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校聯招之趣事

基本 CMYK

敎育機會均等是否就等於公平?她說,除非考試機制能夠反映學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否則只是“偸換概念”。她認為眞正驅動課程改革的,是評量的形式和內容。(引自敎育學者陳美玉)

【《四校聯招疑慮多 討論需時勿急推》,作者:地底人,《論盡澳門街》,二○一四年二月十六日】

從前有兩大戶人家欲結第二代姻親,於是在兒子剛成婚,還未懷上孫兒前已立好婚約。

A老爺說:一早定好,省下日後跑腿的功夫,多好!

B老爺說:我們兩親家和和睦睦,多好!

A老太說:我們誰都不佔對方便宜,多好!

B老太說:我們都如此用心為下一代設想,多好!

媒人說:你們四人一拍即合,溝通無間,已有默契,事情已經水到渠成了,多好!

等孩子後年一落地就成親吧!

但……其實,孩子還未出生,是否情投意合?不知道。而最最最重要的是,人家爸媽還未結合,肚內珠胎是雄是雌?還不知道。如此一來,四人一拍即合,溝通無間,已有默契,又如何?何以水到渠成?

以 上故事正好讓我想起近日由“桌底”談到“桌面”的四校聯招。AB兩老四人如四所高校——一拍即合、相親相愛、溝通無間,皆因聯考收生省時省力省工夫。而高 敎辦就是那媒人,喜見四人情投意合,為求生意功成,努力撮合。坊間學校相繼收到私訊——我們都談好了,你們準備吧,但作為當事人的學生和家長,有被正式諮 詢過嗎?沒有!或根本被認為“不需要”。而故事中最可憐,又最尷尬的,莫過於孩子的父母——敎靑局,其實他們從未有把握自己能生出可結姻親的孩兒,情況如 同一直以來敎靑局都無力統一敎材,他們不敢定義“敎甚麼才叫好?”,最後讓別人跑出個“聯考”——大家別誤會!聯考不同統考,因為名字不同嘛!他們大學認 為甚麼叫好,與我們敎育政策何干?聯考成績間接生成各中學的相互比較,造成比拼也好,惡性競爭也好,始作俑者不是我就好!最後大家合力上演一則趣事:當各 地統考一片叫好時,我們卻步了,當人家走了一段,開始恨錯難返——國際社會相繼取消單一考試,走向多元評量時,澳門終於準備好倒行逆施了!

文/鏏而

細說方言

images

地方語言(常簡稱為方言)最簡單的定義就是指一個特定地理區域中某種語言的變體……在實際操 作上,判別語言和方言的標準往往是政治性的,如果某種語言完成標準化(特別是書面標準化)的程序,我們通常將其稱之為“語言”;如果某種語言沒有完成這個 程序,則我們通常將其稱為“方言”。

    【摘自維基百科,內容修訂於二○一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雖然基本法規 定中英雙語為本港法定語言,但接近97%本地人口,都以廣東話(一種不是法定語言的中國方言)作為家居及日常交際的常用語言……”(“語文學習支 援”,摘自香港敎育局網站),一段看似平平無奇的文字,在網上卻激起千重浪,皆因網民認為,敎育局此說法是故意“矮化”廣東話,將廣東話排除於“中文”以 外……對於港人此論調,我深感驚訝之餘,也激起了對方言的思考。

筆者之所以對港人論調感到詫異,是因為對廣東話為方言之概 念根深柢固。在我的固有價値中,從來都認為廣東話是方言:其一,廣東話只是廣東和廣西少數族群的用語;其二,廣東話沒有旣定的書面用語和標準化規範。讀書 的年頭,為更接近“好文章”的標準,我會特別用心去學普通話,也堅持只看“正統文學”。後來學習寫劇本,我開始猶豫“寫什麼語言好呢?”,文學人看重劇本 的傳遞性——主張用書面語;戲劇人重視劇本的操作性——更愛用廣東話。我對書面語的書寫更有信心,而妹妹卻一再鼓勵我嘗試用方言去反映本土的語言特色,在 本屆文學奬中,我選用了廣東話,理由只有一個——做個新嘗試不壞。雖然不知道寫什麼語言叫更好,但有感作品思想並不會因為語言不同而改變。

