一一年五月二十日】
二
月是談情說愛的季節,當每個人都熱衷於向愛人表達愛意的時候,鮮有人認眞想過“愛的涵義”,情人節前夕,外國有一組專業人士向廿多名四至八歲的小朋友提出
問題:什麼是愛?小孩子的答案竟然五花八門,如:愛是當一個女孩灑上香水,一個男孩塗古龍水,然後互相嗅着;愛就是當你出去吃東西時,你把大部分的薯條給
他們,而沒有叫他們把他們的給你;愛是當我媽媽為爸爸煮咖啡時,她在給他之前先嘗一口,以確保味道是好的;當你愛一個人時,你的睫毛會上下躍動,小星星從
裡面蹦出來……
因為覺得有趣,我也來個東施效顰,向家中七歲和五歲的兒子問了相同的問題,大兒子主要談了愛的重要性,如:人皆有需
要、很珍貴、令人幸福等,因為年紀稍長,他開始有了戀愛和婚姻的概念,談的時候有點靦腆;小兒則答得乾脆:“愛就係好鍾意一個人,你會同佢玩,又會幫助
佢!”且坦言“愛和鍾意冇咩唔同”。
顯然,小孩子對愛都沒有固定的概念,其觀念的確立建基於後天。同日,我在網上看到一個內地“排
解感情糾紛”的電視節目,女主角是個 “超級公主病患者”,在家人敎路的 “完美男人訓練計劃”下,男朋卑微如犬。評論人感慨道:“最應被責的人是她家媽
媽,生得貌若天仙的女兒,卻毫不懂愛!”的確,孩子對愛的理解最初源自家庭,為人家長的,除了懂得愛孩子,還應該讓孩子懂得愛,特別在愛情價格化和功利化
的年頭,你不敎,媒體自會代你敎。朋友聽了暗笑,“其實我也不太懂愛”。說的也是,那麼,我們應該和孩子一起去找答案了。
後記:
因為覺得小孩子對愛的詮釋這概念很有趣,本人在 "親子悅讀加油站"發動朋友和子女開心談愛,結果如下:
如果你想知道愛在哪裏,愛在父母的心里
…… ……
(全家爆笑,這是學校教的親子歌曲:-D)
我:請問你,愛是甚麼?
妞:甚麼?!你說甚麼?
我:你怎麼知道爸爸媽媽愛你?
妞:一直親親就是愛了咩。
小妞的理論真是簡潔有力,笑倒。
你緊緊地抱著我,就係愛…
和朋友玩,就係愛…
然後他用手拍拍我背,比個眼神…我們會心微笑了。
愛 就在這。
於是我乘機問她:"愛是什麼呢?"
她說:"我不知道啊!你話我知 ar ~~"
我停了一陣,想呀想...真的不知用什麼話去表達給她知,最後講了一些想法,但不全面,她每聽完我講一句就繼續問我還有沒有?
等她睡了後,我才想起我應該跟她說:"愛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我相信只有聖經這段經文可以將愛表達得最淋漓盡致!也使我萌生一個想法,我要教曉她唸這段經文。
本文2013年2月20日刋於《澳門日報》新園地 "斷章寫義"專欄
母子首次合作的小詩<我的小兵>
羲少爺今夜詩興大作,睡前講下大作,還第一次謙虛求教,拜本人為師,批准修改,孺子可教!值得嘉許!補充一點:羲少爺之所以願意拜我為師傅,批准我修改其偉大詩作,絕非因為我具有優秀的文化素養,而是…媽咪,我要叫你做師傅先得啦!因為你咁叻…識得教我同羊羊…摺比卡超!暈!
<我的小兵>
一早起來
五個小兵睡醒了
拿著牙刷擦擦擦
午間唱遊
老師同學展歌喉
十個小兵抬起頭
碰在一起拍拍拍
深夜睡覺了
十個小兵低下頭
伏在被窩好溫暖
蚊子嗡嗡飛來了
小兵跳起來
拍!拍!拍!
蚊子快快走
徐鳴羲七歲時作(經師傅修改)
五個小兵睡醒了
拿著牙刷擦擦擦
老師同學展歌喉
十個小兵抬起頭
碰在一起拍拍拍
十個小兵低下頭
伏在被窩好溫暖
蚊子嗡嗡飛來了
小兵跳起來
拍!拍!拍!
蚊子快快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