在 我而言,任何語言都有其精妙之處,並沒有優劣之分,當中只有作為工具的實用性之別,比如英語因為其通用性而成為國際語言,普通話因當初成為官方語而通用全 國,都不過是歷史的因緣際會。如果方言不會因為其通用價値低而受到鄙視,方言地區的人便不需因“方言”之詞而成為驚弓之鳥,事件所包含的政治意味,恐怕比 事情的表面作用深遠得多。

朗誦惡搞事件

1390112907_ae83

我卻能理解為甚麼網友覺得他(香港學校朗誦節優勝者梁逸峰)可笑,只要打個比喩就較易明白,那就像用了流行曲的標準去批評粵曲。

    【《梁逸峰的朗誦與 “狂舞派”的Rebecca》,作者:吳愛達,《評台》,二○一四年一月四日】

五度取得香港學校朗誦節冠軍的學生梁逸峰,其朗誦短片被網絡瘋傳,網友取笑其表情誇張做作,甚至進化為網上欺凌——風潮席捲港澳,進而橫掃內地。內地網友驚 異粵方言文化之 “奇異”,港澳朋友卻直指那是受“紅潮”(內地五四文化)之污染,各說各話,務求矮化別人,抬高自己。人們愛說 “如果我係孟浩然,聽到 都想死”,你若問他“孟浩然時代係點朗誦呢?”,他卻答不出來。

大家都努力擬造事件的趣味性,有人花時間“改圖配上粗俗字句”,有 人花精神錄製“奇趣短片”,有人甚至利用高科技製作混音版本,務求做到 “惡搞多樣化,嘲笑遍地開花”,就是沒有人願意用心了解古詩詞朗誦到底是何種文 化?其實古典詩詞的朗誦風格由來已久,因為粵語接近古韻,故當中又以粵方言朗誦最為正宗。 “風采中學中文科主任陳玉燕指出,朗誦本身是利用聲音、面部表 情及身體語言等建構詩詞篇章中的畫面,以幫助受衆感受作者希望帶出的情感及思想”(明報,二○一四),而梁同學重點被嘲笑的“望風景”,就是代入意境的表 現,而當中的所謂“誇張”,基本脫胎自粵劇神韻。根據本人對詩詞朗誦的基本認識,梁同學的表現屬正常,而門外人覺得“難頂”也屬常態,如同我當老師的年頭 硬着頭皮敎古詩詞朗誦,一樣覺得“難頂”。但我沒有排斥這種文化,親自去求敎高人,得多位名師指點,由腔調到句讀,由入聲到變調,終於慢慢地感受到深層的 意韻,對古典詩詞文化的領悟又有了進一步的升華。學戲劇的妹妹在戲曲藝術的訓練中,也有相同的體會。可見博大精深的表演藝術如陳年佳釀,要懂酒的人才能喝 出甘美。

“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在古詩詞朗誦的修煉中,眞正的內行人不多,外行人是願意一窺眞貌,還是執意矮化別人?是文化良性發展的關鍵。

文/ 鏏  而

後記:

真理未必越辯越明,但肯定有助思考,和文友第一次不約而同的”同台辯論”,值得紀念:
話說朗誦(凌 谷,澳日)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4-01/10/content_869210.htm
“我以為,只要深入感受並理解詩文,盡量把情感起伏曲折清晰明白地表現出來,就是很優秀的朗誦。可是,一旦變成競爭意識強烈的比賽,一切都可能開始變質。就以太極拳為例,無論作為養生練氣還是自衛搏擊的,太極拳都是一套沖和流逸的內功拳,但它變成一種表演和比賽後,就成為大開大闔的華麗套路了。因為太細膩內歛的美感,識之者寡,更難標準化,很難定下指標。很可能不小心落入外行人手上,定下了體育專業所特有的指標,以致張三豐重生,也難入評判法眼。詩文的朗誦也是一樣,那些細緻入微的情感表達,往往不如誇張矯情的來得突出。”

本人認同比賽文化的弱點,不過其不獨為朗誦比賽,諸如:辯論,文學,戲劇,所有比賽都是標準爭奪戰,大家對輸贏不必看得太重呢!

允許不滿的天堂

6003050_192535042791_2

技術骨幹小李要移民到美國,領導親切地問他:“你對你的工資不滿意嗎?”小李說:“滿意。”

    “對你的住房不滿意?” “滿意。”

    “那是上網環境不滿意?”“也滿意。”

    “對醫療,孩子上學都不滿意?”“都滿意!”

    “旣然你都滿意為甚麼還要移民?”

    ——“因為那裡允許有不滿意!”

    【《允許有不滿意》,作者:佚名,摘自《笑話多多》網站,二○一三年】

每 逢歲末,社會各界都忙於為自己準備一份亮麗的成績單,於是坊間自然湧現各式各樣的評價指標,大家都爭相炫耀令人滿意的部分,卻鮮有人在意,其實 “不滿” 對社群來說,有另一重進步的意義——有不滿代表有關注和反思,而由“不滿”到“滿意”的探索過程,則是社會求進的動力。在我們傳統的社會氛圍中,人們總是 強調達成“滿意”的結果,卻沒有重視培養“反映不滿”的能力,以及“接受不滿”的氣量,例如:學校和家長會奬勵乖孩子,卻從不嘉許願意坦白說出不滿的孩 子。為了得到榮譽,孩子從小學習虛偽——表現力求達標,說話避重就輕,久而久之,那些外顯的乖孩子並非沒有缺點,卻還變得虛假。這情況不僅僅表現在自我要 求方面,對朋友的態度也如此,人們寧可接受虛情假意的認同和讚美,也不願意與坦然說出反對意見的朋友為伍,最終吃虧和受挫的,往往不是因為被人欺騙,而是 自欺欺人。

“排灣族的傳統圖騰中,百步蛇是最具代表性的,為甚麼選百步蛇呢?那是因為百步蛇本來是我族的天敵,先祖希望族人不要害 怕敵人,要把自己的敵人視為朋友,奉為神明,嘗試接受和克服它,而這也是我們學校的敎育理念。”聖誕假期中,我探訪的一所台灣排灣族原住民學校,其敎學理 念正好回應了以上的討論,也敎我覺悟到傳統敎育觀念上的不足。

二○一三年已過去了,在總結收成的同時,請別忘了想想 “不滿”。如 果,“滿意”是我們最終的追求,那麼在過程中的“不滿”顯然更為珍貴,因為它代表了我們享有自由的發言權和眞實的生存權,眞正美滿的家園,不是一個只 有 “滿意”的地獄,而是一個 “允許不滿”的天堂。

文/鏏而

家長的思考題

122348065_21n

A、男生:十八歲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本科畢業後進入美國愛荷華大學物理與天文系攻讀硏究生。廿八歲通過答辯獲得博士學位……

    B、男生:貧寒農家子弟,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省級重點高中,高中期間成績優異,被評為省級三好學生,全國物理奧數二等奬,後考入省屬重點大學攻讀生物技術專業……

    C、男生:初中體育成績優異,憑藉長跑特長,進入重點高中,高一時七門功課不及格,從學校退學……

    D、女生:七歲父母離異,隨母親生活,成績優異,組織能力強,順利升入省級重點高中,從初中起擔任班長,一直到高中畢業,高中學校辯論賽最佳辯手,省級優秀學生幹部,與同學老師關係融洽,考入澳門科技大學……

    E、男生:四歲選入申奧形象大使;四歲學習鋼琴,師從中央音樂學院著名鋼琴敎授韓劍明;八歲學習書法,師從清華大學方志文;獲奬無數,十歲加入國家冰球隊,讀人大附中並留學美國……

    【《80%家長都後悔太晩讀到此文》作者:我有話說,《今日女報》,二〇一三年十二月】

如果,兒女是上天送給父母的禮物,各位會希望選擇以上哪個孩子當自己的子女呢?大概誰都想要個年少有為的吧,誰會想到,風光背後,結局原是這樣:

A 是盧剛,在校內槍殺五人後自盡的博士生;B是殺害四名同學的苦學生馬加爵;D是高中畢業時媽媽曾評為優秀畢業生家長代表的一位自殺而亡的女學生;E是因強 姦入罪的名人之子李天一。在五個案例中,只有C是看似無為的,而那人卻是赤手空拳在互聯網寫出一片天的名作家韓寒。

雖然單憑幾個少 年得志的失敗例子去論證“少時了了,大未必佳”未免武斷,但懵懂少年的成功例子卻滿目皆是,故歷來有“千金難買少年窮”之佳話。而以上選擇題也正好給父母 很大的啟發:人生如漫長的旅途,成功不過是途上的鮮花,只有學會克服困境,欣賞生活的孩子,才能笑着走到終點。原文的結論是:家長別要求孩子學這學那。但 我的想法則相反:別要求孩子為追求成功學這學那,但可以為快樂而學,因為有愛好、有追求的人才能活出自我、活得愜意。

文/鏏  而

澳門文學的燈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留一口氣,點一盞燈,有燈,就有人。——有人,才有燈。

    【《一代宗師》戲中言,導演:王家衛】1261575217491pic1

上周在報上見文學才俊們大談“窮於應付文學活動之苦”,然後面書各人又推論至“文學被各界利用做show”之說,不禁讓我想起年少時和老師的一次討論。

我:那些所謂名人商家,自己不讀書,卻藏一屋的書,釣名沽譽,認眞可恥!

老師:你怎知他們從不讀書?

我:看他言行就知道!

老師:所以他們更要多讀書呀!

我:他們日理萬機,有時間讀麼?

老師:書放在家裏,就有被讀的機會,也許他有天忽然想讀,或是他的兒子、孫兒會讀,甚至他的傭人偸偸地讀……書不是偸回來就好,其實藏書不一定是釣名沽譽,也可以是見賢思齊,無論如何,崇尙學問總是好的。

老 師輕鬆一語,敎我明白了文化承傳的意義。讀書人不能高高在上,嚴苛地批判辦文學活動的人,因為只要當中盛載着好的東西,儘管參與者為何,或動機不明,也有 機會帶走文學的種子。文學活動根本不需要名家滿座,名家們樂意去的,叫增廣自身見聞,不去了,也未見事不能成。年少時曾參加內地的詩歌會,所有參與者都是 活動的主角,每個人都可以輕鬆朗誦、發問,甚至爭論,在文學活動中收穫多少,重點不在於人數和參與者質素,而是形式。到底勞累的文學才俊是被逼去做,還是 自願去做?是因自身學習去做,是為支持文學去做,還是為保形象去做?到底邀他們出席的人是基於想做show,還是基於對其尊重和愛慕?我弄不清,但很明 顯,各人談及的工作都不見難度,旣然請個普通作者,甚至是大學生都能應付的,何必相互折磨?

其實,國際名家講座、本土文學盛事和很 “雞”的小型活動根本沒有矛盾,問題是如何在自然供求情況下,做到百花齊放。習武者有三階段:見自我、見天地、見衆生。學文者何嘗不是?“成功是99%努 力和1%靈感”,但要做到出類拔萃,關鍵還是在那無法把握的1%中。如何了解自我、學會取捨,繼而做到“見天地、見衆生”,乃學文者畢生的課題。

文/鏏  而

在時代中學做人

A5F5DE0BC37E4DD2645643EF519F51F3_1280_1714

你們一個人怎麼樣做人,怎麼樣做學問,怎麼做事業,我認為應該有一個共同的基本條件,就是我們一定先要認識我們的時代。我們生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就應該在今天的時代中來做人、做學問、做事業。

    【《2013年畢業典禮致辭》,沈祖堯,香港中文大學林蔭大道,二○一三年十一月廿一日】

“人文令我們抱持超然的道德高地,抑或包容更多元紛雜的生命?”上周引述了中大莊梅岩敎授的一問,本周竟在沈祖堯校長的畢業典禮致辭中找到了答案。

“大 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乃聖人之道,但何謂“至善”?在眞實生活中,卻未必有固定答案,因而形成了社群間的辯論。和別人議事論事,很多人 只求取眼前之快,而我多數不會偏執於結果,學生對此不解“你辯論個時好強勢!”,而我則會寬心以對“當你越懂得辯論技巧,你會逐漸明白,言語間的勝負實質 不代表什麼,問題只是,在爭辯過程中,你是否有所啟發?”

為了經常思考,我堅持在網上閱讀和討論,偶然也會釀成爭端,同樣執敎辯論 的朋友曾好言相勸:“我在現實生活中從不和人辯論,也禁止學生和人辯論,免受傷害!”對此,我會不解:辯論為什麼會受傷呢?如果“善惡只一念”,言語間的 所謂高下,並無意義。所以,我堅持和人討論,也鼓勵學生透過辯論去思考,因為只有就紛繁世事進行深入省思,你才能認識生活,思考生活,做到沈祖堯校長給畢 業生的獻言——“認識你的時代,帶領你的時代”。

“每個人都有陰暗面,太陽也會有黑子!魯迅是我最喜歡的作家,雖然他不完美……” 我敬佩魯茂前輩在講座中說出心中最愛的坦然。我也喜歡魯迅,卻一直羞於吿人,因為魯迅的文字並不浪漫唯美,其追求也不時尙,但魯迅是屬於社會的,在時代的 巨輪下,他挺身而出去認識時代,帶領時代。因為對魯迅的崇拜,我開始學習辯論,並身體力行去認識世界。廿年後,我確信自己不是屬於舞台的,也知悉眞理未必 越辯越明,但能夠因此走進時代,認識時代,着實無憾,也期望這種信仰,給學生改變世界的能力和勇氣。

文/ 鏏  而

關於成敗的辯論

 183212_493447740667396_2045889863_n

 

人生不在於手握一副好牌,而是打好你手上的牌。

    【美國幽默作家喬希·比林斯(Josh Billings)在一次演講中的發言,經濟人月刋,二○一二年十一月三十日】

一年一度大專和中學學屆大賽相繼落幕,奬項塵埃落定的一刻,很多學生的心卻未有“落定”,某天,我和某學生就成敗進行了以下辯論:

學生:比賽就是要贏,認為“可以輸的”就是無能!

我:為甚麼必須贏呢?

學生:因為爭勝是努力的動力!

我:雙方都很努力的吧。你努力必勝,那對方呢?難道對方就沒有努力嗎?

學生:我不知道,反正,沒有人想輸的,輸了說 “不難過”只是虛偽!

我:如果你預知比賽必定會輸,是否不會努力?

學生:我不知道,因為我不認為比賽一定會輸。

這 樣的爭論好比“人性本善或本惡”,辯了幾個世紀都找不到答案。的確,比賽本身就是“為了爭勝”而存在的,而爭勝也就是努力的動力,但誰能保證你的努力遠勝 別人?而誰又能保證努力必然能夠得到所成?是的,努力過後仍然是“輸”,未免會難過,但傷痛的程度總會隨失敗次數而減少,如果人生本是一場競賽,你怎麼可 能全勝?而能夠對失敗處之泰然,是一種生活歷練下來的智慧,而不是“虛偽”。當你手持一副好牌,要打出勝局何其容易,問題是當你手上沒有好牌時,是否能堅 持打好每一局?我是特別能夠駕馭失敗的,這並不是因為我特別虛偽,而是我習慣手上並沒有一副好牌。因為自小記憶力特別差,在塡鴨式敎育制度下,要考出勝局 根本就很難,要堅持還是放棄呢?我選擇堅持——相信醜小鴨終有一天變成天鵝。直到小學畢業後,我才開始找到自己的專長——寫作是不需要背誦的,辯論是可以 開卷的,敎育是人性化的。如果你問我,輸的感覺傷痛嗎?我會答你:痛!但痛多了就不痛,因為人生最大的失敗不是“痛”,而是 “怕痛”。

我理解好勝者的“痛”,同時期望他們了解,能夠駕馭失敗的人並不基於“無能”和“虛偽”。“如果你預知比賽必定會輸,是否不會努力?”我可肯定地答:“如果我預知比賽必定會輸,我還是會努力的。”